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的外科手术入路及临床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44.52 KB
- 文档页数:2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肿瘤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均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回顾临床资料。
结果本次结果显示,锁孔手术操作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结构均清晰显示,无因病情变化或手术困难扩大骨窗和切口的病例,显微镜下颅内肿瘤全切39例,侧脑室体部肿瘤行大部分切除1例。
术中出血145-400ml,无手术致残及并发症发生,行平均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
结论神经外科颅内肿瘤采用锁孔手术治疗,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无致残率的特点,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康复进程,提高了手术疗效,有效预防复发,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锁孔手术;颅内肿瘤;临床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2-01临床神经科常见疾病类型中,颅内肿瘤占有较高发生几率。
近年来,医疗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微创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开颅范围小、术后康复快、不良反应轻的优点,为颅内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均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2岁,平均(47.3±2.4)岁。
其中扣带回胶质瘤1例,大垂体瘤8例,侧脑室肿瘤9例,巨大垂体瘤10例,斜坡胆脂瘤2例,侵袭垂体腺瘤1例,大脑镰旁脑膜瘤5例,海马回胶质瘤1例,颅咽管瘤1例,海绵窦恶性淋巴瘤1例。
所有病例均经mr或ct检验确诊,并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肿瘤直径1.6-6.6cm。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32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及切除技巧,提高肿瘤全切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疗效及预后情况。
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Ⅰ、Ⅱ级)26例,其中Ⅰ级11例,Ⅱ级15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2例;Ⅴ级切除1例。
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力下降1例,不全瘫痪3例。
结论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可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肿瘤复发。
【关键词】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翼点入路蝶骨嵴脑膜瘤是起源于蝶骨大、小翼的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10.66%。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约占蝶骨嵴脑膜瘤的60%,因其可能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视神经等,肿瘤全切手术难度大[1]。
通过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本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32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疗效及预后情况,确定合理的显微手术入路方法及治疗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全切率,改善预后。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8岁。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18例,患侧眼球突出伴动眼神经麻痹3例,癫痫发作3例。
病程中出现颅高压症状24例,对侧肢体不完全瘫痪3例,癫痫发作5例,精神及性格改变2例,Foster-Kenndy综合征6例,缓慢进行性视力下降7例。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及MRI扫描,9例行CTA检查,其中5例加做DSA检查。
肿瘤左侧19例,右侧 13例。
肿瘤直径1.5~6cm,平均4.2cm。
22例肿瘤形态完整,边界清楚,肿瘤包绕颈内动脉9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肿瘤侵及海绵窦4例,肿瘤发展至眶内3例,累及后床突及斜坡1例,骨质局限性增生5例,瘤周明显水肿13例。
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诊疗进展研究小脑幕脑膜瘤是一类颅内非常见肿瘤,是指肿瘤基底位于小脑幕、幕切迹及窦汇区的脑膜瘤。
肿瘤可位于幕上、幕下或幕上下哑铃样。
由于小脑幕脑膜瘤位于脑深部,且常与颅内静脉窦(直窦、横窦、窦汇、乙状窦)粘连,周围又涉及如中脑、滑车神经、外展神经、脑深部血管等重要的组织结构,它一直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挑战之一。
本文将对小脑幕脑膜瘤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预后等进行综述。
标签:小脑幕脑膜瘤;临床诊疗据文献报道小脑幕脑膜瘤大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5%,后颅窝脑膜瘤中天幕脑膜瘤占20%-30%,占所有手术治疗脑膜瘤的3%-7.7%,70%-80%为女性。
小脑幕脑膜瘤常起源于静脉窦,国内和国外文献数据报告为18%-80%。
小脑幕脑膜瘤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主要为对周围脑组织、颅神经、脑血管等重要结构推移、挤压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早期由于小脑幕被推移和颅内存在代偿容积,多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多数早期发现者为偶然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当肿瘤体积比较大且占位效应明显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其中因脑脊液循环梗阻、脑积水所致颅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其中头痛最早出现,也最常见)是最常出现的。
然后是压迫、推移小脑所致小脑性共济失调,颞叶受压所致精神行为异常,颅神经损伤所致功能障碍,其中最常见为前庭蜗神经损害所致耳鸣、听力下降,肿瘤向幕上发展,枕叶受损所致偏盲、视野缺损以及四叠体受累所致双眼上视不能,脑干受压所致偏侧感觉障碍和偏身运动障碍等。
一,诊断与小脑幕脑膜瘤分型小脑幕脑膜瘤在头颅CT 问世之前诊断困难,主要方法是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此两种方法都为有创检查,增加病人痛苦,确诊率又不高。
头颅CT 问世以后,尤其是头颅MRI 的广泛运用增加了本病的确诊率。
头颅CT 平扫时肿瘤实质部分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密度不均,有时其中可见点状、斑片状、环状钙化。
增强多为均匀强化,少数不均匀强化。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吴长山;范月超【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宿州市立医院2008年6月~2014年2月间住院手术的17例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肿瘤基底附着部位和主体生长方向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幕上型脑膜瘤采用颞枕部入路2例,采用枕部入路4例;幕下脑膜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6例,采用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小脑幕切迹缘采用枕下经天幕入路2例;幕上下脑膜瘤采用幕上下入路1例。
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脑幕脑膜瘤全切除( Simpson Ⅰ级和Ⅱ级)14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
