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
- 格式:doc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57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
进士甲科。
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
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矣。
”竟发之。
徙河东路。
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
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集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知洪州,积石为江堤,浚章沟,揭北闸以节水升降,后无水患。
判三司都磨勘司。
接伴契丹使,萧惟辅曰:“白沟之地当两属,今南朝植柳数里,而以北人渔界河为罪,岂理也哉?”师孟曰:“两朝当守誓约,涿郡有案牍可覆视,君舍文书,滕口说,遽欲生事耶?”惟辅愧谢。
出为江西转运使。
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
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加直昭文馆、知福州。
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徙广州。
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
及交阯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介东向。
师孟曰:“是卑我也。
”不就列。
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涿人移雄州,以为言,坐罢归班。
复起知越州、青州,遂致仕,以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程师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B.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C.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D.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的称谓。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共亮之。
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思所以存活之所以:……的原因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C. 孟子论而非之非:错误D. 以说干阁下再矣干:干谒,求(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焉用亡邦以陪邻C. 见患而后患,见灾而后救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D. 某固非荀有觊于阁下者也以勇气闻于诸侯(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B.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C.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D.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④移粟以救饥馑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A. ③④⑥B. ①②⑤C. ①④⑤D.②③⑥(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文言文整体阅读:项脊轩志课后练习(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既来之,则安之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 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偶园记(明)康范生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
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
三面环山,一面距河。
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
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
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
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
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
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
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
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
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②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间。
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
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③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
山下半畴百亩,寓目旷如。
④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
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
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⑤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⑥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
祖生击楫,陶公运甓①,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②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
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
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
”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
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
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
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狄,晋范阳人。
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
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
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江苏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宋)欧阳修① 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
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
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 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
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 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④ 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
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注释】: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② 倳:插入,刺入。
)。
A. 乎B. 欤C. 兮D. 哉(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 4 )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 B(2) B(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
文言文整体阅读:屈原列传课后练习(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3.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A.人主自智而愚人成(名)以其小,劣之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吾从而师之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如因而厚遇之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者出,未辞也C.顷之,持一象笏至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是社稷之臣也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7.与“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毫不敢有所近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下列句中"因”字,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相同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 B.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因招樊哙出 D. 秦军解,因大破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备考高考】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姚鼐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
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
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
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日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
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若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淫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
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
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
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
调贵阳,亦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
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釐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
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
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于是调杭嘉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日:梅圃,乾隆间循吏也。
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当严。
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词焉。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节选自姚鼐《周梅圃君家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并河有三渠并:通“旁”挨着B. 力争无少逊逊:谦让C. 障山潦,导之入汾潦:积水D. 身自誓不取纤毫润润:好处(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以溉民田焉用亡郑以陪邻B. 以泄淫水于河则移其民于河东C. 而其时海塘方急不知其几千里也D. 为相知之家作家传为击破沛公军(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优选】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王安石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
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A.也B.者C.焉D.耳(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精品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志康墓铭(宋)苏过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
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
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
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
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
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
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
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
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
后守岳阳,政亦可观。
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
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
”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
”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
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
娶黄氏。
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00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①(宋)朱熹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
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
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
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
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
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
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
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
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
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
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
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B.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C.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D.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
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
B. 左都御吏,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
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C. 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D. 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
也可表方位,指北方。
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3)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
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对他劝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B. 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
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
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C.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
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
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D. 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
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②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答案】(1)C(2)D(3)B(4)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解析】【分析】(1)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这句话的含义是“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
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济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龙”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次”,动词,意思是“驻扎”,“泉州”是地名,即“驻扎在泉州”,句意完整,故应在“泉州”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不纳”的主语是“郑成功”,而“易为书”的主语是“济度”,故两句应断开,且“依违答之”的主语是“成功”,即“郑成功”,“书”如放在“成功”前,句意讲不通,故排除D项,故选C。
(2)D项,“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故选D。
(3)B项,“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最后说“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由此可知,杀他亲人的不是顺治皇帝。
“圣祖即位”,“圣祖”是康熙。
故选B。
(4)第一句中,“十八年”是指“顺治十八年”;“且”,并且;“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蹙”,困窘;“乃”,于是;“规取”,规划夺取。
第二句中,“会”,恰逢;“讹言”,传言;“诸将留厦门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厦门诸将”;“值”,刚好,恰逢;“还”,回来,返回;“执”,捉拿;“拥锦”,拥立郑锦。
故答案为:⑴C;⑵D;⑶B;⑷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他的父亲郑芝龙,因剿灭海盗刘香、李魁奇、攻打荷兰军有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
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没有防备清军(因而失利),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清朝。
郑成功规劝他不要投降,他也不听。
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
郑成功假装答应;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
不久,皇帝命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征讨郑成功。
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顺治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
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
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省的海中岛。
被荷兰红毛人所占领。
荷兰人在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
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门。
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因此不在此地设防。
郑成功率军而至,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了好几丈,大小战船首尾相接,直接进入海岛。
(于是)荷兰人弃赤嵌城而走,退守在王城。
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这里的土地(台湾)本来是我国所有,你们理应把它归还我们;(如果能够答应归还的话)城中的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
”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荷兰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终于被攻下。
(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
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
他让陈永华负责出谋划策,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
台湾四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
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郑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郑锦驻守思明州。
康熙元年,郑成功轻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入广州投降清政府。
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郑锦和他的乳母。
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抗拒郑成功。
此时,郑成功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
五月初一,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唐)柳宗元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