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甲维盐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92.8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期植物保护学摘要为研究勐海大叶种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危害的防治方法,以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推荐田间施用剂量为270mL/hm 2,在采茶间歇期或茶假眼小绿叶蝉危害高峰期使用,对茶树蓬面及侧面均匀喷雾。
关键词茶假眼小绿叶蝉;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防效中图分类号S435.711;S48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1-0103-02Field Efficacy of 22%Alika ZC Against Empoasca vitisYAO Bei-bei1CHEN Jian-feng 2*XU Chuan-ming 1ZENG Tie-qiao 1YANG Cai 1SHI Chu-xin 1(1Syngenta (China )investment Co.,Ltd.,Shanghai 200120;2Menghai Tea Technical Service Center in Yunnan Province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methods of control the field damage of Empoasca vitis in Menghai-daiyecha ,the efficacy test of 22%Alika ZC ,25%thiamethoxam WG and 2.5%lambda -cyhalothrin EC against Empoasca vitis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2%Alika ZC had good control effect on Empoasca viti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field application dose was 270mL/hm 2,which should be used during the tea-collecting period or the peak period of Empoasca vitis ,and sprayed evenly on the tea tree surface and side.Key words Empoasca vitis ;22%Alika ZC ;control effect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姚贝贝1陈剑锋2*许传明1曾铁桥2杨彩1施楚新1(1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200120;2云南省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 )属同翅目叶蝉科(Cicadelidae ),又名小绿叶蝉[1]。
几种药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试验茶假眼小绿叶蝉是影响茶树生长和品质的害虫之一。
为了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防治药剂可供选择。
本文将介绍几种药剂在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方面的试验结果。
一、茧蜂素茧蜂素是一种化学内分泌调节剂,可干扰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生长发育,达到防治目的。
试验结果显示,使用茧蜂素喷洒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好。
经过3次喷洒,虫口死亡率达到90%以上,且没有对茶叶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
二、噻虫嗪噻虫嗪是一种杀虫剂,能够阻断目标害虫的神经传导,导致其行动能力受损甚至瘫痪。
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好,经过2次喷洒,虫口死亡率达到8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噻虫嗪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并遵守环保法规。
三、水杨酸类农药水杨酸类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能够迅速并有效地杀灭茶假眼小绿叶蝉。
试验结果显示,使用水杨酸类农药喷洒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很好,经过2次喷洒,虫口死亡率达到9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杨酸类农药可能对茶叶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不要频繁使用,并在茶叶采摘后2周才可用药。
四、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一种广义的农药类型,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生物制品等天然杀虫剂进行防治。
生物制剂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数没有破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
试验结果显示,使用生物制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比较理想,经过3次喷洒,虫口死亡率达到8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制剂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储存和运输方式,以避免影响其防治效果。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常用的几种药剂中,茧蜂素和生物制剂被认为是比较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小;而噻虫嗪和水杨酸类农药防治效果明显,但对环境和茶叶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需要谨慎使用。
因此,在选择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药剂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生态环保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2.2%甲维盐微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2.2%甲维盐微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我市为害加重,抗性不断上升.虽然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较多,一般情况下也较理想,不过一些常用药剂防效在逐年下降.为了探寻2.2%甲维盐微乳剂(威牛)防治高龄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产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2009年在湖北省安陆市烟店镇龚岗村中稻田进行该药剂的药效试验.
