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1.96 KB
- 文档页数:7
茶氨酸合成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目前,人们在茶叶中已经发现26种氨基酸,其中,蛋白质氨基酸20种,非蛋白质氨基酸6种。
而茶氨酸是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它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以游离形式存在,占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0%~70%。
到目前为止,除了在茶梅、山茶、油茶、蕈等四种天然植物中检测出极其微量存在外,其他植物中尚未发现。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近年对茶叶的保健成分研究中,被称为―天然镇静剂‖的茶氨酸已成为近几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销的天然保健产品―新宠‖之一,成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茶氨酸的基本性质自然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而合成类茶氨酸大部分为D型和L型的混合物。
由于构型不同,D-茶氨酸在机体内代谢生物活性很低,而L-型生物活性很高。
L-茶氨酸(L-theanine)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并命名的,它属酰胺类化合物,化学命名:N-乙基-γ-L-谷氨酰胺(N-ethyl-γ-L-glutamine),结构式为CH3-CH2-NH-CO(CH2)2-CH(NH2)-COOH,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17~218 ℃,比旋光度[α]20D= 0.7°,极易溶于水,水解度呈微酸性有焦糖香及类似味精的鲜爽味,研究证明它的含量与绿茶的品质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787~0.876。
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不同,一般来说,茶氨酸含量约为鲜叶的1~2%左右,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
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
二、茶氨酸在茶树体内的合成途径茶氨酸是L–谷氨酸与乙胺在茶氨酸合成酶作用下直接合成的。
其中,茶氨酸生物合成的先质:L–谷氨酸在茶树体内的合成途径有两种,也就导致了茶氨酸在茶树体内合成途径的多样化。
其中一条为GDH途径,即α-酮戊二酸与氨在谷氨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酸。
其二为GS/GOGAT途径,即L-谷氨酸与氨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再与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两分子L-谷氨酸。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以及保健作用摘要:茶氨酸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特征性成分,具有放松镇静、增强记忆、保护神经、化疗调节等诸多生理活性。
目前发现能催化茶氨酸生物合成的酶有7种,它们分别是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γ-谷氨酰甲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
茶氨酸生物合成反应有两种代表类型:(1)谷氨酸和乙胺为底物的连接合成反应(需ATP供能);(2)谷氨酰胺和乙胺为底物的酰基转移反应[1]。
本论文主要的是再现茶叶中茶氨酸研究进展,以及茶氨酸的保健作用。
关键词:茶氨酸,研究进展,保健作用。
1.引言茶氨酸(L-Theanine)是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茶氨酸是谷氨酸γ-乙基酰胺,有甜味。
茶氨酸含量因茶的品种、部位而变动。
茶氨酸在干茶中占重量的1%-2%。
茶氨酸在化学构造上与脑内活性物质谷酰胺、谷氨酸相似,是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份。
茶氨酸含量约为新茶的1~2%左右,其含量随发酵过程减少。
至今为止人们在茶叶中已发明25种氨基酸。
其中茶氨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
大多数学者认为茶氨酸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在茶梅、山茶、油茶、簟等四种天然植物中检验测定出其微量存在外,其它植物中尚未发明。
大量研究表明,茶氨酸的含量不仅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具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的生长、抗肿瘤、降压安神等功效。
