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后作业任务
- 格式:doc
- 大小:41.14 KB
- 文档页数:10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 B )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B. 有效—无效—有效C.无效—有效D. 有效—无效2.( C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币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C )。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准备金D.汇率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 A )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D )。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D.国务院三、多项选择题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 ABCDE )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B.一般价格水平C.经济结构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增长速度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BDE )。
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市场手段D.法律手段E.行政手段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E)。
A.政策目标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D. 政策传递机制E. 政策效果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BCDE )。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_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1863 年美国通过了(),这是美国金融史上第一部管理全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法规,标志着美国建立金融监管体系的开端。
答案:《联邦储备法》2.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操作是()答案: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的结算币种是()答案:美元4.“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体现中央银行的职能是()答案:银行的银行5.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形成于()答案:英格兰银行6.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答案:中央银行职能7.则根据泰勒规则,若通货膨胀率高于均衡水平时联邦基金利率应当()答案:上调8.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认为()答案:货币供应量按照固定比例增长9.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占其全部存款总额的比例即是()答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中国人民银行经济经常使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答案: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1.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正确表述是()答案:稳健的货币政策12.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在短期和长期都是无效的答案:错误13.由于利率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货币政策便可应对任何经济状况。
答案:错误14.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消费边际倾向下降和资本回报率下降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答案:正确1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反思的结果是建立了以泰勒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框架。
答案:错误16.货币乘数越大,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越强,表明金融创新越活跃。
答案:正确17.贷款创造存款”意味着商业银行只要有足够的准备金,就可以创造存款发放贷款,从而商业银行没有动机吸收公众的存款。
答案:错误18.各国央行对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
答案:错误19.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
答案:正确20.清算前银行对应收和应付金额进行轧差的清算方式被称为全额清算。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五、简答题1.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这一职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这一职能实现的。
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
(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
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性质一般表述为: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之所以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因为中央银行在业务经营目标、经营对象和经营内容上与普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央银行之所以是宏观管理部门,是因为中央银行是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控制和调节信用活动的重要工具。
4.什么是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其代表有哪些?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往往与中央银行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前苏联和1990年前的多数东欧国家即实行这种制度。
中国在1983年前也实行这种制度。
六、论述题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银行券已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流通支付能力取决于其兑换金属货币的能力,即取决于发行银行的信誉。
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中央银行: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主要职责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控制和金融管理的特殊金融机构,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2、复合中央银行制:指一国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只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中与于一家银行来执行,该类型又可分为一体式和混合式两种形式。
3、跨国中央银行制:指有各成员国国按一定原则组建跨国家的银行来充当货币联盟的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制度。
4、一元中央银行制:是单一中央银行制的一种形式,在该制度下,一国设立独家中央银行和众多的分支机构来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5、二元中央银行制:是单一中央银行制的一种形式,在该制度下,一国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分别行使职权。
6、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应商业银行、政府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要求,向其发放以缓解其短期流动资金紧张局面的贷款。
7、备付金: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保证存款支付和票据清算而保留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存放央行清算户的存款。
8、比尔条例:1844年7月29号英国国会由首相主持通过一个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自1844年8月31日起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这是英格兰银行逐步成为英国唯一货币发行机构进程中的里程碑。
二、判断×,×,√,√,×,√,×,×,×,×三、选择B,C,A,C,D,四、多选题ABD, ACD, AE, BCD, ABCE, ABCE五、简答题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什么?中央银行的产生主要依据以下问题: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票据交换问题、最后贷款人问题、金融管理问题2、中央银行业务有那些限制性规定?(1)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业务(2)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3)不得从事不动产的抵押放款(4)不得直接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5)不得收买本行股票(6)不得以本行的股票为抵押进行放款3、中央银行为什么要加强对外金融关系?(1)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过程中,相应出现了世界金融的国际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合。
第二节习题答案(一)填空(1)发行、银行、政府。
(2)属于国家所有、属于半国家性质、属于私人股份资本。
(3)存款、流通中的通货。
(4)中央银行。
(5)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6)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7)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间接信用控制工具、直接信用管制工具、道义劝导。
(二)单项选择题(1)D(2)A(3)B(4)B (6)A(7)C(三)判断题(1)×(2)√⑶×⑷√(5)×(6)√(7)√(四)名词解释(1)Peel’s Act,即皮尔条例。
1844年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条例》,又称《皮尔条例》,确立了英格兰银行正式作为国家发行银行的地位。
该条例的主要内容是:①限制其他商业银行发行纸币的数量,扩大英格兰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使其最终成为唯一的货币发行银行。
②将英格兰银行分成发行部(Issuing Depart—ment)和银行部(Banking Department)两个部分,发行纸币与银行业务分开,银行业务不干预货币发行,发行部的钞票发行必须以金币或金块作为主要准备,银行券保证兑现。
③钞票流通数量有最高数额限制。
(2)联邦中央银行制这是西方各国中央银行按组织结构分类的一种,是指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中央银行的结构也采用联邦制,即中央银行作为一个体系存在。
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地区中央银行组成。
货币的发行、为政府服务、制订和推行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监督管理等中央银行的职能,由这个体系中的全体成员共同完成。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权力和职能相对分散,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3)货币政策目标这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通过货币政策去达到的宏观经济目的。
它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在50年代末以后主要发展为以下四个方面: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
