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36
1.《消息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四、教学手段提前一周准备好教学导案案,课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先完成课前预习案。
收集资料、图片制作PPT课件。
课堂上将导学案与PPT配合进行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说新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
新闻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美国著名的报业人士霍²格里利曾经这样说过:“为新闻欢呼吧!它是精选的自由卫士,是正义的利剑,是真理的灿烂阳光!”那么新闻值不值得被如此高地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了解相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仿写消息二则
消息一:
本报讯,据目击者称,昨晚在市中心的商业街上,一名男子突然从一家珠宝店冲出,手持利刃威胁店员。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激烈的对峙,成功将男子制服。
目前,该男子已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
珠宝店内的员工均安然无恙。
消息二:
近日,我市出现了一伙以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欺诈的团伙。
他们在街头巷尾兜售所谓的“名贵药材”和“古董珍宝”,骗取市民钱财。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陌生人。
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
同时,警方也将加强巡逻力度,严厉打击此类犯罪行为,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
第1课消息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第1课消息二则【知识积累】作者档案作者毛泽东生卒年1893—1976 字润之籍贯湖南湘潭评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作品风格毛泽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散文以政论散文为主,具有极强的思辨性、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代表作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重点字词生难字荻(dí)港溃(kuì)退歼(jiān)灭xiè(泄)气要塞(sài) 督(dū)战锐不可当(dāng) cuī(摧)枯拉朽多音字横当形近字重点词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综合素养素材积淀:欣赏有关战争的古诗词1.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同步练习】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è) 泄气(xiè) 业己完成B.芜湖(wú) 溃退(kuì) 毫无斗志C.督战(dū) 歼灭(qiān) 封琐控制D.荻港(dí) 横渡(hènɡ) 和平谐定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B.小镇上,一个倒卖假酒的犯罪团伙气焰嚣张,风头锐不可当,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抓获。
C.李天佑英勇善战,戎马一生,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D.未来一定不会只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每个人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
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战,不起丝毫作用。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课文导入】图片导入: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2.背景透视: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1:文章讲述了什么事情?表现了解放军的什么品质?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展现主题内容?(二)听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