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史之纪录片
- 格式:ppt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31
填空:1.电视专题片的分类(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电视新闻专题片;电视文艺专题片;电视社教专题片。
2.一般电视专题片的模式:政治拍摄式和商业拍摄式。
3. 解说词的作用:○1表达主题,统领全篇;○2放大画面,点明信息;○3转场过度;○4升华画面内涵。
4. 解说词的体式:○1说明式:准确精细;○2政论式:逻辑严密;○3抒情式:优美雅致;○4叙述式:自然平实。
5.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再现性剪辑;表现性剪辑。
6.电视专题片剪辑的常用手法:隐喻法;对比法;累积法;交叉法。
7.电视专题片剪辑的转场技巧:特技转场;情绪转场;空镜头转场;多画屏转场。
8.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拍摄手法:跟踪拍摄;交友拍摄;摆拍;长镜头拍摄。
9. 二度纪实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1)“情景再现”的实现基础。
(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录音资料;遗物遗迹)2)“情景再现”的常用手段。
(真人模拟;电脑制作)10.按照创作风格来划分: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式;访问式;反射式。
11.电视专题栏目的主要类型:1)按照传统“四分法”来划分(新闻类;文艺类;社教类;服务类);2)按栏目对象来划分(对象型栏目;公共型栏目);3)按表现形式来划分(电视杂志栏目;电视谈话栏目;电视竞赛栏目)12.中国电视专题频道的主要类型:1)按内容来划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综艺频道;科学教育频道);2)按对象来划分(少儿频道;老年频道;女性频道)13.电视专题栏目策划的内容:一)市场分析;二)栏目宗旨;三)栏目定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态定位;播出平台与时段定位);14.电视专题频道包装的主要内容:频道理念包装;频道视觉包装(频道标识;频道形象宣传片;频道界面人物形象包装;频道识别色彩;频道标识声响包装;品牌栏目包装)15.栏目主持人的表达技巧:开场导入技巧(开宗明义式;渐进式;接力式;交流式;回顾式)16.话题结束技巧:归纳点评;联想引思;直接宣布;悬念设置。
中外影视史中的纪录片在真实性与建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形式,旨在以真实的镜头记录和呈现世界上发生的事件和现象。
中外影视史中的纪录片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建构性和主观性的挑战。
本文将从纪录片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真实性与建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纪录片是对现实事件与社会现象进行记录和展示的影视作品。
它通过摄影和录制真实的镜头、采访和整理真实的言辞,以及传达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感和体验,从而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纪录片的真实性体现在它以现实素材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的再现、对证人的采访和背景调查等手段进行呈现。
纪录片的真实性使得它不仅具有直击现实的力量,也为观众提供了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途径。
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性也受到了建构性和主观性的影响。
首先,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选择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呈现,都需要导演或制作人的主观决策和创造。
这种主观的建构性使得纪录片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还原,更是对现实的再创造和解读。
其次,纪录片所采取的拍摄和剪辑手法也能对真实性产生影响。
例如,镜头的选取、画面的处理、音乐的配搭等都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某种效果,从而改变观众对事件的感受和理解。
尽管纪录片存在建构性和主观性带来的影响,但其核心目标一直是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因此,在创作纪录片时,制作人需要尽量减少主观干扰和个人偏见,努力呈现客观真实的事实。
首先,制作人可以通过充分调研和采访来获取多个角度的信息,避免片面性和片面观点的出现。
其次,通过用镜头去捕捉真实场景和真实人物的方式,让观众能够亲临现场感受真实的事件和情感。
此外,制作人还可以通过增加背景解说、注释文字等方式来提供对事件的更多背景资料,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所呈现的内容。
正是在真实性与建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纪录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它既可以展示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又可以通过主观的表达和选择,引导观众思考和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作者: 范瑞利[1]
作者机构: [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重庆401524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26-13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2期
主题词: 影视史学;《大后方》;历史书写;影像化历史
摘要: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后方》献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史为基,在占有大量且不少是首次出现的真实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全面聚焦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后方,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抗战的中国,其创作与传播实现了"渝派"历史文献纪录片在新时代的突围,且在影视史学的视域下,再次创新般地实践了历史的影像化书写与文本化历史的大众传播,整体提升了中国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影视学与历史学范畴中的艺术价值.。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代码:JOUR1035课程名称: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WorldDocumentaries)学分数:2学分开设学期:春季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对中外影视纪录片的观摩和赏析,让学生了解纪录片的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影视大致流派和风格,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理性的升华,学习专业的观览影视片和从不同角度赏析影片的方法。
