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1.01 KB
- 文档页数: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思考: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其范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
提示:此观点是片面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并非所有少数民族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想一想: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设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设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区域自治要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判断: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7.2民族地区自治制度:合适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地区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含义,认识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地区自治合适我国国情,拥有明显优胜性。
(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本质出发,合适我国国情。
让学生试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察看、评论问题,提升学生的比较、鉴识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育学生擅长将不一样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停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戴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从而肩负起坚持和完美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课要点、难点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教课方法教师启迪、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虑,议论、沟通学习成就。
★教课建议教课中经过创建情形,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地区自治合适我国国情,拥有明显优胜性。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经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办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华的基来源则,形成了同等、团结、相助的社会主义新式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推行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边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我公民族地区自治的法制化进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 页,思虑几个研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踊跃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教师评论:从我公民族地区自治的法制化进度能够看出,我国在办理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稳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使各民族共同繁华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虑我公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仔细思虑并踊跃议论,踊跃讲话1、含义:是指在国家一致领导下,各少量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地区自治,建立自治机关,履行自治权的制度。
政治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级 ) 授课题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拟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 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 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自主备课 复习导入:①我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阅读书本第75页—78页,探究以下问题: ①我们这里是否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呢?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不是不要中央的领导? ③自治机关是什么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自主备课 4、自治权 ①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②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③内容: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五个方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7-78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练习巩固: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严重犯罪事件,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②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 民的根本利益 ④妨害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授新课说课稿一、说教材考纲要求: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宗教政策。
考向定位: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正确理解和把握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
二、说学情这一课的内容本身比较简单,与学生掌握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有交叉,再加上需要留了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提前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因此我引导预习时,把重难点的把握放在学生理解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的地方,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具体内容,比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把握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讨论以及师生问题导入设计。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理解2、我国为什么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4点)4、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又是难点)难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74)3、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表现(容易出选择题)从含义、三级行政规划的自治机关、自治权(重点)、确立的原因(从历史和国情两方面把握)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解疑点或易错点:1、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取得成功表现(这与部分学生接触的时政知识少难理解点)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一国两制及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区别?3、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具体看待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4、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及我国现存的宗教5、作为高中生,怎样看待处理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五、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属于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讲解。
高中政治必修二人教版第七课第2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学案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编写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知识梳理】(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①含义:②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和――――各个方面。
③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及其他自治权。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为什么?(1)历史传统:――――――――(2)民族分布特点“――――――――”(3)社会和政治基础――――――――――――――――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②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③自治机关是什么机关?它的职权与一般的地方国家机关有什么不同?探究二: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00多个民族乡(镇),这些民族乡(镇)都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①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②凡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设立自治机关?【随堂检测】一、选择题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多年来,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引下,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以坚定的足迹,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属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是( )①自治区②自治州③自治县④自治乡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在民族自治地方要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A.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C.人民法院和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3.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10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3周年,这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它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建立了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导学案】山东省临清市高中政治学案:第七课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记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
b5E2RGbCAP二、预习内容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下,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和。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权、权、权、权及其他自治权。
p1EanqFDPw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由我国的和决定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5>有利于维护和;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权利;有利于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蓬勃发展。
DXDiTa9E3d 【预习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RTCrpUDGiT(2>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划分: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相当于一般行政区划的省、市、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5PCzVD7HxA(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代会和人民政府,它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又行使自治权;了解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都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合国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设问法、讲授法、课件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展示: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一些图片(多媒体展示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图片)问:这些图片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多媒体打出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9页的探究活动(多媒体打出板书):一、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师:这样三个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个进行。
这则探究活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一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媒体打出板书):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打出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幺?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陈静|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授课教师陈静授课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理解民族区域制度基本内涵,感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也是贯彻和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体现。
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为三目题: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珍惜巩固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框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框的讲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加之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民族问题的涉及比较多,对于基本的民族知识学生有一定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民族问题抽象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具体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同时,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有待加强。
这部分知识多为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第七课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
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
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
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
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
教学札记:
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
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
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
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
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
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
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
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
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
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
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训练检测
(一)夯实基础(辨别与分析)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根本政治体制
( )
2、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 )
3、享有高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
4、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 (二)能力提升(选择) 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 C、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 ) ①自治区 ②自治州 ③自治县 ④民族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
( )
A、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所有国家机构
C、乡政府、镇政府、自治州和自治区政府
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9、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和批准了449个地方性法规,这表明
( )
A、民族自治地方有立法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有变通执行权
C、民族自治地方有经济自治权
D、民族自治地方有文化管理自治权
10、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基本法律,它正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法律赋予的自治权
答案:1—10
五、课后巩固(材料分析,政史必做)
11、材料一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
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好政策、好制度。”“在民族区
域自治地方,进一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最重要的是团结
和组织各族人民努力把经济搞上去。”
材料二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非常迅猛,经济
总量、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增长。
(1)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极大优
越性的好政策、好制度?”
(2)请简要回答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经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