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食品安全性评价复习资料第一章相对安全性: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摄入量的情况下消费某种食物或食物成分,不会导致对健康的损害,或这种食物或食物成分引起的安全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毒性:一种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损害的一种能力。
危险性评定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和危害性特征描述组成。
靶器官不一定是效应器官,毒物作用也可以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由另一效应器官表现出来。
靶器官也不同于蓄积器官, 毒物在蓄积器官内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概念是什么?实验动物是指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经人工饲养、繁殖,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的,应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定等的动物。
“3R”理论及其在食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1)“3R”即替代、减少、优化。
代替: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研的条件下,采用一些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
减少:指如果某一研究方案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同时又没有可靠替代方法,则应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所需的最小量。
优化:指通过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的不必要伤害,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结果。
(2)应用:○1代替:用有生命的问题代替动物进行研究;用离体培养的器官、组织细胞培养物及提取物等代替动物;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用数学和计算机模型模拟。
○2减少: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做好实验设计和统计学计算。
○3优化:改善试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试验质量;在动物试验设施中使用光纤和电子等仪器,减少动物的痛苦。
第三章毒理学实验的三大原则是什么?高剂量应该出现明确的有害作用,或者高剂量组剂量已达到染毒的极限剂量;低剂量组应不出现任何可观察到的有害作用,但低剂量组剂量应当高于人可能的接触剂量,至少对于可能的接触剂量;中剂量组的剂量介于高剂量组合低剂量组之间,应出现轻微的毒性效应。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食品加工是现代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加工食品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卫生性和便携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选择食品加工食品,而这也催生了食品加工厂的兴起。
然而,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估日益重要,加工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一、质量控制食品加工中的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食品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并保证食品质量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原材料的选择和检测食品加工的原料是决定食品品质的关键。
因此,制定正确的原料采购标准和检测标准对保证食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这需要加工厂自身具有一定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储备。
加工厂应该配备生产和质量检测两个部门,生产部门通过生产计划等方式协调原料进货,质检部门进行原材料质量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
2. 生产环节的控制食品加工中生产环节控制是关乎食品品质的重要环节。
加工厂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现场管理。
同时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逐步检查,确保加工的产品符合卫生、健康要求。
3. 终端质量检查产品加工完毕后,必须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具体操作时,加工厂必须采用相关快速检测技术或者标准化检测手段对每个环节进行检测并记录,确保产品规格符合要求。
二、安全性评估食品安全是关涉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
加工厂需要全面管控每一个环节,彻底践行食品安全管理。
1. 风险评估食品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产品安全评价,才能保证加工厂生产出的产品健康安全。
评估包括品质、成本、风险等多个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
2. 安全保障加工厂必须遵守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安保措施来强化产品的安全性。
例如进厂登记、查验等环节的检查,确保进厂的食品都是经过安全审核的。
3. 安全管理加工厂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健全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有效的安全自查、调查和追踪机制。
同时应该在全厂营造食品安全的氛围,提高职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卫生部公布初乳碱性蛋白等6种新资源食品目录
佚名
【期刊名称】《农业质量标准》
【年(卷),期】2009()6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2009年10月10日,卫生部公告批准γ-氨基丁酸、初乳碱性蛋白、共轭亚油酸、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植物乳杆菌(菌株号ST—Ⅲ)、杜仲籽油为新资源食品。
上
述6种新资源食品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
【总页数】1页(P50-50)
【关键词】食品管理;碱性蛋白;卫生部;资源;初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共轭亚油酸;目录【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6;Q51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公布两种新资源食品 [J],
2.卫生部关于印发《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的通知 [J],
3.卫生部公布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 [J],
4.卫生部公告批准蛋白核小球藻等4种新资源食品 [J], 无;