参考学习电影大师观照人生、观照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努力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拟选用教材:自编钱锡生简历钱锡生,男,1962年生,1990年获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曾在苏州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十余年,参与创作多部获奖影视作品,如担任总制片组织制作的6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获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和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担任策划的电视纪录片《铸钟人》,获第七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三等奖。
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
其撰写的《影视艺术概论》(第2作者),获“苏州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当代影视学》,获第六届苏州新闻理论作品三等奖。
《中外影视纪录片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OUR1035课程类别:授课对象:开课学期:每学年学分:3学分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石屹着,《电视纪录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教学目的:优秀影视作品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主要是指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原来是电影厂用“电影创作手段”为新闻报道而制作的一种片种,引入电视后就成了电视纪录片,以真实地纪录现实生活为已任。
开设此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大学本科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加深对电子媒介的理解,从而学会运用电子媒介理解、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同时以从事这一工作为荣,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学以致用,支持并投身这一事业。
第一讲:影视纪录片经典作品概论课时:1周,3课时教学内容什么是优秀影视纪录片影视媒介与印刷媒介工具不同,但同样能自如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是另一种纪录历史和现实的方式。
影视史学名词解释影视史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电影、电视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影像和叙事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以下是关于影视史学的名词解释:1.影视史学:影视史学是一种用影像和叙事的方式研究、表现和解析历史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像媒体,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呈现给观众,以此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2.影视史学家:影视史学家是指那些专门从事影视史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艺术家。
他们具备历史学、电影学、电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转化为影像和叙事,以此表现和解析历史。
3.历史题材电影:历史题材电影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作品。
它们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来表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4.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
它们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5.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作品。
它们通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再现,以及对历史人物的采访和调查,来表现历史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6.影像史学:影像史学是一种以影像和叙事的方式呈现历史的学科。
它通过使用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影像媒体,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呈现给观众,以此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
7.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一种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方法。
它通过采访那些亲身经历历史事件的人,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8.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是指那些保留着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痕迹的场所和物品。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9.历史事件重现:历史事件重现是指通过模仿和还原历史事件的方式来呈现历史。
它们通常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像媒体来呈现,以此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浅析影视史学与纪录片的关系作者:卢超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10期【摘要】影视史学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必须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尊重历史事实,以史料和史实为研究基础,不能以“再现历史”“艺术加工”为由,任意“再现历史”,乃至“解構历史”或“重构历史”。
而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像文本,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文本。
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影视业者、纪录片业者创作实践的梳理,笔者认为,纪录片是“大众化的历史”,它不仅是影视史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影视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键词】影视史学;纪录片;历史题材影视剧近年来,“影视史学”这个概念开始引起一些纪录片创作者和电视研究者的注意,并有若干论文发表,一些纪录片业者也宣称用“影视史学”的理念创作纪录片。
