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民宗教 辜鸿铭 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5.76 KB
- 文档页数:2
辜鸿铭《良民宗教》笔记:一切文明都起源于对自然的征服,即,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界可怕的物质力量,使人类免受其害。
必须承认,今日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的确取得了成功,而且迄今为止,尚没有别的文明能达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较自然力更可怕的力量,那就是蕴藏人心的情欲。
……如果这一力量不予以调控的话,那么不仅无所谓文明存在之可言,而且人类的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内心的情欲,……随着文明大家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米娜,还有只用比物质力更加强大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欧洲…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于是欧洲人名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这种维持秩序而对物质力量的利用,导致了军国主义。
……这样,欧洲人民便被逼迫到了这样的两难绝境:如果他们要摆脱军国主义,混乱就将破坏他们的文明;假如他们要持续军国主义,那么其文明又将经由战争的浪费和毁灭而走向崩溃。
现在,欧洲人民如果真想退到军国主义,那就只能采取一种方式……就是诉诸道德的力量。
我相信,欧洲文明会在中国——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
中国文明中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是一种必需(necessity)。
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生活在战争渴望之中。
……欧洲国家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一件事,并不在于他们有如此多的战争,而在于人们每个人都担心其邻居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来抢夺他和谋害他,因此他们自己便赶紧武装起来或者雇佣一个武装警察来保护他。
这样,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便不是如此多的战争,而是不断地武装自己的需要,一种必须利用物质力量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绝对的需要。
但是,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良民宗教,所以每个人都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
……实际上,在中国,每个个体之所以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是因为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力量,而道德和责任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辜鸿铭的生平及其影响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四、辜鸿铭作品中体现的中国人精神五、读后感及现实意义六、结语正文:【引言】辜鸿铭,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翻译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和生平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辜鸿铭作品的阅读,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辜鸿铭的生平及其影响】辜鸿铭,原名辜泯,字鸿铭,号立诚,福建泉州人。
他生于鸦片战争后的动荡时代,成长于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
他曾赴英、德等国留学,学贯中西,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等,以及他的一系列演讲,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辜鸿铭的作品中,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他主张,要想振兴中华,必须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在他的作品中,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辜鸿铭作品中体现的中国人精神】在辜鸿铭的作品中,他强调了“忠、孝、节、义、和、敬、诚、忍”的儒家道德观,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他通过阐述这些道德观念,揭示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
同时,他也指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读后感及现实意义】阅读辜鸿铭的作品,让人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辜鸿铭作品中所强调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廉洁、正义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
【结语】辜鸿铭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最新多篇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3篇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原文节选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
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
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辜鸿铭全传读后感读完《辜鸿铭全传》,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五味杂陈,跟吃了满汉全席似的,啥味儿都有。
这书,就像是个老朋友,慢慢悠悠地给你讲着辜老先生的那些事儿,让人忍不住想多听几句,多琢磨几分。
一开头,就被辜鸿铭那股子倔强劲儿给吸引住了。
你说他吧,生在晚清那乱糟糟的年代,却能硬气地跟洋人较劲,用一口流利的洋文,把人家说得一愣一愣的。
这哪是读书人啊,简直是语言界的“武林高手”,四两拨千斤,让人不得不服。
再往后看,辜老先生的学问,那叫一个深不可测。
国学、西学,他都能信手拈来,讲得头头是道。
我就纳闷了,这脑袋瓜子是怎么长的,咋就能装下这么多东西呢?用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让人望尘莫及啊。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辜鸿铭那颗爱国的心。
他虽然留学海外多年,但心里头始终装着祖国。
每当国家有难,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发声。
这种情怀,真是让人动容。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辜老先生对国家的爱,就是这么纯粹,这么深沉。
当然了,辜鸿铭也不是个完人。
他有时候也会有些固执己见,甚至有点“轴”。
