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创面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16.52 KB
- 文档页数:3
促炎、抗炎介质在创、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及脓毒症发生发展
中的作用
于燕;杨红明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4
【摘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MARS)均是引起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基础.了解促炎介质与抗炎介质在创、烧伤后免疫功能障碍及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笔者对此做一简要综述.
【总页数】2页(P312-313)
【作者】于燕;杨红明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37;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全军烧伤研究所,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26.54
【相关文献】
1.烧伤后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从机制到临床治疗 [J], 李俊聪;姚咏明;杨红明
2.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在脓毒症肺损伤中的作用 [J], 吴荣谦;宋旭华;徐迎新;孟宪钧
3.幼儿特重度烧伤伴烧伤创面脓毒症、创周蜂窝组织炎一例 [J], 王良喜;孙曙光;王
静
4.脓毒症患者联合使用前列腺素E1的疗效及对促炎及抗炎因子水平的影响 [J], 蔡金亮;谢文杰;罗建芬;余庆华;黄裕鹏;王美力
5.烧伤与脓毒症的促炎和抑炎反应在靶向治疗中的价值 [J], 黄涵柽;曹俊;文航华;汪普求;张希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面脓毒症名词解释《创面脓毒症(篇一)》咱们今天来说说创面脓毒症这个事儿。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就像一个小小的蛀虫能把一棵大树慢慢掏空一样,创面脓毒症能把一个人的健康给折腾得够呛。
创面脓毒症呢,它和普通的伤口感染可不一样。
普通的伤口感染可能就是伤口有点红肿、疼,就像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皮,有点发炎,抹点药水过几天就好了。
可创面脓毒症就像是一场更凶猛的“暴风雨”袭击了伤口。
这时候的创面啊,就像一个被恶魔入侵的小世界。
病菌在创面上大量地繁殖,它们就像一群强盗,在伤口里横冲直撞。
这些病菌产生的毒素就像是强盗放的火,在身体里到处乱窜。
身体的反应可就大了,人可能会发烧,就像身体里燃起了一把火,热得难受。
还可能会觉得特别虚弱,就好像被抽干了力气一样,连走路都觉得费劲,就像背着重重的石头。
而且啊,创面脓毒症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其他器官呢。
它就像一个邪恶的源头,把毒素通过血液这个“河流”,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比如说肝脏,本来肝脏就像一个勤劳的工厂,在身体里解毒、合成各种有用的东西。
可这时候,被创面脓毒症带来的毒素一搅和,就像工厂里进了捣乱的坏蛋,肝脏的工作就乱套了。
肾脏也是,肾脏像个过滤器,本来好好地过滤身体里的废物,现在被这些毒素影响,也没法好好工作了。
那这创面脓毒症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时候是因为创面太大了,就像一个大大的城门被攻破了,病菌就容易进去。
比如说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那烧伤的创面就像一片被战火洗礼过的废墟,病菌特别容易在这种地方安家落户。
还有就是伤口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就像家里打扫不干净就容易滋生蟑螂一样,伤口要是脏脏的,病菌肯定高兴得不得了,就会疯狂繁殖。
这创面脓毒症可不能小瞧它。
要是不及时处理,后果可严重了。
就像小火苗不及时扑灭就会变成大火一样,创面脓毒症要是不赶紧治疗,可能会让人陷入更危险的境地,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啊,对于伤口,尤其是大的创面,一定要好好照顾,不能让创面脓毒症这个“恶魔”有可乘之机。
重症烧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烧伤患者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
在经肠道进食普通食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对照组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试验组通过鼻饲或口服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两组治疗第10、20和30天的体质指数变化、血清白蛋白水平。
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0、20和30天体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1.2 补充营养量两组均按第三军医大学营养公式计算营养物质的补充量,糖∶脂肪∶蛋白质=(50~60)∶(20~30)∶(15~20),非蛋白质热量与氮之比为(418~628)∶1。
伤后第1天补充总量的1/4,第2天补充总量的1/2,第2天补充总量的2/3,第4天及以后补充全量。
1.3 营养支持方法两组患者均在伤后12~18 h内开始少量胃肠道进食,能口服者可口服或吸管吸入,对口腔黏膜损伤及张口困难者,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鼻饲饮食。