那么,什么是“影视史学”?哪些题材和形式的影视作品可以纳入“影视史学”的范畴?“影视史学”和纪录片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影视史学概念的引入及国内影视界的创作实践“影视史学”一词是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来的,并自创了“historiophoty”一词,他将影视史学定义为:“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1]海登·怀特提出的影视史学理论为当代的史学研究,尤其是史学的大众化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2000年,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开播座谈会上,呼吁建立中国的“影像历史学”。
“影像史学”这一概念逐渐进入电视创作人员的视野,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将历史学的观念与方法引入影像的制作,用影像叙事的方法再现和描绘历史图景。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影视史学的探讨虽不多,但是也一直不绝于耳。
从影视专业的角度来看,影视史学可能是史学诸多学科中与影视唯一“沾亲带故”的学科。
继历史学界学人之后,一些电视界业内人士开始对影视史学产生兴趣,部分高校和中小学历史教师也将影视史学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影视史学的影响日渐扩大。
[男人必看的纪录片]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往往比影视剧更难,大量的纪录片都要拍上几年,素材达到几百小时,最后应用的只有几十分钟,这也许是纪录片为什么几乎每一部都很经典、很好看的原因纪录片就是尽量去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是对事物的看法,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纪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带来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责任、温情、敬畏、主宰、深邃、坚韧、宽厚、淡定……我们从八个方面解构了一个成功男人的品质,推荐了八部优秀纪录片NO.1 责任First Descent绝妙降落【出品国家】美国【集数/时间】110分钟【上映日期】2005年三位雪上滑板的先锋人物:肖恩・法莫、尼克・佩拉塔和特杰・哈肯森,以及两位雪上滑板界的新星夏恩・怀特和哈娜・泰特,虽然他们在这项运动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没有实现,那就是征服阿拉斯加雪山最陡峭、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坡度。
于是五人组成了一个小团队,踏上了征服阿拉斯加雪山之旅。
虽然目标统一,但出发点却各不相同。
佩拉塔和法莫只是想看看自己是否还能重振当年的雄风,哈肯森则是为了在自己挑战高山坡度的履历表中锦上添花,而年轻的怀特和泰特仅仅是为了在生平第一次的极限坡度挑战中体验刺激与激情。
无论如何,对于五人来说,这次挑战的成功都能让他们登上雪上滑板运动的最高殿堂。
并且,在一路同行的过程中,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运动生涯中经历的故事,承担各自的责任,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观感:画质相当不错,纯净的雪山,看得让人心潮起伏,这项运动代表的勇气、合作和责任,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NO.2 温情The Bear子熊的故事【出品国家】法国【集数/时间】90分钟【上映日期】1988年本片改编自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熊妈妈和小熊在一处觅食生活。
一天,在掏蜂蜜的过程中,熊妈妈被掉下来的大石块砸死了。
小熊嗷嗷地叫着,推着母亲的身体,期待它重新站起来。
《二十二》全案分析:一部现象级纪录电影的诞生作者:樊启鹏赵嘉慧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16期2017年中国纪录电影终于迎来市场拐点,不仅三部纪录片单片票房超过3000万①,《二十二》更是收获1.7亿高票房,超过2016年《我们诞生在中国》6651.2万的票房成绩,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单片票房最高纪录。
《二十二》不仅大幅度拉动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提升了纪录电影的社会关注度,它还意味着纪录片介入现实、干预社会的功能在加强,成为一部票房业绩突出并被广泛讨论的“现象级”纪录电影。
一部现象级电影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社会观念的改造。
“从小的方面来看,它颠覆了一群人对‘慰安妇’的认知。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考虑,它使整个社会对女性群体、女性权益有了更高的认知。
”②2011年,张同道教授提出了全案研究方法,即以纪录片创意产业链为研究对象,将一部纪录片视为从创意到传播的动态过程,而非静态文本。
本文使用这一方法,从创意、融资、制作、视听文本、传播策略等传播效果等环节,分析《二十二》成为一种纪录电影现象的过程。
[1]一、创作背景与创意缘起(一)导演其人《二十二》的导演郭柯,于1980年9月18日出生于四川。
高一那年,郭柯决定退学报考四川省艺校,一年后再度退学,进入香港演员方刚创办的“巨采”艺员培训班学习。
1998年,郭柯参与42集电视剧《浪卷红尘》的前后期制作,初步了解电视剧的制作环节与流程。
2002年,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未被录取,在剧组做演员助理、演员替身、灯光助理等临时性工作。
2003年,他再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通过考试,因时值“非典”而没有掌握好文化考试时间,再度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
此后,郭柯开始在北京做副导演,截至2015年,共参与了33部(13部胶片、20部数字)电影、10部电视剧和若干广告的拍摄。
在2012年以前,郭柯一直在故事片片场工作,从未涉足过纪录片领域。
《二十二》是其纪录片处女作。
(二)创意缘起2012年6月,郭柯在微博上看到《世界上唯一公开身份慰安妇:儿子至今未婚》一文,被韦绍兰老人和她日本儿子的故事深深触动,由此产生了拍摄“慰安妇”题材影片的想法。
692021和其他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一样,山西电影制片厂也是历史的产物。
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次停停办办,改革开放初期的缓慢发展,再到新世纪的短暂腾飞,新时代的艰难探索,山西电影制片厂一路摸爬滚打,试图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1998年到2008年的十年,山西电影制片厂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不仅在拍片数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影视作品质量上也取得了喜人成绩,使得山西电影制片厂一跃成为这一时期省办小厂的标杆和山西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综观山西电影制片厂的演变进程,不难发现其与其他中小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相似之处——在国家政策的号角下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一、国家政策下的组建过程(一)国家政策下诞生的国有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后,很快便建立了以‘八大电影厂’为核心的国有/国营电影生产体系,囊括区域性的故事片厂、隶属军队的‘八一厂’及体制内专业化的新闻纪录片厂、美术片厂、译制片厂、科教片厂、农业片厂等。
