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8.60 KB
- 文档页数:2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视力预后影响因素
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和意义:鞍结节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经常会影响到视神经以及垂体的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显微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对视神经的损伤以及术后的视力预后是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因此,对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以及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选择一定数量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
术后对患者的视力进行评估,并对手术时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前病情、术后并发症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对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视力预后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一定量的临床参考和指导,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临床应用探讨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0年10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例行全切术的有16例,次全切的为8例。
术后视力恢复良好者22例,中度致残(术后失明)2例。
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细致操作,能够显著提高对肿瘤全切率,防止复发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标签:显微外科手术;鞍结节脑膜瘤;应用探讨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而且肿瘤生长空间狭小,常常与周围脑垂体、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治疗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完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可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就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0月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19~68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2年。
1.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本组24例均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单颞侧视野缺损16例,典型双颞侧视缺损3例,视野正常5例;单侧视力减退20例,双侧视力减退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18例。
眼底检查:13例有单侧或双侧视乳头水肿,视乳头萎缩9例,双侧视乳头萎缩2例;视乳头正常2例。
经头颅CT 及MRI检查,所有肿瘤位于鞍结节和鞍隔的硬膜,伴有向前扩伸到蝶骨平台,或向外侧扩伸到颈动脉池;肿瘤直径1.2~4.5 cm,肿瘤直径≤3 cm的15例,肿瘤直径>3 cm的9例。
1.3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麻后,快速静滴甘露醇。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单侧额下入路的为8例,翼点入路的为14例,鼻蝶入路的2例。
打开硬脑膜后,通过释放侧裂池脑脊液,降低颅压,自动拉钩牵开额叶,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在鞍结节或蝶骨平台中线用低强度双极电凝消化肿瘤,识别对侧视神经,从该神经下和对侧颈内动脉的内侧面切除肿瘤。
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间我院收治的12 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全切8 例占66.7%,其中Simpson Ⅰ级6 例、Simpson Ⅱ级2 例;次全切2 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Ⅱ级;部分切除2 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 Ⅳ级。
平均手术时间5. 2 h。
术后随访2 ~ 70 个月( 平均55 个月) ,Simpson Ⅱ级者复发l 例,Simpson Ⅳ级者复发1 例,1 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其余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
10 例存活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 评分优秀患者9 例多于入院时7 例,Karnofsky 评分差患者1 例少于入院时2 例,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翼点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远期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85-02鞍旁脑膜瘤(parasellar meningiomas) 是指肿瘤基底位于鞍旁的脑膜瘤,常起源于鞍结节、蝶骨平台、前床突及蝶骨嵴内1/3 处[1],鞍旁脑膜瘤临床上常可见一侧视力减退、眼球固定、对侧视乳头水肿和非搏动性突眼,其与视神经、动眼神经、海绵窦、眶上裂关系紧密,手术肿瘤切除难度大。
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间共收治鞍旁脑膜瘤患者12 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间共收治鞍旁脑膜瘤患者12 例,其中男性8 例,女性4 例;年龄7 ~ 66 岁,平均(45.2±2.5)岁,病程1 月~ 15 年,平均(40.5±5.5)月。
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远期复发研究杨富强;史瑞娜;林贵军【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4(0)6【摘要】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11月治疗的268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予显微手术治疗,对手术的切除程度、术后死亡率、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肿瘤复发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不同范围切除术后,患者KPS对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
