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75.31 KB
- 文档页数:7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作者简介:陈靖芝,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量法义》和《几何原本》等著作中出现的一些音译术语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比如“图腾”“逻辑”“乌托邦”等。
在五四运动过后,西欧文化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大量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被翻译成汉语,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翻译时期,大大拓展了翻译领域,而且译文的语体由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张瑜,2013)。
因此,汉语白话文成为能登大雅之堂的书面语,汉译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艺作品与西方学术著作被大量翻译为汉语,国外的文化成就与科技得以介绍和引进,推动中国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语言的融合与碰撞在所难免。
汉语欧化现象就是现代翻译带来的后果之一,同时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
1.1.2英语国家翻译史简介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在英语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不一样。
在古英语时期,艾尔弗雷德大帝参加并组织翻译了外国学术论著以及文学作品,这样的举动对英国早期散文的发展与形成以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拯救英国国语有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圣经》的翻译也开始发展。
《圣经》在中古英语时期不断被翻译。
1382年,《圣经》被约翰·威克里夫翻译成英文,对英国散文创作以及英语规范化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英国民族语言特点。
另外,马洛里和乔叟的文学翻译也开始兴起,他们的创作与翻译对标准英语的形成以及英语地位的确立有着促进作用(张玉娟,2018)。
17世纪初,英国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对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研究和学习的热潮,也提高了人们对欧洲文学作品英译本的阅读兴趣。
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不仅将英语向规范化推动,还促进了英国文学发展。
同时期许多关于科学、天文、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单词进入英语,同时许多英国作家灵活运用了希腊语与拉丁语的词缀,导致大量新的英语词汇出现,并且沿用至今。
英语因外来词汇的增多,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增强(金瑞等,2018)。
第三章翻译理论概述一、西方翻译理论概述(一)古典及近现代西方翻译理论西方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大量希腊文学作品被译成拉丁语,如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戏剧作品等。
翻译理论伴随着翻译实践应运而生,并在发轫之初就具有文学翻译的特征。
古典时期的翻译“理论”大都属于不系统的零星见解和散论。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有西塞罗(Marcys Tullius Cicero)、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哲罗姆(St.Jerome)、奥古斯丁(St.Augustine)和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西塞罗不仅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演说家,同时兼翻译家与翻译理论家。
他的至理名言:“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不是句当字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贺拉斯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理论上深受西塞罗的影响,坚持翻译应该活译,反对逐句硬译、死译和生搬硬套,认为翻译应该“意义对意义”。
哲罗姆被誉为西方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精通希伯来语和拉丁语,对照希伯来原文翻译拉丁文《圣经》,该译本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惟一文本。
他的翻译理论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在翻译中避免逐字对译,翻译方法应随原作的文本而异,宗教翻译应主要采用直译,而文学翻译则主要采取意译。
奥古斯丁则提出,翻译的风格取决于译本读者的类别,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应从译词与原词词义的对等来衡量翻译的对等。
中世纪,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普遍起来。
但在重实用的观点影响下,翻译理论没有太大发展。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圣经》、古典文学作品和其他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许多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翻译家、文学家、哲学家或艺术家,使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和跨学科的鲜明特征。
这一时期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以马丁•路德为代表。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有200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阶段:①古代、中世纪翻译安德罗尼柯、西塞罗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翻译和波伊提乌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②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德国翻译和路德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多雷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③近代翻译法国翻译和巴特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④ 现、当代翻译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
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
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
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
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翻译简史不仅关注翻译实践的发展,也深入探讨了翻译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演变。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同见证了中西翻译活动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也深刻感受到了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巨大作用。
一、中西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国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古代的佛经翻译。
最早的佛经翻译家如安世高、支谦等,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为后世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中亚和西亚的文化和宗教文献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西方翻译活动的起源:西方翻译活动的起源同样与宗教紧密相关。
圣经的翻译和传播,尤其是在中世纪,对于统一欧洲文化和语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哲罗姆等,他们的译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宗教和政治,也为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翻译活动逐渐从宗教领域拓展至文学、科技、哲学等多个领域。
明朝时期的“翻译馆”和清朝的“同文馆”等官方翻译机构,推动了翻译活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同时,翻译家们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诸如“信、达、雅”等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西方的翻译活动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致力于古希腊、罗马文献的翻译,还开始关注翻译理论的建设。
如约翰·路德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忠实原文、流畅表达、符合语法)等,为后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翻译策略的演变直译与意译的争议: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翻译实践中都存在着直译与意译的争议。
直译强调忠实于原文,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和风格;而意译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愿意对原文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解释。
这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翻译场景和文本类型。
归化与异化的探索: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归化与异化成为了翻译策略讨论的热点。
西方翻译史西方翻译史是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跨越了几个世纪的翻译活动和理论的发展。