2.茶叶中茶氨酸研究进展茶氨酸在茶树中的积累与光照、温度和合成前体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当温度为25℃,黑暗条件下,在培养基中加入盐酸乙胺能明显增加茶氨酸的积累。
1992年我国学者李荣林等对茶树新梢中茶氨酸的分布情况及其在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条件下含量的变化作了较全面的研究。
他们发现,随着茶树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茶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因此茶氨酸可作为茶鲜叶嫩度的化学指标之一;茶氨酸在新梢中的含量随季节的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在春茶新梢中的含量是在夏茶中的4倍,是在秋茶中的7倍;环境对茶氨酸含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土壤的pH值下降,不利于茶氨酸的积累,而氨态氮的存在和遮荫环境有利于茶氨酸的积累;茶叶制作过程不同,其茶中茶氨酸的含量也有明显变化。
茶氨酸的生产工艺茶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是茶叶中的主要氨基酸之一。
茶氨酸不仅具有增强食品的鲜味、提高食品的风味质量等功能,还具有保护神经、预防老年痴呆、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
下面将介绍茶氨酸的生产工艺。
茶氨酸的生产主要分为茶叶提取和酶法合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茶叶提取茶叶提取是指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和咖啡因,以获得茶氨酸的原料。
提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茶叶采摘:选择优质的茶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2.茶叶加工:将采摘的茶叶进行蒸青、揉捻等过程,以破坏茶叶细胞结构,释放茶多酚和咖啡因。
3.茶叶提取:将经过加工的茶叶进行提取,常用的方法有水提法、醇提法、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其中,水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将茶叶浸泡在适量的水中,加热并搅拌,以抽提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取液中含有茶多酚和咖啡因。
第二步:酶法合成酶法合成是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茶多酚和咖啡因转化为茶氨酸。
具体步骤如下。
1.酶的选择:选择适宜的酶种类,常用的有多酚氧化酶和多酚加合酶。
2.酶的提取:将酶从适合的微生物中提取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细胞破碎法、超声波法等。
3.酶的激活:将提取得到的酶溶液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激活酶的活性。
4.反应条件的控制:将提取得到的酶溶液和茶多酚、咖啡因混合,控制反应的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条件。
5.茶氨酸的提取: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茶多酚和咖啡因被酶催化转化为茶氨酸,并形成溶液。
茶氨酸溶液通过蒸发浓缩、过滤、洗涤等步骤进行提取。
总结:茶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茶叶提取和酶法合成两个步骤。
茶叶提取是获得茶氨酸的原料,其中包括将茶叶进行加工、提取等步骤。
酶法合成是将茶多酚和咖啡因转化为茶氨酸的过程,其中包括选择酶、提取酶、酶的激活、控制反应条件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茶氨酸产品,用于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等领域。
茶氨酸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茶氨酸的概念及成分1. 茶氨酸是一种存在于茶叶中的重要氨基酸,主要由丙氨酸和谷氨酸组成,具有味道鲜美、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功效等特点。
2. 茶氨酸的制备主要通过茶叶的酵解和加工获得,其制备流程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
二、茶氨酸的应用领域及市场需求1. 食品行业:茶氨酸可用于营养保健品、功能食品等的制备,具有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品质的作用。
2. 医药行业:茶氨酸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可应用于医药保健品的制备。