但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啊,真实、不做作。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有点脾气但心地善良的朋友一样,让人又爱又恨。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一世,总得有点追求,有点信仰。
辜鸿铭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都会想起辜鸿铭那坚毅不拔的身影和那颗滚烫的爱国心。
它们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辜鸿铭全传》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辜鸿铭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果你还没读过这本书的话那就赶紧去找来读读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第27卷 第11期Vol.27 No.11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11月Nov.2019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张 宁(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摘 要:辜鸿铭认为 良民宗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㊂从本质上言, 良民宗教”的基础是建立于 名分大义”上的 忠诚”,由此以 廉耻感”为本的君子之道得以产生㊂ 良民宗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中国人教化成为良善的公民,这一目标将道德修养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了个人㊁家庭与国家间的同构,因而保障了中国文明稳定有序的传承㊂关键词:良民宗教;辜鸿铭;名分大义;君子之道;廉耻感中图分类号:G122;K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11⁃0075⁃04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领域声名最为卓著的学者之一,辜鸿铭对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论述,其中 良民宗教”论即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㊂从整体上看,辜鸿铭将道德视为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所在,并认为中西方文明在道德目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中西文明能够进行交流的基础㊂但与此同时,辜鸿铭也看到了中国文明的精微之处㊂辜氏认为,西方文明的道德体系①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之上的,其内容与形式均不离宗教,而中国文明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 君子之道”的基础上,这种 君子之道”源自于 爱与正义”的法则,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维系中国文明数千年传承的宗教② 良民宗教”(The religion of good citizen)㊂一㊁ 良民宗教”以培养公民为根本良民宗教”,顾名思义,即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良民的宗教㊂ 人们可以称这种孔教是一种良民宗教 它也许不是一种宗教,我承认,它不是那种戴着神圣光环的圣者的宗教,而是一种为那些纳税㊁付房租的平民百姓设立的宗教”③㊂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实则包含多个层面的意义:首先, 良民”指的是 品德良好的个人”,这意味着 良民宗教”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的功能;其次,辜鸿铭将 民”解释为 公民”(citizen),这源于儒家文化的国家观念,因此 良民”也可以被理解为品德良好的公民㊂换言之, 良民宗教”不仅要让每个人成为一个好人,同时还要成为一个好的公民㊂具体到 良民”自身,辜氏认为 良民”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就是 孝悌” 而他对 孝悌”一词的翻译是 good son and good citizen”㊂在孔子的话语中,孝悌是为人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㊃学而“)㊂在这个翻译中,将 孝”翻译为 good son”是可以理解的,而将 悌”翻译为 good citizen”则显然是辜鸿铭自己的发挥㊂按照‘说文“的解释, 悌”的本义是 爱兄弟”,贾谊在‘道术“说 弟爱兄之谓悌”,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 悌”就是 善事兄长”㊂从 爱兄弟”这个意义上进行扩展, 悌”还可以解释为 体贴㊁亲近”等意,辜鸿铭将 悌”翻译为 good citizen”的逻辑在于:人不只应当爱兄弟,还应当爱君主㊁爱其他人,当每个人都能够爱其他人的时候,每个人也都会成为社会的好公民㊂可见,辜鸿铭是以道德为基础而不是从西方权利/义务的法律结构上来定义 好公民”的㊂由此一来,辜鸿铭在自己的道德文明体系里完成了对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的话语转化㊂①②③辜氏在其论述中曾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所说的 西方文明”专指基督教兴起之后的西方文明,不包括古希腊文明等㊂下文中如无特殊说明, 西方文明”一词均取此意㊂辜鸿铭㊁艾默生等人认为凡是能够引导人向善的道德体系都可以被视为一种 宗教”,同时能否导人向善也是辨别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的最直接标准㊂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41. 收稿日期:2019⁃09⁃13辜鸿铭在阐述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一字一词的直译,而是从本质入手,对中国传统道德与政治同构㊁家国一体的观念是有着深刻的把握与理解㊂而与良民宗教”相比,基督教等宗教虽然能够教导人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却无法教导人们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因此在西方文明中基督教会与王权之间始终存在着冲突与斗争,这被辜鸿铭视作西方文明未能稳定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㊂良民宗教的第一原则,是相信人本性是善良的,这即源于对中国人对 人性本善”的信仰,也与其过着 情感的生活”有直接关系㊂辜鸿铭将中国良民宗教的根本归结为中国人所具有的 同情的力量”, 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流的情欲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①㊂与此同时,基于这种 同情的力量”,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过着 心灵的生活”,因为 心灵的生活”在本质上是 对是非或者公正,对称作廉耻的公正之生命与灵魂,对那种无法名状的绝对本质的一种本能的㊁活生生的洞察与把握”②㊂在此基础上,辜鸿铭借用孔子的一位弟子的话对良民宗教进行了简单的阐释:首先,和平㊁秩序与安宁,乃至于国家本身的存在,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宪法,而是仰赖于中国的每个臣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其次,孝悌是道德生活之本;再次,良民宗教的秘密是人们尽义务而不是争权利,人们不对权威表现出不信任和怀疑,而是表现出对它的尊崇③㊂这种 