傩文化—傩舞傩戏—安顺地戏与面具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原始灿烂的巫傩文化——安顺地戏面具》说课设计大家好!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为了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面具文化产生兴趣,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题命名为——《原始灿烂的巫傩文化——安顺地戏面具》,接下来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此次教学的感受。
★一、说说教材:(教材的作用与处理)本课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工美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图案》第二版,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本书第三章第四节——安顺地戏面具,通过本课地学习,让学生在已经了解了前面中国民间剪纸图案、印染图案和刺绣图案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间图案的寓意、特点和规律。
我所教的对象是中专二年级电脑美术 11 ( 4 )班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在技能水平上:他们已有一定的素描和色彩基础,掌握了图案的一些基本知识;在专业要求上:通过学习中国民间图案的知识,为以后的图案创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的学情和实际课堂的教学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和处理: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精神理念。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图案》课的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安顺地戏的文化背景;②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种类;③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特征。
④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及其表现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②提高学生的图案绘制能力;③提高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热爱,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二)重难点的设置:由于学生对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寓意和图案造型特点比较陌生,所以我把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特征及色彩表现定为本堂课的重点。
在面具图案的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图案的形式美,将具象与抽象图形相结合,配合色彩表现,大胆进行安顺地戏面具的模仿与创作练习。
至于难点,因为学生很难放手设计,所以我将其定为本堂课的难点。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仡佬族傩戏,又称“地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传于贵州省安顺市一带。
据史书记载,仡佬族傩戏起源于明代初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明代,由于实行屯田制和军屯制,大量汉人迁入贵州,汉文化也随之传入。
汉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傩戏。
据《安顺府志》记载,当地民间有“夜郎国傩戏”的习俗,表演者身着面具,用锣鼓伴奏,表演的内容主要是传说、神话和历史故事。
这种表演形式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仡佬族傩戏不断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仡佬族傩戏既有传统剧目,如《孟姜女哭长城》、《樊梨花斩子》等,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
在表演方面,仡佬族傩戏讲究动作的幅度和节奏感,注重声腔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安顺府志》是记录仡佬族傩戏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王义明朝初年,为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出征云南。
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达鲁定(今安顺)之后,安顺一带便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第二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
这样,由屯军和移民便构成了安顿一带独特的屯堡。
尔后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据《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武教调北征南。
……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根据《安平县志——民生态》记载:“屯堡者,屯军居之地名也”。
“以其住居地而名之屯堡人”。
由此见,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平坝)县志——民生志》)。
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
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
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
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
第五课贵州傩戏面具
安
顺
地
戏
面
具
安顺一中辜良静
第二单元绚丽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安顺地戏面具
教材:《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实验教科书
单元:第二单元第五课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思路:
木雕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安顺地戏面具在漫长的岁月里,早期主要是作为戏剧、民俗活动的道具而存在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作为艺术鉴赏珍藏,走进了百姓家庭,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产物,这正是今天人们对它格外关注、倍加珍惜的地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认识安顺地戏的文化历史背景、面具主要特点和雕刻面具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本土文化内涵。
2.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安顺地戏面具的分析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通过对地戏面具的近距离接触和欣赏,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的地方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土民族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欣赏具有独特风格的安顺地戏面具作品,从多角度分析安顺地戏面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
安顺地戏面具的多元化特征,如何认识安顺地戏面具的传承延续。
教具准备:
