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公开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47.50 KB
- 文档页数:17
《伶官传序》说课稿《伶官传序》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文帮大家整理的《伶官传序》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伶官传序》。
我说课的内容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材学情,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
先说教材学情。
《伶官传序》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属论说类体裁,文章层次分明、说理严密透彻,通过对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经过的讲述,总结了国君治国理政的教训,这些教训同时也是为人处事的格言,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所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这些道理,并让其成为学生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这既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德的过程。
再说学情。
经过必修阶段五册教材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然而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关注最多的还是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很少去挖掘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这方面教师须积极加以引导。
基于以上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第二,明确这些名言警句的时代意义。
下面说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探究理解文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是怎样真正去践行这些为人处世的哲理。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教学过程。
一节成功的课,导入部分很关键,它是带领学生快速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
其实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对文中的`名言警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已经倒背如流了,因此,在导入设计上可以就地取材,这不仅不呆板,相反还能激发学生关注课文的兴趣,由此顺理成章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故事上,随后教师顺势板书《伶官传序》。
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伶官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翻译。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领悟作者对伶官的评价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4.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评价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伶官的评价和思考。
6.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伶官传序》。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伶官的评价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伶官的具体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评价。
3. 利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伶官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伶官传序》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伶官的历史背景和其他相关人物的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课文内容。
九、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2. 第2周: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分析文章结构。
3. 第3周:小组讨论,评价伶官,汇报交流讨论成果。
可编辑 精品文档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 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 (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可编辑 精品文档 3、 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 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