两组患者每日均所需营养的1/2通过进食普通食品补充,另外1/2试验组通过鼻饲或口服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补充,对照组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输注营养液补充。
营养液的成分:10%葡萄糖溶液、50%葡萄糖溶液、18-复方氨基酸溶液、3-复方氨基酸溶液、20%脂肪乳溶液、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三磷酸腺苷针、辅酶a针、正规胰岛素针24 u、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各种微量元素等。
营养液的配制和使用:根据病情需要在无菌室内将上述营养成分按比例加入3 l装静脉营养袋中。
使用静脉输液泵由中心静脉置管将营养液在16~24 h内均匀输入体内。
1.4 营养护理1.4.1 口服饮食的护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认识到严重烧伤后补充营养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经口进食;各种营养成分应平衡供给,如新鲜菜汁、鲜果汁、鲜奶、肉汤、米汤等;应掌握尽早开始、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电解质液开始,如无异常,可给予米汤、牛奶、肉汤、鱼汤等,并逐渐改为半流质、软食;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注意烹调口味,以增进患者食欲;患者腹胀时,要减少食物摄入量,必要时应用胃动力药物以促进胃肠排空功能。
(PV A)和聚氨酯泡沫(PU)。
目前大部分直管式产品采用白色PV A材料,其立体空间结构良好,内部具有大量相互贯通的微孔,展现出强大的毛细虹吸作用,同时具有优异的弹性、韧性、吸附性和透水性。
该材料在接触酒精时会溶解,在接触碘剂时会变成蓝黑色,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失去水分而变硬,但再次浸入水中可恢复柔软状态。
然而,PV A使用时间较长或封闭不良时可能会干燥变硬。
PU常用于吸盘式产品,为黑色或米黄色,其本身性质干燥柔软,清洁状态下一般不会出现干燥变硬,而且其立体空间均匀。
然而,当分泌物积存在PU表面时也会影响引流效果。
PU材质较细软,在直接接触创面时,肉芽组织会嵌入其中,导致分离困难,因此在安装时需要在PU下垫以其他敷料。
2NPWT技术促进创伤修复的机制密闭式结构的物理隔离作用及持续抽吸的生物力学效应是NPWT的基础功能机理,而由此又引发一系列独立且又相互作用的修复机制,帮助创口实现强效愈合与恢复。
2.1防止细菌入侵并抑制细菌增殖负压封闭的贴膜可以实现创面与外界环境的隔离,有效阻止外界细菌污染。
NPWT技术创造了低氧或相对缺氧状态,从而抑制了创面细菌的生长。
同时,通过由内而外的引流,形成清洁的局部微环境,防止细菌向创面内侵袭。
在负压状态下,细菌细胞膜所受的内外压力差会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使细菌难以存活,发挥抑菌作用[10-12]。
谢振兴等[13]利用猪背创面模型研究发现,相较于纱布处理组,NPWT组细菌数量显著降低,并发现-250mmHg(1mmHg=0.133kPa)负压处理的抑菌效果[(118±24.0)CFU/mL]最为明显,较纱布组[(780±77.3)CFU/mL]降低了85%。
在一项小鼠烧伤创面脓毒症模型的研究中,NPWT也被发现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侵袭和增殖,从而降低早期死亡率。
这一效果可能是由于NPWT能够减少伤口表面的细菌增殖,降低细胞因子的血清浓度,并防止内脏器官受损[14]。
烧伤外科发展史一、烧伤外科的建立与发展(一)1958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起步与经验积累阶段1958年由于“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致使烧伤病人骤然增多,北京、上海、重庆、西安等大城市率先在6个大医院成立了烧伤专科。
上海瑞金医院的医护人员群策群力,成功的救治了烧伤总面积89%、三度23%的钢铁工人邱财康,跨越了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烧伤总面积超过80%便不可能治愈的鸿沟,这一史无前例的医学奇迹,震惊了世界,也鼓舞了国人,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烧伤救治的热潮。
自此可以认定我国的烧伤事业起步了,发展了,队伍也逐渐壮大了。
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烧伤科或组建了烧伤病房,大量的临床实践造就了一批业务骨干,在烧伤休克、感染与创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为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各烧伤科起步早晚不一,发展尚不均衡,可以把这“前12年”称作开始起步与积累经验的阶段。
(二)1970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普及提高阶段上海瑞金医院首创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大张异体皮开洞嵌入自体皮的手术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内迅速普及,世人称之为“中国为”,使大面积烧伤的治疗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截至1971年,仅在北京和上海的5家医院即治愈了10例烧伤总面积≥90%、三度≥70%的烧伤病人,该成果在罗马尼亚国际烧伤会议上报道后受到与会者的称赞,自此我国烧伤临床治疗一举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一些专科力量比较雄厚的单位,通过举办学习班、进修班和学术会议,把各自的经验迅速推向全国。