3. 美容护肤行业:茶氨酸具有保湿、抗氧化、减少皱纹等作用,可应用于护肤品、化妆品的制备。
4. 其他领域:茶氨酸还可用于农业、养殖业等领域,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动物生长环境等作用。
三、茶氨酸的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1. 目前茶氨酸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而供给量相对较少,市场前景广阔。
2.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茶氨酸在保健品市场的应用将会逐渐增加。
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氨酸的生产技术将会不断完善,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也将得到提升。
四、茶氨酸的生产工艺及优化方案1. 茶氨酸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酵解、脱水、精制等步骤,其中酵解是关键环节。
2. 优化酵解条件可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例如通过调整pH值、温度等参数来优化酵解过程。
3. 针对茶氨酸的提取、精制等环节也可以进一步改进,以提高产品的纯度和效果。
五、茶氨酸的安全性评估及合规问题1. 茶氨酸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避免有害物质的残留。
2. 在应用茶氨酸时,需要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六、结论与展望1. 茶氨酸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天然产物,在食品、医药、美容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茶氨酸的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更多的应用领域,推动茶氨酸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报告对茶氨酸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希望能为茶氨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色谱法制备茶氨酸的研究茶氨酸是一种多官能性氨基酸,它在许多生物体内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与生物有关,它可以用来提高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效率,还可用于食品添加剂、抗病毒、抗菌和抗病原体等用途。
茶氨酸的制备工艺一般分为合成法和发酵法,但两者的产量都较低。
本文报道的是采用色谱法制备茶氨酸的研究。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分离技术,通过物质的分子量、功能团、静电性质等差异,将物质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从而实现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
在本文中,采用柱层析色谱法制备茶氨酸,选择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立式柱层析系统,最终得到茶氨酸的提取率为95%以上。
在实验中,首先将原料物溶于水中,然后采用柱层析色谱方法进行茶氨酸的提取。
Agilent Zorbax SB-Aq立式柱层析系统采用了Agilent Zorbax SB-Aq C18柱,柱温为30℃,柱型号是4.6 mm ID x 50 mm长,颗粒直径为5m。
溶剂A为0.1%乙酰胆碱,溶剂B为乙腈。
流速为3 ml/min,梯度改变如下:0 - 10 min,0 - 40% B;10 - 40 min,20 - 100% B;40 - 45 min,100 - 0% B。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柱层析色谱中柱材质、流速、溶剂配比以及梯度变化对茶氨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茶氨酸的提取率达到95%以上。
此外,本文还尝试了多种实验参数,结果表明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立式柱层析系统,无论是柱材质、流速、溶剂配比还是梯度变化,都不会影响茶氨酸的提取率。
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柱层析色谱方法制备茶氨酸是有效的,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质量。
总体而言,本文报道了一种使用柱层析色谱法制备茶氨酸的方法,并分析了实验条件对茶氨酸提取率的影响,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茶氨酸的提取率,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制备方法。
