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研究发布时间:2022-06-22T05:37:35.20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期作者:王刚[导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
王刚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500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动脉的收缩期流速(Vs)。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供血不足情况,效果理想,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主要由颈动脉狭窄导致,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1],会导致患者脑组织受到程度不一的损害,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功能障碍,预后不佳。
颈动脉支架介入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型方式,安全有效,并且随着血管内介入器材的更新、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此,本研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成效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
对照组男、女例数为19例和16例,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62.41±3.9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为20例和15例,年龄区间44-72岁,平均(62.67±3.42)岁。
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支架血管成形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支架患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ICD-10:I77.107,I77.131,I65.007,I65.008):主要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V1或V2段狭窄。
锁骨下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或椎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ICD-9-CM-3: 00.6401,00.6408,00.6402,00.6403)(二)诊断依据根据《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临床表现和/或辅助检查可诊断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
依其临床症状的有无,可分为症状性狭窄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1.临床表现:(1) 脑低灌注症状:头痛、头晕,以运动、情绪激动及应激后为甚;(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度狭窄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共济失调及交叉性运动感觉障碍;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 内完全恢复。
影像学检查无脑局灶性缺血性病变。
(3) 缺血性脑卒中:偏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偏盲,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闭锁综合征等,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无完全缓解。
2. 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征。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动脉狭窄,管腔内充盈缺损。
CTP或MRP或SPECT显示脑灌注情况。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神经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 拟诊断为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患者,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依据患者是否存在与相应狭窄部位以及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的临床症状。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DSA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无症状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即使DSA 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不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患者,DSA显示局部狭窄程度小于70%者不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其余患者进入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内科治疗临床路径;DSA显示有椎动脉“盗血”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DSA显示狭窄程度小于70%,但斑块有溃疡者进入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
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
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颈动脉、椎动脉支架置入流程指导一、术前准备:1.造影医师了解病人情况:①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尤其麻醉药、造影剂)。
②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
注意:双侧股动脉搏动。
③查阅TCD、CT、MRI等资料,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术中重视。
④术前3〜5d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250mg +阿司匹林300mg或氯吡格雷75mg +阿司匹林300mg。
2.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PT、INR、APTT、肝、肾功能、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3.签定手术授权委托同意书:①客观地介绍手术情况、获益、风险。
②病人(病情不允许时注明)和家属同时签字、盖手印。
4.病人准备:①双腹股沟备皮。
②术前6h禁饮食。
③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训练,如变换体位、床上排尿、排便、深吸气、屏气、咳嗽等5.器械准备:6.药物准备:非离子型造影剂200ml、2%利多卡因10ml、软包0.9 %氯化钠1000ml X2、肝素钠4支、鱼精蛋白2支、0.9 %氯化钠500ml沦及常用抗过敏、降压药和抢救用药物。
7.术前用药:术前3h尼莫地平静脉微量泵3ml/h、术前30分钟鲁米那0.1肌注、碘过敏试验(术前造影剂1ml静脉注射,15min 后观察有无心慌、胸闷、皮疹等)。
静脉通道平衡盐液500ml。
二、操作程序:1.体位:病人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鍬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黄金波【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18【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各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96.7±31.1)、(111.8±33.8)、(88.2±28.7)、(98.3±32.2)cm/s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57.5±41.7)、(245.8±62.6)、(201.6±55.2)、(227.6±51.3)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 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MMSE、MoC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MSE、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介入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脑供血不足、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障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总页数】3页(P16-18)【作者】黄金波【作者单位】525000 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J], 李志丹;刘世丽;王云峰;吴晓峰;徐静;2.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J], 楼杨3.研究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J], 刘帅; 王军; 刘宝4.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孙如意5.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J], 陈嗣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hin J Stroke ·Volume 2.Number 5.2007【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若干操作经验杜彬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通讯作者杜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为某些特定颈动脉狭窄的群体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