WHO分级越高,其术后复发率越高;海绵窦侵犯患者术后复发较海绵窦未侵犯患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脑膜瘤间变型及非典型性患者术后的复发率较良性脑膜瘤患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P<0.01)。
结论鞍旁脑膜瘤患者首选治疗为显微手术全切除,海绵窦受侵患者术后应予密切随访观察,脑膜瘤间变型及非典型性患者的复发风险较大,应于术后进行常规放射治疗。
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远期疗效显著,应予推广。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icroscopic operation treatment of sellar meningioma clinical effect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ecurrence. 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8 to November 2012, 268 patients with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treatment,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xtent of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of operation and clinical complications,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with tumor recurrence, etc. Result Afterdifferent range of resection, patients KPS contrast show signiif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higher the WHO classification, the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was higher, Cavernous sinus violation less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a significant rise in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sinus, with signiifcant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the variant and atypical meningioma patients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ate is signiif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meningiomas, has the extremely signiifcant difference (P<0.01). Conclusion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parasellar meningioma operation excision, cavernous sinus invasion in patients should be closely observed, greater risk of anaplastic and atypical meningioma recurrence, should be routine in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Micro operation treatment of parasellar meningioma long-term efifcacy, should be popularized.【总页数】4页(P53-56)【作者】杨富强;史瑞娜;林贵军【作者单位】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49;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二科,北京 100049;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疗效及远期复发分析 [J], 袁盾;刘定阳;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刘庆;彭泽峰;丁锡平;杨治权2.研究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 [J], 于洪泉;邓生玉;王桂权;姚长义3.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研究 [J], 王兴铧;杜嘉庚4.MRI在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表现特点研究 [J], 姚艳;游玉峰;周金泉;李灵;张润秋;罗斌华;孟静5.鞍旁脑膜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J], 刘晗(综述);连海伟(审校);刘仁忠(审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显微手术辅助γ刀治疗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周辉;孙彦龙;王志明;蒲九君;钟艾凌;阮伦亮;靳凯;耿明英;杨刚【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辅助γ刀治疗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阐明该方法对鞍区大型脑膜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34例鞍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先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有残留的部位术后1个月行γ刀治疗,分析其肿瘤切除情况、并发症、症状缓解率以及复发率。
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级7例,Ⅱ级12例)19例(55.9%)、次全切(Simpson Ⅲ级)14例(41.2%)和大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1例(2.9%);术后主要并发症有颅神经损伤(动眼、滑车和外展)6例、对侧肢体轻瘫2例、术后出血1例、脑脊液漏伴感染3例和继发性癫痫3例,无手术死亡。
随访3~48个月,24例头痛消失(80%),6例减轻(20%);12例视力好转(80%),2例无明显变化(13.3%),1例加重(6.7%);5例嗅觉好转(62.5%),3例无变化(37.5%);5例眼球运动障碍恢复(71.4%),2例无变化(28.6%);7例一侧肢体无力患者术后肌力均恢复正常(100%)。
全切患者中1例复发(5.2%),未全切患者均行γ刀治疗,2例复发(13.3%)。
