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9
货币政策的思考与实践一、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分类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影响经济总量和价格水平,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1.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历任央行主席坚持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央行开始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率。
2.日本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在20世纪末遭遇的长期通货紧缩状况,促使该国央行开始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但是,在1990年代初期,由于资产价格狂飙而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日本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3.欧洲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采取以通胀率为主导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流通量和利率等手段,保持物价稳定并维护欧洲共同市场的稳定环境。
4.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早期主要实行严格的控制货币流通量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货币政策切换到了以稳定增长为主导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2020年新冠疫情后,中国央行再次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控制债务风险。
三、货币政策的不足与展望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首先,货币政策往往受到政治和利益的干扰,难以实行纯粹的经济调控。
其次,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经济结构、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未来,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各种政策措施,尤其是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同作用,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发展。
同时,货币政策也需要注重包容性,避免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量,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货币供应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等,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数量;M1是指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国债存款等。
货币政策最常使用的指标是M2。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货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其可信程度的认同。
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还需要关注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货币的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着货币价值。
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合理配置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性。
货币政策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改变货币的流通方式、控制外汇市场和采取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上调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出现萎缩,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精确调整。
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同时需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市场预期。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际通行的货币政策实践方法。
1. 目标寻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以便进一步调整货币供应量。
有些国家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美联储的‘双重目标’,即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有些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目标或指标,如日本等国制订的‘核心CPI’指标等。
2. 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市场上最基本的价格,是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制定一、引言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价格稳定等目的的一种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实践与制定作一探讨。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1.美国货币政策实践美国的货币政策实践首先要提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责就是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降息、升息、量化宽松等措施。
其中最常见的是降息和升息。
当经济增长疲软或者通货膨胀率低于目标水平时,美联储通常采取降息的政策措施,以鼓励借贷和消费。
相反的,当通货膨胀率高于目标水平时,美联储会采取升息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2.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也是基于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
在中国,货币政策主要分为紧缩型和宽松型两种,具体措施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或上调利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优化货币政策信号等。
在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保持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以维护国内外汇率稳定和基本货币供应量的平衡。
三、货币政策的制定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拟定实现政策目标的路径。
在确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时,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就业率等多个因素,制定合适的目标并采取合适的工具实现目标。
1. 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以促进经济增长、稳定价格、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同时应保持汇率和金融的稳定。
一般来说,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和就业率。
根据国内的经济形势,制定相应目标。
2. 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发行货币和政策信号等几种。
这些工具是用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达到调整经济活动的目的。
3. 货币政策路径制定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之后,就要制定实现政策目标的路径,这包括制定实施政策的时间、力度、方法、策略等。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内容摘要: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给量间转换,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进展。
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动身,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变的缘故,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利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简介凯恩斯以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利率,因为利率的高低是货币供求状况的反映,经济的繁荣致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反之那么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同时利率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利率高那么投资消费少,经济运行趋冷;而利率低那么投资消费多,经济可能过热。
