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 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技术条件
- 格式:pdf
- 大小:280.18 KB
- 文档页数:8
铁路货运场站及货运设备设计规范教材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规范Q/CR××××—××××铁路货运场站及货运设备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freight station and equipments〔征求意见稿〕2021-××-××发布2021-××-××实施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规范铁路货运场站及货运设备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freight station and equipmentsQ/CR××××—××××主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同意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实施日期:2021年××月××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21年·北京前言本规范是依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2021年铁路工程树立规范编制方案的通知»〔铁总树立函【2021】176号〕的要求,在«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中货运局部和«铁路货运中心设计规范»基础上停止编制。
本规范结合铁路货运快速开展和集装箱运输、直通运输、现代物流开展的需求,编制中吸纳了原规范执行以来铁路设计、运营的成功阅历和科研效果,注重表达平安优先、系统优化、协调设计的原那么,强化采用现代化机械设备,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和效劳质量。
本规范共分16章,主要包括:总那么、术语、基本规则、货运站、货场、集装箱作业区、长大轻巧作业区、包装成件作业区、商品车作业区、散堆装货物作业区、其它货物作业区、物流功用区、货运设备、场地与路途铺面、信息、其它设备等。
本规范主要内容如下:1. 总那么局部主要包括编制目的、适用范围、设计年度划分、货运设备规划、分期树立等方面的内容。
铁路货车偏载偏重标准《铁路货车偏载偏重标准,你了解多少?》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铁路运输的庞大世界里,铁路货车就像是一个个勤劳的大力士,肩负着运输各种货物的重任。
但如果这些大力士“身体”出了问题,那可就不得了啦!就像超级英雄失去了超能力一样,后果不堪设想啊!而铁路货车偏载偏重标准就是保障这些大力士健康的重要准则,要是不搞清楚,那运输之路可就会变得磕磕绊绊哟!一、偏载的“警戒线”“哎呀呀,偏载可不是闹着玩的呀!”偏载就像是货车身体的不平衡警报。
想象一下,一辆货车左边装了好多货物,右边却空空如也,这不就像一个人走路一边腿长一边腿短嘛,肯定会东倒西歪的呀!所以呢,偏载标准规定了货物在货车上的分布要均匀合理,不能一边重一边轻。
比如,货物重心要尽量靠近车辆纵、横中心线交点呀,偏离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呀等等。
这就好比是给货车穿上了一件平衡的“魔法衣”,让它能稳稳地在路上奔跑。
要是违反了这个标准,那货车可能就会在行驶中摇晃甚至翻车,这可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低级失误大赏”哟!二、偏重的“金箍棒”“哇塞,偏重可是有严格限制的哟!”偏重就像是给货车加了一根超重的金箍棒。
铁路货车有自己的载重上限呀,就像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一样。
如果货物装得太重了,货车就会累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可能把车轴压断呢!那可就成了运输路上的“大灾难”啦!所以呀,偏重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型号货车的最大载重量。
这就好像是给货车设定了一个力量的“天花板”,让它知道自己的承受极限在哪里。
比如,某型号货车最多只能拉 60 吨货物,那就绝不能超过这个数呀!要是敢挑战这个“金箍棒”,那后果可能会让你哭都来不及哟!三、标准的“守护天使”“嘿嘿,标准就是铁路货车的守护天使呀!”这些标准可不是随便定的,它们就像是铁路运输世界的“武林秘籍”,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标准,才能确保铁路货车安全、高效地运输货物。
就像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需要遵守比赛规则才能取得好成绩一样,铁路货车也需要遵循偏载偏重标准才能在运输之路上跑得又稳又快。
铁运(2009)号 38号铁路动态轨道衡运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铁路动态轨道衡运用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法律法规和铁道部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铁路动态轨道衡(以下简称轨道衡)是称量货物重量、实现货车满载和防止货车超载的重要计量设备,是列入国家强制检定工作目录的计量器具。
