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弥漫性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 格式:ppt
- 大小:14.60 MB
- 文档页数:234
肺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应用35例
肺部高分辨率CT与常规胸片、普通断层、常规CT等影像检查相比较,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晰显示肺组织细微结构,几乎能达到显示肺组织细微结构活体标志的形态学改变。
对于小叶间隔、小叶支气管和小叶肺动脉,常规CT只能显示HRCT中的30%-47.8%,而且在检查不规则肋胸膜界面、间隔线、小囊性空腔、支气管、细支气管扩张、磨玻璃改变等方面均优于常规CT,而在微结节和浸润的检查上,常规CT要优于HRCT,但又有15%的微结节仅见于HRCT,所以HRCT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常规CT显示病变细微结构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对一些肺部疾病,特别是弥漫性病变的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院引进的CT机具备了开展这一工作的条件:(1、CT扫描机固有空间分辨率〈0.5mm;2、薄层扫描达1-1.5mm;3、骨重建算法;4、512x512矩阵〉,而且在常规检查同时增加感兴趣区5-15个HRCT层面,既方便也没有明显增加费用,诊断上就可达到预期效果。
我们在一年来对32例患者进行的这一检查,期间还有部分病人因不能配合(体弱、呼吸困难、语言不通)而放弃,有9例常规CT检查正常,HRCT发现病变;3例常规CT检查显示为炎性病灶,H。
胸部CT检查方法(一)平扫1.一般扫描病人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先扫定位片,然后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
采用横断位扫描,一般自肺尖至肺底,层厚8-10MM,层距10MM,深吸气后屏气或平静呼吸后屏气时扫描,扫描时间一般为0.7-3S。
感兴趣区可加扫薄层,层厚2-5MM,或加扫高分辨率CT。
2.肺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是指采用较大的矩阵(512X512)、薄层(层厚为1-2MM)和较小视野扫描(两肺扫描野15-30CM,一侧肺为15-20CM),并用骨算法重建的一种肺部扫描技术。
适应症为:(1)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癌性淋巴管炎、特发性间质纤维化、淋巴管肌瘤、组织细胞增多症、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等;(2)估计间质性疾病的活动性,特别是纤维性肺泡炎;(3)为更好地显示结节性病灶的形态特征,如发现病灶内钙化或有脂肪,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为更好地显示支气管阻塞性病变;(5)病人呼吸困难、咯血或临床疑为弥漫性肺病,但胸片正常或诊断不明者;(6)引导穿刺活检。
HRCT扫描方法有三种:(1)用层厚1-2MM、间隔10MM作全肺扫描,适合于发现支气管扩张;(2)在普通CT扫描的基础上,分别在主动脉弓、肺动脉平面及膈肌上1-3CM各扫1-3层,适用于肺弥漫性病变;(3)在普通CT基础上,在孤立结节或可疑支气管狭窄的病灶处加扫3-4层HRCT,层距依病灶大小而定,一般为1-5MM,以便清楚显示病灶细节。
3.动态CT扫描当病人用力深吸气和深呼气时,对指定层面的气管或肺野作一系列快速CT扫描,以获取其衰减直和结构在呼吸运动中改变的资料。
通常采用电子束CT(EBCT)或螺旋CT扫描。
检查方法为:(1)用EBCT扫描:病人仰卧,于主动脉弓、气管分叉及膈上三处,病人用力吸气、呼气,6秒内作10次扫描,每次扫描时间为100毫秒,间隔500毫秒,层厚1.5-3MM;(2)用螺旋CT扫描:有报道,扫描始于上一次深呼气末2-3秒,止于再次深呼气末1-2秒,扫描全过程为10-12秒,层厚3MM,间隔10MM,采用部分扫描资料重建,一次扫描获20-24幅连续图象。
·医学影像·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HR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何杰【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135例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分析所有的高分辨率CT、普通CT以及胸部X线片的检查结果,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
结果HRCT检查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早期影像表现网状阴影、小结节阴影、胸膜下磨玻璃影、网状结节影以及晚期表现蜂窝肺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66.67%、38.52%、41.48%和47.41%,高于CT检查所发现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44.44%、37.78%、17.78%、19.26%和2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也明显高于X线检查所发现各影像学表现阳性率(37.78%、22.22%、8.89%、10.37%和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分辨率CT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表现的优势明显优于常规CT和X线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X线;高分辨率CT;胸部X线片【中图分类号】R563.13R81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1-0135-02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CT for 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HE Jie.Depart-ment of Radiology,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the Third Hospital of Changsha,Changsha410008,Hu’n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value of High resolution CT(HRCT)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Methods Total135patients with 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received