教材复印件、图片资料若干、地戏面具若干。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不同地域傩舞的特点及差异性原因探究——以贵州安顺地戏和西藏桑耶寺“羌姆”为例文/陈利和 江琴摘要: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的傩文化既一脉相承,有明显的相似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文主要以安顺地戏和西藏桑耶寺“羌姆”两种傩舞为例,分析不同地域傩舞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探寻傩舞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程度,为研究傩文化提供更多的维度。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以安顺地戏和西藏桑耶寺“羌姆”为主的傩舞的由来和不同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不同地域傩舞的起源与发展明显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由此也导致各有特点,傩舞本身纵向的历史沿革和横向的地域民俗差异造成了彼此之间的差异,是造成傩舞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地域;傩舞;由来;特点傩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极大覆盖面的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中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以其广泛的民间流传、丰富的表现形式而成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以其原生态的古朴自然的方式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傩作为一种请神逐疫、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几乎存在于我国所有的地域和民族,且传承源远流长。
它融汇在各民族的婚丧嫁娶、生产住房、时令节庆、宗教祭典等活动中,影响极为深远。
我国的傩舞文化丰富,不同地域的傩舞形式和特点不一,产生的社会背景也不尽相同,本文对贵州安顺地戏和西藏桑耶寺“羌姆”傩舞的由来和特点做分析,以解释不同地域的傩舞文化为何形式与特点不同。
一、傩舞的地域分布从现有的资料看,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以及黄河、长江、珠江流域,都有傩舞、傩文化的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传承着,历久弥新。
曲六乙先生将中国的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广大的傩文化区,分别为: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
在曲六乙先生傩文化圈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傩舞的地域特征将傩文化流布区域重新界定了一下,还是分为六大区域,分别是:一、北方萨满傩文化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二、黄河中上游傩文化区域,包括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新疆和西藏的部分地区;三、长江三角洲傩文化区域,包括江苏、安徽等地区;四、中部傩文化区域,包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五、西南傩文化区域,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六、东南沿海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海南、台湾地区。
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文化探究作者:张馨予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8期【摘要】面具作为安顺屯堡地戏的重要文化符码和标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屯堡文化和地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屯堡;地戏;面具【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面具的起源离不开中国傩文化,远古时期傩面具就在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产物,用以掩盖使用者的真实面容以代表神明说话,从而使面具多了一份神秘色彩,也多了一份威慑四方的力量,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
面具的威慑功能不仅在生活中表现充分,同时也延伸到对古代战争的想象中,传说北齐兰陵王临阵披发,戴铜面具所向披靡,贼莫敢挡。
再后来,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傩戏开始以木刻假面来演绎历史。
在安顺屯堡地戏中,面具成为屯堡地戏人物造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屯堡,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屯堡地戏服饰中最重要的配饰,也是最具神性的一部分。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得知,雕刻艺人认为雕刻面具是一件非常崇高和令人自豪的工作,他们以能制作具有神力依附、神秘圣洁的面具为荣,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有资格从事这项工作,因此,雕刻艺人均能受到村民的尊敬和爱戴,在村中地位较高。
面具被村民赋予神圣的力量,屯堡人相信面具即是神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在制作过程中还是在地戏演出过程中,对待面具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谨的,以免亵渎神灵。
面具的雕刻技艺自古以来只传男不传女,并且小孩和孕妇不能观看面具制作的过程,以免冒犯神灵,可见面具在屯堡人心中的崇高和神圣。
地戏面具多选用丁木或杨木做成,木料经截材、剖半、出坯、白面、上彩、装饰六道工序制作而成。
经雕刻艺人总结,将面具的造型大致分为“五色相”,即老将、武将、少将、女将、文将,其中文将有两种,君王和文臣。
老将装胡须,正将面容严谨(如杨六郎),正面人物脸上大量借鉴庙宇中各种菩萨金刚的面部特征,面具大多都神圣庄严,特别是那一对大大的耳垂,使得人物形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反将面容夸张(如曹操),造型则扭曲变形,模拟了很多古代传说中妖魔鬼怪的形象;武将讲究威猛彪悍,多用夸张手法,豹子眼、火烧眉、高鼻梁、獠牙嘴(如黄忠、黄飞虎);少将讲究英俊潇洒、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如罗成);女将则讲究秀气妩媚、英姿飒爽(如邓禅玉、穆桂英);文将讲究神气,威而不露(如徐茂公、刘备)。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有些一直生活在民间的特殊组成部份,比如傩戏、目连戏、木偶戏、影戏等,它们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份,并覆盖了很大的地面和区域。
它们独立于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之外,属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越是偏远地区,越是主流文化覆盖不到的地区,它们越是兴盛,越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像傩戏的主要分布区域就集中在云南、贵州、江西客家等文化相对闭塞落后的地区。
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
傩祭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周朝叫傩。
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
《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
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子等角色,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
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人的方向发展。
