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分析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 1.历史成本,又称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指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算。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PS:企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2.重置成本,就是资产的现行再取得成本,是指资产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负债按照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算。
PS:在实务中,一般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3.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PS:通常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算。
4.现值是指继续使用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一般为资金成本)折现后的价值。
用于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算。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算。
PS:主要适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
5.公允价值是资产和负债按照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PS:在资产负债表日(期末)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
举例:1.乙在10年前花50万元买了一台机器,这个50万就是历史成本2.乙如今要买同样的机器要花100万,这个100万元就是重置成本3.乙公司生产一台机器,若按照进一步加工将面临亏损,预计完工售价为100万元,进一步加工还需投入20万元,那么他的可变现净值为100-20=80万元,变现净值强调的是处置价值4.乙公司已经有一台机器,已经使用3年,原价值为100万元,每年提10万元减值准备,那么现值为100万-3*10=70万元5.乙公司已经有一台机器,准备出售,经过谈判,确定购买价为80万元,那么这个80万元就是公允价值6.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设备一台,付款期限为10年,则企业对该台设备进行初始计量时应采用的计算属性是现值。
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引言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准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不同的计量属性会对财务报表的呈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会计实践中,常见的计量属性包括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
本文将对这些计量属性进行探讨,并分析它们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指能在市场上获得的某项资产或负债的价格。
根据市场价格计量资产和负债可以提供实时的价值信息,反映了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认可程度。
然而,由于市场价格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采用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可能导致资产和负债价值的频繁变动,使财务报表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二、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资产和负债在获取或承担时的实际发生价格。
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可以保持财务报表的稳定,因为它不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然而,由于历史成本无法及时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会导致财务报表与实际情况的偏离。
尤其是在通胀和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历史成本计量可能导致资产被低估,负债被高估,从而影响经济主体的真实财务状况的披露。
三、现行成本现行成本是指用于生产或购买资产或负债的当期价格。
现行成本计量方法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相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
例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行成本计量可以避免资产被低估,负债被高估。
然而,现行成本的计算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如何确定现行成本的合理范围、如何处理资产和负债的持有期限等。
四、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交易中能够公平约定的当期价格。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可以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实际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相近。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得到广泛应用,能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
然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公允价值的确定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五、计量属性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在实际会计工作中,选用何种计量属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和目标,可以选择多种计量属性进行合理组合或灵活运用。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及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张宁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9X
【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为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会计理论界认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趋势日益显著。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应进行双重计量。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会计理论界;企业会计;报告主体;现金等价物;受托责任观;会计要
【作者】张宁
【作者单位】河南省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3
【相关文献】
1.会计计量模式之比较与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J], 顾英迪;
2.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分析比较 [J], 杨丽;
3.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比较 [J], 孙丽莎
4.后金融危机时代会计计量模式选择分析——公允价值计量VS历史成本计量 [J],
周亚云
5.会计计量模式之比较与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J], 顾英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会计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辨析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原基本准则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加以修改,2006年2月制定和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新基本准则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在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了重点分析。
总的来说,每一种计量属性都不是尽善尽美,多种计量属性的同时并用,特别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同时并用是符合财务会计的未来实际的。
标签: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并存性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日臻完善。
为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客观的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
但是关于如何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新准则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很大修订。
原准则中有5个计量和确认基本原则,即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原则。
新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同时取消了“配比” 原则与“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原则。
新准则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仍规定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但又不仅限于历史成本,在可靠的情形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又称会计计量基础,是指用货币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的标准。
历史成本,又称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资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浅谈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作者:张莉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方面分析公允价值的出现带来会计信息质量上的提升以及现实的制约,从而得出结论:由现实经济市场的影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相互影响,并且将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长期存在,一旦经济市场成熟起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成为主导计量模式。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质量中图分类号: C8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36-20 ;引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早,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在计量方面的局限性也逐渐突显出来,促进了自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产生,引起了广大经济学者的关注,而对它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公允价值虽然带来了会计信息质量上的提升,但也存在着诸多的现实制约。
1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1.1 历史成本所谓历史成本,也叫作实际成本,指的是获取资产时实际支付资金的多少,该资金量一旦确定,不得对其进行随意更改。