各有关单位要做好轨道衡的运用管理工作,保证正常使用。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铁路车站的轨道衡运用管理工作。
地方铁路、合资铁路的轨道衡运用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轨道衡运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主管负责,逐级负责,专业管理,预防为主,联网监控,注重实效,确保货运安全和路收完整。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铁道部货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轨道衡运用管理工作,组织制、修订轨道衡检修、运用相关技术条件和管理办法。
铁道部计量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轨道衡计量技术管理。
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负责铁道部服务器硬件和系统软件的维护,同时负责协调铁道部与铁路局之间的通道维护。
第六条铁路局(含专业运输公司,下同)货运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轨道衡的配置规划、选点、选型、安装、运用管理、监督检查和协调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轨道衡的运用管理工作,掌握轨道衡技术状态、监控网络运行状态和预警信息处理情况,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切实提高装车质量。
铁路局计量主管部门负责轨道衡的检定管理、计量监督和技术管理工作,参与轨道衡的选点、选型、安装和调试相关工作。
铁路局运输、调度部门负责安排轨道衡安装、检修、检定、期间核查等施工和维修计划,以及牵引检衡车列、机车等相关工作。
铁路局机务部门负责按规定速度牵引检衡车列。
铁路局工务部门负责轨道衡安装处所的线路养护维修、钢轨更换等工作。
铁路局电务部门负责钢轨绝缘测试工作。
铁路局信息技术部门负责监控网络服务器管理工作,同时承担传输通道维护和系统软件、防病毒软件的安装与调试,定期进行查毒杀毒,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工作。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强化铁路货运检查工作管理,提高货运检查工作质量,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及有关规章,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国家铁路以及与国家铁路办理直通运输的合资铁路、地方铁路,是明确铁路货运检查作业的内部规定,不作为托运人、收货人与铁路间划分责任的依据。
第三条铁路货运检查工作是保证行车安全和货物安全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是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货运检查员主要承担铁路运输过程中的货物(车)交接检查工作,是铁路行车的主要工种。
第四条铁路局货运主管部门应配备专人负责货运检查管理工作,加强对货运检查工作的技术业务指导,强化基础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督促落实作业标准,提高货运检查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
第五条铁路局应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改善货运检查作业条件,改进检查手段,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第六条铁路货运检查实行区段负责制。
区段负责制是指在对货物列车的交接检查中,按列车运行区段划分货运检查站责任的制度。
中间站停车及甩挂作业的货物列车,由车站负责看护,保证货物安全,发生问题要及时处理。
中间站应保证货物列车安全继运到下一货运检查站。
第二章货运检查站第一节定义及分类第七条货运检查站是列车运行途经有技术作业或无技术作业但停车时间在35 分钟以上的技术作业站。
第八条货运检查站分为路网性和区域性货运检查站。
路网性货运检查站是指铁道部公布的编组站。
区域性货运检查站是指除路网性货运检查站外,铁路局管内有货运检查作业的技术作业站。
第九条区域性货运检查站由铁路局自定,报铁道部备案、公布。
铁路局间交接货运检查站的撤销应报铁道部批准、公布。
第二节基本要求第+条货运检查站应根据货运检查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生产机构,并配齐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货运检查站应设置货运检查值班员岗位,负责货运检查的现场组织工作。
货运检查站应按照每列车双人双面检查作业的要求配齐货运检查员。