作者:周小贺金远明王传惠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植保站,安陆,432600 刊名:湖北植保英文刊名:HUBEI PLANT PROTECTION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481+.9 关键词:。
6种杀虫剂防治茶树小贯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李金珠;王珍;蒋金良;陈绍斌;李庆魅;郝珊【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年(卷),期】2017(039)009【总页数】2页(P27-28)【作者】李金珠;王珍;蒋金良;陈绍斌;李庆魅;郝珊【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林业站,215128;江苏省苏州市林业站,215128;苏州市吴中区金庭农林服务站;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nkii Matsuda)是苏州茶区的一种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为害,受害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
苏州有茶园面积3.65万亩,茶叶总产量350 t,总产值2.9亿多元,是苏州农业的名片产业。
近年来,小贯小绿叶蝉的发生呈现虫量大、世代多、范围广、危害重等特点,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
本试验选用4种新型药剂和2种当前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的常规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便生产上轮换用药,延缓小贯小绿叶蝉对农药抗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试验地为苏州吴中区天王坞茶果场,园地坡度30°左右,黄泥土。
20多年生茶树,5月初刈割,用药时(6月8日)茶树新梢长15cm左右。
试验设10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6.7m2(表1)。
试验药械用浙江台州生产的3WBD-16型电动智能静电喷雾机(联农牌),药液喷雾于茶树叶片正反面,每小区药液量7.5kg。
用30×40cm白瓷盘拍查虫量,每小区拍查6点,每点查20株记载虫量;药前6月8日调查基数,药后3d、7d、14d、21d、28d查药后虫量,计算防效(表2)。
虫口减退率(%)=(喷药前虫口量-喷药后虫口量)/喷药前虫口量×100校正防效(%)=(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30%唑虫酰胺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6%力作(氟啶虫酰胺·啶虫脒)可溶性粒剂三药的高浓度效果比低浓度稍好,但考虑到农药残留及成本,建议使用低浓度。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马娟;万治华
【期刊名称】《农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5)001
【摘要】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the)是国内茶园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个体小,隐蔽性强,繁殖迅速,世代重叠严重,已成为当今茶园防控的首要害虫。
笔者阐述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和发生特点,并对近年来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因此,如何从无公害、绿色防控角度出发,安全、高效的控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减少茶叶产量损失,已成为当前茶园虫害防控的热点问题。
为茶树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马娟;万治华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711
【相关文献】
1.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3.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4.绿色组装防控技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
5.茶园蓟马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田向荣;李彦涛;王智辉;林军;高小宝;吴华;何军【摘要】假眼小绿叶蝉是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也是陕西茶叶主要的害虫之一.笔者研究了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种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几乎无防治效果.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假眼小绿叶蝉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效,施药1d后的防效分别为57.0%和32.4%,施药3d后的防效分别为63.2%和60.2%,施药7d后的防效分别为86.9%和70.6%.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治茶叶主要虫害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新的药剂选择.【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19(010)003【总页数】4页(P265-268)【关键词】植物源农药;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作者】田向荣;李彦涛;王智辉;林军;高小宝;吴华;何军【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陕西天赐秦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汉中723500;陕西天赐秦韵茶业有限公司陕西汉中7235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711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为同翅目叶蝉科Cicadellidae害虫,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它是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也是茶叶主要的害虫之一[1-2],该虫1年发生8~12代,且世代交替,严重危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马娟,万治华来源:《农学学报》 2015年第1期史庆才,李向阳,陈志伟,马娟,万治华(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摘要: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是国内茶园的重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个体小,隐蔽性强,繁殖迅速,世代重叠严重,已成为当今茶园防控的首要害虫。
笔者阐述了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和发生特点,并对近年来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因此,如何从无公害、绿色防控角度出发,安全、高效的控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数量,减少茶叶产量损失,已成为当前茶园虫害防控的热点问题。