各省市、自治区的烧伤治疗水平普遍提高,甚至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单位也不乏救治成功三度面积超过70%~90%严重病例,标志我国的烧伤事业全面开花,“中15年”称作普及与提高阶段。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发展成熟阶段由于各大单位重视人才培养,不仅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也为全国培养了专业人才,形成了人才梯队;临床经验趋于成熟,烧伤事业展现了勃勃生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经验。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烧伤整形科贾赤宇写在课前的话感染不仅侵蚀组织阻碍创面愈合,而且可导致脓毒血症和其他并发症,必须认真处理以消除致病菌、促进组织新生。
一旦皮肤损伤,发生感染后,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渗出及脓性分泌物,感染严重时还可有组织坏死。
感染后的坏死组织逐渐发生液化、溶解,最终以脓液的形式排出。
感染创面的坏死组织下藏匿着大量细菌,坏死组织成为细菌的培养基。
细菌在坏死组织中及深部大量繁殖,如不清除,不利于感染的控制。
因此,感染创面需定期进行“换药”,即清除创面的脓性分泌物,切除失去生机的坏死组织,以利细胞生长、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形成、上皮细胞生长、覆盖创面直至创面愈合。
如:烧伤后创面感染,就需定时更换包扎敷料。
创面感染可来自:伤员自身皮肤或创面残留的毛囊汗腺中存留的病菌;伤员的口、鼻、呼吸道、肠道的病菌;周围环境的污染,包括接触性污染,床垫、被服、敷料、器械、工作人员等。
创面感染接触是主要的细菌来源之一,因而对创面要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使接触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尤其是在烧伤后最初的2周内,在创面尚未干燥结痂,创基的肉芽组织屏障尚未形成前,更应加强创面隔离措施。
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的菌种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等,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现已很少发现,而真菌、病毒感染脓逐渐增多。
侵袭性感染除使感染扩散至创面深层及四周组织外,且可能导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成为败血症或广泛的创面脓毒症,但目前对创面感染是否向周围侵袭尚缺乏确切的临床指标。
创周蜂窝组织炎明显;创面潮湿,色泽暗晦,有出血点,创缘无上皮生长,严重者,创面发黑,有出血坏死斑;皮片生长不良,甚至已存活皮片又有腐蚀现象。
肉芽组织暗晦,也可有破坏的“虫蛀”现象;若焦痂未脱落,焦痂可发黑、凹陷,但外观也可无异常,必要时应行焦痂开窗探查;痂下菌量计数有一定参考意义,每克组织菌量超过10万时,应予注意,但菌量只能反映细菌情况,还应结合临床表现予以全面考虑。
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 (2)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9年6月第16卷第6期Chin Crit Care M ed, J une 2019, Vol. 16, No. 6・321・・专论・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姚咏明盛志勇林洪远柴家科【关键词】脓毒症; 定义; 诊断中图分类号:R 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03(2019) 06032104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 的重要原因。
由于脓毒症来势凶猛, 病情进展迅速, 病死率高, 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如何早期识别、及时诊断、有效防治脓毒症的形成与发展, 是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所在。
自20世纪90年代初脓毒症的新概念提出以来, 脓毒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方兴未艾, 对其认识亦日益加深, 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有鉴于此, 近年来国际脓毒症研究相关学术团体对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议与评价, 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诊断系统, 旨在进一步明确、完善脓毒症及其相关术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1 脓毒症相关概念及定义的回顾感染(infection ) 和脓毒症(sepsis ) 是临床上常用的名词术语, 是当前ICU 所面临的棘手难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 感染和机体全身反应系同一病理概念, 即感染到一定程度势必产生全身性反应, 这样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与机体的各种反应发生了直接联系。
因此, 长期以来, 感染、菌血症(bacterem ia) 、脓毒症、败血症(septicem ia ) 、脓毒综合征(sepsis sy ndrom e )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 ck ) 等名词常互换使用。
这些名词术语定义不清且易混淆, 不能确切反映疾病的本质以及临床的病理过程和预后, 给感染和脓毒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