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 格式:pdf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14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
一、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三、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天气
课题1、我们关心天气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
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目标展示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
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
---------------------------------------------------------------最新资料推荐------------------------------------------------------
1 / 19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年 级 四 学科 科学 课型 新授 授课
教师 设计时间 20XX 年 8 月 总课时 10 授课 时间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 1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学习目标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学习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 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 集体备课 导 学 过 程 合作探究: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小组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3. 汇报点评。
(1)观察现象:
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小组互评、教师点拨:
配套K12教育资料
配套K12教育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键入文字]
一、天气
⒈我们关心天气
一、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第二部分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中的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了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活动的前提下,学生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接下来把学生带到室外,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当天的天气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回来后并进行交流。
二、教学背景:
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三、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教 学 目 标 1.初步感配套K12教育资料
配套K12教育资料 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具 教学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学具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准备 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
学 流 程 了解前知识——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认识天气符号——实地观察当天天气——交流描述当天天气——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课后:持续观察天气现象 活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天气
课 题 1、我们关心天气 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学准备:
1.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目标展示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天气
课 题 1、我们关心天气 课时 第( 1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及环节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1.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目标展示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结果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学 期 教 学 计 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本学期,四年级有六个班级,本人承担了其中两个班级的教学。班级学生数基本在35个,合理的人数也为科学学习的顺利组织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具体内容见单元目标)
四、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1 / 63
⒈ 我们关心天气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 学 流 程
了解前知识——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认识天气符号——实地观察当天天气——交流描述当天天气——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课后:持续观察天气现象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性设计
导入:
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天气,想了解它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一、认识天气现象
1.课件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多云、晴、小雨„„)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课件认识各种天气现象:晴、雨、雪、风„„)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可根据云量、降水、气温、风等来分)
5.汇报交流。
二、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一、天气
⒈我们关心天气
一、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知道的天气现象;第二部分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中的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了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活动的前提下,学生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接下来把学生带到室外,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对当天的天气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回来后并进行交流。
二、教学背景:
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 学 流 程
了解前知识——了解天气的基本特征——认识天气符号——实地观察当天天气——交流描述当天天气——天气对生活的影响——课后:持续观察天气现象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性设计 导入:
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天气,想了解它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1 小学科学四上年级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校四年级有三个教学班,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通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较差,以往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再加自己要求,给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学期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 四年级上册科学是由“天气”、“溶解”、 “声音”、“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天气”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进行观测。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感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信息的方法。
第二单元“溶解”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把学生们可能会提出的,并且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第三单元“声音”主要研究发声物体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及如何控制发声,制造小乐器,演奏小乐曲。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描述作为基础活动,采取分类、猜测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打
算 备课方面的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出好的教学程序,做好每节课的课前准备。
上课方面的措施 能够做到按教案设计来上课,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语言上做到通俗易懂,利用好这40分钟。
提优补差工作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小论文写作等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作业以及平时的动手实验给予指导。
2 课题 1.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 /我们的身体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
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1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教
学
设
计
2
执教者: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 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3
第一单元 天 气
1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四上年级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校四年级有三个教学班,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通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较差,以往的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再加自己要求,给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学期学科教学的目的要求 四年级上册科学是由“天气”、“溶解”、 “声音”、“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天气”对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要素进行观测。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感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信息的方法。
第二单元“溶解”以食盐和水作为主要的观察研究材料,把学生们可能会提出的,并且是他们能够进行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按顺序编排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深入地展开观察研究活动。
第三单元“声音”主要研究发声物体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及如何控制发声,制造小乐器,演奏小乐曲。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描述作为基础活动,采取分类、猜测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打
算 备课方面的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出好的教学程序,做好每节课的课前准备。
上课方面的措施 能够做到按教案设计来上课,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语言上做到通俗易懂,利用好这40分钟。
提优补差工作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小论文写作等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作业以及平时的动手实验给予指导。
精品教案
课题 1.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0-09-29 金博志网址
第一单元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 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 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2
教学进度安排 .................................................... 6
第一单元 声音....................................................... 7
第1课《听听声音》 .............................................. 7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9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14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17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 20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 23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 26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 28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31
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 31
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 35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 新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
1、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2、牛顿和伽利略一样,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 听听声音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
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声音是
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
3、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风声——呼呼雨声——哗哗、沙沙、噼噼啪啪、淅淅沥
沥雷声——轰隆隆流水声——哗哗、哗啦啦泉水——叮咚、叮咚树叶——沙沙动物的声音青
蛙——呱呱呱呱蜜蜂——嗡嗡嗡嗡小鸟——唧唧喳喳马蹄——嗒嗒嗒嗒小鸡——叽叽人类
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
4、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已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不能发岀声音。
3、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
4、我们的发声器管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声带就像
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
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5、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6、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7、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发声物体
弹拨橡皮筋
拨动钢尺
轻击鼓面
敲击音叉 我看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0新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
1、力的概念
XXX在XXX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与XXX一样,XXX强调把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十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声音的存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能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包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声音的强与弱、高和低与什么有关。
3、各种声音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泉水声、树叶声和动物的声音如青蛙、蜜蜂、小鸟和马蹄等。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也很多,包括说话的声音、敲打声、噪声、音乐声、歌声和读书声等。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
4、声音的产生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等皮筋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再放开,皮筋就会发出声音。我们的发声器管——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管——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出时,闹钟的声音会变弱或消失,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3、将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可以听到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轻轻触碰水面后用击打后的音叉,可以使水面发生振动。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