良民宗教”使得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被成功地 驯化”㊂不过,需要指出的是, 驯化”在辜鸿铭的话语体系中有着另外的含义㊂辜式所谓的驯化, 不是那种精神颓废的㊁被阉割的驯良”,而是指中国人没有 冷酷㊁过激㊁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人感到不快的东西”,因此真正的中国人 或不免于粗俗,但不至于粗俗下流;或不免于难看,但不至于丑陋骇人;或不免于圆滑乖巧,但不至于邪恶害人”④㊂良民宗教之所以能够维持中国文明绵延数千年,与其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㊂辜鸿铭将中国的良民宗教与基督教的教义进行了对比,并指出基督教同样有着导人向善的目标,只不过在 原罪”思想的框架下,基督教的教义更倾向于对个人的救赎;但是中国的良民宗教是建立在 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其目的不仅在于增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调节家庭㊁社会关系并扩展至政治领域,即所谓 修齐治平”㊂更为重要的是,良民宗教始终对于 善”的力量有着坚定的信仰,并确信公理与正义的价值,因此中国人并没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身的迫切需要, 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的东西,而道德责任感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⑤,因此军人㊁警察对于中国来说可以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辅助却不是核心㊂二㊁ 名分大义”是 良民宗教”的基础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古代个人㊁家庭与国家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因此良民宗教的逻辑推演到政治层面上就是 忠诚”,即人民对君主㊁国王或者皇帝的忠诚㊂当然,辜鸿铭认为这种 忠诚”的前提是君主堪为国民的道德表率,即所谓 政者,正也”,否则人民是可以推翻皇帝的㊂支撑这种 忠诚”的是所谓 名分大义” 这也是辜鸿铭认为‘春秋“一书甚至孔子哲学的精义所在㊂辜鸿铭说: 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 孔子之道’㊂孔子将这一思想编纂成典并使之成为宗教 国教㊂国教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 名分大义’ 关于名誉和责任的原则 或者可以称之为 名誉大法典’” 儒家与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也正在于此”⑥㊂由于辨 名”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所在,因此在此后的数千年中, 名教”也成为了儒教的另一个名字㊂在 名分”的框架中,每个人都依据特定的道德准则行事,而廉耻感则成为了每个人行事的鞭策㊂ 实际上,孔子的君子之道不是别的,正是一种廉耻感”⑦㊁ 君子之道㊁人的廉耻感不仅是一个6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①②③④⑤⑥⑦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30.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0.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4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9.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2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5.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8.国家,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合理的㊁永久的㊁绝对的基础”①㊂事实上,辜鸿铭并不认为廉耻感是现代社会所独有的东西,他以穿衣服作为例子,说如果人是纯功利的,那么在炎炎夏日人就不应该穿衣服,但现实却是无论何种民族㊁无论何种文明程度,男女却都会穿衣服,并且会因为性别的不同穿不同的衣服㊂再比如,在现代社会中,欧洲人已经习惯了排队,如果一个人不愿去排队他并不会受到警察的惩罚㊂因此,让人们摒弃不穿衣服和插队带来的便利的是来自于道德的 羞耻心”,而非警察和军队的强制力量㊂显然,这种 文明”才是一个文明真实情况的反应㊂在 廉耻感”之下,辜鸿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悖论:如果社会秩序要靠暴力来维持,那么我们应当以何种力量约束暴力?假如一个商人被人诈骗,他可以求助警察将犯人抓起来,也可以诉诸法院㊁以强制执行的方式挽回损失,然而 法官㊁政府官员或者共和国总统有事如何使警察恪尽职守的呢”②?如果一个普通人会因为其他职业给出的薪水高而选择转行,那么国家该用何种方式保证军队和警察不会因薪水的高低而改变自己的职业操守呢?辜鸿铭给出的答案是:荣誉㊂事实上,在现代文明体系中,与普通的劳动者相比,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以及文明传承者的军队㊁警察以及教师㊁律师等职业群体总是因其职业身份被赋予了大量的 荣誉”,例如军队始终以其 保家卫国”的责任而自豪,警察则以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民安全”作为自身的责任㊂这是现代社会体系下的 名分大义”,也是现代国家维持其文明秩序的底线㊂与其让 名分大义”和 廉耻感”成为维持文明的底线所必需的东西,不如使其能够为全体国民所接受,这样一个国家就不需要通过大量的警察和军队来维持其运作,现代国家对武力和军国主义的崇拜也会小得多㊂这也是辜氏为何将 道德”视为评价文明之优劣的关键所在㊂同时,辜鸿铭也将 名分大义”视为自己一生坚守的内容,因此在满清灭亡以后,面对国内外友人 愚忠”的质疑,辜鸿铭辩解说 我的忠诚 是对中国政教的忠诚,对中华民族文明理想的忠诚”③ 在我看来,中国的政教就是君子之教㊂这种君子之教的大法称之为廉耻和责任大法 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名分大义”④㊂三㊁ 良民宗教”超越宗教而达至理性与心灵的平衡除了绵延数千年的良民宗教和道德体系之外,辜氏对于中国文明的信心还在于中国道德体系对于宗教的超越㊂辜氏对此的阐述,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即 人们为何需要宗教”以及 中国道德文明的价值”㊂在对 人们为何需要宗教”的分析上,辜氏认为哲学㊁科学㊁艺术㊁宗教之间实际上是同源的,这是因为人类的心灵 渴望探索这广袤宇宙的可怕的秘密” 你们不像野兽仅留意眼前,人类还需回忆历史㊁展望未来 这就使人感到有必要懂得大自然的奥秘” 在弄清宇宙的性质和自然法则之前,人类就如同处在黑屋之中的孩子,感到危险和恐惧”⑤㊂在人类社会中,科学家㊁艺术家㊁哲学家等有着各自探索宇宙奥秘的方式,但对于那些每天面对着生活的各种困苦㊁经历着各种事故打击的凡夫俗子来说,唯有宗教能给人以安全感和永恒感,使他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着她们的一切㊂换言之,宗教可以抚平凡夫俗子的恐惧㊂另一方面,辜鸿铭认为基督教文明虽有导人向善的目标,却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体系,这与西方学术体系对世界的理解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㊂具体而言,对于道德,哲学家习惯于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和制定道德法则,并让所有人来遵守,然而理性作为一种思维推理的力量,仅仅 可以使我们区分和认知事物外形可定义的特征” 至于那些是非和公正的那些无法名状的绝对的本质,或者说公众的生命与灵魂,我们的思维是无能为力的”⑥㊂伦理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我们必须服从人性及服从我们的良心”,然而人心中又充满着各种欲念,这同样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的构建㊂因此,西方道德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头77第11期张 宁: 良民宗教”与辜鸿铭中国文化观①②③④⑤⑥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5.