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
- 格式:ppt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7
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观念基础庞涛[摘要]文章依影像民族志的演进脉络,将影视人类学表述为“业余影像民族志”“专业影像民族志”“后现代实验影像志”和“新时期影像民族志”这四个发展时期,以梳理和讨论影视人类学学科本体形成的观念基础和理论发展脉络。
当代影视人类学依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了跨文化描写模式和认识论框架,并在后现代转向进程中发挥了文本不可替代的文化批评作用,产生了形态丰富的人文主义和批评性实验影像志类型。
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文化相对主义走向绝对化,影视人类学表现为脱离传统田野的趋势,使影像民族志陷入“观念性游戏”的认识论旋涡中。
关于后现代之后影视人类学如何取得进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影视人类学应重回影像民族志书写的传统领域,并赋予这个回归过程以新的内涵,这就是影视人类学的日常生活世界本体论转向,这种转向可以使影像民族志的相对性、多样性和人文性在现象哲学的观念下得到同一性的理性关照。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日常生活世界;本体论转向[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14-09一、普遍钗和特殊主义的观念之争与影像民族志方法的演进民族志电影一问世就背负着人们对他的种种期望:民族志电影能够提示出其他手段很难把握的原始文化的某些特征,甚至最终能呈现出文化的全貌,民族志电影通常被定义为表现文化模式的影片。
①早期人类学家意识到摄影机有助于他们的田野工作,像古典进化论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哈登和鲍德温•斯宾塞,以及早期在北美研究因纽特人的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等相信摄影机是一种客观的图像资料记录手段。
格雷戈里•贝特森与玛格丽特•米德也在田野工作中利用电影摄影机观察心理的和社会结构的内容。
民族志影片(Ethnography Film),也被称为人类学影片(Anthropology Film),始终伴随着人类学学者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在整个20世纪,民族志电影在西方社会掀起过几次热潮,进入电影院,形成公众话题,出现了法国巴黎人类学电影节、美国纽约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等多个著名人类学电影节。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A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
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
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
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
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
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
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
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
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
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1大学本科教学;●2文化材料档案;●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影视人类学片与纪录片的异同作者:吴鸿蕊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12期【摘要】影视人类学片与纪录片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处,但二者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本文选取了影视人类学片的经典之作《阳光宝贝》与作家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两部影片为例,从拍摄角度、题材选择等方面分析影视人类学片与纪录片的异同。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纪录片1. 概念界定1.1 影视人类学片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英文名称是"Visual Anthropology"。
此术语于1985年由当时的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埃森·巴列克西教授(Asen Balikci)介绍到中国来。
1988年,于晓刚等在《云南社会科学》发表《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刊物上。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
” 影视人类学的载体是照片、电影胶片、录像磁带、数字照相(录像)机、电脑构成的多媒体表现系统。
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称为人类学片。
人类学片的定义为:“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所以说,影视人类学片是人类学工作者,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如田野调查时),用镜头记录下的研究过程。
影视人类学片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拍摄的角度为纯客观角度,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影视人类学片的科学性及严谨性。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其中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影视人类学片作为其研究的产物之一,是研究对象的真实再现,声与画的结合使影视人类学片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和说服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有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被多元文化所吞噬,社会各界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132020① “民纪片”是指由中国科学院民族所主持创作,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电影机构承制的,“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理论指导的影片创作,后来这批16部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被视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开山之作。
参见杨光海《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影片的回顾与展望》,载《民族学研究第三辑》,1982年。
影视人类学与云南的渊源可谓深远。
1956年至1965年出现的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简称为“民纪片”)为标准模式的科学民族志电影,打破了西方世界一直认为中国早期无民族志影像的主观想象。
①在一共生产出的16部“民纪片”里,云南的少数民族占了其中的7部。
其后,云南本地学者、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开始关注影视人类学学科领域,并以云南大学在影视人类学的科研与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显著。
本文介绍云南大学自1991年至2019年近30年影视人类学教学发展的历史。
一、开篇:自我探索1988年,云南社科院于晓刚、王清华、郝跃骏三位学者在《云南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定义影视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综合观照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它对现存人类社会中的可观性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搜集、拍摄、分类以及剖析研究,最后制作成能揭示其人类学内涵的、具有科学性、真实性、视听综合全息性特征的影视纪录片”。