傩戏经历了各个朝代,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流传至今,成为重要的信仰民俗中国的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代的傩戏并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种祭祀的仪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大约到了宋代,傩戏已经成为很多地域的流行娱乐方式。
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由于环境相对封闭,傩戏得以保留下来。
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
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
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
人一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
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至今在贵州境内大部份县市仍有遗存,尤以黔东和黔北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铜仁、江口等县流传最广。
2003年第1期第17卷(总第35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of G 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 Vol.17No.1Mar.2003贵州安顺地戏和地戏脸子①沈福馨(贵州省美术家协会 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安顺地戏属于傩戏的一种,傩戏的发展经历了傩仪、傩舞、傩戏三个过程。
安顺地戏是明代初叶由征南的军队和移民由江西、安徽一带带入贵州的,在贵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安顺地戏佩戴面具演出,地戏面具又称“脸子”,具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木雕艺术特色和时代特点,因作者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个人风格特征。
关键词:傩戏;安顺地戏;面具;木雕艺术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02)04-0001-09 佩带面具表演戏剧,从世界戏剧史的角度看,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曾有过的面具戏剧几乎都消失殆尽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除了由政府部门特殊加以保护,专供研究或者旅游需求的少数几种面具戏剧还活跃在世界戏剧表演场所之外,保留到今天并还一直存活于它的原生状态的戏剧就很少了,而安顺地戏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种。
每到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在安顺农村,可以看到一种由农民自唱自演的地戏。
或在村中露天广场,或在村外田边地头,观众围成一个圈子,津津有味地观看着圈子中间的地戏表演。
演员也都是农民,他们穿着简单的袍服,头顶脸子,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执刀、枪、剑、戟等木制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边唱边舞。
一种古老而朴实的气氛扑面而来。
地戏,它给安顺农村带来新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农民们美好的意愿。
安顺地戏又叫“跳神”,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地区,在东起贵阳,西至关岭,北自普定,南迄紫云这块土地上,分布总数为379堂(1992年3月的统计)之多。
因为它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在安顺市属各县,中心也在安顺,因此我们称之为“安顺地戏”。
农民跳地戏,主要目的是为了驱邪逐疫。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贵州傩堂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流传于中国贵州省的安顺市及其周边地区。
傩堂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傩堂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具是其代表性标志之一,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将贵州傩堂戏面具的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贵州傩堂戏面具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之一,可以在产品设计中采用其特色图案和造型,以及面具传达的文化内涵。
在服装设计中可以运用傩堂戏面具的元素,设计出独特的服饰款式和图案,让人们在身体上感受到傩堂戏的魅力。
在居家装饰领域,可以以傩堂戏面具为主题,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挂饰、摆件等,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特色素材可以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
面具通常以木材或竹子制作,然后用彩绘进行装饰。
这些原材料和工艺可以应用于家具制作、珠宝设计等领域,为产品赋予独特的贵州傩堂戏文化元素。
面具的彩绘图案可以应用于纺织品设计,使得纺织品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贵州傩堂戏面具的故事背景和形象元素可以用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故事叙述和角色设计。
可以设计出带有傩堂戏面具的卡通形象,通过故事和角色向人们传达贵州傩堂戏的文化内涵。
这些产品除了可以用于儿童绘本、动画等娱乐产品外,也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产品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贵州傩堂戏的文化价值。
贵州傩堂戏面具还可以与其他文化元素进行创意结合,设计出具有新意和创意的传统文化产品。
可以将傩堂戏面具与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结合,设计出具有双重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例如工艺品、雕塑等。
这种结合不仅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形式和视觉效果,还可以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吸引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可。
浅析贵州安顺地戏面具之色彩作者简介:彭余琴,女,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黄光辉,男,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要: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的傩戏,而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便是整个过程中都组要戴上木制彩绘面具。
地戏面具是一件极具民族民间美术特色的艺术品,而其色彩则是显现其艺术特色最直观的因素。
色彩可以相对独立地产生视觉心理效应,这种色彩性质不需要依赖联想。
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感从总体上显得格外鲜艳、贵气,且在用色上非常讲究的,根据书中人物用色,体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显现出独特的民间美术魅力。
关键词:安顺、地戏、面具、色彩贵州安顺地戏是在滇、黔地区延续了600 多年的屯堡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傩戏。
地戏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意味,民间习惯上称之为“跳神”或“跳神戏”。
在2006年,安顺地区的地戏与木偶、皮影等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地戏,有一个非常重要特点,就是戴着彩绘木雕的面具演出。
地戏面具,老百姓又称之为“脸子”或“脸壳”。
地戏面具在地戏里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是被作为神�看待的。