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4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19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9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8.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6.脑与心灵的冲突 这一冲突也是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所在㊂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其根本在于儒学提供了那种 能给众生以安全感的东西”①,而孔子的君子之道则是一种 比哲学家和伦理家的道德法则更为深刻的法则”②㊂在孔子君子之道的体系下,中国人不仅要服从理性和良心,更要服从自己真正的本性,而 这种本性绝非庸众身上的粗俗㊁卑劣之性㊂它是艾默生所说的一种至诚之性”③㊂进一步来讲, 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儒教之中的某些内容可以取代宗教㊂这就是 名分大义”④㊂换言之,由于 名分大义”的存在,中国人可以以 至诚”之性对待社会上的其他人,这种基于人的本性的 至诚”之性消弭了头脑与心灵之间的鸿沟, 是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的产物”⑤,是一种更为成熟的道德体系,也是中国文明不逊于西方文明的底色所在㊂当然,辜鸿铭也不否认宗教的价值㊂事实上,辜鸿铭在其论述中对宗教的价值亦多有肯定之处㊂辜鸿铭从中国历史的演化出发,认为周代的儒家学者对 知”的方面倾注了过多的热心,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的国教之后,士人又过于注重 心”的方面,这导致了儒学的发展走入了歧途㊂此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文明带来了 知”的内容,并且同孔子思想中的 仁”相结合,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浪漫的时代 当然,也使中国社会进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㊂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开辟了儒学发展的另一条道路,这与欧洲近代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在性质和作用上是相似的㊂从理论来源上讲,宋代的学者吸收了不少佛教的内容, 佛教有着严密的体系,有深刻内涵,它像药引一样可以治疗社会的疾病㊂因此当中国社会出现不正常时,人们就皈依佛教”⑥㊂此外,道教等宗教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补救了当时儒学理论的不足,并使得中国的士大夫在理智㊁情感与精神层面达到了平衡,中国道德文明进至极高境界㊂总的来看,辜鸿铭对 良民宗教”的论述道出了中国文明的特质,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启发㊂例如,在 良民宗教”体系中,中国人始终是以个人与公民(或者说国民)的双重身份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 人间义务”,这为中国人在现实社会的安身立命以及价值实现提供了一个思想上的基础;而辜氏对 良民宗教”出于人性之善的阐释,也 使人由对超自然的上帝的信赖转为信赖人的自身的道德理性”⑦,这些都是其创见㊂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辜氏对 良民”双重身份的界定,凸显出了儒家家国一体的政治体系的独特之处,也揭示出了中国文明绵延不绝的秘密㊂基于对中西文明特质的把握,辜鸿铭认为西方文明的自救之道在于在原有的基督教文明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道德文明,而中国道德文明可为此提供充分的借鉴㊂在辜鸿铭的畅想中, 在新的文明观念之下,受教育者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 新的文明之中的自由者是那种既不需要皮鞭警棍,也不需要地狱炼火的的人㊂他行为端正是因为他习惯去为善 他不作恶不是由于外在的权威,而是听从于内在的理性与良心的呼唤㊂没有统治者他能够生存,可无法无道他则活不下去”⑧㊂这是辜鸿铭眼中的理想世界,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所在㊂(责任编辑:周卓)87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7.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6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00.唐慧丽. 优雅的文明” 辜鸿铭人文理想新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3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00.。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作者:肖飞燕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6期〔摘要〕辜鸿铭的“良民”根植于“道德主义”,并在儒家“国家宗教”的教化之下,被塑造成充满着仁爱并随心而活的形象;而埃利亚斯的“绅士”则是置身在由于经济发展而越发紧密和不断扩展的人际网络当中,更加敏锐的羞耻感促使“自我强制”的心理机制逐步加强而呈现出彬彬有礼的形象。
两人立论相左,前者因“爱”而生,缺失理性的维度;后者被“恐惧”所囿,掩盖了“神圣的本能”即仁爱,从而塑造出互为“他者”的形象,但同时也展现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两个形象在建构过程中对于情感,对于家庭教育,对于社会视域中个人的强调,也是二者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良民;绅士;道德本性;羞耻感〔中图分类号〕K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6-0049-09社会的文明程度并非只是由物质机械的发达、生活水平的优越、政治体制的合理、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衡量的,而更应该是反映在每一个个人的身上——一个社会所产生和塑造的人的品质和质素更是一个文明最为重要和本质的反应。
因此从微观个体身上来考量社会和历史的文明态势,是埃利亚斯和辜鸿铭在反思文明时的共同关注点。
辜鸿铭(1857年~1928年)曾断言:“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产生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事实上,一种文明所产生的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1](47)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年~1990年)也坚持:“社会所经历的几百年的文明进程,体现在文明社会中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身上,他们从小就程度不同地、机械地经历着个人的文明进程……每个个人在他短暂的历史中都再一次经历了他所处社会漫长历史的全部过程。