因此凯恩斯以为,在经济过热,利率上升之时,央行应该发行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而在经济过冷,利率下降之际,那么买进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
凯恩斯还以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固的,因此只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逆经济风向行事,稳住利率,就大略能够熨平经济的波动。
关于货币的供给,以为只有当它阻碍到利率的变更时才是重要的。
在那个意义上,作为中介目标的利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反映和调剂经济的运行。
因其中央银行能够以利率为对准目标,将经济运行调剂在期望的水平上。
弗里德曼那么以为经济运行的本身是稳固的,货币是相当重要的,因此不能以利率,而应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即不管经济处于如何的状态,应该把货币供给量定位在经济增加幅度与物价上升幅度之上。
弗里德曼还以为治理层对经济运行的状态存在着熟悉的时滞、决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失效的时滞。
这就意味着即便治理层在完全正确的时刻采取完全正确的政策,也可能因为时滞的存在,而使本该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刻生效,因此货币政策加重经济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熨平经济的周期。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美国联邦储蓄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党派政策的阻碍。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成为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利器。
笔者在这里将就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展开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平衡宏观经济的各种需求。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行的货币政策,是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简称QE)。
这种政策本质上是通过增加流通货币量来降低实际利率和借贷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然而,QE政策实施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美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了超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并引发了巨大的资产泡沫;而在日本,虽然通过大规模宽松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短期增长,但其高债务率和经济结构问题,也使得长期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近年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投资规模大、速度快,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投资回报率低、投资过度集中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过度扩张向适度收紧转变。
这种调整政策形成了国内经济的三年“清爽”时期。
虽然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取得了成功,但其对经济结构的改革方式和创新手段亟待深入探索。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是初步制定货币政策所必须的环节。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有三个,分别是量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兴货币理论。
首先是量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通货膨胀是货币过度流通造成的产出和物价的上升。
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商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货币供应增加了,商品的供应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者调节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促进就业。
西方经济中的货币政策分析在西方经济中,货币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中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和挑战。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政策。
其主要目标包括保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二、西方经济中的货币政策框架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了确保货币政策能够独立于政府的干预,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独立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减少政治因素对货币政策的干扰,使其更加专业和稳定。
2. 利率调控: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常,当经济增长过快时,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当经济增长乏力时,中央银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3. 货币供应管理: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维持经济的稳定。
当货币供应过多时,通货膨胀压力会增加,中央银行会采取措施收紧货币供应;当货币供应不足时,中央银行会通过放宽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三、货币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西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价格稳定: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持价格的稳定。
通过有效的货币供应管理和利率调控,中央银行可以抑制通胀的压力,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2.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平衡经济的供求关系,促进生产和投资,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或过于紧缩都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 就业:货币政策对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扩大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西方经济中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西方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 内容摘要: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转换,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的持续。
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出发,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简介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利率,因为利率的高低是货币供求状况的反映,经济的繁荣致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反之则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同时利率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利率高则投资消费少,经济运行趋冷;而利率低则投资消费多,经济可能过热。
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过热,利率上升之时,央行应该发行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而在经济过冷,利率下降之际,则买进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
凯恩斯还认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所以只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逆经济风向行事,稳住利率,就大抵可以熨平经济的波动。
对于货币的供给,认为只有当它影响到利率的变动时才是重要的。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介目标的利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反映和调节经济的运行。
所以中央银行可以以利率为瞄准目标,将经济运行调节在期望的水平上。
弗里德曼则认为经济运行的本身是稳定的,货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能以利率,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即不管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应该把货币供应量定位在经济增长幅度与物价上升幅度之上。