这些目标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实训步骤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实训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政策目标设定:中央银行首先需要确定货币政策的目标,例如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
2. 数据分析和市场监测:中央银行需要收集和分析经济数据,以及监测市场状况,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风险因素。
3. 制定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根据目标和数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政策,如调整基准利率、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等。
4. 政策执行和监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利率水平等方式,执行货币政策,并密切监测政策效果和市场反应。
5. 评估和调整:中央银行需要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这可能涉及到对政策目标、工具和执行策略的修订。
在实训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模拟数据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工具,了解不同政策选择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经济状况和目标设定来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
第一章名词解释:1.中央银行制度: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2.最后贷款人:在出现危机或者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时,负责应付资金需求的机构(通常是中央银行)。
3.银行的银行:统一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一级为普通银行提供支付保证,即充当最后贷款人。
4.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由一家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与中央银行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
复习思考题:3.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需要一个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1)从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出了对金融业加以管理的必要性;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2)从产生中央银行的客观经济原因来看,首先缓解政府融资的压力,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上需要有一个机构对政府的收支、资金往来和融资进行专门管理。
(3)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央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央行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
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一个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4.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从垄断货币发行权看,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从统一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一级为普通银行提供支付保证即充当最后贷款人看,它是“银行的银行”;从保障银行和金融业稳健运行、旅行金融监督管理职能和为政府服务等方面看,它是“政府的银行”。
总之,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看,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5.中央银行职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表现为: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表现为:①集中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规模,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②充当最后的贷款人;③充当票据交换和清算的中心;(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表现为: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政府债券发行;③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④为国家持有和经营外汇储备;⑤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⑦实施金融监管;⑧向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建议。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一、概念题1.存款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答: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
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
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
2.超额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3研)答: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等于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地投资。
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
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3.基础货币(南开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青岛大学2009研;南开大学2005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总和,前者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通常表达为:B=R+C。
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即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4.货币乘数(人行2005研)答:货币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1、为什么说中央银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答:1.关于信用货币发行问题银行券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其兑现如果得不到发行银行的保证,其信誉会大大受损,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混乱;分散发行,多种信用货币同时流通与“一般等价物”这一货币的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也给社会的生产和流通带来困难。
因此,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要走向统一,由资金雄厚且有权威性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
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在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业务扩大和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由单个或少数银行自行处理结算和清算业务,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活动和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和公正的权威性清算机构,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能够快速清算银行间各种票据从而使资金顺畅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发展。
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是不断增加,单个银行资金调度困难和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时常发生。
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以致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性机构,适当集中各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作为后盾,在银行出现难以克服的支付困难时,集中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银行和金融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
因此,需要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职能,且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手段,在业务上与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便于制定各项政策和规定能够通过业务活动得到贯彻实施的机构。
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政府职能的强化增加了开支,政府融资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保证和方便政府融资发展或建立一个与政府有密切联系,能够直接或变相为政府筹资的银行机构逐步成为政府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1.市场经济国家为什么需要一个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1、从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
中央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一、术语解释1.发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接受国家政府的授权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3.政府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根据国家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通过办理业务为政府服务,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向政府提供信用、代理政府债券、满足政府的需求。
5.准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体制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
二、填空题1.—(1694)—年,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诞生。
2.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机构集中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3.—(英格兰银行)—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世界上一般都认为它是中央银行的始祖。
4.—(货币垄断发行权)—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
5.—(银行的银行)—这一职能,最能体现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的性质,也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
三、选择题(含多选、单选)1.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有(ABCD)。