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GB/T5600-2006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lway freight car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一般要求4 材料要求5 制造要求6 涂装与标记7 各车种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 通用敞、棚、平车技术要求附录B(规范性附录) 专用货车技术要求附录C(规范性附录) 罐车通用技术要求附录D(规范性附录) 机械冷藏车通用技术要求前言本标准代替GB/T5600-1997《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
与前版标准相比,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变化如下:——一般要求中,新增了结构、运用、安全性等方面的内容;——材料要求中,取消了各类铸件、锻件、焊丝、弹簧等的材质要求,新增耐大气腐蚀钢、不锈钢、铝合金、铸钢件、涂料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的材质要求;——车体制造要求、转向架、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落成要求、涂装标记等按现车结构和新标准进行了修订;——新增了附录A“通用敞、棚、平车技术要求”;——新增了附录B“专用货车技术要求”;——新增了附录C“罐车通用技术要求”;——新增了附录D“机械冷藏车通用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铁道货车的基本要求,铁道货车的检查与试验规则见GB/T5601《铁道货车检查与试验规则》。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铁道部提出。
本标准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株洲车辆厂、四方车辆研究所、北京二七车辆厂、西安车辆厂、太原机车车辆厂、武昌车辆厂、眉山车辆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兵、孙琰、卢静、雷青平、朱森、孙明道、田葆栓、章薇、肖江石、朱秀琴、刘翀原、王宏。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5600-1985、GB/T5600-1997。
在铁道标准体系中,货车整车标准除GB/T5600《铁道货车通用技术条件》外,对不同类型的货车还制定有单项标准。
驼峰货车超/偏载检测系统的研究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崔磊摘要:铁路货运车辆的超载以及偏载一直以来都是危及铁路安全运输的主要问题,因此而发生的切轴、掉道等事故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铁道部各科研单位及各铁路局都在致力于研究解决这一难题。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利用多年来在驼峰测重设备上取得的经验,研制开发了驼峰货车超/偏载检测系统。
关键词:驼峰,超/偏载检测1系统概述1.1路内现状为了确保铁路货物运输的安全,长期以来路内很多单位进行了各种研究和实验工作。
例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柳州铁路局科研所研制的超偏载设备,虽然通过了铁道部的技术鉴定,但因存在着技术问题没能推广使用。
现在现场安装使用的主要是铁科院路通公司研制的“无基坑动态轨道衡”。
此设备安装复杂,造价高,且要求测量传感器与二次仪表的距离很近,需设专用机房,由专人看守,所以不利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因此,需要开发一套成本低、调试安装简单、功能全的新一代超/偏载检测装置。
1.2系统功能与特点货车超/偏载检测系统目前可用于在驼峰场推送线上检测货车的超载及偏载情况。
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系统已具备以下特征:1.2.1.使车辆在经过驼峰解体、编组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测,既避开了列车高速通过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也不降低列车的编解效率。
1.2.2.以在全路驼峰广泛使用的驼峰测重磁头作为检测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工作稳定、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便于维护及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1.2.3.适当改造传感器所在位置的道床基础,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之达到“简易衡”的标准。
能够准确反映出车辆的超载、前后偏载及左右偏载等情况。
1.2.4.能够自动识别机车通过,利用驼峰推峰机车种类相对单一、重量准确的特点可随时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自动的适应性调整。
1.2.5.具有报警及时、准确,报警信息明确、全面等特点。
1.2.6.利用WindowsNT系统强大的网络功能,可与其他MIS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