弗里德曼还认为层对经济运行的状态存在着认识的时滞、决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失效的时滞。
这就意味着即便管理层在完全正确的时间采取完全正确的政策,也可能因为时滞的存在,而使本该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间生效,因此货币政策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熨平经济的周期。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党派政策的影响。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近50年的时间里,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先后主导了美国经济理论界。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及其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外汇汇率等手段,调整宏观经济的总量、结构和稳定性,以达到保持通货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历史悠久,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货币供给学派和货币需求学派。
货币供给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总量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应当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而货币需求学派则认为,货币需求量决定货币的价值和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对货币需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
此外,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政策又被分为积极货币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积极货币政策以加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鼓励消费和投资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而稳健货币政策则以限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货币政策的实践案例主要包括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和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当时美国央行通过加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政策试图缓解经济衰退,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央行改变策略,以稳健货币政策为主,不断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通货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效。
中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则包括多年来的货币供应量调节、汇率政策调整等实践经验。
在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由央行实施,通过调控货币信贷、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维持货币供应量、保持汇率稳定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也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全球化经济的影响、货币互换等风险、政策执行效果难度等。
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货币互换等风险则对货币政策实践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政策执行效果难度则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化、透明化等管理理念,确保货币政策的公正有效。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各国货币当局的调控意图与政策取向。
因此,它一般被认为是一国货币政策制定以及实施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问题上,各国货币当局意见较为一致,普遍(明确或隐含地)放弃了多重目标的做法,而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进而创造一个平稳的经济环境当作各国货币当局追求的首要目标,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选择这一问题上,各国货币当局则远未取得较为统一的见解。
在我们看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调整与演变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金融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进程所导致的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
在本文,我们主要从西方国家实践着眼,对金融深化对工业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调整的经济影响做一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与介绍。
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一般理论分析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中央银行的实践中是从何时开始的。
一般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季度计量经济学模型促进了中间目标的进程(卡吉尔、加西亚,1989)。
但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如何选择的呢?虽然实践中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我们认为从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一般性的考察仍具有很大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了解金融发展中货币当局有关政策选择的基本依据何在。
(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一般特性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确定之后,货币当局必须利用一些政策工具的操作去实现这一目标。
但是货币政策从政策工具的实施到其效果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同步的过程,一般存在一个传导过程相当长的“政策效应时滞”。
这已经是学界所公认的事实。
因此,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为了在最终目标的追求过程中,了解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或补充措施来争取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在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纳入一些中间目标——实践中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既是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的基础,也是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点。
显然,并非所有金融指标都能够成为中间目标的。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有三个基本特性——可测性、可控性与相关性。
(二)中间目标的选择准则:普尔准则与西蒙斯分析借助于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的进展,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通常是在货币存量与利率、汇率等价格指标之间加以选择的。
但是,如果我们借助于简单的 IS—131模型分析框架,就会发现利率和货币存量目标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或者说是“不相容”的——寻求利率的稳定,必定是货币供给量的波动,而货币供给量稳定的结果,必然是利率的波动。
那么,对于这两类不同的中间目标,在经济理论上是否存在一个可资参考的选择准则呢?普尔(1970)的经典分析,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普尔(1970)在其现在已经成为经典的文献中指出随机的经济结构——各种类型干扰的本质及其相对重要性——是如何决定最优工具的。
普尔假定:(1)货币当局必须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当期干扰觉察之前做出决策,同时关于利率的信息是,而非产出的信息是可以即时获得的;(2)物价水平既定,经济用一个不考虑总供给的简单IS-LM模型来刻画;(3)货币当局的目标函数是最小化产出偏离的方差。
在这些假定下,普尔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得出一个具有重要政策含义的信息:当金融部门的易变性(模型中强调的是货币需求的冲击或不稳定性)的提高,会增强利率导向的政策程序取代货币总量程序的意愿程度,如果把货币需求看作是高度不可稳定的,并且是短期内难以预见的,那么在允许货币总量波动的前提下,通过使利率稳定下来,就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稳定性;但相反,如果短期内不稳定性的主要来源在于总支出方面(变现为需求冲击),那么稳定货币总量的政策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稳定性。