CAS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乃至对CA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
2006年意大利的一个颈动脉治疗跨学科专题小组提供了一份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专家共识[1]。
此共识建议对于具体的操作者来说,在获得了介入基本技术之后,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2年内至少参与150例弓上血管手术操作(诊断或治疗),其中至少100例是作为主要术者;(2)2年内至少参与75例CAS,其中至少50例作为主要术者。
保持手术技能的最低要求,为每年作为主要术者至少需开展并记录50例颈动脉支架术。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手术操作者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培训。
笔者认为CAS技能的高低与术者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经常使用的器材种类和对不同器材特性的了解程度等都有直接关系。
对于同一个病变,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可能也都是好的,但最佳的处理方法一定是最简便、安全的方法,所需时间越短越好。
本文介绍CAS手术各步骤的操作过程,仅供参考。
1 术前准备加压袋包裹的软包装生理盐水(其内加入肝素500U)通过连接管与导引导管相连时,一定要注意排空连接管内和导引导管内的气泡。
加压袋的压力待气泡排空后再加到标准压力。
2 导引导管置入颈总动脉导引导管的置入是手术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2.1 使用同轴技术放置导引导管 在导引导管(长度为90 cm)内插入导管(长度为125 cm),导管内再配以超滑导丝。
先将导丝选入颈外动脉分支远端,再在导管、导丝的协助下将导引导管送达靶病变的近心端,然后撤除导管和导丝。
老年女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研究闫丽敏;曾超胜;代鸣明【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女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行CAS的老年女性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46例和预后不良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舒张压、心率、冠心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体质量、收缩压、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及有吸烟、饮酒史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左侧大脑前动脉(LACA)、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左侧大脑后动脉(LPCA)的平均血流速度(MFV)快于预后不良组,搏动指数(PI)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右侧大脑后动脉(RPCA)的MFV 快于预后不良组,PI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MFV快于预后不良组,PI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CVRC)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体质量、收缩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及术后24 h内脑血流动力学是老年女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预后相关因素,其中脑血流动力学为术后可干预因素,故改善术后24 h内脑血流动力学可能改善老年女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预后.【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26)006【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老年人;女性;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流动力学;预后【作者】闫丽敏;曾超胜;代鸣明【作者单位】570000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70000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70000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大脑是身体的“指挥中心”,而颈动脉则是负责为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一旦颈动脉出现狭窄,轻者出现眩晕,严重者发生脑卒中甚至死亡[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常规操作流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常规操作流程步骤一、选择入路:常规选择股动脉入路,股动脉穿刺置8F动脉鞘。
步骤二、导引导管到位:1.选择导管、导丝:根据主动脉弓的分型、颈总动脉迂曲程度和颈总动脉血管壁的斑块情况选择导引导管。
2.准备:冲洗,8F导引导管尾端连接Y阀+三通+加压滴注,泥鳅导丝经Y阀尾端插入导引导管,泥鳅导丝不出头,打开滴注持续冲洗。
3.置入:导引导管进入动脉鞘后进造影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导引导管头端送至升主动脉远端。
导丝回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
固定导管,出导丝,泥鳅导丝在动脉腔内摆动前行,头端置于颈外动脉主干。
固定泥鳅导丝,沿导丝送导引导管头端至颈总动脉距离病变近侧约2cm处。
导引导管头端轴线要与颈总动脉的走行轴线平行,避免直接抵住血管壁,避开颈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步骤三、造影:1.导引导管到位后撤出泥鳅导丝,常规造影,选择最佳工作角度,再次分析评估病变(测量狭窄的病变的长度及血管的直径,计算狭窄率,分析成角、钙化、溃疡斑块等可能影响手术的因素),最后确认手术方案。
2.同时进行颅内段造影,以便术后对比。
步骤四、保护装置:1.选择:根据病变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
如选择远端保护装置,保护伞的直径与狭窄远端颈内动脉直径一致或稍大一点。
2.准备:肝素盐水冲洗,排气泡,保护伞收至输送导管内,根据病变形态将保护伞导丝头端塑形,将扭控子安装至保护伞导丝的尾端,准备好备用。
3.到位:打开Y阀,沿保护伞导入鞘,将保护伞置入8F导引导管。
在路图指引下,旋转扭控子将保护伞小心通过颈内动脉C1段狭窄处,至颈内动脉C1段远端较为平直的区域作为保护伞的目标“着陆区”。
(保护伞目标着陆区域:颈内动脉C1段远端,距离病变约4cm,避免过高——会诱发痉挛,避免过低——会影响支架置入操作。
)4.释放:左手拇指及食指在Y阀处固定保护伞导丝,右手撤下保护伞输送导管,保护伞顺利打开。
颈动脉椎动脉支架流程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阻塞的情况。
下面是实施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治疗的详细流程:1.术前准备:在实施手术之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
此外,还会对患者做一些检查,如彩超、CT血管造影等,以确定颈动脉或椎动脉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2.麻醉:在手术开始前,会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穿刺:医生会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通常是在大腿或手腕上,这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
然后,医生会在穿刺部位进行消毒,使用无菌操作将导管插入动脉。
4.引导导丝:在穿刺部位插入导管后,医生会将一根细导丝通过导管引入动脉系统中,并通过X光或血管造影仪的引导下推进到颈动脉或椎动脉的狭窄或阻塞部位。
5.扩张血管:一旦导丝到达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段,医生会通过导丝引导下的球囊导管将血管扩张。