”[2](3)辜鸿铭和埃利亚斯将“良民”和“绅士”作为中西典型代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刻的解读,从而由小见大地勾勒出中西文明的特点和相异之处。
论辜鸿铭的良民道德观作者:韩丽丽兰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5期【摘要】道德因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解决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的症结所在,而道德感本身就具备了巨大的制约潜力,规范着人类的处事行为。
辜鸿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儒家学说中的济世良方,赋予孔孟之道以宗教的神圣职责,将儒道发展成为一种良民宗教。
辜鸿铭的良民宗教极重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自律。
他竭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将中国文明展现给西方国家,希望能够以道德感化人的心灵,使世界各国的文化能够彼此求同存异,消除误解,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道德;良民宗教;浪漫主义;保守主义;爱国主义;儒学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生于马来西亚华侨家庭,幼年时期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到英国读书深造,主要研究文学、哲学,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学通中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
回国后自觉地担负起了中学西传的历史重担。
他二十多岁结识马建忠,从此闭门攻读中国典籍,沉浸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之中,晚年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余年,是东方文化的忠实捍卫者。
他蓄发留辫,弃西装革履,穿长袍马褂,世人不满其荒诞怪谬的行为称他为“满清遗老”。
“在人们的言谈或印象中,辜鸿铭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极端保守的‘古怪的人物’,蔑视他的人称之为‘怪物’,尊重他的人称之为‘怪杰’。
”一、良民宗教的渊源所谓“良民宗教”,即孔孟之道。
辜鸿铭认为儒家学说与欧洲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的根本区别,他认为:“欧洲字面意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个好的人。
不过儒家学说远不止这些,儒家学说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公民。
”对于“良民宗教”,辜鸿铭概括到:“首先,和平、秩序与安宁乃至国家本身的存在,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宪法,而是仰赖于中国的每个臣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一种真正虔诚的生活,或时髦地说,一种道德的生活;其次,孝悌应作为道德生活或虔诚生活之本;再次,良民宗教的秘密是人们尽义务而不是争权利。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1500字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辜鸿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和政治家,而埃利亚斯则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这两位思想家分别提出了“良民”和“绅士”这两个概念,用以描述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本文将对辜鸿铭的“良民”和埃利亚斯的“绅士”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辜鸿铭对于“良民”的理解。
在他的著作《中国之命运》中,辜鸿铭提出了“良民”的概念,他认为“良民”是指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勤劳致富、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
辜鸿铭认为,良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良民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家庭关系。
辜鸿铭认为,良民的存在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而埃利亚斯则提出了“绅士”的概念。
他在《绅士的社会学》中对绅士进行了深入研究。
埃利亚斯认为,绅士是指那些具有特定的文化、社会地位和行为规范的人。
绅士是社会上地位较高、有影响力的人,他们通常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敬。
埃利亚斯分析了绅士群体的形成和存在的原因,认为绅士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他们通过特定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特定的行为规范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埃利亚斯同时也指出,绅士群体的存在和行为规范往往与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结构有关。
在比较上述两个概念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之处。
辜鸿铭的“良民”和埃利亚斯的“绅士”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个人素质和品质。
他们都认为这些优秀的人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两个概念也有一些差异。
辜鸿铭的“良民”更强调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而埃利亚斯的“绅士”更强调地位和行为规范。
埃利亚斯的“绅士”群体更倾向于是由特定的社会制度所塑造的,而辜鸿铭的“良民”则更注重个人的品质和道德素养。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
在阅读《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辜鸿铭先生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旨在揭示中国文明的精神,并尝试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首先,我被辜鸿铭先生的博学多识所折服。
他能够从多个角度,包括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等方面来阐述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这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需要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我对于辜鸿铭先生的勇气和胸怀深感敬佩。
当时正值一战期间,欧洲文明陷于危机之中。
辜鸿铭先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文明本身,同时尝试通过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来为这个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他对于世界文明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责任感。