地戏面具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从仪式开始的“请神”到戏中的伴戴面具,到最后的“清场送神”把面具放回箱中,都伴随有地戏面具的表演。
由此可见,面具在整个地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地戏面具的制作是一个极具艺术特色且十分讲究的过程。
首先,面具的制作过程中自有一套宗教仪式。
当制作艺人开始造型之前,需要先用禽血来祭奠制作所需要的木料和工具,同时嘴里会念一些祝祷的话语。
且当面具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庄严的“开光”仪式,以赋予面具神性。
制作“脸子”的材料通常都是丁香木或者杨木,整个过程的完成基本需要四个步骤:第一步,先出毛坯,且出大致脸型;第二步,出头盔;第三步,统一整体,精雕细琢;最后一步,上彩。
其中“脸子”的上色是最具表现力的一部分,色彩的表现在“脸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戏面具—屯堡神藏贵州民俗概览课程论文专业:姓名:学号:地戏面具:屯堡神藏一:地戏概述贵州的“地戏”跨越了明清600年、民国和当代。
为了平定边境,明朝太祖朱元璋平定西南,将南方军队迁至贵州中部。
安顺当地的地戏也因军事而被创作出来。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
借军事演习,不使军士陌生,包含了练兵的深刻意义。
地戏,对每个屯堡人来说,这不是单纯的一种娱乐,更像像自发形成的村民军事演习。
它是安顺市屯堡人特有的一部带有木刻面具的传统民间戏剧。
目前,有300多部戏剧,安顺西秀区占190多部。
地方戏剧与屯军密不可分,并逐渐由“军傩”演变而来,所以演出以村为单位,各村地方戏剧团的演唱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一个村庄和一个戏剧里,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亦有一村两堂乃至三堂者,每堂演员二三十人,皆是地道的农民。
安顺屯堡地戏演出道具,主要有面孔、旗帜、武器、长袍、长袍、鸡尾、裙、长袍、手帕、折叠扇等。
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是演出时的显著特点。
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入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地戏面具华丽精美,是民间艺术家的艺术成果。
本文在旨在对地戏面具,俗称“脸子”,作主要研究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剖析“脸子”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更深层次的了解地戏面具。
二:地戏面具的制作(1)生产过程面具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
在工匠面开始建模前,用家禽的血来崇拜木头和工具,并说一些祈祷词。
当面具制作完成时,会举行一个庄严的“开光”仪式,将面具供在神龛上,用禽血点在上边,赋予它神性。
面具人物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极其精致,以浮雕和雕刻为主,注重写实与夸张,形成地戏面具特有的韵味。
安顺市普定县龚家院村地戏简介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练兵习武、为出征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
它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明代朱元璋“调北征南”的军队从江南一带把军傩带入贵州的。
在时代的变迁中吸收了本地少数民族民间的一些形式和内容,逐渐演变为民间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当地的老百姓也称之为跳神,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其目的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跳神”是对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表演艺术的俗称,因不搭戏台在平地演出故称之为“地戏”。
地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是一种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民间表演,洋溢着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
地戏在贵州主要分布于安顺市辖区,分东西两路,东路地戏指安顺以东地区的地戏,西路地戏指安顺西边的地戏主要以普定县为主体。
普定县同时还蕴藏着百余年以上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
我村(普定县白岩镇龚家院村)就是同时蕴藏着这两宝的一个历史文化之村。
春节期间“白天跳神(地戏),晚上跳花灯”的活动安排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
地戏的传承已有两百余年的悠久历史,花灯也有着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我村的地戏从两百年前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九辈人。
途中因历史的变迁,在“破世旧”时大部分的脸谱都被烧毁,只遗留下来几面。
后来在“改革开放”春风中,于1978年村民自发组织雕面具,在当时的大队和群众的支持下,所有的脸谱才得以修复完善。
现在村中脸谱共有65面、刀枪无数。
传承的地戏队中,成员70岁以上的有7人,年龄最长的已有92岁,最小的12岁。
地戏队分男队和女队,男队是从当年地戏对成立一直发展至今共有26人,女队是从2011年开始发展有12人。
在地戏中还蕴藏着其精华,也可以说是地戏中的明珠——高台地戏。
高台地戏只存在于西路地戏之中,这是在东路地戏中看不到的,在西路地戏中也只是少部分的村寨的地戏对中有。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一.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字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民俗傩文化粗见目录一.傩文化简介二.文化与传承三.载歌载舞,瑰丽的无形民俗文化四.傩戏面具,珍贵的有形民俗遗产五.傩文化之我见六.参考文献.傩文化简介傩戏,也称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
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
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
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傩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涵盖面广,影响层面深,对于民俗研究具有巨大的贡献。
在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可研究的民俗文化。
下面我想在几个方面上对傩文化进行个人理解上的阐述。
二.文化与传承要知道什么是傩文化,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
“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
傩,音挪(nuo),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
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由象形、会意、记音三要素组合而成。
它的意义往往包含在它的象形之中。
傩字的繁体字由“彳”、“堇”、“隹”三字合成,力”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
因此,“傩”就是崇拜神雀的农耕民族所举行的“神雀祭”。
贵州安顺地戏和地戏脸子
沈福馨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03(017)001
【摘要】安顺地戏属于傩戏的一种,傩戏的发展经历了傩仪、傩舞、傩戏三个过程.安顺地戏是明代初叶由征南的军队和移民由江西、安徽一带带入贵州的,在贵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安顺地戏佩戴面具演出,地戏面具又称"脸子",具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木雕艺术特色和时代特点,因作者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个人风格特征.