[1]文章第一次把“影视人类学”这一西方学科的历史产生、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框架正式介绍到中国人类学学术圈里来。
同一年里,当时担任云南大学历史系主任的林超民博士,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和筹划,最终实现了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建立人类学本科专业的愿望,这是继厦门大学之后中国设立的第二个人类学专业。
人类学专业建立后,于1991年率先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里开设了“影视人类学”选修课,云南大学由此成为中国最早设立影视人类学课程的高校。
第一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人类在电影发明之初,使用()进行记录。
选项:A:胶片B:蜡筒C:玻璃D:磁带答案: 【胶片】2、单选题:人类在()年发明了电影。
选项:A:1826B:1895C:1905D:1837答案: 【1895】3、多选题:人类学研究中采取的两种视角是()。
选项:A:客位视角B:主体视角C:主位视角D:客体视角答案: 【客位视角;主位视角】4、多选题:一部民族志电影的生产过程包括()。
选项:A:开展田野调查B:制定拍摄计划C:进行实地拍摄D:完成后期剪辑答案: 【开展田野调查;制定拍摄计划;进行实地拍摄;完成后期剪辑】5、多选题:影视人类学这个概念中包含()。
选项:A:考古技术B:人类学研究理论方法C:人类学研究对象D:影视手段运用答案: 【人类学研究理论方法;人类学研究对象;影视手段运用】第二章单元测试1、多选题: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方法是()。
选项:A:文物普查B:测绘绘图C:深度访谈D:参与观察答案: 【深度访谈;参与观察】2、多选题:人类曾经用作影像记录的载体包括()。
选项:A:DV带B:BETA带C:VHS录像带D:胶片答案: 【DV带;BETA带;VHS录像带;胶片】3、判断题:民族志电影除了被当作影像文本看待,也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研究方法,一个探索新的民族学知识的过程。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判断题: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影视人类学的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形象化表述。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民族志电影中呈现的文化,不应该民族志电影作者眼中的文化,也不应该是民族志电影作者理解的文化,应该是“原原本本”的文化。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第三章单元测试1、多选题:观察式电影的类型包括选项:A:私影像B:非虚构C:感官实验D:学者电影E:作者电影答案: 【私影像;非虚构;感官实验;学者电影;作者电影】2、判断题:最早的人类学影像田野考察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爱斯基摩人地区开展的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判断题:观察式电影的理念最初源自“直接电影”模式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观察式电影强调以“观察”为核心,提倡在观察中的参与选项:A:错B:对答案: 【对】5、判断题:纪录片的拍摄不需要写拍摄大纲选项:A:对B:错答案: 【错】第四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民族志电影拍摄最重要的是展现()选项:A:宗教B:跨文化交流C:节日D:文化答案: 【跨文化交流】2、多选题:为什么说相处之道是民族志电影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选项:A:呈现真实的人物感情B:民族志电影的制作流程决定C: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D:呈现真实的田野E:跨文化交流答案: 【呈现真实的人物感情;民族志电影的制作流程决定;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呈现真实的田野】3、多选题:民族志电影拍摄中要尊重被拍摄者主要包括()选项:A:民族传统B:礼仪习惯C:生活作息D:宗教信仰E:节日禁忌答案: 【民族传统;礼仪习惯;生活作息;宗教信仰;节日禁忌】4、判断题:民族志电影制作是拍摄者给予被拍摄者的成名机会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判断题:民族志电影制作完成之前必须把影片给被拍摄者观看讨论并修改选项:A:错B:对答案: 【对】第五章单元测试1、判断题:民族志电影的制作者应该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范围内,主动地考虑信息公开可能给被拍摄主体带来的危害。
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第一篇:《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影视人类学作品。这影视人类学作品啊,简单说就是通过影像来研究人类和人类文化的。 先来说说分类。有一种是纪录片,就像咱们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国》,它把各地的美食和背后的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种是专题片,比如说讲某个少数民族独特风俗的片子。 那这些作品有啥功能呢?比如说能让咱了解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方式。就像看了那些关于偏远山区孩子生活的片子,咱们会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也更想去帮助别人。还能传承文化呢,把一些快要消失的古老手艺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 影视人类学作品让咱们的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啦! 第二篇:《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大伙好呀!今天咱们深入聊聊影视人类学作品。 影视人类学作品分好几类呢。比如说民族志电影,像《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真实地呈现了摩梭人的生活状态。还有故事片类型的,把一些人类的故事通过电影的形式讲出来,比如《冈拉梅朵》。 这些作品用处可大了。能促进文化交流,比如外国人看了咱们中国的一些片子,就更了解咱们的文化了。还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像反映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片子,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一起想办法解决。 影视人类学作品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第三篇:《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探索影视人类学作品。 影视人类学作品的分类挺有意思的。有那种观察式的作品,就一直跟着拍摄对象,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像《北方的纳努克》。还有解释性的,一边拍一边给你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 那它们有啥功能呢?能保护文化遗产啊,像一些古老的舞蹈、戏曲,通过片子记录下来,就不怕失传了。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大家看了反映自己民族的片子,会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影视人类学作品真的是宝藏,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第四篇:《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说说影视人类学作品。 这作品分类有不少。比如传记类的,讲一个人的生平故事,展现他所处的时代和文化,像《梅兰芳》。还有比较类的,把不同文化放在一起对比展示。 它们的功能可不少。能启发思考,看了不同文化的片子,会让咱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能推动旅游发展,一个地方的片子火了,大家都想去看看。 影视人类学作品就是这么神奇,给我们带来好多惊喜! 第五篇:《影视人类学作品分类与功能》 大家好呀!今天咱们接着聊影视人类学作品。 作品分类里有实验性的,用很独特的手法拍摄,像《毕加索与公牛》。还有全景式的,把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都拍进去。 这些作品的功能可太重要了。能促进文化创新,不同文化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创意。还能记录历史,让后人知道咱们这个时代的样子。 影视人类学作品就像时光机,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不一样的精彩!
