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12
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观念基础庞涛[摘要]文章依影像民族志的演进脉络,将影视人类学表述为“业余影像民族志”“专业影像民族志”“后现代实验影像志”和“新时期影像民族志”这四个发展时期,以梳理和讨论影视人类学学科本体形成的观念基础和理论发展脉络。
当代影视人类学依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了跨文化描写模式和认识论框架,并在后现代转向进程中发挥了文本不可替代的文化批评作用,产生了形态丰富的人文主义和批评性实验影像志类型。
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文化相对主义走向绝对化,影视人类学表现为脱离传统田野的趋势,使影像民族志陷入“观念性游戏”的认识论旋涡中。
关于后现代之后影视人类学如何取得进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影视人类学应重回影像民族志书写的传统领域,并赋予这个回归过程以新的内涵,这就是影视人类学的日常生活世界本体论转向,这种转向可以使影像民族志的相对性、多样性和人文性在现象哲学的观念下得到同一性的理性关照。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日常生活世界;本体论转向[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14-09一、普遍钗和特殊主义的观念之争与影像民族志方法的演进民族志电影一问世就背负着人们对他的种种期望:民族志电影能够提示出其他手段很难把握的原始文化的某些特征,甚至最终能呈现出文化的全貌,民族志电影通常被定义为表现文化模式的影片。
①早期人类学家意识到摄影机有助于他们的田野工作,像古典进化论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哈登和鲍德温•斯宾塞,以及早期在北美研究因纽特人的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等相信摄影机是一种客观的图像资料记录手段。
格雷戈里•贝特森与玛格丽特•米德也在田野工作中利用电影摄影机观察心理的和社会结构的内容。
民族志影片(Ethnography Film),也被称为人类学影片(Anthropology Film),始终伴随着人类学学者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在整个20世纪,民族志电影在西方社会掀起过几次热潮,进入电影院,形成公众话题,出现了法国巴黎人类学电影节、美国纽约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等多个著名人类学电影节。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的视听体验成为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社会的重要媒介。
在这个大背景下,影视人类学逐渐崭露头角,为传统人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研究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前景。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当时电影和电视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新兴的视听媒介来记录和传播人类文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内外发展概况在国内,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影视手段来记录和传播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则更为成熟,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现象。
三、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1.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介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注重通过影像来展示和解读人类行为、信仰、价值观等文化现象。
2.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后期编辑等。
研究者需要深入实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等。
同时,还需要运用影像技术,将所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文化现象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后期编辑和解读。
3. 实践应用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通过影像手段,可以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呈现给观众,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还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现象的背后含义。
2. 跨学科融合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运用影视技术和影视理论对人类学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新型学科。
在影视艺术与人类学交汇融合的领域中,它展现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研究路径,成为了我们理解和揭示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系统阐述影视人类学的起源脉络、发展路径,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和人类学的发展初期。
在20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式,开始被用于记录和展示人类文化现象。
而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人类学者开始利用影像技术进行实地研究,揭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内涵。
在此背景下,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
2. 主要流派在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
其中,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民族志电影、以文化交流为重点的跨文化电影以及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纪录片等,都是影视人类学的重要流派。
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影视人类学的丰富内涵。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1. 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影视人类学的基本路径之一。
通过深入实地,对特定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影视人类学者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和记录真实的文化场景和社会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摄影、摄像、访谈等多种手段,将文化和社会现象转化为生动的影像作品。
2. 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影视人类学的又一重要路径。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行为和现象,影视人类学者可以揭示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的内在机制。
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和技术手段。
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察体验,无人机拍摄和无人机跟拍等新兴技术将为拍摄提供更多可能性和视角。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运用影视媒介与技术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来研究人类文化、社会与历史的跨学科领域。
它以影视为工具,通过记录、分析和解读人类行为、习俗、信仰等,揭示人类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脉络与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起初主要是为了记录和研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包括电影、电视、摄影等。
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互渗透。
2.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相对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等。
这些理论为影视人类学提供了研究视角与方法论指导,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1.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观察、影视拍摄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相互配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
2. 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民族志电影、纪录片、影视民族学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关注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问题。
3. 实践应用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应用包括文化传播、教育、社会问题研究等。
通过影视手段,可以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呈现给观众,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同时,影视人类学还可以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
此外,影视人类学还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影视人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同时也能更生动地呈现研究成果。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文化环境,为研究者提供更真实的观察视角。
2. 跨学科合作未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一门将影视技术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影像记录和分析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出发,探讨其脉络、路径和前瞻性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起源与脉络1. 起源: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和人类学学科的起源时期。
早期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文化现象的一种记录方式,而人类学则关注文化和社会变迁。
当这两者相遇时,便催生了影视人类学的诞生。
2. 脉络: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的影像记录,以纪录片为主要形式,以记录某一文化或群体的生活状态为主。
第二阶段是理论框架的建立,影视人类学者开始运用人类学理论对影像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揭示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三阶段是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的融合,随着数字技术和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与领域1. 路径:影视人类学的路径包括两个方向。
一是技术方向,包括摄影、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二是理论方向,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等理论和方法,以便对影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2. 领域:影视人类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保护与传播:通过影像记录和传播特定文化的价值、习俗等;(2)历史与考古:利用影像记录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3)社会发展与政策评估:通过影像分析社会现象和政策执行情况;(4)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影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性发展1. 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进行智能分析和解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等。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巨浪【摘要】Visual anthropolog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technology . And with its development , visual anthropology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wning restricted method and theory syste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 visual anthropolog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localized .Nowa-days it is facing som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ecause of globaliz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it and an analysis to some problems , we can reasonably predict the prospect of visual anthropology .%19世纪末期以后,影像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得影视人类学出现,随着影像技术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影视人类学成为一个渐成气候的分支学科,拥有了严格的叙述规范和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体系。