这段时间内,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翻译被视为学术传统的一部分。
早期的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希腊文献的拉丁译本上。
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和中世纪的到来,拉丁语成为西方文化的主要语言,许多古希腊文献被翻译成拉丁语,为欧洲中世纪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翻译主要集中在宗教文献的翻译上。
基督教的扩张使得拉丁语成为欧洲统一的宗教语言,许多圣经和教父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便于普通民众的理解。
在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阿拉伯翻译文化的发展使得阿拉伯语的科学、哲学和数学文献被翻译成了拉丁语和欧洲语言,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希腊和拉丁语的经典文献,通过翻译将这些文献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也开始翻译各种各样的现代语言文献,如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作品。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翻译在这个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科学革命中,许多科学家通过翻译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传播到其他国家。
此外,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政治文献,如霍布斯的《利维坦》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在翻译的帮助下被广泛传播。
到了19世纪,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翻译理论的发展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提出了“翻译没那么简单”的观点,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传递。
同时,俄国语言学家文森基也提出了翻译等效理论,强调译者应该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来进行翻译。
20世纪以来,翻译活动继续蓬勃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在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翻译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便利。
总的来说,西方翻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通过翻译的力量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2.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3.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4.近现代翻译的发展5.西方翻译简史6.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7.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8.翻译质量与标准9.翻译教育的发展10.翻译与文化交流11.翻译与语言学习12.翻译与国际关系13.翻译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一、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发展脉络,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当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主要用于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到了汉朝,由于汉武帝对西域文化的向往,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为中国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汉朝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佛经翻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如严复、林纾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翻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翻译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古希腊、拉丁文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翻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六、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翻译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最初的手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技术不断创新,为翻译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有很多种,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直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直接翻译到目标语言中,保持源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定的领域,如科技、医学等,因为这些领域的术语和概念在各个国家普遍存在,因此可以进行直接翻译。
意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意思和信息表达出来,并用目标语言中最符合源语言意思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表达。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文化背景较为复杂的领域,如文学、哲学等,因为这些领域的作品往往有很多隐喻和象征,直接翻译可能会损失原作的意境和美感。
音译是指将源语言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音译成目标语言中最接近的音标和音节。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因为这些名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通过音译可以统一名称的发音。
除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原则,如“信、达、雅”原则和“等效”原则。
“信、达、雅”原则是指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且达到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习惯。
翻译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尽量使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的内容。
“等效”原则是指翻译应该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交际效果的一致性。
翻译不是简单地将源语言换成目标语言,而是要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
总的来说,西方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忠实性和可读性。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方式。
只有深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做到准确地传达信息,并且使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一、贺拉斯的翻译模式贺拉斯(公元前65-8),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使之名垂千古的是他写给皮索父子二人的诗体书信,其中有长达二分之一的内容都与戏剧的创作有关,这就是被百年后的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称为的《诗艺》。
对翻译的译论散见于这篇名著。
贺拉斯主张活译,其观点集中的表现为“忠实的翻译”这一概念上。
然而贺氏的“忠实的翻译”,其对象并非文本,而是“顾客”,这些顾客是贺拉斯时代的顾客。
“一个忠实的笔译者/口译者”是为人所信任的,他按时完成任务,让双方都能满意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口译者的他要在委托人之间,用两种语言来协商;如果是笔译者的话,他要在顾客和两种语言间来协商。
协商是关键所在,它反对传统的对等的忠实”,也就是说,要想做成生意的话,笔译者和口译者有时得不太忠实地翻译才能避免谈判失败。
贺拉斯提出要灵活地翻译,并着重指出要忠于“顾客”,顾客是翻译的终极指南。
贺拉斯翻译模式中的“顾客”其实就是后来所谓的“语境”,“忠实地为顾客翻译”为后人发展成为“根据语境来翻译”的翻译原则。
事实证明:协商在“贺拉斯模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忠实性”的对等翻译是相悖的。
“贺拉斯模式”没有宗教文本,但是它却具有当时占有特权地位的拉丁语言的特征。
这便意味着“协商”具有向拉丁语倾斜的倾向,而并非达到绝对的平等。
而在今天则是英语“把其它语言,尤其是第三世界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向英语,所有的外国的、异域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标准化了。
也就是说,翻译中特权语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先进思想、高级技术、尖端医疗教育手段向次发达地区的传播;但它不利于保护特殊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语言文化可能被同化,甚至泯灭在拉丁语/英语的标准文化中。
贺拉斯的这一观点后来遭到施莱尔马赫的反对。