结论:显微手术辅助γ刀治疗对鞍区大型脑膜瘤治疗效果良好。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microneurosurgery associated with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on the large meningiomas in sellar region, and to clarify it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4 patients with large meningiomas in sellar region underwent microsurg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of them underwent microsurgery,and then treated with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in onemonth after operation if there were residual tumors.The tumor removal of situation,complication,rate of symptom remission,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analyzed.Results Among the 34 patients,total resection (7 cases of Simpson grade Ⅰ and 12 cases of Simpson grade Ⅱ)was achieved in 19 cases (55.9%),subtotal resection (Simpso n grade Ⅲ )in 14 cases (41.2%), and partial resection (Simpson grade Ⅳ )was achieved in 1 case (2.9%).The major complications were cranial nerve injuries (such as oculomotor nerve, trochlear nerve and abducens nerve,n=6),the contralateral limb paresis (n = 2),postoperative bleeding (n = 1),CSF leak with infection (n=3),and secondary epilepsy (n = 3 ); no death occurred postoperatively. All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bout 3 to 48 months.Postoperative headache disappeared in 24 cases (80%),and 6 cases were alleviated (20%);postoperative vision improved in 12 cases (80%),remained unchanged in 2 cases (13.3%)and deteriorated in 1 case (6.7%); postoperative olfactory function improved in 5 cases (62.5%) and 3 cases unchanged (37.5%); 5 cases recoverd from the ocular motility disorder (71.4%), and 2 cases unchanged (28.6%);7 cases recoverd from thehemiplegia (100%).One of the total resection cases (5.2%)and two of the non-total resection (13.3%)suffered from tumor recurrence.All of the non-total resection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croneurosurgery associated with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large meningiomas in sellar region is satisfactory.【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5页(P1255-1259)【关键词】鞍区;大型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γ刀【作者】周辉;孙彦龙;王志明;蒲九君;钟艾凌;阮伦亮;靳凯;耿明英;杨刚【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226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6;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郑州 450004;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6;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伽马刀中心,重庆 40004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鞍区大型脑膜瘤位置深在,占位效应明显,常广泛侵及颅底神经和血管,手术暴露困难,加上肿瘤血供丰富,术中止血困难,因此手术难度极大,处理棘手[1-2]。
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要素分析发表时间:2018-04-26T15:12:47.4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期作者:胡钧涛吕艳霞[导读] 在治疗鞍旁脑膜瘤患者时显微手术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海绵窦侵犯患者应当进行随访观察。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显微手术在治疗鞍旁脑膜瘤时,具体的效果。
方法:从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选取120例施加显微手术的鞍旁脑膜瘤患者,对患者的切除程度以及复发率进行研究。
结果:在120例鞍旁脑膜瘤患者中,手术全切除患者为100例,定期进行指导的患者110例,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100例肿瘤全切除患者中,复发例数为10例,复发率为10%,20例未全切除患者中,15例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复发现象,在不同程度的手术后,患者的KPS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海绵窦的复发率高于没有受到侵犯的海绵窦患者,而且复发几率随着肿瘤级别的提高而相应的提升,将有无海绵窦侵犯的患者进行对比,无海绵窦侵犯患者,呈现较为优异的状况,而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
结论:在治疗鞍旁脑膜瘤患者时显微手术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海绵窦侵犯患者应当进行随访观察,显微手术增加鞍旁脑膜瘤患者的治疗率,可以被推广应用。
【关键词】显微手术;鞍旁脑膜瘤;临床效果;复发;要素鞍旁脑膜瘤是一种发生在鞍旁的良性脑膜瘤,最常发生的病灶为海绵窦以及蝶骨嵴,由于此病症,可以对颅底动脉产生推挤作用,与视神经、海绵窦等有着很强的关系,因此治疗此病症的手术难度较大,使用激光切除会对患者的神经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很有可能致使患者死亡,但是采用保守安全的治疗手段,不能有效的控制肿瘤生长,使患者病情加剧,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所以为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对120例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患者的复发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此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1]。