按照历史成本的计算原则,对某资产进行入账时,需要如实填入取得或者交换该资产的实际价格,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的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
它所反映的是市场交易的实际价格。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原则,并且在会计各个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始终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原则。
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都必须以历史成本作为入账标准,所有资产都按历史成本转销,各项权益都以业务实际发生时收到的或承诺支付的货币数量计价,产品成本也按历史成本计算。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要求,资产金额的多少必须与购买资产时花费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保持一致,如果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也必须按照当时购买资产时所支付的对等价;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处理方法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会计报告中对于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计量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它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原则、应用范围以及与传统计量方法的比较,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与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与原则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开市场上充分交易的条件下,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
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量方法,它反映了某一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需要合理评估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并将其纳入财务报表。
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包括:1. 公允价值是计量的基础。
企业需要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
2. 公允价值取决于市场交易。
企业需要参考公开市场上充分交易的价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3. 公允价值必须可靠。
企业需要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公允价值计量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包括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以及某些特殊的合同等。
在金融工具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企业评估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房地产资产的实际价值,帮助企业进行资产组合管理。
在生物资产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准确计量农作物、养殖业等生物资产的价值。
对于一些特殊的合同,如衍生工具合同、租赁合同等,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计量方法的比较与传统计量方法相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以下优势:1. 更准确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基于市场交易的实际价格来评估资产和负债的价值,相比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更为准确。
2.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及时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波动,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风险。
3. 便于比较和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不同企业、不同资产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更为方便,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会计计量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权衡
付金文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7(000)024
【摘要】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资产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计量模式向以公允价值为主导的计量模式过渡,成为近年来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会计计量模式将会是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并重,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有些做法已呈现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并存的局面,笔者也认为我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这种局面.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付金文
【作者单位】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会计计量模式之比较与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J], 顾英迪;
2.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选择 [J], 鲁凯燕;
3.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优劣分析 [J], 史尧磊
4.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的分析比较 [J], 杨丽;
5.会计计量属性研究——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为主 [J], 姜群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关系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对立1.时间上的对立历史成本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双方对资产价值达成共识。
公司购入一项资产时是否能够接受对方提供的报价,通常是以资产是否能够为资深未来创造的经济利益的作为取舍标准。
公司一旦购入该资产,发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公司购入该资产所支付的价格仅仅反映了公司过去对该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的一种认可,并不代表购进之后公司对该资产价值的信任度。
购入之后的不同时间,公司对该资产价值创造能力的程度也是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的。
历史成本仅能代表资产的过去价值。
2.实物形态的对立在漫长的会计史中,历史成本以其具有可验证性、真实、便于取得等多方面的优点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作为公认的主流会计计量方法。
相比较于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十分可靠的计量。
历史成本在形成中有发票、合同、支付凭证等多种原始凭证作为支撑,这些都是非常现实可靠的资料。
3.动态形势的对立历史成本是沉没成本,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形成的价值。
公司目前的资产是过去某一个时间点某一笔交易中取得的,在这笔交易中,公司为了取得这项资产仅支付了一个价格。
从而可以说,这个价格就是该资产的历史成本,对该项资产而言也是唯一的历史成本。
唯一即指为取得这项资产不能支付两个或更多个价格,如果整个交易中的确支付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其实质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①该项资产的历史成本是这两次或两次以上支付的价格之和,公司绝对不可能为取得同项资产向销货方重复支付货款;②支付的两次或多次价格是为了取得两项或多项资产所支付的价格,分别代表了这两项或多项资产的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一旦发生了,便处于绝对静止状态,是不能再变化的。
二、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统一1.历史成本的形成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历史成本是交易双方协商以及谈判的结果。
交易双方协商以及谈判的过程也同样是双方经济利益的一种博弈。
当交易标的价格大于其价值时,买方会受损;当其价值大于交易价值时时,卖方会受损。
会计计量属性及其内在逻辑一、会计五种计量属性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是站在现行条件下如果“重新购置”角度来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站在正常出售条件下,如果“销售”带来的净值,可变现净值仅适用于资产的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现值的计量取决于未来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时间分布、期限及采取的折现率。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有序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进行。
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进行。
主要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最大和交易活跃程度最高的市场。
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
交易费用,是指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资产出售或者负债转移的费用。
金融资产的计量核算方法金融资产的计量核算方法指的是对于金融机构持有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分类和汇总的一种方法。
金融资产包括债券、股票、衍生品等各种金融工具。
这些资产的计量核算方法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评估机构的资产价值、收益率、风险程度以及流动性等指标,为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金融资产的计量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
历史成本法是指按照交易时的成本计量资产,不考虑其在今后的市场变化中可能产生的变化。
公允价值法是指以市场价格或其他已知价值作为资产的计量依据,反映了当时市场的价格水平。
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考察:一、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主要指资产取得时确认的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基础。
它主要适用于长期持有的投资类资产,例如持有至到期的存款、债券等。
这种方法将资产看作企业买进并持有到期所支付的成本,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更重视长期持有价值而非短期市场波动。
它有如下优点:(1)稳定性好,能够反应出公司的真实资产价值。
(2)它具有稳定性,不受市场影响,投资者自己可以决定商业模式。
(3)成本不随市场波动变化,是企业抵御市场崩溃的一种重要方法。