5.《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公布“新资源食品”更名“新食品原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工作,根据《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申请新食品原料行政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卫生监督中心申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符合上述要求且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和受理范围:(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三)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四条以下情形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范围:(一)不具有食品原料特性;(二)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的;(三)国家卫生计生委已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四)其他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新食品原料管理要求的。
第五条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1]第二章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第六条申请人应当提交申请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
申请材料应当完整、清晰,前后内容表述一致。
外文应当译为规范的中文,文献资料可提供中文摘要,并将译文附在相应的外文资料前。
第七条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按照下列顺序排列成册,逐页标明页码,各项间应当有区分标志:(一)申请表;(二)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三)安全性评估报告;(四)生产工艺;(五)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六)标签及说明书;(七)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八)申报委托书(委托代理申报时提供);(九)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最小包装的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八条申请进口新食品原料的,除了提交第七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进口新食品原料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二)进口新食品原料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释义】本条是关于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程序的规定。
食品卫生法(试行)、食品卫生法均规定了利用新资源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卫生评价制度。
卫生部制定了《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性评估的意识仍十分薄弱,食品生产企业未经许可便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为加强安全性评估,本法进一步明确了新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制度,并规定了从申请、评估到决定的许可程序。
(一)申请人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安全性评估材料申请人需要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以便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审查。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申请人需提交的安全性评估材料的详细目录和具体要求。
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提交相关安全性评估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
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受理申请人的申请。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代替GB 15193.1—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本标准与GB15193.1-2003相比,主要修改如下:——修订“范围”中受试物的具体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在“术语”中增加“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的洗涤剂和消毒剂”和“食品污染物”;——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改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内容”,删去四个阶段的划分。
急性毒性试验增加“限量法(Limit test)、上-下法(Up-down Procedure)”,遗传毒性试验删除“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增加“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并明确了试验组合,将“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改为“28天经口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将“繁殖试验”改为“生殖毒性试验”,增加“生殖发育毒性试验”,将“代谢试验”改为“毒物动力学试验”;——在“对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中:细化“新资源食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的洗涤剂和消毒剂”的原则,修改兽药残留的参照方法;——在“毒理学试验的目的”中:将“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分成两条:“90天喂养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在“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将“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和“生理作用与毒性作用”合并改为“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生物学意义和毒理学意义”;将“人的可能摄入量”改为“特殊人群和敏感人群”;“安全系数”改为“不确定系数”。
卫生部公布两种新资源食品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食品工业》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9月5日,卫生部发出公告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批准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和小麦低聚肽作为新资源食品,增加菊芋作为新资源食品菊粉的原料,公布抗性糊精作为普通食品。
【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
【相关文献】
1.卫生部:批准蚌肉多糖作为新资源食品 [J],
2.卫生部关于印发《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的通知 [J],
3.卫生部公布人参(人工种植)为新资源食品 [J],
4.卫生部关于批准茶树花等7种新资源食品的公告 [J], 申海鹏
5.卫生部公布初乳碱性蛋白等6种新资源食品目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件
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
申请表
产品中文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
填表说明
1.本申请表可从卫生部或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网站上下载使用。
网址:http://
http://