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显微外科治疗(一)【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手术技巧鞍结节脑膜瘤首先由Steward于1899年在尸检中发现,1916年Cushing 首次全切该部位脑膜瘤,1938年Cushing和Eisenhardt根据临床症状提出鞍上“视交叉综合征的概念”〔1〕,广意的临床症候学概念,肿瘤的部位包括鞍结节、鞍隔、蝶骨平台及前床突。
由于这些解剖结构范围不超过3 cm,临床上有一些共同点,故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2〕,30岁~6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是男性的2.06倍,因肿瘤毗邻前视路、前循环动脉、下丘脑、垂体柄等重要结构,手术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一直是神经外科工作者探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本篇对临床接受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指导鞍结节脑膜瘤病人正确合理治疗,从而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1 肿瘤的显微解剖鞍结节是蝶骨上的一个微小骨性隆起,分隔蝶鞍前顶部与视交叉前沟,鞍隔前方附着于前床突及鞍结节上缘,后方附着于后床突及鞍背上缘,平均长8 mm(5 mm~13 mm),宽11 mm(6 mm~15 mm),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鞍结节脑膜瘤小于1.5 cm时不产生症状,除非它源于视神经。
在鞍结节区域限制肿瘤生长的屏障性结构有:在侧方,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颈动脉池蛛网膜;在前方,有视神经及其周围蛛网膜;在后方,有垂体柄,漏斗及Liliequist膜;上方是视交叉,终板,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以上结构形成的屏障限制肿瘤向周围扩展,但在视交叉前方存在解剖薄弱处,因此肿瘤易于突破该处的蛛网膜〔1〕,沿视神经上方及蝶骨平台生长,推移或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向外可进入视神经及颈内动脉之间,包裹颈内动脉,有的甚至推移包裹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3〕。
除了上述重要的神经血管外,鞍结节脑膜瘤和周围脑组织神经血管之间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蛛网膜间隔,从而为术者提供了一个手术界面,鞍区蛛网膜下池的存在为术者提供了暴露肿瘤及周围解剖结构的自然通道,利用此通道可以更容易地接近脑深部的结构并对重要结构进行保护,对病变实施手术〔4〕。
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在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该院182例镰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182例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130例病人为Simpson Ⅰ级切除,52例病人为Simpson Ⅱ级切除,没有出现手术死亡现象。
18例病人出现肢体瘫痪,病人在5~12周内顺利恢复。
6~26个月的随访调查,有5例出现术后复发。
结论显微手术能够有效提高镰旁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减少死亡率。
标签:大脑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镰旁脑膜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颅内脑膜瘤,它是指脑膜瘤基底部位于大脑镰处,并且会完全地隐蔽在病人大脑皮层的下方[1]。
该病的发病率高,是凸面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之外最常见的脑膜瘤,在所有颅内的脑膜瘤中占据11%~13%[2],危害着病人的健康。
镰旁脑膜瘤通常位于较深处,能够向双侧位置生长,有可能会与一些重要的血管以及功能皮层相邻,能够操作的空间极为狭小,因此临床治疗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近年来显微技术快速发展,为镰旁脑膜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为探讨显微手术在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该研究2011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将探讨该院利用显微手术在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一共收治了182例镰旁脑膜瘤患者,其中男82例,女100例;年龄在31~70岁,平均(50.7±4.2)岁;病情在3个月~8年,平均(4.6±1.8)年。
182例病例中有头晕、头痛的患者有60例,出现癫痫的患者有35例,对侧肢体出现感觉障碍的患者有30例,出现精神病状态的患者有15例,视野缺损的患者有20例,视力下降或者出现复视的患者有8例,单眼或者双眼失明的患者有4例,双眼视乳头出现水肿的有10例。
1.2 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进行CT以及MRI检查。
头颅CT显示:病人颅内大脑镰旁的单侧或者是双侧处有球状(或类球状)的等密度肿块,少数出现边缘形状不明显、不规则的情况,伴有脑组织水肿或者脑部受压移位的影像。
研究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摘要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复发的因素。
方法60例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鞍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病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切除Ⅰ级与Ⅱ级患者49例,占比81.7%;未全切除Ⅲ级患者8例,占比13.3%;未全切除Ⅳ级患者3例,占比5.0%。
其中有40例影响到海绵窦,有22例进行全切除。
全切除Ⅰ级与Ⅱ级患者术后效果良好46例,占比93.9%(46/49);未全切除Ⅲ级与Ⅳ级患者术后效果良好2例,占比18.2%(2/11);全切除患者术后效果良好率优于未全切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进行随访,6例死亡,其中4例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对其余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分值均在60~100分,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90.2±2.07)分,其中46例优秀,8例良好。
术后出现动眼功能障碍、三叉神经功能障碍、癫痫、轻偏瘫患者分别为18、12、9、17例,且其中有4例未能完全恢复。
全切除49例患者中10例复发,其中肿瘤影响到海绵窦4例;部分切除11例患者中3例复发,其中影响到海绵窦1例。
结论在对鞍旁脑膜瘤患者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时尽可能选择全切除手术治疗,其复发率较低,手术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引起复发的因素多样化,有待深入探讨。