如果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就是当货币需求冲击方差较大,LM曲线比较陡峭或者IS曲线比较平缓时,利率程序容易进入首选行列,相反,如果总需求冲击的方差大,LM曲线平缓或者IS曲线陡峭时,货币供给目标较为适当。
基本普尔分析,虽然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但的确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参照——自普尔之后,许多学者把通货膨胀、预期、总供给以及许多其他因素纳入了这种分析框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但问题是这一分析的缺陷也极为明显——正如B.弗里德曼(1990)所强调的那样,当通货膨胀进入目标函数之后,我们就很难得出一个类似普尔(1970)的明确结论。
此时,“动态时间不一致性”、“名义锚”等带有博弈特性的内生性问题将成为政策分析的焦点,进而使中间目标的选择问题渐趋复杂化。
芝加哥大学的西蒙斯(1936)在其“货币政策中的规则对主管权”一文中对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出了另外一种分析思路,实质上是今天关于中间目标“名义锚”提法的本质所在。
西蒙斯认为货币政策构成中必须要有适当的安排,来防止“独立货币当局的支配性行为,如独裁、专制”(1936),而以固定货币供给为中间目标的设立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措施。
西蒙斯明确认识到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变化对于货币政策有很大的干扰性,可能导致固定的货币供给政策效果不理想,但他主要强调了取消施加于货币当局的不适当政策压力以及对金融体系重新安排以扩大货币与货币相似物的差别,并取消银行在贷款中角色的作用(100%准备金制度)。
但由于分析视角的不同,无论是经济学者还是有关货币当局,其对货币政策效应、传导等问题有着不同理解与认识,所以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不尽相同。
二、金融发展中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演变与调整: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考察与理论分析和最终目标一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不存在一个始终不变的中间目标。
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变化相当显著,一般走过了一条从利率,到货币供给量,再到汇率、利率的路径(参见表1),到今天,甚至有相当国家摈弃了“二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直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做法。
表1 21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比较目标国家目标国家目标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通货膨胀汇率汇率通货膨胀汇率通货膨胀与汇率汇率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新西兰货币数量货币数量汇率货币数量折中策略汇率通货膨胀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汇率汇率通货膨胀与汇率通货膨胀与汇率货币数量通货膨胀折中策略说明:①由于欧元区的建立,西班牙、瑞典等国在1999年之后以本国货币与德国马克汇率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受到冲击。
②瑞士在2000年采取了通货膨胀目标的政策方式。
资料来源:Swank,J and L.Velden,1997.Instruments,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Of Monetary Policy:An Assessment Of Possible Relationships for 21 0ECD Countries.Implementation and Tactics Of Monetary Policy,PP.1-12,BIS.(一)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存量及其作用的弱化货币存量,自20世纪60年代货币主义复兴之后,一直就是货币政策理论中讨论较多的一个中间目标。
伴随着70年代开始的“滞涨”,各国货币当局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货币主义的分析认为货币存量及其增长对于通货膨胀具有直接影响,因此,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数量在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得到了采纳。
然而,仅仅是在几年之内,货币目标在各国货币政策实践中便开始被修改,其地位也开始下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全盘放弃(如1982年的加拿大、1985年的澳大利亚以及1987年的英国)。
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存量的变化轨迹,与金融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银证合作所引致的金融创新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创新的加剧,使得金融机构融合的趋势逐渐强化,货币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进而产生了计量范围的调整与扩大问题,导致货币统计可测性、可控性的下降。
作为中间目标的指标变量,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指标能够得到界定并加以正确测算(可测性)。
但可惜的是,货币统计的精度一直比较差,作为目标一直存在较大的操作困境(米什金,200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众多、频繁金融创新的出现和发展,货币统计的问题更趋复杂化了——绝大多数金融创新的产品,比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提款单(NOWs)、超级可转让提款单(S—NOWs)、自动转帐帐户(ATS)等等,在提供一定收益的条件下,其流动性也同样得到保证,因此成为传统货币的重要替代品,如果听之任之,货币当局的货币统计根本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而且这些产品往往是那些小型金融机构有较大份额的领域、季节性变化也极大,估计的误差也不断增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货币当局只能频繁地调整货币的统计口径,比如自1971—1984年间美联储就对其货币统计总共进行了7次修正。
在金融创新的环境中,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也极大地减弱了,即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渐趋明显。
回避管制型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银行负债管理手段的强化使得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的货币创造机制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了不仅银行准备需求下降,而且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极大地增强。
两者的叠加,必然意味着货币的内生供给,即“需求可能自动会创造供给”,即只要有信贷需求,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总是会满足这种需要,货币随之创造而出。
60年代以后,货币内生供给理论开始甚嚣尘上,水平主义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相互促进,这不能不说是对现实的一种客观反应。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不仅意味着货币政策效力的下降,也对货币存量作为中间目标的选择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使原有的货币需求理论面临着新的问题,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无从实现,进而货币存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性开始弱化。
在货币主义的理论中,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其政策涵义的前提——因为货币需求函数实质上是货币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包括(恒久性)收入、(非人力)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之间关系的具体测算,只有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才能有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稳定的相关性,进而才可能利用货币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但很不幸,银证合作以及与之伴随的金融创新,将在降低货币可测性、可控性的同时,弱化货币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其表现就是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不可测性的增强。
西方货币学家关注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始于戈德菲尔德(1976)对“失踪货币”(the missing money)的研究。
戈德菲尔德发现在美国,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传统货币需求方程估测得出的结果要大于实际货币需求余额,其次,在1980年代货币流通速度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