在书中,辜鸿铭先生对于中国文明的精神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价值在于其固有的人生观和自然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由于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相比于欧洲文明对于权力和征服的追求,中国文明更加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平静。
这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辜鸿铭先生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他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了保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同时,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文明的角度和方法,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和价值,也让我对于文明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社会。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辜鸿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政治理念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中,他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的“良民”与西方现代社会中的“绅士”进行了比较。
辜鸿铭认为,“良民”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最重要的价值观,而“绅士”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良民”与“绅士”,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意义。
辜鸿铭将“良民”定义为一个遵守道德规范、尊重社会伦理的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良民”被视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准则的人。
他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尊重长辈,照顾家人,关心社会公益。
而“绅士”则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身份象征,指的是有教养、有修养的人。
绅士注重自我修养和教育,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追求公正和真理。
辜鸿铭认为,“良民”和“绅士”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结合。
良民追求的是道德准则,强调个人行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而在西方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更加受重视。
绅士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注重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
辜鸿铭还指出,“良民”和“绅士”在社会角色和责任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良民是社会的基石,是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守法公民。
他们承担着照顾家人、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而在西方社会中,绅士更注重个人的追求和成就。
他们通常从事高等教育和职业,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责任。
辜鸿铭提出了将“良民”和“绅士”结合起来的观点。
他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具有良民精神和绅士品质的人才。
良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为绅士的自由和独立提供一个基础,而绅士的追求和成就可以反过来促进良民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辜鸿铭对于“良民”与“绅士”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虽然两者存在价值观和社会角色上的差异,但辜鸿铭的观点强调了其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记辜鸿铭读后感辜鸿铭,一个名字,一个人物,一个时代的象征。
900年前,他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勇气,成为了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当我读完了《辜鸿铭》这部传记,我深深被他的豁达胸怀和崇高品德所感动。
他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对那个时代的孩子们的文化教育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书中,作者打开了辜鸿铭的家世背景,首先从他的爷爷辜鸿雍开始讲起。
辜鸿雍是一位有志向的农民,他多年来一直为了家族的荣耀和未来而努力奋斗;他的父亲辜充云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他给辜鸿铭注入了许多优秀的基因。
父辈对于家族的规划和未来命运的思考,使得辜鸿铭在年幼时就触碰到家族“荣耀”与“责任”的两难选择。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辜鸿铭年少时的一次意外,因为犯了些错误,他被父亲逼得离家出走。
在外辗转流浪的岁月里,辜鸿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深厚的学识,在朝野间获得了众多人的赏识和称赞。
年幼的他面对这些人的赞美非常不以为然,他认为赏识和称赞只是一时的刺激,而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追求和内心的平和。
他深明名利之道,警醒我们在名利诱惑面前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辜鸿铭的崇高品德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在书中,他经常以身作则,以智慧的言行教导他人。
他倡导“仁治”,即以仁义为中心的政治治理,同时他也认为教育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将之列为国家的首要任务。
他主张整顿学风,争取修“六艺”,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
他相信只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充满朝气和激情。
同时,辜鸿铭也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他常常思考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领悟。