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1)它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因此市场变化对于资产的价值会造成部分偏差。
(2)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3)它不能适用于交易性资产,因为这种资产的价值会频繁变化。
二、公允价值法公允价值法是指应将账面上已有往来的金融资产或承担义务,以公允价值作为其账面价值的依据。
它主要适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如股票等交易所上市有定价和公开信息的资产。
这种方法因其充分反应市场变化,为快速反应风险变化做出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优点如下:(1)市场价值非常准确,反映了市场信息的变化。
(2)能够准确反应金融资产风险的变化。
(3)有利于企业精准决策,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亏损。
但是公允价值法也存在如下缺点:(1)市场波动极其剧烈时,公允价值法会导致市场价值快速下跌,并促使企业被迫平仓,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会计计量的五种模式
会计计量是指确定会计要素金额的过程,即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量化的过程。
以下是五种常见的会计计量模式:
1. 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计量是以资产或负债的取得或形成时的实际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基于实际支付的金额,并且在财务报表中通常用于资产负债表的列报。
历史成本计量的优点是可靠和可验证,但可能无法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
2. 重置成本计量:重置成本计量是以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相同或类似资产所需的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考虑了资产的现行价值,但可能受到市场波动和评估主观性的影响。
3. 可变现净值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是以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预计能够变现的现金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等流动资产的计量,它考虑了资产的销售价格和相关成本,但也可能受到市场变化和估计误差的影响。
4. 现值计量:现值计量是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常用于长期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如债券和长期投资。
现值计量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折现率进行估计,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5. 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所能够收到或支付的价格为基础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反映了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场价值,但可能受到市场流动性和估值技术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适用于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并且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可能受到会计准则和法规的约束。
选择适当的会计计量模式需要考虑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等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分析比较
摘要:我国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明确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概念,再重点分析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核算的差异,最后从可靠性和相关性两方面来综合比较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缺点。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概述
(一)公允价值概述。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自愿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被世界很多市场经济国家所推崇。
新会计准则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到我国的会计体系中。
并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二)历史成本概述。
历史成本亦称原始成本。
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负债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
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标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应以其购进或建造时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人账,并以此作为分摊和转作费用成本的依据。
当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历史成本的定义作修订。
二、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影响的差异
(一)入账价值的确认。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资金消耗,而且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则不然。
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随着市场的变化,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地变化之中,与此相适应,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而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公允价值既可以大于历史成本,也可以小于历史成本,视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情况而定。
(二)资产摊销对象的确定。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的摊销对象毫无疑问是其历史成本,或平均摊销,或加速摊销。
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资产摊销对象的选择有两种:公允价值和实际成本。
我认为资产摊销的对象应是其实际成本。
因为公允价值并非企业为取得该项资产实际付出的代价,如果对它进行摊销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科目,当资产增值时,则会虚增费用;当资产减值时,则会少计费用,造成费用不实。
公允价值在性质上近似于一种客观的评估价值,它不符合费用类科目的核算内容,所以资产
摊销的对象应是其实际成本,而不是其公允价值。
正因为如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信息既要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又要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所以,应采用双账户反映方式。
(三)会计反映的形式。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只需单账户反映资产的实际成本即可。
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资产的摊销对象仍然是其实际成本,所以,会计既要反映其公允价值,又要反映其实际成本,因此需要设置双账户。
在会计报表中,除了有反映资产实际成本的账户外,还需有反映公允价值与实际成本的差额账户,如公允价值大于实际成本,则两个账户同为借方余额;当公允价值小于实际成本,则实际成本账户为借方余额,差额账户为贷方余额。
现行的会计科目表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只是针对资产账户设置减值准备账户,应该说这只是一种过渡形式,等到公允价值能够被准确把握的时候,不仅要反映资产的减值,还要反映资产的增值,如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是可以大幅增值的。
三、公允价值与历史价值的比较
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特征。
二者共同服务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在现实经济环境下,两者之间却常常出现矛盾,很难达到统一。
历史成本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
其依据的是实际发生时的数据,较少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与判断,比较客观,容易确定;加之其有各种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可随时验证,能够减少任意操纵与歪曲事实的行为。
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
即使在资产的取得日,历史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相等的,但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随着时间以及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不过,虽然历史成本并不直接报告企业未来投资回报,但是由于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从而预测企业未来收益,所以历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决策是相关的。
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
与历史成本相反,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反映,体现资产和负债在某一时点上的实际价值。
它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具有预测性价值的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为相关。
然而,公允价值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由于对“活跃市场”、“市价”、“适当的折现率”等事项缺乏明确的规定,给实际的操作上带来的困难和随意性。
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相关性提高的同时,却丧失了可靠性。
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得,人们只能根据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
历史成本较公允价值可靠,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相关,两者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问题。
从其发展趋势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会长期存在,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的前提下,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但其重要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徐水生.坚持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金融会计,2009(2).
[2]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3]李云刚,郭瑾.新会计准则下引入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分析.商洛学院学报,2009(6).
作者简介:刘洁(1990-),女,四川宜宾人,从事保险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