然而,仍然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例如溶剂的选择、离子强度和柱层析参数等,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全面探讨茶氨酸的制备过程。
茶氨酸的合成方法茶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含氮氨基酸,广泛存在于许多蛋白质中。
它是一种带有芳香的偶氮基的非极性氨基酸,是儿茶素、咖啡因等生物碱的前体化合物,在生物学、药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下面我们就茶氨酸的合成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Bergmann合成法该方法是早期合成茶氨酸的一种方法,通常使用对苯二酚作为起始材料,首先将对苯二酚和亚硝基苯在硫酸和亚硫酸的存在下反应生成亚硝基苯酚,然后再和苯甲醛缩合得到β-亚硝基酰基苯甲醛,最后将β-亚硝基酰基苯甲醛和丙氨酸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反应,得到茶氨酸。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中间产物分解和不纯的缺点,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2. Strecker合成法该方法是一种利用氰化合物与元素生产亚胺的合成方法,通常先将苯乙醛、氨和氢氰酸反应生成α-氨基酰基苯乙酸,再加氢氨化得到β-丙氨基苯乙醇,最后用臭氧氧化和酸解得到茶氨酸。
该方法能够得到高纯度和高收率的产物,但由于生成中间产物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和多步骤,使得该方法不太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3. Enzyme-aided合成法该方法是利用生物催化剂如各种酶或微生物发酵合成茶氨酸的新技术。
对于该方法,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底物、酶和反应条件,将合适的底物加入反应体系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促进底物转化为中间产物,最终得到茶氨酸。
该方法具有无污染、无毒性、绿色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是需要选择合适的酶和反应条件进行研究,过程较为繁琐。
4. 其他合成方法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合成茶氨酸的方法,如格氏合成、Kaiser合成、Michael加成反应等,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
总结综上所述,茶氨酸的合成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
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更环保的茶氨酸合成方法被开发出来。
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江春柳“2孙云1岳鹏翔2(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福建福州3500022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建漳州 363000) 茶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有三大茶叶提取物已得到公认,即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和茶氨酸。
被称为“天然镇静剂”的茶氨酸已成为近几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销的天然保健产品“新宠”之一。
茶氨酸(L.Theanine)系统命名为:N.乙基吖一L一谷氨酰胺Ⅲ一ethyl—L—glutamine),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fig在研究玉露茶鲜爽滋味成分的过程中,从新梢中分离鉴定出的非蛋白特征氨基酸?。
迄今为止,除在茶梅、山茶、油茶、蕈等四种天然植物中检测出其微量存在外,其他植物中尚未发现茶氨酸删。
茶氨酸占干茶总重的l%~2%,占茶树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口1。
自然界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17~218℃,比旋光度【Q】%=o.70,极易溶于水,其味阈值为0.06%,具有焦糖香和类似味精的鲜爽味,能消减咖啡碱和儿茶素引起的苦涩味,是茶叶中的重要呈味物质,还可以缓解其它食品的苦味和辣味,达到改善食品风味的目的u’2。
1。
1茶氨酸的制各方法自然界中L.茶氨酸含量极少,近20年来对茶氨酸的制备开发得到了茶学、食品、精细化工及制药等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通过各种途径制备和生产茶氨酸。