66 一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主要是影视学、心理学、民俗学、考古学)、技术科学(如视听技术)互动、互惠的产物。
它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1](P9)它旨在透过镜头所建构的场景、情景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
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的诞生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综观我国影视人类学①的发展,我们认为,其经历了个发展3阶段:肇始期(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年代);形成期2040(世纪年代末至年代末);发展期(世纪年205070 2080代到现在)。
对后两个阶段,学界已有诸多探讨。
~[2][5]笔者将重点探讨肇始期阶段。
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往往被忽略,很多文章对中国影视人类学史只追溯到年。
1957[1]其实,早在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20韧始期就发生了。
在《探险家斯文?赫定》中曾介绍了瑞典人斯文?赫定于年月率考察团对中国西北地192611区进行科学考察。
经过与中方有关人员的商议,一支含有中、西方专家学者共人的考察团对包括甘肃、宁24夏、新疆、内蒙在内的中国西部进行了历时近两年的考察。
考察团广泛考察了上述地区的地质、气象、天文、民俗、人文环境等。
除实地调查外,实地拍摄也是考察团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考察团配备有电影摄影机,聘请专门的摄影人员。
考察团沿途拍Herrpaul Libereng摄了大量的反映西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照片、影片。
按照考察前中、西方达成的协议,这些照片、影片于年月在北京进行了公映,观众反响强19291烈。
[6]这是中国人参与拍摄影视人类片的最早记录,尽管这一次民族志影片的拍摄基本是由外方完成的,却在中国学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并为他们以后的拍摄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进入世纪年代,大批从域外学成归来的“海外2030派”回到祖国,我国民族学工作者也开始了拍摄民族志影片的初步尝试。
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与学术实践引言自从人类学在19世纪末以来逐渐作为学科建构出现以来,影视人类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
影视人类学作为以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影视作品与观众关系的学科,通过对观众的观看经验与文化背景进行考察,旨在深入了解影视对观众的影响与文化意义。
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既要关注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也要关注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
一、学科建构和理论框架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影视作品进行研究和对观众进行研究。
在对影视作品的研究中,可以结合传播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制作、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对观众进行研究时,可以从社会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出发,考察观众的观看经验、消费行为等方面。
总体来说,学科的建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在理论框架方面,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成熟理论,如叙事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等。
叙事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故事结构、角色形象等元素,探讨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对观众的影响。
文化研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影视作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并研究观众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接受与回应。
二、学术实践与研究内容1. 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影视作品的制作与传播方面,可以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的创作背后的动机与目的,以及影视作品在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策略。
通过对影视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视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新的方式。
2. 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当代中国影视人类学在研究观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共享方面,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观众群体的调查和访谈。
我们可以了解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的情感体验、意义构建和信息获取方式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众群体的演变,探讨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些特征。
影视人类学影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李中昕;马静【摘要】The application of video technology to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The film's appeal and shock are far stronger than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but the film's defects (such as its intuitiveness or exposure) also cause more difficulties for anthropologists" shooting of anthropological films, in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issue is ethical. How to grasp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nthropologist and the subject is a question worthy of study, fo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ethical issues in visual anthropology films.%把影视技术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是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电影的号召力和震撼力远远强于用笔的书面描写,但是电影的缺陷(例如它的直观性,或者说暴露性)也使得人类学家在拍摄人类学影片时遇到更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影视人类学影片拍摄中的伦理问题。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巨浪【摘要】Visual anthropolog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technology . And with its development , visual anthropology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wning restricted method and theory syste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 visual anthropolog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localized .Nowa-days it is facing som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ecause of globaliz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it and an analysis to some problems , we can reasonably predict the prospect of visual anthropology .%19世纪末期以后,影像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得影视人类学出现,随着影像技术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影视人类学成为一个渐成气候的分支学科,拥有了严格的叙述规范和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体系。
20世纪中后期,影视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并实现了这门学科的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视野的新变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对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影视人类学与其母体学科影视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分析现代影视人类学面临的问题,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推测。
影视人类学书
为你推荐以下影视人类学相关书籍:
- 《煮海时光》,作者白睿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9月出版。
- 《电影是什么?》,作者安德烈·巴赞,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9月出版。
- 《评语:早期电影理论-现实主义》,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
- 《电影美学》,作者巴拉兹·贝拉,中国电影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
-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作者吕楠,中国图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
- 《电影明星们》,作者埃德加·莫兰,吉林出版集团于2014年6月出版。
- 《电影或想象的人》,作者埃德加·莫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4月出版。
- 《阮义忠谈艺录》,作者阮义忠,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9年11月出版。
- 《人与土地(阮义忠经典摄影集)》,作者阮义忠,浙江摄影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
若你想了解更多相关书籍,可以继续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