2.本表申报内容及所有申报资料均须打印。
3.本表申报内容应当完整、清楚,不得涂改。
4.填写此表前,请认真阅读有关法规及申报受理规定。
附件2
新资源食品研制报告指导原则
一、概述
《新资源食品研制报告指导原则》是根据《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相关要求而制订的。
本指导原则针对新资源食品研发目的与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从新资源食品注册申报的需要出发,对申报资料中“研制报告”的撰写内容作出一般性的要求,以指导注册申请人在对前期研发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规范性研制报告。
二、主要内容
新资源食品的研制报告原则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信息;
(二)研发目的和依据;
(三)工艺研究;
(四)质量控制研究;
(五)成分确定和分析研究;
(六)人群推荐食用量和食品中使用量的研究和确定依据;
(七)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八)与类似产品比较分析研究等内容。
对于上述某些研究内容,可以根据新资源食品的不同类别按照要求撰写不同的内容。
三、内容要求
(一)基本信息。
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英文名。
2. 来源:学名、拉丁学名,动物和植物应包括产地、食用部位、形态描述、生物学特征等资料、品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微生物应包括来源、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征、菌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资料。
3. 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食品原料,应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名称和来源等基本信息及分离产品的主要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
(二)研发目的和依据。
本部分主要阐明该新资源食品的研发背景、研发目的和科学依据,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目的:简述所申报新资源食品研发的目的和用途,包括新资源食品的营养、生理和功能作用,并提供支持该研发目的、用途或作用的研究进展和科学依据或推论;以及该产品开发的市场应用前景和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依据和研发背景:从新资源食品定义以及国内外食用历史和其他国家批准和市场应用情况阐明产品可以作为新资源食品的理由。
2.1 新资源食品定义:是否符合《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中新资源食品的定义。
2.2简述国内外食用历史情况:阐述该新资源食品的国内外食用历史情况,至少包括食用人群、食用量、食用时间、食用目的、人群食用后可能的不良作用资料等信息,所有信息尽可能量化。
2.3简述在其他国家的批准应用情况:如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的批准情况和市场销售应用情况,在其他国家作为普通食品管理,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膳食补充剂、药品、功能食品管理等相关信息。
3. 简述其他与研发有关的背景资料,如为改变工艺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应阐述改变工艺的理由,原工艺与新工艺的异同等,同时应说明新工艺生产的食品成分组成、含量或结构与传统食品相比有哪些改变及确认依据。
(三)工艺研究。
本部分内容主要应阐明生产工艺研究筛选、确定和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对于未经加工处理的或经过简单机械物理加工的动物、植物类新资源食品,应简述动植物养殖或种植过程和条件,新资源食品的可食部位的确定方法和依据;并简述非可食部分去除或可食部位择取方法、或简单物理加工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和条件。
2. 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食品原料:
2.1简述产品的制备工艺(重点包括起始原料、使用的设备、方法的选择、关键步骤等)、工艺过程中关键技术参数的筛选研究。
2.2简述生产过程的研究内容,重点包括原料筛选、投料量和收得率。
2.3简述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提取分离溶剂及其选择依据,溶剂残留的去除或控制方法。
2.4简述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及控制方法。
3. 对于微生物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简述菌种的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等)的选择及其依据;菌种的保藏
方法、复壮方法及传代次数;对经过驯化或诱变的菌种,应提供驯化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研究性资料。
(四)质量控制研究和标准制定。
主要阐述新资源食品的质量控制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订过程,至少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简述质量控制研究的内容及其确定的依据,可根据有关法规或文件对新资源食品质量的一般性要求,结合新资源食品的生产工艺特点和稳定性研究结果等进行分析。
2.简述与质量有关的主要成分和主要质量指标的分析方法和依据(如文献依据、理论依据及试验依据等),以及方法验证的内容和结果。
3.简述与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稳定性、卫生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和资料;
4.简述质量标准起草与修订的过程,质量标准的项目及确定依据、质量标准限度及确定依据。
(五)成分确定和分析研究。
应简述成分组成和含量及确定依据,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可能的天然有害物质(如天然毒素或抗营养因子等)。
(六)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简述产品研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与食用安全性有关的毒理学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畸变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等主要试验结果。
如未进行相关研究,应提供详尽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并对相关文献资料或其他国家对其安全性评价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七)人群应用范围和推荐食用剂量、食品中使用范围和剂量及确定依据。
1.根据人群食用历史、毒理学研究资料、营养和生理及功能作用的动物和人群试验研究资料、国外其它国家批准应用情况、文献研究资料等,详细阐述产品的人群应用范围和推荐食用剂量的依据。
2.简述新资源食品的不适宜人群以及确定依据。
3.结合上述资料,说明食品中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剂量的确定依据。
(八)与类似食品原料的比较分析资料。
如存在与申报新资源食品类似的传统食品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新资源食品的名称、来源等基本信息,简述与该产品相类似的传统食品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的基本特征和信息。
2.简述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与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实质等同性的分析资料,包括来源、成分组成和含量、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使用范围和剂量、推荐食用量等方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