茶氨酸的主要制备途径有:化学合成法、微生物发酵制备法、植物组织培养法和天然茶氨酸的提取分离法。
1.1化学合成法化学方法合成茶氨酸,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和专利发表,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L.谷氨酸加热脱水生成L一吡咯烷酮酸,加铜盐后,与无水乙胺反应,最后进行脱铜反应生产L-茶氨酸。
谷氨酸的吡咯烷酮化法采用无水乙胺(沸点为17℃)为原料,在高压条件下合成茶氨酸,对生产设备、安全性都提出很高要求,且反应时间长。
(2)用N.取代的L.谷氨酸酯的乙胺解反应产生N.取代L.茶氨酸,再脱除保护基获得L一茶氨酸。
酒户弥二朗嗡1于1950年提出以L.谷氨酸.丫.乙基酯为原料,采用氯甲酸苄酯保护氨基后,与乙胺水溶液反应,再用Pd/C催化还原合成L一茶氨酸。
该法的缺点是需要用贵金属钯作催化剂,生产成本高。
王三永,李晓光m1等受此方法启示,改用三苯基氯甲烷保护氨基,在40℃脱去下反应48 h,接着与乙胺水溶液在室温下反应48 h,再在乙酸水溶液中回流5 min脱去三苯甲基,得到L.茶氨酸,产率为39%,质量分数大于98%。
此法存在反应时间过长,产率低等缺点。
(3)L.谷氨酸甜氨基用保护基保护,使其分子内脱水生成环状L.谷氨酸酐后,直接与乙胺作用生成N.取代L.茶氨酸,再除去保护基得到L.茶氨酸。
钱绍松,陈然m等以廉价的L一谷氨酸为原料,采用邻苯二甲酰基作为保护基,保护L一谷氨酸的小氨基,醋酐回流10 rain使其分子内脱水生成N一邻苯二甲酰.L.谷氨酸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分别与2 mol/L氨水和2 mol/L乙胺水溶液反应生成中间产物N.邻苯二甲酰.L一谷氨酰胺、N-邻苯二甲酰.L广茶氨酸,中间产物在室温条件下与0.5 moI_IL水合肼反应48 h脱除保护基,分别以57%、61%的回收率得到L一谷氨酰胺和L.茶氨酸。
化学合成法具有价格低、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的优点。
但是化学合成法存在原料不易得、有污染、有毒性和难于提纯等缺点。
而且化学合成直接得到的茶氨酸都是D,L.型消旋体,需要进行拆分才能得到L.型产品【l】。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酶拆分D,L广茶氨酸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学合成茶氨酸的技术难题。
郭丽芸,刘毅埔1等人已成功的利用刺孢小克银汉霉9980(Cunnighamelia echinulata 9980,CE 9980),拆分N.乙酰一D,L.茶氨酸获得光学纯的L.茶氨酸,此外米曲霉氨基酰化酶旧1也可以用于D,L一茶氨酸的拆分。
1.2徽生物发酵制各法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酶,再利用酶的提取物来生产茶氨酸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日本最初从硝基还原假单孢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中提取谷氨酰胺酶。
谷氨酰胺酶具有水解谷氨酰胺和谷氨酰基转移能力,能将谷氨酰胺基团转移到乙胺上,形成茶氨酸。
通过添加1.5 moFL的乙胺,使其与0.7 moFL的谷氨酰胺反应,可以生成茶氨酸270 mmol/L(47g/L)n0‘。
此外,日本立木隆等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选定的香茅醇假单孢菌GEA是属于假单孢菌属香茅种(Citrondlosis),具有Y一谷氨酰基转移反应的茶氨酸生产菌。
该菌在pH 9~10,O.3 moFL的乙胺和0.9 moFL的谷氨酰胺条件下反应,能得到40 g/L的茶氨酸[Ill。
茶氨酸的合成还可以运用细菌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提取物在特殊的条件下(高乙胺浓度和特定的pH值)进行非特异反应?,但谷氨酰胺属于连接酶,需要提供能量ATP。
在200 mmol/L谷氨酸钠,1.2 m01/L乙胺,300 mmol/L 葡萄糖,50 nunol/L磷酸钾缓冲盐的条件下,通过添加1 00 U/mL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60 mg/mL的酵母细胞,48 h内就能合成170 mmoFL(30 g/L)茶氨酸u“。
随着人们对丫.谷氨酰转肽酶(丫.Glutamyltran speptidase,7-GGT)催化机理及分子结构的不断深入,利用GGT制备系列卜谷氨酰基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催化领域的热点u引。
,/-GGT,是生物体内谷胱甘肽代谢的相关酶之一。
1,.GGT既可以催化转移丫.谷氨酰基化合物上的丫一谷氨酰基到氨基酸、多肽等受体上,也可以催化Y一谷氨酰基化合物水解反应生成r谷氨酸n利。
198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Hideyuki Suzuki分离纯化了大肠杆菌K一12中的p谷氨酰基转肽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得到产酶的菌株Escherichia coli K.12strain SH642,在200 mmoFL L-谷氨酰胺,1.5 mol/L乙胺,0.4U/mL GGT,37℃,2 h合成L.茶氨酸,得到120 mmoFL茶氨酸,谷氨酰胺转化率达60%n副。