为茶树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方法;综合防控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95Advance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Empoasca vitis G?the in Tea GardenShi Qingcai, Li Xiangyang, Chen Zhiwei, Ma Juan, Wan Zhihua(Key Laboratory of Green Pesticide and Agricultural Bio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Abstract: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the), one of major tea pestsin mainland China, growsconcealed with small size, accelerated reproduetion and overlapped generations,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serious pest in tea prevention.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damage modes and occurrencecharacteristics of tea green leafhopper, and primary the main control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frompollution-free and green control perspective, a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ea prevention to controlthe number of leafhoppers population, and reduce the yield loss of tea, which had become a hot issue. So this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in the tea gree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Key words:Empoasca vitis G?the; Prevention Methods; Comprehensive Control0 引言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如今国内的茶园面积达到了3529.0万hm2,约占世界茶园面积的50%以上,遍及18 个省,其主要分布于气候温暖、空气湿润的地区。
25%噻虫嗪和25%丁醚脲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刘春莹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年(卷),期】2014(000)017
【摘要】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丁醚脲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丁醚脲悬浮剂对荼小绿叶蝉都有较好防效,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最好防效达88.44%,25%丁醚脲悬浮剂最好防效达82.96%.2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茶小绿叶蝉在茶叶生产上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总页数】2页(P115-116)
【作者】刘春莹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清县植保植检站 350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基质内根蛆药效试验 [J], 谭德龙;邱俊荣;蓝华生;谢玉明;聂俊;高艺;史亮亮
2.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烟草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J], 张振海;孟新房;赵亚荣
3.25%丁醚脲乳油防治小菜蛾室内生测及田间药效试验 [J], 肖婷;牛洪涛;王海迎;罗万春
4.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烟草蚜虫药效试验 [J], 丁汉东;史新涛;李敏
5.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大马士革玫瑰蚜虫药效试验 [J], 周成;牟波;古录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防治绿色食品茶园茶假眼小绿叶蝉药剂筛选及防效调查作者:余子全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年第6期余子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四川马边 614600)摘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等3种农药1个农药增效剂对绿色食品茶园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1千万PIB/mm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μL苏云菌SC、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0.3%印楝素EC、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0.8%阿维.印楝EC三种农药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都有防效,药后7天依次为98.94%、82.98%、57.52%;在农药常规剂量减半加等量四川蜀丰化工厂12%激健牌农药增效助剂12%激健AS后,与常规剂量防治效果无差异,农药减量明显。
关键词:绿色食品茶园;茶园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茶树假眼小绿叶蝉(MpoascavitisGothe)是马边彝族自治县茶树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约6000hm2,它的危害和防治直接影响我县茶叶产量和质量。
为筛选出适宜我县绿色食品茶园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的有效药物,笔者参加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开展的引进绿色食品允许用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菌、0.3%印楝素、0.8%阿维.印楝三种农药和12%激健一个农药增效助剂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各处理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以期为大面积绿色食品茶茶园的茶茶树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和方法1.1 供试材料1.1.1 供试药剂。
(1)0.3%印楝素EC(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2)1千万PIB/mm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2000IU/μL苏云菌SC(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乐山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0.8%阿维.印楝EC(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4)12%激健牌农药增效助剂AS(四川蜀丰化工厂并提供)1.1.2 供试作物和环境。