”[1]山西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是中央号召社会各界进行“大跃进”的历史产物。
“1958年5月,文化部召开全国电影工作跃进会议,提出以地方为主发展电影事业,实现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或再多一点的时间内,达到每省都有制片厂。
当时参加会议的山西省文化局电影处处长白纯瑞征得在京开会的省委、省政府部分领导的同意,最后由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决定,投资二百万元,建立山西电影制片厂。
”[2]此后,山西电影制片厂紧跟国家政策,数次变换更迭的时代到来了。
(二)建厂早期的创作情况概述和国家一级的八大厂境遇不同,山西电影制片厂作为省一级别的电影制片厂,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情和自身的地域人才等因素,一直都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电影制片厂都必须严格执行上级要求。
拍什么题材的影片,各种题材占比多少在当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山西电影制片厂也不例外地带有鲜明的计划体制特点。
1960年12月,“中央规定原则上一个行政大区保留一个故事片厂,保留各民族电影厂,其他省办电影厂只拍新闻片、纪录片,不拍摄故事片。
对于纪录片爱好者来说,追BBC(英国广播公司,比较权威的高知名度的媒体)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是人生一大乐事。
看BBC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而其其超级精彩的画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摄影佳作。
1《恒河》高清(3集)2《活力星球》3《地平线:超大质量黑洞》4《百慕达三角洲之谜》5《野性加勒比》(2集)6《星际漫游》暂时没找到标清的(3集)7《探潜鲨鱼火山》8《太空漫游》(不知道是不是BBC的)10《神秘的玛雅》11《冷血生命》12《俄罗斯音乐祭》(4集)13《地球的力量》(5集)14《透视动物》(透视动物1-生存挣扎)(透视动物2-新生命)(透视动物3-极端生活)15《古代启示录》(古代启示录:尼罗河上的灭亡)高清(古代启示录:米诺安之谜)高清(古代启示录:马雅的崩溃) (古代启示录:所多玛与蛾摩拉) 16《艺术精品全记录》缺317《地球》(1-5集)18《空中特勤组》19《制造新人类》(复制新人类)(预言者)20《消失的古文明》(3CD)21《喜马拉雅壮丽之旅》22《与野人同行》23《艺术的力量》24《极地之旅》(8集,缺1 7)极地之旅,02 穿越俄罗斯极地之旅,03 地中海迷踪极地之旅,04 梦幻的沙极地之旅,05 越过边境极地之旅,06 飞机、船和火车极地之旅,08 严寒的终点25《超自然力量》26《八十天环游地球》27《揭秘裕仁天皇》28《人类亲缘》暂无29《人类本能》(专辑,4个部分)30《鬼盗船真面目》暂无31《行星地球探索记》32《蓝色星球》蓝色星球(第01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2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3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4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5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6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7集) 标清蓝色星球(第08集) 高清蓝色星球(第09集) 高清蓝色星球(第10集) 高清33《世界自然奇观》34《神迹透视》神迹透视1 标清神迹透视2 标清神迹透视3 标清35《埃及》36《白色星球》高清37《野性南美洲》:野性南美洲,01+失落的世界:野性南美洲,02+威猛亚马孙河:野性南美洲,03+大草原:野性南美洲,04+安地斯山:野性南美洲,05+亚马逊丛林:野性南美洲,06+企鹅海岸38《彗星的故事》39《二战大突击》40《动物超感官》41《成吉思汗》42《微观世界》高清43《漂移的灾难冰山》44《寻找特洛依战争》45《北极传说》高清46《地平线》+%B5%D8%C6%BD%CF%DF&ct=301989888&rn=20&pn=0& db=0&s=0&fbl=80047《与恐龙同行》48《纳粹警示录》49《地球脉动》50《两性奥秘》(3集)51《霍金的宇宙》(6集)52《海洋奥德赛》53《动物战场》54《野生动物奇观》清华专业保险索赔代理 : 保险之外,法理之中。
90年代之前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19世纪末;外国摄影师拍摄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同时又拍摄了纪录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影片..以后在20世纪初拍摄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大出丧等新闻片..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除日本摄影师拍摄了《辛亥鳞爪录》外;中国摄影师朱连奎等也拍摄了反映武昌起义的《武汉战争》;稍后一些;又拍摄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1918年前后;商务印书馆拍摄了一些以时事和风景为内容的纪录短片:《欧战祝胜游行》、《第五次远东运动会》以及《南京名胜》、《西湖风景》等..1924年前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有关方面给予电影摄影师黎民伟工作上的方便..黎民伟这个时期拍摄了《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等新闻片和纪录片;并在孙中山逝世后;利用已拍的材料汇编为《勋业千秋》..在这个时期;苏联摄影师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国拍摄了《伟大的飞行与中国国内战争》、《1927年的上海》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用手提摄影机拍摄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新闻纪录片;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起一批专业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所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所属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以及西北影业公司等先后摄制了《抗战特辑》、《抗战实录》等新闻杂志片;纪录片则有《芦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松沪前线》、《湘北大捷》、《民族万岁》和《华北是我们的》等;也给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其它电影厂也拍摄一定数量的纪录像片..新闻纪录电影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提高;并在少数民族中培养了创作人员;摄制了大量新闻片和长短纪录片..