2007年王丽鸳,王贤波“刮等人将E.coli DH5a的7-GGT基因,转入到pET-32ar中,构建了具有较高茶氨酸生物合成能力的基因工程菌,以L.谷氨酰胺和盐酸乙胺为底物可生产29.40 g/L的茶氨酸,L.谷氨酰胺转化率为48.22%,低于Suzuki等60%的谷氨酰胺转化率u“。
利用微生物发酵或酶法生产茶氨酸涉及到酶活性的保持及反应条件,如底物浓度、温度和pH等的调控问题。
这些条件与转化率、产率及生产效率关系密切。
技术条件要求高,操作复杂,工业化生产难度较大。
1.3植物组织培养法生产茶氨酸植物组织培养法生产茶氨酸就是采用茶树细胞培养来产生茶氨酸,或者采用茶树愈伤组织培养来产生茶氨酸,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法从茶树愈伤组织中提取茶氨酸Ⅲ1。
人们用14C标记的方法早已证实了茶树中茶氨酸的合成前体是谷氨酸和乙胺n1。
茶树愈伤组织有合成茶氨酸的能力。
日本学者已经证实向培养基中添加盐酸乙胺时,可大幅度提高愈伤组织中的茶氨酸合成量n8“引。
吕虎口0。
、钟俊辉但¨等研究也表明,添加盐酸乙胺后对茶氨酸合成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当培养基中盐酸乙胺的浓度为25 mol/L时,茶叶愈伤组织的茶氨酸生物合成为最大值。
这证实前体物质能促进或诱导细胞中茶氨酸合成活性,使细胞充分利用前体进行茶氨酸合成;在培养基中保持一定量的盐酸乙胺有利于提高茶氨酸合成积累量。
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通过系列组织的优化,如增加蔗糖浓度、减少光照、添加前体物质盐酸乙胺、使用生长激素等能提高茶氨酸的积累妇‘一刳。
通过一系列上述条件优化,使茶氨酸在茶愈伤组织(干质量)中的含量达200 mg/g以上幢¨。
用80%热乙醇浸提经干燥、粉碎后的茶愈伤组织,经过滤浓缩后上柱分离纯化,可得纯品乜31。
1.4天然茶氨酸的提取分离法1.4.1从茶叶中提取茶氨酸易溶于水,在高温、酸碱和长时间提取条件下稳定性较强,便于用天然产物工程和精细化工手段浸提和制备。
茶叶中的天然茶氨酸可以采用热水或冷乙醇提取,分别用氯仿、醋酸铅除去提取液中的咖啡碱、茶多酚和树胶类杂质。
滤液中加入碱式碳酸铜,便可析出茶氨酸一铜盐,再用稀硫酸转溶,通入H2S和加入适量Ba(OH)2,滤除沉淀后,可得到茶氨酸净化液H1。
但是茶叶中仅含有l%~P沉淀2%的茶氨酸,而且提取纯化工艺,容易被Pb2+、Cu2+、S2-等离子污染,同时茶氨酸容易受硫酸钡沉淀析出而损失,因此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1.4.2从茶多酚工业废液中提取茶多酚生产企业的工业废液中含有约2%左右的茶氨酸,如能利用茶多酚工业废液为原料提取纯化茶氨酸,不仅产品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很好的解决茶多酚生产厂家的工业废液的出路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从茶多酚工业废液为原料提取纯化茶氨酸的工艺路线如下:茶多酚工业废液一絮凝一澄清液一吸附一过柱液一离子交换树脂一过柱液I茶氨酸产品一重结晶一浓缩一洗脱林智,杨勇晗钔等人采用絮凝、吸附、阳离子树脏的转移,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茶氨酸不仅增加了脂交换、重结晶工艺来分离纯化茶氨酸。
结果表明,抗癌药物对原发癌的抗癌活性,而且对癌细胞的转絮凝能有效的去除茶多酚工业废液中的蛋白质等移也有抑制作用,他们预计不久茶氨酸在抗肿瘤上杂质,杂质的去除率为50%;吸附能进一步去除的功能可作为化学疗法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阻”。
色素、多酚类物质及大分子有机物;阳离子交换树 2001年,SadzukaY等进一步研究了茶氨酸提高抗脂能较专一吸附氨基酸。
茶多酚工业废液经上述工癌药阿霉素(DOX)抗癌活性的途径,提高其抗癌艺可得纯度为50%的茶氨酸,得率为1.8%;通过疗效啪1。
重结晶可得到纯度90%的茶氨酸,得率为0.8%。
2茶氨酸的应用2.1茶氨酸在医学上的应用2.1.1茶氨酸具有抗肿瘤作用茶氨酸是谷氨酰胺的衍生物,而肿瘤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比正常细胞活跃得多。
因此,茶氨酸作为谷氨酰胺的竞争物,通过干扰谷氨酰胺的代谢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晗51。
1999年,SugiyamaT.等研究了更新的抗癌药物Pirarubicin的膜传输和抗肿瘤活性,并将其与抗癌阿霉素(Doxorubicin)进行了比较。
同时研究了茶氨酸对Pirarubicin药效的影响,发现茶氨酸能阻止Pirarubicin流出M5076肿瘤细胞,使Pirarubicin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增加了113倍,使Pirarubicin的治疗效果提高了117倍汹1。
SugSugiyama T.等还发现茶氨酸与抗癌药阿霉素(Doxorubicin)联合使用能抵抗卵巢瘤向肝2.1.2茶氨酸有降压作用降压的机理是通过影响末梢神经的血管系统来实现的晗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