球囊导管充气时会膨胀,从而扩大血管的通道,并改善血液流量。
6.支架放置:在扩张血管后,需要将支架放入血管内。
支架是作为血管的支撑物,能够保持血管的张力和通道的畅通。
医生会将折叠的支架通过导管引导下送入血管,然后将其释放并展开,以覆盖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段。
7.球囊扩张(可选步骤):在放置支架后,医生可能会使用球囊导管再次扩张血管以确保支架的定位和张力。
8.检查和完善:支架放置后,医生会进行血管造影或其他相关检查,以确保治疗的成功。
如果需要,医生还会进行其他操作,如清除血栓、栓塞物或其他危险物质。
9.结束手术:手术结束后,导管会被拔出,导航的穿刺部位会进行压迫止血,然后覆盖伤口进行消毒和敷料包扎。
10.术后观察:患者在术后会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手术后的康复状况良好。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目前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脑血管病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世界卫牛组织监测心血管疾病的趋势和决定因素研究(MONICA)前瞻性研究(调奋人群涵盖我国16个省市约330万人)和1986年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回顾性研究(研究人群涵盖我国的29个省市580万人),脑卒中病死人数占城市死亡人数的20%、占农村死亡人数的19%;全年龄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16/10万,平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
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国内外报道,20%~30%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狭。
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及纤维肌肉结构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和美国,约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中青年患者中,大动脉炎也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起始部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以产生附肇血栓和微栓子脱落;斑块内出血、纤维化和钙化引起狭窄进行性加重;血管壁溃疡、夹层及动脉瘤形成产生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及脑组织的缺血和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丰要有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重视超声对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的评估价值华扬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2(9)11
【摘要】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是导致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支架置人术成为治疗颈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1-6]。
【总页数】3页(P561-563)
【作者】华扬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应用超声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的影响因素 [J], 华旸扬;唐烁;段春;刘蓓蓓;贾凌云;焦力群
2.超声评估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及支架位置对其的影响 [J], 李景植;华扬;贾凌云;刘蓓蓓;刘玉梅;段春;王力力;周瑛华
3.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J], 华扬;李景植;贾凌云;刘蓓蓓;段春;王力力
4.分期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椎动脉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J], 刘洁;郑立建;佟小光
5.分析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影响因素 [J], 王凌;崔蓉;刘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动脉、椎动脉支架置入流程指导
一、术前准备:
⒈造影医师了解病人情况:
①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尤其麻醉药、造影剂)。
②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
注意:双侧股动脉搏动。
③查阅TCD、CT、MRI等资料,了解病变部位,以便术中重视。
④术前3~5d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250mg+阿司匹林300mg或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300mg。
⒉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PT、INR、APTT 、肝、肾功能、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抗体、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⒊签定手术授权委托同意书:
①客观地介绍手术情况、获益、风险。
②病人(病情不允许时注明)和家属同时签字、盖手印。
⒋病人准备:
①双腹股沟备皮。
②术前6h禁饮食。
③术前指导:患者适应性训练,如变换体位、床上排尿、
排便、深吸气、屏气、咳嗽等
⒌器械准备:
⒍药物准备:非离子型造影剂200ml、2%利多卡因10ml、软包0.9%氯化钠1000ml×2、肝素钠4支、鱼精蛋白2支、0.9%氯化钠500ml×2及常用抗过敏、降压药和抢救用药物。
⒎术前用药:术前3h尼莫地平静脉微量泵3ml/h、术前30分钟鲁米那0.1肌注、碘过敏试验(术前造影剂1ml 静脉注射,15min后观察有无心慌、胸闷、皮疹等)。
静脉通道平衡盐液500ml。
二、操作程序:
⒈体位:病人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⒉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⒊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
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⒋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⒌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⒍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⒎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⒏抽吸:2%利多卡因。
⒐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10、肝素化: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 ×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的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11、经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一般放置8F 导管鞘,导管鞘连接加压盐水持续滴注冲洗。
12、8F导引导管后面接Y阀或止血阀并与加压盐水连接,在0.035″泥鳅导丝小心导引下放在患侧颈总动脉,导管尖端距离狭窄3~5cm。
过度纡曲的颈总动脉可以使用交换导丝将导引导管交换到位。
13、通过导引导管造影测量狭窄长度和直径选择合适支架,并行患侧狭窄远端颅内动脉造影以备支架术后对照。
14、通过导引导管将保护装置小心穿过狭窄并将其释放在狭窄远端4~5cm位置,撤出保护装置外套后,选择合适的球囊行预扩张,扩张后造影。
扩张前静脉给予阿托品0.5mg以防心律失常。
15、撤出扩张球囊后置入支架,造影检查支架术后残余狭窄管径,酌情做支架内后扩张。
16、最后撤出保护装置,行颈部以及患侧颅内动脉造影,与术前对比。
三、术后回监护病房
介入护士、手术者与病房医务人员床旁交接患者,填写交接单。
1、拔出动脉鞘、加压包扎
2、平卧24小时,术肢伸直并制动8小时
3、心电监护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5、术后24小时可拆除绷带。
6、准确记录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瞳孔、神经系统体征,遵医嘱用药如低分子肝素钠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等。
总之,我们的服务要做到
四有:多问候,让患者感到温暖,多解释,让患者感到舒心,多几次巡视,让患者感到放心,多几次帮助,让患者感到满意。
五到位:关心患者到位,观察病情到位服务措施到位,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到位,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到位
我们将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诚心和热心,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