20世纪中后期,影视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并实现了这门学科的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视野的新变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对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影视人类学与其母体学科影视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分析现代影视人类学面临的问题,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推测。
郝跃骏: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理论框架(1988)三三、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构想如上所述,尽管影视人类学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实践历史,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但至今似仍未开成一套较明晰、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影片的摄制工作虽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它所走的一方面是一条以追求审美、观赏价值为主线的民崐族风情片的道路.这条道路与本文构想中的影视人类学相距甚远;另一方面是已经形成一种僵化固定模式的,经历了风风雨雨、道路曲折而今已经停步,非有新的学科理论指导就难以再继续发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民族志影片)。
那么,正象其它学科目前正在急切撞击着固有框架,导觅一系列新的诞生那样,在打破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民族志影片的固有模式之后,探索中国影视人类学自己的理论框架,以及在实践中怎样利用现代影视观和现代表现手法去纪录、再现并揭示影视人类影片内容中的人类学内核,拓展新的影视表现形式,以期达到与世界影视人类学的同步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下面,我们从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基本特点、目的、功能、方法论诸方面提出我们粗浅的看法。
1.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原则影视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综合观照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它对现存人类社会中的可视性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搜集、拍摄、分类以及剖析研究,最后制作成能揭示其人类学内涵的、具有科学性、真实住、视听综合全息性特征的影视纪崐录片。
作为这门学科成果载体的影视片,其基本特征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性科学住是影视人类学概念及学科能够成立的大前提。
就是说,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和摄制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它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中。
第一,选题。
对之所以拍此不拍彼的唯一依据是看选题是否具有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看是否能够通过影片揭示人类学对象实体中所蕴含着的人类学内涵;第二,理论方法。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影视学和人类学日益交叉融合,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
本文将简要概述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主要的探索路径,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前瞻性探讨。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和摄影技术的出现。
早期的人类学家利用电影和摄影技术记录和展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理论支撑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影视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理论支撑包括文化相对论、社会结构理论、符号学等,这些理论为影视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1. 实地拍摄与记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实地拍摄与记录。
研究者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地区,利用摄影机、录音机等设备记录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从而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
2. 影像分析与解读在获取了一手资料后,研究者需要对影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这包括对影像内容的分类、对比、归纳等,以及对影像中符号、象征等元素的解读。
通过这些分析,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
3.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研究者需要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
此外,影视人类学者还需要具备电影制作、视觉艺术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运用影视技术进行研究和传播。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真实的实地拍摄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影像分析与解读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跨文化传播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运用电影、电视等影像手段,结合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本文将概述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路径和前瞻,探讨其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并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一)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民族志电影和纪录片。
随着电影、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影视人类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发展过程中,影视人类学不断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发展存在差异。
国内影视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研究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社会变迁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国外影视人类学研究则更为成熟,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人类行为、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一)理论路径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影像手段,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解读人类社会文化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在理论路径上,影视人类学强调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
(二)实践路径影视人类学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
田野调查是影视人类学的基础,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情况。
影像拍摄则运用电影、电视等影像手段,记录和呈现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
后期制作则是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剪辑、配音、配乐等处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一)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影视人类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
同时,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影像的采集、处理和传播等方面的发展。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影视人类学是研究电影、电视和其他影像媒体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影像和声音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影视人类学探究了影像媒体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文化,并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人类学家开始关注“原始社会”中的仪式、宗教和民族文化,以此来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这些早期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影像媒体在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然而,直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广泛传播,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将电影和电视当作研究对象,并开始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他们使用人类学的观察、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研究电影和电视对观众的影响、观影体验的文化差异以及观众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像媒体的理解方式。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影视人类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也有了新的拓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者开始关注电视和其他新兴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们研究了电视对家庭生活和社交关系的改变、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电视媒体对社会观念和政治认知的影响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将电影和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进行考察,探讨了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人类学也开始关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研究者开始考察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内容如何塑造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如何影响社交互动和政治参与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注意到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些新兴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潜在影响,展开了探索其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研究。
未来,影视人类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接触和消费影像媒体的方式将继续变化,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一门以影视技术为手段,对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研究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电影人类学。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人类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电影为工具,对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
随后,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将影视技术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发展状况在国内外,影视人类学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国内方面,影视人类学在文化传承、民族研究、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方面,影视人类学在跨文化传播、全球性问题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1.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影视技术手段,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借助影视技术手段,将研究结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2.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等。
田野调查是影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习俗等。
影像记录是影视人类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将田野调查的结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口述历史则是通过采访当地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记忆。
3. 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文化传承、民族研究、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传承方面,影视人类学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民族研究方面,影视人类学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和影像记录的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为民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