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合适的显微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 operative approach and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for tentorial meningiomas ( TM)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7 patients of TM at Suzhou City Hospital of Anhui underwent microsurgery from June 2008 to February 201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the patients with ordinary TM , 2 cases were operated via the temporal-coccopital approach,4 via the occopital approach,6 via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2 via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 2 with mentingiomas of tentorial notch were operated via occipital-tentorial approach and 1 via combined supratentorial and infratentorial approach .Results In this series,14 achieved Simpson gr ade Ⅰand Ⅱ resection, one of subtotal resection , and 2 of partial resection without surgical mortality .Conclusions Tentorial meningioma is amenable to aggressive surgery .Fine therapeutic efficacyand low disability rate can be obtained by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to resect tentorial meningiomas with appropriate surgical approach and elaborate microneurosurgical skills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13)004【总页数】3页(P249-251)【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作者】吴长山;范月超【作者单位】234000 宿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小脑幕脑膜瘤(tentorial meningioma,TM)又称天幕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2%~5%。
显微手术切除50例颅内巨大脑膜瘤疗效研究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脑膜瘤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50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25)与观察组(25),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手术,观察组采取显微手术,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失语、偏瘫发生率分别为4.00%、8.00%,对照组为23.00%、32.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颅内巨大脑膜瘤有着丰富血供,容易累积周围组织,增加手术难度,术前、术中、术后需做好相应工作,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提升手术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标签:颅内巨大脑膜瘤;显微手术;临床疗效临床中,脑膜瘤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颅内巨大脑膜瘤涉及到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其血供丰富,手术难度大,随着显微手术的应用,为颅内巨大脑膜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主要分析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巨大脑膜瘤临床疗效,效果明显,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从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颅内巨大脑膜瘤,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25)与观察组(25),其中20例女,30例男,年龄为18岁-72岁,平均为(45.45±3.69)歲;病程为7个月-4年,平均为(2.33±0.57)年。
术前均采取CT与MRI检查,3例前颅窝底,15例蝶骨嵴海绵窦旁,3例桥脑小脑角,4例大脑凸面,3例镰旁累及两侧,22例矢状窦旁。
8例偏瘫,9例精神障碍,2例视神经萎缩,36例头痛,15例癫痫。
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开颅手术。
观察组采取显微手术切除,术前DSA检查,有明显供血动脉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全麻后行开颅手术,按照肿瘤生长部位设计合理的手术切口;在显微镜下将肿瘤切除,剥离瘤壁,血药沿着肿瘤包膜分离,分离时注意保护静脉、引流静脉窦、脑组织以及脑神经,不能强行采取分离,防止损伤软组织;首先找出供瘤血管,电凝切断供瘤血管,然后切开瘤壁,肿瘤切除,瘤腔减压扩大手术操作空间,剥离瘤壁,肿瘤尽可能全切。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3个)2010-01-29 09:10:28 来源:卫生部作者:浏览:955次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适用对象: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血型;(3)凝血功能;(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6)胸部X光片,心电图;(7)头部MRI;(8)颅底CT扫描;(9)视力、视野检查。
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手术入路:枕下中线or远外侧?
王汉东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4(21)3
【摘要】脑膜瘤是枕骨大孔区的常见疾病,由于生长缓慢,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症状,所以就诊时肿瘤往往已经生长得很大,由于该处空间狭小,周围有许多重要结构,例如脑干、后组颅神经、椎动脉,所以手术非常困难,尤其是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
由于延颈髓、椎动脉、后组颅神经的阻挡,肿瘤显露困难。
充分地显露是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远外侧入路理所当然成为首选入路。
然而,远外侧入路也存在着开颅复杂、花费时间多、肌肉损伤严重、椎动脉损伤风险高等缺点。
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的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将延颈髓推向一侧,形成了自然的肿瘤通道;利用此通道,采用枕下中线入路,笔者成功切除了19例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
枕下中线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的理想入路,能简单、快捷、低风险地切除几乎所有的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
【总页数】4页(P241-244)
【作者】王汉东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R651
【相关文献】
1.应用远外侧髁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枕骨大孔腹侧-下斜坡区肿瘤
2.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探讨(附11例报告)
3.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颅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
4.应用远外侧入路个性化术式治疗枕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制定及效果评价
5.经髁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或腹外侧脑膜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段国庆;胡文忠;刘强;陈小兵【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7(025)018【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different operative approaches for patients with sellar region meningioma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The data of 56 patients with sellar region meningiomas admitted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sellar region meningiomas were observed.