关键词显微手术;鞍旁脑膜瘤;临床效果;复发肿瘤基底在鞍旁的脑膜瘤称为鞍旁脑膜瘤,前床突、海绵窦、蝶骨嵴内测均为其起源部位。
鞍旁脑膜瘤对于颅底动脉来说会出现包裹、粘连、推挤等,该疾病与多种神经如视神经、动眼神经等密切相关,因此针对其展开有效治疗意义重大,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肿瘤切除手术治疗难度较大[1-3],进行手术时容易造成神经功能上的障碍,严重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死亡,并且目前还无法做到全切除、无复发、高生活质量,其效果及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进行显微手术的鞍旁脑膜瘤患者来进行临床效果的探讨以及分析其中影响复发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鞍上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影响其预后、复发相
关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摘要:
鞍上脑膜瘤是极为罕见的一种颅咽管肿瘤,它通常位于垂体和视神
经周围,并与视神经鞘紧密相连。
手术切除是治疗鞍上脑膜瘤的主要方
法之一,但是手术治疗的效果与术后的预后仍然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
探究鞍上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影响其预后、复发相关因素,为此我
们收集了10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100例鞍上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患者。
2. 数据收集:收集手术前、术中和术后各个阶段的临床资料,包括
患者的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手术指标、手
术时间、手术并发症等。
3.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单
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预后和复发的相关因素。
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将得出以下结论:
1. 鞍上脑膜瘤的显微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年龄、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和是否接受放疗等因素
将显著影响预后和复发率。
3. 合理的手术策略和术后治疗方案将对预后和复发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
结论:
本研究将为鞍上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
通过探究鞍上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影响其预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将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5-07-02T10:33:33.8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熊明松[导读] 采用翼点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熊明松(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阳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550081)【摘要】目的:探讨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间我院收治的12 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全切8 例占66.7%,其中Simpson Ⅰ级6 例、Simpson Ⅱ级2 例;次全切2 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Ⅱ级;部分切除2 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 Ⅳ级。
平均手术时间5. 2 h。
术后随访2 ~ 70 个月( 平均55 个月) ,Simpson Ⅱ级者复发l 例,Simpson Ⅳ级者复发1 例,1 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其余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
10 例存活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 评分优秀患者9 例多于入院时7 例,Karnofsky 评分差患者1 例少于入院时2 例,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翼点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远期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85-02鞍旁脑膜瘤(parasellar meningiomas) 是指肿瘤基底位于鞍旁的脑膜瘤,常起源于鞍结节、蝶骨平台、前床突及蝶骨嵴内1/3 处[1],鞍旁脑膜瘤临床上常可见一侧视力减退、眼球固定、对侧视乳头水肿和非搏动性突眼,其与视神经、动眼神经、海绵窦、眶上裂关系紧密,手术肿瘤切除难度大。
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间共收治鞍旁脑膜瘤患者12 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间共收治鞍旁脑膜瘤患者12 例,其中男性8 例,女性4 例;年龄7 ~ 66 岁,平均(45.2±2.5)岁,病程1 月~ 15 年,平均(40.5±5.5)月。
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单侧或双侧视力障碍,视野障碍,多饮、多尿、性欲减退、肥胖等垂体功能障碍,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障碍,癫痫,三叉神经感受障碍等。
1.3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 平扫加增强扫描及MRI 检查。
肿瘤最大直径3.5 ~ 11.2 cm 不等。
肿瘤基底位于蝶骨嵴内1/3 者6 例,位于蝶骨平台及鞍结节者3 例,位于前床突者2 例,位于后床突与上斜坡交界者1 例。
CT 检查显示均为类圆形低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常伴有局部骨质破坏。
MRI 平扫见病变在T1 加权呈等信号7 例,低信号5 例;T2 加权呈高信号4 例,等、低信号8 例,强化扫描后肿瘤强化明显。
1.4 手术方法本组患者术前常规备皮、禁饮食、留置尿管等,全身麻醉。
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及大小行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蝶骨嵴为中心,用高速磨钻尽量咬平蝶骨嵴,必要时需磨开视神经管,以便直达蝶骨小翼内侧与前床突[2]。
解剖侧裂池,牵拉额叶,利用鞍区间隙联合额底进行肿瘤显露。
先处理肿瘤基底部,逐步电凝后离断后分离四周,全切肿瘤。
扩大翼点入路:将皮瓣向头颅中线和后下方扩大,可咬除蝶骨嵴外2 / 3 或更多的骨嵴,广泛咬除颞骨鳞部,乳突基底部,尽可能向下达中颅窝底,以充分显露额极、颞极、外侧裂及整个额叶。