【总页数】9页(P1-9)
【作者】沈福馨
【作者单位】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贵阳,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安顺地戏脸子的艺术特征及其制作方法 [J], 吴传双
2.安顺地戏脸子的艺术特征及其制作方法 [J], 吴传双;
3.戏剧人类学视域下的贵州安顺地戏 [J], 宗云燕;杨志伟
4.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胡雪莲
5.贵州安顺地戏面具的艺术特色及其功能研究 [J], 何国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王朝建立初期,国内局势极不稳定,元朝残存势力的拼死反抗,边疆“诸蛮”不停地叛乱。
为了防范“诸蛮”叛乱,朱元璋令择地建城,在修建城池的同时,明军在安顺、平坝一带,设置屯、堡、卫、所驻扎人马。
贫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
”屯田的结果,巩固了边疆,养活了士兵,发展了当地经济,及把中原文化带进来。
傩文化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进入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合,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
安顺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二十天左右,称为“跳新春”,是岁终新正的聚戏活动,与逐疫、纳吉礼仪一起举行。
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旗上绣着很大的“帅”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也有纳吉之意。
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部分组成。
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柜)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
地戏演出的剧目、本子又叫“地戏谱”,“谱,布也,列年事也。
”地戏具有以史为线索的性质。
民间艺人有“戏叙史册”之说,陶关地戏队大旗上就有这四个字。
按历史年代编排,现存剧目有:《封神演义》、《大破铁阳》、《东周列国志》、《楚汉相争》、《三国演义》、《大反山东》、《四马投唐》、《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郭子仪征西》、《残唐》、《二下南唐》(飞龙传)、《初下河东》、《二下河东》、《三下河东》、《九转河东》、《二下偏关》、《八虎闯幽州》、《五虎平南》、《五虎平西》、《岳飞传》、《岳雷扫北》等,全是唱朝代兴衰的战争故事,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
安顺地戏《瓦岗寨》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
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
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
“开光”是将面具升华为神的仪式,由雕匠主持。
先将脸子郑重陈列在神龛上,然后杀一只大公鸡,以鸡血点在脸子上,同时念动开光词,赋脸子以生命。
地戏演出时,演员无一例外都要戴上面具。
地戏面具的戴法与傩堂戏不同。
先用青纱长统套头将头包住,置面具于额头之上,而不是象傩堂戏那样戴在脸上,这是便于武打。
面具用丁香木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做工讲究,神态生动。
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
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
除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别。
诸多面具中,武将面具最复杂,可细分为少将、老将、女将、番将、正
派将军、反派将军等。
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烈如焰”之说;嘴的刻法有“天包地”与“地包天”两种;眼则是“男将豹眼圆瞪,女将凤眼微闭”。
就技法而言,地戏脸子多为浅浮雕与镂空相结合,精细却不繁琐;色彩上用贴金、刷银的亮色,以及红、绿、蓝、白、黄、黑,几乎没有一种颜色不可拿来用上。
有的面具还要镶嵌上玻璃片,华丽堂皇,十分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