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treatment of unilateral subfrontal approach or pterional approach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finda goo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eningiomas in sellar region.Results:In56 cases,Simpson grade I and II were 39 cases and the total resection rate was 69.64%.The grade III and IV were 13 cases and 4 cases.The suprasellar meningioma was 24 cases and sellar meningioma 32 cases.The ratio of visual acuity decreased,pituitary compression,visual field defects,optic nerve or the optic chiasm compression in suprasellar meningiomas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rasellar meningiomas(P<0.05).The amount of bleeding,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operative approach(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uprasellar meningiomas and suprasellarmeningiomas are different.The effects of suprasellar meningiomas on vision,visual field,pituitary compression and optic nerve compression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uprasellar meningiomas.In clinical treatment,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ays,both can get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it wa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目的:研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鞍区脑膜瘤患者.观察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比较通过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治疗差异,为鞍区脑膜瘤患者寻找好的治疗方式.结果:在本组所研究的56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与Ⅱ级共计39例,全切治疗率为69.64%,Ⅲ级与Ⅳ级分别为13例与4例;鞍上型脑膜瘤24例,鞍旁型脑膜瘤32例,鞍上型脑膜瘤出现视力下降、垂体受压、视野缺损、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例数均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两种入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临床特点各异,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垂体受压、视神经压迫的影响比鞍旁型脑膜瘤更大.而在临床治疗中两种入路方式比较无差异,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总页数】4页(P2894-2897)【作者】段国庆;胡文忠;刘强;陈小兵【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开封 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开封 475000;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辽宁锦州 121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开封 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不同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附30例分析) [J], 朱文昱;兰青2.不同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83例临床分析 [J], 赵金安;白西民3.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陈琪;李国强;李惊涛;刘宁4.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 [J], 崔高峰5.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J], 郭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发表时间:2014-04-25T16:05:12.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光华李麟(通讯作者)[导读] 本文回顾性总结我科近五年来行手术切除的三角区脑膜瘤44例,总结如下。
王光华李麟(通讯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014040)【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入路。
方法:收集4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入路选择、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类型。
结果:44例患者采用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肿瘤切除术,均达全切除,术中可见肿瘤性质不一,37例留置术腔引流;37例留置外引流的1例在拔管后因颅高压明显再次行侧脑室/瘤腔穿刺外引流;其他并发症包括局限性脑积水3例。
术前38例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中31例术后早期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1例WHOII级及1例III级脑膜瘤患者行辅助放疗。
临床表现多与肿瘤部位及大小相关,术前CT、MRI及MRA有助于提示肿瘤性质、部位、大小、质地、与供血血管关系。
随访2个月-6年症状改善明显,无肿瘤复发。
结论:选择合理手术入路,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切除三角区脑膜瘤可取得良好效果,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对改善预后尤其关键。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手术入路【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162-01 脑膜瘤源于蛛网膜盖细胞,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发病率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第二位,约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24%~30%,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本文回顾性总结我科近五年来行手术切除的三角区脑膜瘤44例,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为三角区脑膜瘤44例。
男12例,女32例,男:女为1:2.7;年龄14~74岁,平均44.2岁;病程7d-7年,平均12.4个月;术前表现包括:头痛23例,头晕12例,恶心呕吐4例,视物模糊2例,偏盲4例,复视1例,肢体力弱3例,肢体麻木1例,失语2例,癫痫发作1例,记忆力下降2例,6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
不同入路手术切除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分析武兆久;尚士超;刘威【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32)011【总页数】2页(P1907-1908)【关键词】脑室内脑膜瘤;颞中回入路;顶枕入路;纵裂入路【作者】武兆久;尚士超;刘威【作者单位】251200 山东省德州禹城市中医院;251200 山东省德州禹城市中医院;250001 山东省立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脑膜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3.4%,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
脑膜瘤多好发于矢状窦旁、鞍区、颅底等位置,原发性脑室脑膜瘤少见,其发生率占颅内脑膜瘤的0.5%~3%。
脑室内脑膜瘤(intraventricular meningioma,IVM)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80%),发生于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脑膜瘤则少见(20%)[1-3]。
根据IVM 所处脑室的位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侧脑室肿瘤患者会出现由于肿瘤占位继发的脑室受压症状,而第三或第四脑室内肿瘤者则表现为脑积水。
IVM治疗包括显微手术切除、放射治疗[4-5]。
由于更深的肿瘤位置以及邻近于脑室重要结构,IVM 外科治疗仍存在很大难度。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十年用不同手术入路对脑室内脑膜瘤进行切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2005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脑室内脑膜瘤患者90例,患者表现为头痛74例(82.2%),神经功能缺损75例(83.3%),视力障碍 10例 (11.11%),恶心/呕吐5例 (5.5%);其中男性43例,女性47例;年龄26~87岁,中位年龄47.29岁;肿瘤部位:侧脑室内脑膜瘤72例,第三和第四脑室脑膜瘤18例。
根据术前影像学诊断(CT/MRI)脑膜瘤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颞中回入路组(n=38)、顶枕入路组(n=25)和纵裂入路组(n=27)。
各项指标如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