行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术。
1.5 判定标准采用Karnofsky 表现评分表(KPS 表) 评定,得分≥ 80 分为优秀;得分60~70 分为良好;得分≤ 50 分为差。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χ2 检验,组间比较运用t 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手术结果肿瘤全切8 例占66.7%,其中Simpson Ⅰ级6 例、Simpson Ⅱ级2 例;次全切2 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 Ⅱ级;部分切除2例占16.7%,全部为Simpson Ⅳ级。
平均手术时间5. 2 h。
术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1 例。
1 例术后并发肺栓塞,死亡。
1 例术后颅内感染,选择易透血脑屏障药物及腰穿,鞘内注射等治愈。
2.2 病理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脑膜瘤内皮型6 例,成纤维型3 例,血管母细胞型1 例,混合型1 例,砂粒型1 例。
WHO Ⅰ级2 例(16.7%),WHO Ⅱ级4 例(33.3%),WHO Ⅲ级6 例(50%)。
2.3 随访术后随访2 ~ 70 个月( 平均55 个月) ,Simpson Ⅱ级者复发l 例,Simpson Ⅳ级者复发1 例,1 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其余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
2.4 患者入院时与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 评分比较10 例存活患者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 评分优秀患者9 例多于入院时7 例,Karnofsky 评分差患者1 例少于入院时2 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入院时与最后一次随访Karnofsky 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由于颅脑血管、神经解剖关系复杂,鞍旁脑膜瘤是最富有血供的肿瘤之一,因此切除难度大,复发率高,近年来报道的全切除率57%~ 90% 之间[3]。
随着显微器械的改进和显微操作技术的提高,鞍旁脑膜瘤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明显改观,肿瘤全切率明显提高。
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原则及手术入路选择的基本原则是:最易接近肿瘤,肿瘤显露良好,在最小损伤的原则下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4]。
本组体会是,采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和熟练的显微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翼点入路,作为颅底显微外科经典的手术入路,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最佳的切除鞍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并且被大部分神经外科医生所接受。
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增加了全切除率,避免了对重要结构的损伤,从而提高了生存率。
在手术是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未充分做到瘤内减压时,不可过度牵拉脑组织或勉强显露肿瘤基底,以免造成额叶损伤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破坏。
②术中尽可能避免对视神经直接操作,首先应从肿瘤中心减压,然后沿蛛网膜界面分离,尽量保留周围小血管;对于老年患者,切不可勉强全切。
③若过于刺激血管,会使之发生严重的血管痉挛,极易造成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梗塞,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④鞍结节骨质破坏,肿瘤长入蝶窦时,须磨开鞍结节,切除蝶窦内肿瘤,术毕必须行颅底重建。
有文献报道,鞍旁脑膜瘤显微切除后的复发率从0% 到39%,但是一些随访时间较短 [5],本文研究发现复发率为8.3%。
鞍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视力视野的障碍,眼外肌的麻痹,三叉神经受累的面部麻木或感觉异常,癫痫,智力记忆力的下降,偏瘫等;本研发发现术后,这些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有学者[6] 提倡鞍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应彻底切除,但有部分学者[7] 提倡保守术后行放射外科治疗,由于本组病例数量相对较少,尚不能对此进行证明,这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综述所述,采用翼点和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旁脑膜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郭智霖, 丁美修, 丁德武. 鞍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 9(1):11-13.[2] 于春泳, 薛洪利, 魏学忠.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40 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 (8) : 491-492.[3] Schick in U.Sphenoorbital meningiomas:results long.termtreatment[J].H-NO, 2010,58:37-43.[4] 吴文霄, 王军, 王运杰, 等. 鞍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临床医学,2008,28(4): 4-6.[5] GoelA,MuzumdarD,DesaiKI.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Are porton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a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70 patients [J].Neurosurgery, 2002,51:1358-1364.[6] Behari S,Giri PJ,Shukla D,et al.Surgical strategies for giant medial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 a new scoring system for predictingextent of resection [J]. Acta Neurochir (Wien), 2008, 150(9): 865-877. [7] Bassiouni H,Asgari S,Sandalcioglu IE,et al.Anterior clinoidalmeningiomas: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in aconsecutive series of 106 patients [J]. Neurosurg, 2009, 111(5):1078-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