如《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红旗漫卷西风》、《抗美援朝》、《中国民族大团结》、《伟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万农奴站起来》、《黄河巨变》、《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驱者之歌》、《莫让年华付水流》、《我们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国内外获奖..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70年代以后;电视在全国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纪录电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时的手段;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新闻纪录电影除继续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进入了电视屏幕..在此期间;台湾国民党系统的“中制”、“台制”和民营的公司等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纪录像片..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小镇──美浓》、《国剧艺术》和《龙的传人》等..香港的某些电影企业也拍摄过一些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纪录片如《惨痛的战争》等..90年代以后新纪录电影是1990年代存在于体制之外的“边缘纪录片”不包括通过国家电视台体制内运作;以栏目的形式存在;代表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和视角的电视纪录片;是建立在对传统政论风格纪录片的一种反动而产生的新运动..新纪录电影运动开始是以“地下”、民间的形式和往国外电影节送展的方式推动;是通过VCD、DVD、酒吧放映等“自动、自由”的传播方式在民间广为开展的..新纪录电影运动产生于19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状态兴起或者说它的萌发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曾在昆明电视台工作过的吴文光凭着朦胧的感觉拿起了摄影机;对准他周围的“盲流艺术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诞生..尤其片子的拍摄横跨了80年代末的政治事件;而格外引人注意..同时吴文光的行为也暗示了这种独立制作人存在的可能..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杨天乙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赵亮的《纸飞机》等等;这些纪录片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纪录片奖项中得奖..其中有好多制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纪录片;而且不是专门的纪录片工作者..这些新纪录片人的出现;似乎标志着一个“业余影像时代”的到来..和1990年代早期的“新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如朱传明与杜海滨;拍片那时尚未毕业;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他们用来创作的器材;除了雎安奇使用了16毫米摄影机和总共20分钟的过期黑白胶片;显得稍微“职业化”一点;其他人则是靠数码DV甚至超8家用摄像机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虽然从专业的角度而言;他们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视听方面的缺陷;但这些新纪录片人却以影片内容的真实性与原创力震动了国际影坛..这些奖项不仅仅是对这几位纪录片导演的褒奖;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他的才华、毅力、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简陋的摄影器材;成为一位“真正”的纪录片导演..而且他们关注的对象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像王芬把摄影机对准了自己的父母暂且不管这样做带来的某些伦理问题;“新纪录片运动”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仿佛出现了一种类似于全民健身运动似的“业余影像时代”的狂欢..。
介绍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关于电影的一百个中国第一及中国电影导演代际与作品总结,你弄清楚了吗一百个中国第一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
2、第一位放映电影的中国人是林祝三。
3、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1905年由北京中泰照相馆摄制。
4、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是由西班牙人A·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建造的"虹口大戏院"。
5、中国第一个影片公司是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片公司。
6、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
7、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
(1913)8、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侍女。
9、中国第一位导演是郑正秋。
10、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
11、第一个由中国人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是1917年在上海设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2、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0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阎瑞生》。
13、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戏杂志》,陆洁、顾肯夫主办。
14、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15、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清虚梦》(1922年,商务印书馆摄制)16、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17、中国第一本电影理论专著《影戏院》(1924年由徐卓呆译著)。
18、中国第一部童话片是1925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
19、中国第一公映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是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20、中国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电影剧本是《申屠氏》,洪琛1925年创作。
21、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1925年创作《爱神的玩偶》。
22、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