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2.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包括(ABC)。
A.发行的银行B.银行的银行C.政府的银行D.调控监管职能3.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包括(BCD)。
A.发行的银行B.调控职能C.服务职能D.管理职能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有(ABCDE)。
A.国有B.私有C.公私合股D.无资本金E.多国共有制度5.下列(A)银行是无资本金的特殊法人。
A.韩国C.澳大利亚B.日本D.意大利四、问答题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什么?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首先,一些中小银行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B. 有效—无效—有效C.无效—有效D. 有效—无效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币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准备金D.汇率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D.国务院三、多项选择题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B.一般价格水平C.经济结构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增长速度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市场手段D.法律手段E.行政手段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政策目标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D. 政策传递机制E. 政策效果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金融稳定B.经济增长C.充分就业D.币值稳定E.国际收支平衡5.关于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B.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C. 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D.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E.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四、判断且改错1.在现实经济中,货币供求均衡是各种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
()2.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是中介指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3.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宏观性从弱到强,可控性从强到弱,构成一个重要的目标体系。
()4.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把失业降低为零失业率。
()5.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常同时选用的中介指标。
()五、简答题1.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哪些功能?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3.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4.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六、论述题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货币供给量、利率2.实际变量、微观经济主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3.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4.银行支付危机、金融体系5.准备金、基础货币二、单项选择题1.B2.C3.C4.A5.D三、多项选择题1.ABCDE2.BDE3.ABCDE4.ABCDE 5、ABCDE四、判断且改错1.错。
应改为: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各种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而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错。
应改为: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是操作指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3.错。
应改为: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宏观性从强到弱,可控性从弱到强,构成一个重要的目标体系。
4.错。
应改为: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是追求零失业率。
5.错。
应改为: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中介指标。
但它不能同时选择这两个指标作为其中介指标。
五、简答题1.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哪些功能?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主要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具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功能。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货币政策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对货币供给总量、经济规模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对货币供给结构,经济结构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通过本外币政策协调,本币供给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适时适度调整等,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
如下图所示:在AD-AS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
如,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边移动到AD2。
其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由E1向右边移动到E2。
价格总水平有P1上升到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
可见,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上升;反之则反之。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均衡,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就业。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
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金融动荡。
3.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
(3)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则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
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因而,其各自的调控目标也各有其侧重点。
因此,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金融的稳定。
由于各宏观经济目标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的相对重点也在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唯一的,其相对重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4.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1)相关性。
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指标也必须与中介指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介指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2)可测性。
对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
(3)可控性。
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4)抗干扰性。
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客观条件: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时,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而不能简单的照搬外国的做法。
另外,操作指标的选择还受到中介指标的选择所制约,不同的中介指标与不同的操作指标相联系。
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的,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有:(1)对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它的制定、调整和实施都必须以现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预测为依据。
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经济景气状况、通货膨胀和币值稳定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对于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和企业财务状况。
(2)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
主要应该考虑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动、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变动情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管理方面的国际协定和变动趋向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等。
(3)对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量的依据。
主要包括货币需求预测分析和货币供给预测分析。
六、论述题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准备金。
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法定准备率的变动直接导致准备金的变动,再影响到中介指标;再贴现率的变动即通过昭示作用影响市场利率,也通过影响再贴现贷款数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储备;公开市场业务则通过债券的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储备再影响中介指标。
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其增加贷款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准备金的增加,意味着市场银根宽松,反之则意味市场银根紧缩。
因此,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及时调节和有效控制其方向和力度。
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
借入储备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的储备,非借入储备则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备。
不同的准备金指标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我国在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将法定准备率下调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