五种新农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试验报告
叶南忠
【期刊名称】《丽水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松阳县茶叶最主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现有主要防治农药吡虫啉在许多茶园防效下降,为筛选出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2009年特安排了5种新农药7个处理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7-27,32)
【作者】叶南忠
【作者单位】松阳县生产力促进中心,3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711
【相关文献】
1.复配新农药防治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苹果绵蚜试验报告 [J], 袁向荣;李全才;左鹏博
2.虫螨腈等几种新农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J], 陈之桂
3.除虫菊素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试验报告 [J], 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
4.新农药防治小贯小绿叶蝉药效试验报告 [J], 潘明汉;陈银方;丁岳良
5.新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报告 [J], 丁绍薇; 马泽松; 廖静兰; 林燕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6卷第4期
2016年l2月
河 南 林业科 技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_36No.4 Dec.2016
应用甲维盐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问药效试验初探
邢艳海 ,孙国山 ,郑安平
(1.'iⅡJ南省林业凋 规划院,河南郑州450045;2.桐柏县林业局,河南南阳474750)
摘要:甲维盐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甲维盐均可有效地控制茶园茶小绿叶蝉的危害,
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在茶园使用后不伤害其他天敌昆虫和有益生物。
关键词:甲维盐;茶树;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S 7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2630(2016)04—0004—03
桐柏县位于豫鄂边区,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
河的发源地。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
量充沛,有植物资源l 500多种,野生动物50多种,
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 馆”。桐柏山主峰海拔1 140 In,大部分山区长年云 遮雾绕,森林负氧离子含量2万/cm :桐柏山区地 处南北方分界线,其地形、地貌及气候等自然条件 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茶产量及茶叶质量均较好,但 是目前在茶叶经营管理方面,较为粗放,茶小绿叶 蝉虫害时有发生,茶叶品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防治茶小绿叶蝉虫害已成为当务之急。 茶小绿叶蝉(Empo ̄vcapirisuga Matumura) 是茶叶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是危害茶叶的重要剌吸 式害虫,俗称叶跳虫、浮尘子、响虫等,属同翅目 叶蝉科小绿叶蝉属。主要寄生茶叶、花生、大豆、 小麦、棉花、十字花科蔬菜等植物,是危害茶叶的 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茶叶嫩梢芽叶汁液, 导致输导组织受损,水分供应不足,受害芽叶缘泛 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止. 芽叶脱落,节间短缩,质地变脆,造成成品茶条松 散,碎末增多,冲泡后汤色浑浊,滋味苦涩,香气 流失。产量低下,茶叶品质急需改善。茶小绿叶蝉 的发生,将会导致茶叶损失量在10%~30%,每年防 治茶小绿叶蝉的费用大约为茶树病虫害防治总费 用的50%左右 。 收稿日期:2016—10—20 甲维盐是用阿维菌素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半 合成抗生素杀虫剂,它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 特点,应用甲维盐喷施叶片表面可分解消散,渗入 植物薄壁组织内可较长时间存在并具有药效,对取
食叶片危害的昆虫有较好药效。
截至2012年底,茶小绿叶蝉食用害虫已蔓延
到桐柏县大部分的茶叶产区,面积近1万hm ,其
中中度以上发生4 126 hm。,且扩展蔓延之势加快、
疫点增多、局部暴发成灾的发展态势。如不迅速控
制,将对全县茶叶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为积极探索生物农药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
应用,尝试用甲维盐在幼虫期对茶小绿叶蝉进行防
治,探索出经济实用的防治方法,引导茶农摒弃依
靠化学农药的传统观念,选择生物农药逐步替代化
学农药,进一步提升防治理念,提高茶园经营管理
水平,改善茶叶品质。
1监测调
2012、2013连续两年在全县主产茶叶乡镇开展
全面监测调查,监测调查面积4万hm ,经过对监
测调查资料的分析、汇总,发现全县共有6个严重
发生区域,茶小绿叶蝉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为6
头/百叶,严重的区域达到36头/百叶。2012年造成
中度以上危害面积4 126 hm .轻度及以下发生面积
第4期 邢艳海等:应用甲维盐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初探 5
6 746 hm。
。
2013年造成中度以上危害面积4 137
hm。
,
轻度及以下发生面积6 641 hm。。 虫害严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程湾、月河、朱庄、 大河等乡(镇),危害严重时会造成新生叶片残缺, 严重影响到茶叶的生长,给茶叶生产和自然环境带
来极大破坏. 监测调查汇总数据见表1。
表1 2012—2013年茶小绿叶蝉监测调查统计 单位hm。
2材料与方法
根据调查发现茶小绿叶蝉具有危害持续时间 长,发生代数多,卵、若虫、成虫3种虫态常常混 合伴生等特点,伴随茶叶生长季节发生,造成了茶 园多次防治多次发生的恶性循环,施用化学农药, 在防治靶标害虫的同时,往往会误杀大量天敌。 2.1供试药剂 试验药剂采用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 产的甲维盐油悬乳剂,产品标准号GB20694-- 2006。 2.2试验处理 经查阅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结合常见食 叶害虫常用防治浓度,分别喷施甲维盐2 000倍液、 l 500倍液、1 200倍液3种浓度的药液,用药量30 g,采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喷雾防治,确保药液覆 盖均匀。清水空白试验小区喷施清水对照,不施药。 每个小区3次重复。施药剂量见表2。 表2 施药剂量 2.3试验方法 2.3.1试验环境 经实地踏查,将试验区选择在朱庄、月河两个
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个建设规模较大、
远离村庄及基础设施完善的茶园作为防治试验区。
茶树平均高1.2 m,冠幅1.2 m,茶叶长势一致,土
壤肥力中等,按常规管理.