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技术条件 本技术条件依据《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TB/T3096—2004)、《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检定规程》(JJG(铁道)129—2004)、《自动轨道衡》(GB/T 11885—1999)、《电子衡器通用技术条件》(GB/T14249.2—1993)、《动态称量轨道衡检定规程》(JJG 234—1990)、《称重传感器》(GB/T 7551—1997)、《称重传感器检定规程》(JJG 669—2003)、《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铁运[2006]161 号)有关条款制定。 铁路区间及站场线路安装的超偏载检测装置均应符合本技术条件。
一、总体技术性能
根据《铁路专用计量器具新产品技术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作为铁专量具,实行铁专量具新产品技术认证制度。必须通过铁道部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认证后方可在线路上安装使用。 其产品结构应采用不断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框架型式。总体技术性能须满足: 1.称量性能稳定、使用安全可靠。安装使用后不得对行车安全造成任何隐患。 2.称重准确度:列车在40 km/h 及以下速度称量时,称重准确度应小于或等于0.5%;在40~60 km/h 速度范围内称量时应小于或等于1%: 前后转向架偏重差变动范围:列车在40 km/h 及以下速度称量时应小于或等于400 kg;在40~60 km/h 速度范围内称量时应小于或等于800 kg。前后转向架偏重差平均值与理论偏重差之差的绝对值:应小于或等于500 kg。设偏转向架偏载率平均值与理论偏载率之差的绝对值:应小于或等于5%。68 t 或76 t 车中未设偏检衡车整车初始偏载率平均值的绝对值:应小于或等于5%。 3.称重范围:18—120 t。 4.自动判别机车车辆通过及确定通过速度;实现车种、车型、车号、机车车号及配属段的自动识别功能。 5.系统能够对传感器、通道、采集卡等部件的状态参数进行自检并实时上传。能够自动累计传感器承受冲击次数,并对传感器剩余寿命预警。当一组传感器的某一只损坏时,系统应能自动解除另一只传感器的信号,并将故障状态及时通知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维修部门。 6.自动检测通过车辆的总重、载重、前后偏重及左右偏载,并进行数据储存、阶段统计、超偏载车辆报警及打印和实时上传数据。 7.测点到检测数据集中器的有线传输通道带宽不低于2 Mbit/s。 8.满足双向计量检测的要求。 9.安装防雷装置,控制室内应采取屏蔽措施以防电磁干扰。能在电气化牵引区段正常工作。 10.无轨道电路盲区,钢轨与轨枕问、相邻轨枕之间必须采取可靠的绝缘措施。 11.具有双路供电和8 小时UPS 电源。 12.称重软件应通过铁道部主管部门组织的测试并出具报告后方可使用。测试报告应包括性能测试和安全评估等项内容。应采用机械、电子印封装置和其他措施对影响测量结果的参数加以保护。 13.适应环境温度、湿度条件:室外设备 室内设备 环境气温 -45℃~+60℃ 0℃~+50℃ 环境湿度 ≤95% ≤85% 当产品使用环境条件超出产品规定条件时,应采取局部调温措施。 二、主要部件性能指标 1.传感器 1.1 符合《称重传感器》(GB/T 7551—1997)和《称重传感器检定规程》(JJG 669—2003)要求。 1.2 有强抗震动、抗冲击能力和良好的互换性。 1.3 安装传感器后保证钢轨和轨枕有扣压力的刚性联接。传感器耐受冲击次数应不小于1.5×107。 1.4 在钢轨轨腰上钻孔安装剪力传感器时,不得影响钢轨的强度和刚度。 2.承载结构 2.1 采用施工现场拼装方式。 2.2 牢固、可靠、稳定、安装方便。 2.3 有与普通线路等同的承载力、强度、刚度。 2.4 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腐、防锈性能。 3.数据采集系统 3.1 数据采集仪保证正常连续工作和采样精度。 3.2 传感器各通道之间互不影响,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 3.3 采用性能可靠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本配置: CPU:P4,2.4 GB,内存:256 MB,硬盘:80 GB,显示器:17英寸纯平。 3.4 提供网络通信接VI,以实现与局域网、车站监控系统和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连接。 3.5 在交流电源AC220 V(-20%~+15%)、50 Hz 条件下稳定工作。
三、安装技术要求
1.安装位置 1.1设备应安装在货车集中出入的直线上,线路坡度不超过2%0,轨面横向水平高差小于2 mm,检测区前后应有100 m及以上直线段。 1.2检测区距道岔应大于50 m。 1.3安装地点应避开电气化分相点、高压输电线、短梁、短隧、道口及易产生洪水、塌方、冻胀等地点。 1.4碎石道床。 2.安装区段线路要求 2.1应采用50 kg/m或60 kg/m钢轨的无缝线路,检测区无钢轨接头和伤损。 2.2应采用新钢轨,使用旧轨时其垂直磨耗小于5 mm,侧磨小于6 mm。 2.3应采用Ⅲ型或Ⅲ型改进型混凝土轨枕,轨枕无失效。 2.4应采用I级道碴,道床饱满清洁、道床两侧排水良好、无路基病害。 2.5安装位置及其前后线路应保证有良好的轨道平顺性、等同的轨道结构强度、刚度和承载力。 2.6安装时禁止在钢轨上焊接。 四、控制室