然而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技巧,而且某些文本主要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因此,译者在其翻译作品中通过“协商”建立起来的沟通不仅需要体现在文本翻译中,而且还需要体现直接吸纳其文化。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发布时间:2022-11-11T01:26:41.50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4期作者:王钰琪张海莉[导读] 西方翻译理论在长期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不断发展,王钰琪张海莉(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西方翻译理论在长期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翻译译论进行了梳理,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西方翻译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翻译理论1.引言西方翻译理论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本文通过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译论,梳理西方翻译理论主要发展脉络。
2.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的翻译理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罗马时期戏剧翻译家强调原文文学性的再现。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学者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关注翻译的方法(直译、意译)和可译/不可译问题。
80年代以后,他们将翻译现象置于文化和历史的宏大语境中,即翻译研究历史上的“文化转向”。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艺学派、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等翻译流派。
下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要梳理。
2.1 翻译学科的构建文化学派的詹姆斯·霍尔姆斯(1924-1986)对翻译学科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著名当属他的《翻译的名与实》这篇论文。
《翻译的名与实》对翻译学的学科命名、性质、研究范围以及学科内的划分提出了详细的构想,是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被西方译学界认为是“翻译学学科的创建宣言”。
《翻译的名与实》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翻译学科建立的条件,第二部分对翻译学科的命名进行了探讨,最后一部分确定了翻译研究的框架。
他认为翻译研究应包括三大分支,即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分类科学、详尽,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2.2文艺学派文艺学派的泰特勒撰写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部相对全面的翻译理论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 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 语言学中心阶段3( 系统翻译理论4( 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 翻译的哲学理论6( 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 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 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 代表人物(1) 罗曼雅各布逊A( 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 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 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 尤金奈达A. 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 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 他的理论以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 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 韦内科勒A( 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 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 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中,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艺术,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中西翻译简史这门课程,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了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其中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框架,以及对我个人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一、中西翻译历史的概述中西方翻译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译经的传统。
通过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中西方翻译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
中国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佛经翻译,以及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翻译。
而西方的翻译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圣经》翻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翻译。
这些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进步。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入,翻译理论也逐步成熟。
课程中介绍了多种翻译理论,如直译与意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功能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等。
这些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使得翻译活动更加科学和规范。
同时,我也了解到翻译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
三、中西翻译风格的比较中西翻译风格的差异是这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的翻译传统注重“信达雅”,强调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
而西方的翻译传统则更注重“忠实原文”,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通过比较这两种翻译风格,我深刻认识到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风格的独特性。
四、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门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翻译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科技著作和哲学思想。
同时,翻译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
五、个人学习与认知的影响学习中西翻译简史这门课程,不仅让我对翻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我个人的学习和认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5年第1期 外 国 语 总第155期 No.1, Januar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5
53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1-0053-07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
谭载喜 (香港浸会大学 英国语言文学系,香港) 摘 要: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译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予以持续的重视。本文根据作者对拙著《西方翻译简史》的修订扩充和研究所得,对西方译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西方译论本身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对自20世纪中、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西方译论发展状况与前景,从几个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引发对西方译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译论;西方;历史;发展;学科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West: Thoughts on Its Development and Its Study TAN Zai-xi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to mature as a distinct discipline, continued efforts would be both meaningful and necessary in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across cultural borders. Fo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the stud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s been and will remain a subject of immense interest. Assuming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offers a discuss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is best studied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has developed both in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era, and down through all previous centur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Western, will not simply imply differences but, more importantly, could offer insights concerning more innovative methods of transl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West; history; development; discipline