2.3.2施药器械
器械选用“广益”牌3WF型弥雾机。
2.3.3小区设置
每个试验区设置甲维盐2 000倍液、l 500倍液、
l 200倍液,清水空白试验共4个小区,小区面积
666.7 m .试验小区随机分组,间隔500 m。
2.3.4试验时间
2012年施药时间为6月13日,2013年施药时
间为6月22日。采用弥雾机均匀施药,主要位置
在茶叶上部蓬面及两侧叶片的正反面。
2.3.5调查和计算方法
施药前及施药后3 d、7 d、11 d,采用检叶法
于清晨露水未干前调查茶小绿叶蝉百叶虫口。
药效计算公式:防治效果(%)=【1一(对照区
药前活虫数×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对照区药后活
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1×100。防治试验见表
3、4
6 河 南 林业科技 第36卷
表3 2012年甲维盐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统计
朱庄乡 器鬈
清水
2 000倍液
月河镇 : 器墨
3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l8 l9 20 l9 l8 25 25 16 19.80 11 8 53.22 5 9 5O.14 5 l9 18 l6 l5.79 12 11 38.89 7 13 48.0O 6 23 22 27.43 7 36.36 34.03 3 40.00
41.36 2 6O.0O
l8
21.59 8 33.33
33.47 3 57.14
51.75 2 66.67
20
3.1不同浓度防治效果分析 2012年朱庄乡施药后3 d甲维盐2 000、l 500、 1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27.35%、53.70%、44.44%; 施药后7 d甲维盐2 000、l 500、l 200倍液防治效 果分别为35.29%、40.00%、54.55%;施药后11 d甲 维盐2 000、1 500、l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 51.87%、64.71%、78.82%,3种浓度差异显著。2013 年月河镇施药后3 d甲维盐2 000、l 500、1 200倍 液防治效果分别为15.79%、38.89%、48.00%;施药 后7 d甲维盐2 000、l 500、1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 别为21.59%、33.47%、51.75%;施药后ll d甲维盐 2 000、l 500、1 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33.33%、 57.14%、66.67%,3种浓度差异显著。试验表明3 种不同药剂浓度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建议防治时 采用l 500~2 000倍乳液喷雾,达到经济成本最低 和防治效果较好。 3.2药效持久性分析 观察发现,施药11 d后还有幼虫、成虫相继死 亡,受风雨影响较小。甲维盐既有胃毒又有触杀作 用,若虫在接触后马上停止进食,发生不可逆转的 麻痹,在3~4 d内达到死亡高峰。药液在环境中不 积累,易被茶叶吸收并渗透到表皮,药效持续时间 较长,加上害虫世代重叠的特点,具有可杀死卵、 若虫、成虫的优势。 3.3对茶树的安全性分析
药后经调查各施药小区,茶树未见药害症状,
在长势上与对照区的茶树相同,表明甲维盐试验剂
量对茶树安全。
4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的提高,广大茶农已不
再单纯追求高毒、高效的农药,开始重视农药安全
性和环境的友好性,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成为新
阶段农药使用的新趋势。化学农药对有害生物的防
治迅速、及时,但不少天敌也不能幸免,残留、抗
药性等负面影响已引起茶农高度关注皿 。甲维盐是
可广泛适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农药,具有能有效地
控制害虫虫口数量,同时不伤害其他天敌和有益生
物。符合无公害农药应用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唐颢,唐劲驰,黎键龙,等.茶小绿叶蝉无公害防治技
术概论[J1.广东农业科学,2011(11):92—94.
[21周铁锋,石春华,余秋珠,等.常用封园药剂对茶橙瘿
螨和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试验初报[J].茶叶,2011
(1):11一l3.
(责任编辑: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