1.有可靠的220 V电源和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 2.有防尘、防雨、防暑、通风和防盗、防鼠等功能。 3.有保温、隔热功能,其温度应在0℃~+50℃之间,在寒冷地区仪表柜应能自动调温。 4.控制室与检测数据集中器间应采用性能可靠的有线传输方式。 5.控制室内控制仪表与室外设备的连线应采用有护管暗埋方式,裸露部分有防破损和鼠噬的护套。 6.控制室使用面积不得小于3 m×5 m,地面应进行防潮处理。 五、检测信息管理
1.检测信息要实现共享。 2.检测数据集中器应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满足数据上传需要。 3.检测信息重量以千克(kg)或吨(t)为单位(以吨(t)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据),前后偏重差及变动范围以千克(kg)为单位,左右偏载以货物重心偏移量表示,以毫米(mm)为单位。 4.检测信息应采用加密格式保存。保存、发送检测信息的内容:列车车次、机车车号及配属段、检测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除年度为4位数外均取两位)、总重、载重、车辆序号、车型、车号、车速、超载、前后偏重、左右偏载、检测站名称等。 车站检测信息服务器保存发送的信息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增加检测站名、发到站、货物品名、超偏载处理情况等内容。
铁路站场用轨道衡技术条件(附件2)
本技术条件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国家标准《自动轨道衡》(GB/T 11885—1990)、《电子衡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14249,2—1993)以及《动态称量轨道衡检定规程》(JJG 234—1990)有关条款制定。 站场用轨道衡既是强制检定的贸易结算用计量器具,又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设备。考虑到铁路站场的特殊环境及要求,站场用轨道衡除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外,还应 符合本技术条件。 一、站场用轨道衡的技术要求 站场用轨道衡应称量性能稳定、使甩安全可靠。安装使用后对行车安全不得造成任何隐患。根据轨道衡的技术发展现状,应选用经过型式评价取得生产许可证的有基础轨道衡。 1.轨道衡称量速度范围:5—35 km/h。 2.不断轨轨道衡非计量时通过速度不限;断轨轨道衡通过速度不得超过35 km/h。 3.称重范围:18—120 t(100 t以上数据仅作为运输安全检测数据,不作为贸易结算的依据)。 4.能自动检测运行中的车辆总重、载重。 5.自动判别机车车辆通过及确定通过速度。 6.实现车种、车型、车号自动识别功能。 7.能自动识别机车。 8.采用性能可靠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基本配置:CPU:P4,2.4 GB,内存:256 MB,硬盘:80 GB,显示器:17英寸液晶纯平。 9.系统能够对传感器、通道、采集卡等部件的状态参数进行自检并实时上传。 能够自动累计传感器承受冲击次数,并对传感器剩余寿命预警。当一组传感器的某一只损坏时,系统应能自动解除另一只传感器的信号,并将故障状态及时通知铁路局轨道衡维修部门。 10.能进行数据储存、阶段统计和超载车辆报警及打印和实时上传数据。 11.测点到车站检测信息服务器有线传输通道带宽不低于2 Mbit/s。 12.应能进行双向计量检测。 13.提供网络通信接口,以实现与局域网、车站监控系统和货运计量安全监控系统的连接。 14.具有可靠的防雷措施。 15.适用电源条件:AC220V(-20%一+15%)、50 Hz交流电源。 16.适应环境温度、湿度条件: 室外设备 室内设备 环境温度 -45℃~+60℃ 16℃~+30℃(有人值守) 0℃~+40℃(无人值守) 相对湿度 ≤95% ≤85% 当产品使用环境条件超出产品规定条件时,应采取局部调温措施。 17.轨道衡的准确度应达到《动态称量轨道衡检定规程》(JJG 234—1990)的检定要求。 18.为保证轨道衡的稳定性,整个称量区和两端引轨区采用整体道床,混凝土基础厚度不小于0.8 m并深入到冻土层以下。 19.称量液态货物时,应采用整车计量的具有独立称量台面(断轨)双台面或三台面轨道衡。同时要具备现场临时建标条件.
二、站场用轨道衡设置位置
1.应设在站场货车集中出入的线路上。 2.设在交通、供电、通讯、供水、施工检修方便及便于维护的位置,并考虑经济合理性。 3.设在平直线路地段中部,称量区两端引轨区应不小于25 m,称量区两端引轨区外的直线段不小于50m。在此区段内无道岔。 4.应避开长大坡道线路,线路坡度应小于2‰,轨面横向水平高差小于2 mm。 5.应避开不利的地理位置,如桥梁、道口。防止传感器和控制设备遭雷击、洪水、塌方、冻害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如无法避开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6.避开电气化区段分相点。
三、站场用轨道衡控制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