一 拙著《西方翻译简史》(下称《简史》)自1991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翻译学界的重视和欢迎,并于2000年重印。最近在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主持下,经专家、学者审定通过,《简史》一书被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从而有机会增订再版。增订的重点所在,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更新书中引文编排格式以与国际学术惯例接轨之外,还对全书进行了扩充。其中修订扩充幅度最大的是当代翻译理论部分。笔者希望通过修订扩充,能更好地反映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尤其是20至21世纪蓬勃发展的最新面貌。 西方翻译史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至90年代之前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即使在西方,当时也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有关著作和文章并不很多。自80、90年代以来,译界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西方,先后出版了里纳[1]、鲁宾逊[2]等人
54资料比较丰富的西方翻译理论史书。这些资料和书籍对我们的研究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我们在截然不同的汉语言文化环境里去探讨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对于资料的搜寻、挖掘以及梳理、分析,始终困难重重,而要在这种种艰难之中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勾勒出两千多年波澜壮阔的西方翻译画图,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然而,主要包括西方翻译理论史在内的外国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翻译学研究领域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是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较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予以持续重视,把它推向前进。 二 在西方翻译理论史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分类,或者说采取何种方式来对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状况进行描述。特别是对于现当代西方译论的分类或描述,现在较为流行的一个做法,是按翻译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或思想流派的基本特色,将其划分为翻译的文艺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交际学理论、社会符号学理论,或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科学派、翻译研究派、翻译文化派、翻译目的派、翻译功能派、翻译解构派、多元系统派等等,如奈达[3]、根茨勒[4]、陈德鸿、张南峰[5]等人采用的即是这种方法。 无疑,立足翻译理论和思想的基本特点,以划分流派的方法来描述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自有可取之处。随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西方翻译理论也开始进入跨越国家民族界限、逐渐趋向共同发展的崭新时期,因而很难把某个翻译思想、某些翻译理论家狭义地划归为某一国家或地区。例如,低地国家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霍姆斯并非荷兰本国人,而是来自美国;至于在西方翻译研究界受到广泛注意的图里,其生活工作场所则更是在欧美地区以外的以色列。相反,当某个思想或主张被某人在某地提出来之后,这个思想或主张可能很快得到其他学者的响应和支持,而这些追随者和支持者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对有关思想主张的追随或支持完全是出于思想一致,而非出于来自同一国度或同一地方。例如,提出“翻译即交际”以及“翻译即科学”主张的奈达是美国人,而赞成并追随这些主张的卡德、威尔斯却是德国人。因此,如果从思想流派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西方翻译理论,特别是现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也许更能反映出新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当然,以思想流派来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只是多种方法当中的一种。尤其是从描述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更为传统的方法,是以发展时期和国别为基线的方法。这个“历时研究”方法的长处之一是,它能对史料作出层次清晰的梳理,便于人们对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译论传统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比较,进而可以较为客观地认识西方译论的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另一长处正如南木先生在《简史》代序中所言,它“一方面可以揭示历史因素对翻译事业的影响。举其要者,如由于罗马征战的胜利所产生的优越感,竟视希腊文艺为可以任意‘宰割’的‘战利品’,以至提出‘与原作竞争’即‘超过’原作的主张……等等。另一方面,这种写法也描述了西方译事本身的分合变迁过程。如直译与意译之争,折中派继之出现,意译终占上风;由最初以词为翻译单位逐渐依次转变为以句子、话语以至整个作品为翻译单位;由为少数文学家和神学家占领译坛,译事与译论多限于《圣经》和文学作品及其序、跋,发展为一项由千万人参加、内容涉及各个领域的专门职业……等等。”[6:2]然而,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史的研究,采取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是最佳的途径。完全以划分思想流派的方法来描述西方译论的发展,可能会模糊翻译理论与促使其发展的特定社会
55文化环境的“历时”(纵向)和“共时”(横向)关系,模糊译论发展的历史性、层次性;而如果纯粹采用分时期、分国别的传统方法处理西方译论发展史,那么我们的研究与描述难免不陷入缺乏译论主体连接的泥坑。要避免诸如此类的不足与弊端,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按国别、按地域来叙述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增加按译学思想流派来讨论的成分。换言之,在研究和描述西方译论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翻译理论和思想发展的内部历史联系,又要考虑它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互文”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描绘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面貌来。 三 从以上考虑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侧面来审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首先是从历史发展的侧面、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审视,从而作出如此陈述: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罗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逐词译与自由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绝的线贯穿起来。 继西塞罗之后,西方翻译史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在古代,除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外,还有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在中世纪,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在17至19世纪,有巴特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有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有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有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阿诺德的所谓“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以及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在20世纪,有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有雅各布森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有列维的“翻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个抉择过程”和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有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语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有奈达的“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应对等”论;有穆南关于翻译理论问题的现代语言学观;有霍姆斯的“翻译研究学科论”;有勒弗维尔、巴斯内特的“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有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即跨学科研究”的观点;有弗米尔、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