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很高,尽管他在外受尽艰辛,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和对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他从不沉溺于名利之间,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正是这颗坚韧不拔的心,让他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读完《辜鸿铭》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他所展现出的那份豁达和坚持所打动。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
在辜鸿铭眼里,中国人的精神那可是相当独特的。
他说中国人有着一种温良的品性,这可不是软弱哦。
就像咱们平常看到的那种和和气气的老伯伯,总是带着善意的微笑,这种温良是深入骨髓的,是几千年来文化熏陶出来的。
我就想到我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一辈子都没跟人红过脸,总是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
这种温良,就像是一股暖暖的春风,能化解很多矛盾。
他还谈到中国人的心灵状态,感觉他把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描绘得像一幅精美的水墨画。
含蓄又富有深意,不像西方文化有时候那么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
咱们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时候,可能不会直接说“我爱你”,而是通过一个关切的眼神,或者精心准备的一顿饭菜。
就像谈恋爱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不会天天把甜言蜜语挂在嘴边,但彼此心里都知道那份浓浓的爱意,这种感觉很微妙,也很美好。
不过呢,辜鸿铭有时候也有点“顽固”。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那是极度的推崇,感觉有点像一个忠实的粉丝,容不得别人说一点不好。
在他的描述里,中国的旧文化简直就是完美无缺的。
可咱们都知道,传统文化虽然有很多瑰宝,但也有一些糟粕啊。
就像那些封建礼教下对女性的束缚,这可不能一味地美化。
但他这么执着,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中国文化深深的热爱,就像一个孩子护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谁要是说这个玩具不好,他就跟谁急。
从这本书里,我还能感觉到辜鸿铭对当时中国的一种复杂情感。
他看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害怕中国传统文化被破坏。
他就像一个坚守阵地的战士,虽然可能武器有点旧,但仍然充满斗志地捍卫着他心中的那片文化家园。
第二章 实数 章末综合测试一. 填空题1. 边长是5的三角形的高是_______数, 等于_____________.2. 一个数如果有算术平方根, 那么它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_________数.3. 96.1=_______________.4. -2)7(-=_____________.5. 对于任意实数a, (33)a 与33a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6. 计算: (1+3) (2-3)=___________________.7. 如果4是5m+1的算术平方根,那么2-10m=_______________.8. 0.81的算术平方根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9. 比较大小: 26__________5-1. 10. 当x_______时,式子32+x 有意义.二. 选择题11. 下列判断: ① 0.25的平方根是0.5; ② -8是-64的平方根; ③ (1-m)2的平方根是±(m-1);④ 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正确的有( )个.A. 1B. 2C. 3D. 412. 下列各数: 0.458, 4.2, 2∏, 4.0, -3001.0, 36中无理数有( )个. A. 3 B. 4 C. 2 D.13. “2536的平方根是±56”, 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 2536=±56 B. ±2536=±56 C.2536=56 D. ±2536=5614. 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 22810-=21028-=10-8=2B. -64-=-(-8)=8C. 9141+ =41 +91 =21+31=65 D. -1691=-1625=-45 15. 如果2+x =4, 则313+x =( )A. 16B. 3C. ±3D. 1416. 对于∏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分数 B. 奇数 C. 无理数 D. 有理数17. 计算23475482131-+的结果是 ( ) A. 2 B. 0 C. -3 D. 318. 关于(2)a 与2a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是任意实数时,都有(2)a =2a 成立B. 只有a 是正数时,才有(2)a =2a 成立 C. 当a 为有理数时,有2)a =2a 成立 D. 当a ≥0时,有2)a =2a 成立19. 如果a >a,则满足 ( )A. a>0B. a>1C. 0<a<1D. 不存在20. 下列化简正确的是 ( ) A. 95925925⨯=⨯=⨯=45 B. =+=+22222472477+24=31 C. 256832)1220)(1220(122022=⨯=-+=-=1 D.223232⨯=⨯=36三. 解答题21. 化简下列各式: (1) 75.0125.204112484--+-(2)(400)36.03125.021•+22. 对于任意两个正实数a,b,如果 a>b,那么b a >,不求下列各式的值,利用上边的结论决定下列各式的符号. (1) 7506.04932⨯-(2)285.46325-四. 综合应用题23. 飞出地球,遨游太空,长期以来就是人类的一种理想,可是地球的引力毕竟太大了,飞机飞的再快,也得回到地面,炮弹打得再高,也得落向地面,只有当物体的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计算式子是:v=gR 千米/秒其中重力加速度g=0.0098千米/秒2,地球半径R=6370千米试求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值.24. 如图所示,在∆ABC 中,∠C=90°,D 是BC 边上一点,DE ⊥AB 于E, ∠ADC=45°,且DE:AE=1.5,若DE=2,求AC 的长.ED C B A25. 一个正方形鱼池的边长是6cm,另一个正方形鱼池的面积比第一个大45cm 2,求另一个鱼池的边长.26. 交通警察通常根据刹车后车轮滑过的距离估计车辆行驶的速度,所用的经验公式v=16df ,其中v 表示车速(单位:千米/时),d 表示刹车后车轮滑过的距离(单位:米),f 表示摩擦因数,在某次交通事故调查中,测得d=20m,f=1.2,肇事汽车的车速大约是多少?(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27. 阅读下列解题过程2545)4()5(45)45)(45()45(145122-=-=--=-+-•=+56)56)(56()56(1561-=-+-•=+ 请回答下列问题(1) 观察上面解题过程,请直接写出11-+n n 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利用上面所提供的解法,请化简:10099199981......431321211+++++++++的值.。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近日,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感慨颇深。
