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弥漫性病变的CT表现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25
肺部疾病的CT征象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胸部CT扫描是胸科医师可利⽤的重要的成像⽅式之⼀。
尽管胸部X光⽚可⽤于初始检查,但其图像分辨率低,对肺间质性病变和肺⾎管疾病等,其⽤途有限,因此,胸部⾼分辨率CT扫描的应⽤越来越⼴泛。
⽂中已经描述了⼆⼗多种肺部CT征象,并将这些征象与肺部疾病联系起来,其中⼀些征象特定于某种疾病,⽽其他⼀些则有助于缩⼩鉴别诊断的范围。
因此,认识这些CT 征象及其临床意义⾄关重要。
图1:肺⼩叶模式图肺⼩叶(SPL)是肺的解剖功能基本单位,在讨论各种CT扫描征象之前,⾸先要认识肺⼩叶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分辨率CT 扫描图像上的影像表现。
SPL是肺亚节段⽔平的基本单位(图1),周围有纤维隔,称为⼩叶间隔。
SPL是不规则的多边型,⼤⼩约为1 - 1.25cm,包含约12个肺腺泡。
肺泡由呼吸性细⽀⽓管供应,构成参与⽓体交换的⼤肺单位。
“⼩叶状”细⽀⽓管(前末梢或末梢细⽀⽓管)、伴发的肺⼩动脉和⽀⽓管⾎管周围间质内的中央淋巴管构成了SPL的⼩叶中⼼或核⼼结构。
肺静脉和淋巴管流⼊胸膜下丛,包含在⼩叶间隔内。
图2. A正常⼩叶;B癌性淋巴管炎;C结节病;D淋巴管肌瘤病图3. A癌性淋巴管炎;B结节病;C淋巴管肌瘤病HRCT扫描能够识别出SPL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叶实质、⼩叶中⼼结构和⼩叶间隔。
这些结构可因不同的疾病⽽产⽣差异,形成不同的模式。
其中⼀些模式已被描述为影像的“征象”,如树芽征,铺路征和头芝⼠头征,⽽其他已被⽤来描述与特定疾病相关的病理。
例如,淋巴管癌病表现为⼩叶间隔平滑或呈珠状增厚,结节病表现为不规则的淋巴管周围型分布,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表现为⼩叶囊肿形成(图2,3A-D)。
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分布特点,胸部CT征象,可⼤致分为四部分:实质征象、⽓道征象、⾎管征象和胸膜征象。
第⼀部分实质征象图4.空⽓新⽉征,表现为部分含⽓的新⽉状透光区并不透光的实质部分空⽓新⽉征:空⽓新⽉征被描述为⼀个完整或部分含⽓的新⽉状透光区并不透光的实质部分(图4),该征象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密切相关。
细支气管充气征:为病灶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亦可为直径1mm的小泡状空气密度影,见于连续数个层面上,为病灶内扩张的细支气管。
此症多见于周围型肺癌,又是可见于炎性假瘤。
病理基础:肿瘤细胞伏壁式生长,未破坏肺的支架结构,细支气管尚能保留。
同时由于肿瘤与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可引起纤维条索附近的完整的含气气腔扩张,从而导致细支气管扩张。
CT表现:薄层放大扫描可见肺结节病灶内细条状或细管状透亮影。
直径小于1mm,多位与胸膜下。
空泡征:为小泡状空气样低密度影,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0mm,大者数毫米,但不超过5mm,其边缘光滑。
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腺癌,偶可见于结核与细支气管囊肿。
病理基础:肺泡癌起源于细支气管与肺泡的上皮细胞,常为伏壁式生长,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肺泡壁蔓延、形成与正常肺组织相似的肺泡样结构,因肿瘤未破坏肺的支架结构,细支气管能够保留,放多不伴有节段性肺不张。
cT表现:肺内结节状病灶,由一个至数个小圆形、卵圆形或多个小蜂窝状、小泡状空气样透亮影构成。
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毫米,大者数毫米,边缘光滑。
出现率高达76.3%,普通x线仅50%。
空气支气管造影征,肺炎的cT征象之一。
病理基础: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肺实质和肺间质的渗出、炎性细胞浸润.增生及变性。
急性炎症以肺部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及细文气管浆液性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慢性炎症以增生、变性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
病理大体标本上可表现为结节实变,不规则实变区,肺段及肺实变。
由于炎症不破坏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壁,在实变的肺组织内可见含气支气管、细支气管影。
CT表现:在实变的肺组织内从肺门到外周肺野的含气支气管影,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支气管造影样表现。
粘液支气管征:又称为支气管液像,支气管粘液栓塞造成的CT征象。
病理基础:粘液支气管征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肺不张内有支气管粘液栓塞。
由支气管狭窄梗阻、粘液分泌异常和纤毛活动障碍所致。
对于中央型肺癌、狭窄或梗阻支气管的远端形成粘液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