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
当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也不是全面。
辜鸿铭(1857-1928)生在南洋(马来西亚),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
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批判,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的“良民”与埃利亚斯的“绅士”
辜鸿铭和埃利亚斯分别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但他们都提出了有关社会层次和文化身份的概念。
在辜鸿铭的“良民”和埃利亚斯的“绅士”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辜鸿铭的“良民”概念指的是有着良好品质和道德的人,他们是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
辜鸿铭认为,良民不仅具有道德无可挑剔的品质,而且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辜鸿铭认为,良民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贡献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这样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此不同,埃利亚斯的“绅士”概念强调的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尊重。
绅士是指那些有着高雅修养和贵族精神的人。
埃利亚斯认为,绅士应该遵循礼仪和规则,尊重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且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识。
这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欧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辜鸿铭的“良民”概念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而埃利亚斯的“绅士”概念则更注重个人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同。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无论是“良民”还是“绅士”,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辜鸿铭的“良民”和埃利亚斯的“绅士”概念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思想遗产。
他们提出的这些概念,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更加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辜鸿铭《良民宗教》笔记:
一切文明都起源于对自然的征服,即,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界可怕的物质力量,使人类免受其害。
必须承认,今日欧洲的现代文明在征服自然方面的确取得了成功,而且迄今为止,尚没有别的文明能达到这一点。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种较自然力更可怕的力量,那就是蕴藏人心的情欲。
……如果这一力量不予以调控的话,那么不仅无所谓文明存在之可言,而且人类的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人们不得不利用物质力量来压抑和克制内心的情欲,……随着文明大家进步,人们逐渐发现,在征服和控制人类情欲方米娜,还有只用比物质力更加强大更加有效的力量,名之曰道德力。
在欧洲…基督教作为一种道德力量已经失去了效用…于是欧洲人名不得不重新采用物质力量来维持社会秩序……这种维持秩序而对物质力量的利用,导致了军国主义。
……这样,欧洲人民便被逼迫到了这样的两难绝境:如果他们要摆脱军国主义,混乱就将破坏他们的文明;假如他们要持续军国主义,那么其文明又将经由战争的浪费和毁灭而走向崩溃。
现在,欧洲人民如果真想退到军国主义,那就只能采取一种方式……就是诉诸道德的力量。
我相信,欧洲文明会在中国——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
中国文明中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是一种必需(necessity)。
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生活在战争渴望之中。
……欧洲国家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一件事,并不在于他们有如此多的战争,而在于人们每个人都担心其邻居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来抢夺他和谋害他,因此他们自己便赶紧武装起来或者雇佣一个武装警察来保护他。
这样,压在欧洲人民身上的便不是如此多的战争,而是不断地武装自己的需要,一种必须利用物质力量来保护他们自己的绝对的需要。
但是,在中国,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良民宗教,所以每个人都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
……实际上,在中国,每个个体之所以不感到有用物质力量保护自己的必要,是因为他确信公理和正义被公认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力量,而道德和责任则被公认为一种必须服从的东西。
……为镇压罪犯和野蛮暴徒期间,一定数量的物质力或是警察武力,乃至军国主义的存在……总还是必要的。
如何使得人类承认公理和正义为一种高于物质力量的存在呢……必须首先使人类确信公理和正义的功效,确信公理和正义乃是一种力量,实际上,就是使他们相信善的力量……在中国,在每个小孩子刚能识字的时候就教给他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今日欧洲文明的基本谬误,正根源于对人性的错误认识,即根源于人性本恶的观念。
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欧洲整个社会结构总要依赖于武力来维系。
……在摆脱通过敬畏上帝来维持秩序的教士之后,欧洲人民又试图通过畏惧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开始发现用军警来维持秩序,甚至于比教士还具灾难性。
……在中国,只有最愚昧无知的阶层才需要教士,只有最邪恶的罪犯阶层才需要军警。
……不得不来中国,取回这种我所谓的良民宗教。
至此文明濒临破产关头,在中国这儿,却存有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文明财富。
这财富不是该国的贸易、铁路,也不是该国的矿藏、金银……这笔文明的宝藏,正是中国人——那拥有良民宗教且尚未遭到毁灭的真正的中国人。
……如果欧美成功的破坏了真正的中国人……且成功的把他变成一种欧美人,……那无疑的,他们将为这个世界徒增宗教抑或军国主义的重累罢了。
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在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他们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
钥匙。
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良的,相信善的力量。
……要爱你的父母……要真实、可信、忠诚……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蕴藏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