high resolution CT,ordinary CT and chest X-ray examination,then the positive rate of imaging finding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for reticular shadows,small nodular shadows,ground-glass opacities at subpleural area,both nodular and reticular opacities and honeycombing(late manifestation)by HRCT were86.67%,66.67%,38.52%,41.48%and47.41%,respectively;by ordinaryCT were44.44%,37.78%,17.78%,19.26%and22.96%,respectively;by X-ray were37.78%,22.22%,8.89%,10.37%and12.59%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The accu-racy rating of HRCT 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CT and X-ray,and this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Key words】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The X-ray technology;High resolution CT;Chest X-ray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1]。
专题讲座内容:肺内多发结节的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流程肺内多发结节的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流程对肺内多发结节的评估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需要考虑的鉴别诊断较多,包括一系列良性和恶性病变,致使临床处理更加困难。
随着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技术的引入,有能力对弥漫性多结节病变的特点进行评估,已成为基本的诊断程序。
本研究旨在采用HRCT扫描识别技术开发一套鉴别多结节肺实质病的诊断流程。
为本文论述需要,对多发结节疾病进行定义。
多发结节疾病是指在常规CT扫描中存在不易计数的肺内结节,这些结节大多数直径<1cm。
虽然转移性疾病是肺内多发结节最常见原因,但是这一定义明显包括一系列良性和恶性肺部疾病。
我们认为结合基于高分辨率(HR)CT特征性扫描征象的详细诊断流程[1]和临床表现,可为大多数弥漫性肺内结节患者提供特异性诊断或明显减少鉴别诊断的数量。
流程概述CT扫描由于能够在横断面上评价肺实质结构并消除密度融合的影响,能详尽提供评价肺结节的独特机会[2]。
首先,其可评价结节的解剖分布;其次,其可评价结节的形态[3~5]。
解剖学分布考虑如下分布特点:弥漫与局灶或成簇分布;中心(支气管血管周围)与外周(胸膜下或裂周)分布;上叶与下叶分布。
最重要的是,亦根据结节与次级小叶的解剖关系特征分为小叶中心结节和主要累及小叶周围包括小叶间隔的结节[3~5](图1)。
例如,结节病等主要位于或邻近淋巴管的疾病多分布于淋巴管密集区域,主要分布在胸膜或叶间胸膜表面、小叶间隔和支气管血管周围的轴心间质(图2)。
而对于血行播散的病变,如粟粒性感染或血行性转移,其结节多随机分布于次级肺小叶,在肺底部最为密集(图3)。
上述结节分布特点明显不同于吸入因素引起的肺结节,如支气管播散的感染或过敏性肺炎(HP),该类疾病的结节主要分布在小叶中心,远离小叶周边部(图4、5)。
形态学特征如下评价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大小一致或不一;边缘锐利或模糊[6~8];密度实性或非实性的(所谓磨玻璃样)(图5) [5];或存在所谓的树芽征表现(图4)[9]。
【病例】肺炎型肺癌的影像诊断及鉴别一例肺炎型肺癌是近年来对以肺炎样为主要影像表现的肺癌的命名,属于弥漫型肺癌的其中一种,也被认为是支气管-肺泡癌的一种类型。
它的影像学表现十分类似肺炎肺实变,二者鉴别困难,极易误诊和漏诊。
下面是炎型肺癌的一些影像学表现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肺炎型肺癌的胸部平片多表现为某一肺段、肺叶的小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均匀,边缘模糊不清,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少数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灶,钙化灶多位于肺实变的边缘处,肺实变多见于两肺中、下部,肺门影一般无明显增浓增大。
图1 胸部正侧位片显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密度均匀,边缘不清,肺门未见明显增大增浓。
肺炎型肺癌的CT诊断多表现为实变为按肺段、肺叶分布的高密度影,累及1 个肺叶或肺段的大部分,或相邻肺叶、肺段,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部分病人可见特殊CT 征象---枯枝征,是指含气的支气管壁僵直或不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分支残缺、中断。
增强扫描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出现“血管造影征”。
“血管造影征”是指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的均匀性实变区内可见明显强化的肺血管分支阴影,且血管分支阴影不规则变细或不同程度扭曲变形,CT 值95 ~128HU。
不过有资料显示“血管造影征”无特异性,需结合其他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
图 2 CT 肺窗和纵隔窗显示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灶。
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
不同类型肺炎型肺癌的影像选择根据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大多数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肺段型肺癌、早期中央型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
患者女,45岁,干咳3月余,三月前胸片,两肺斑片状模糊影,以两下肺明显,病炤边缘界限不清。
经活检为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图3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右下肺1例和左上叶1例肺泡细胞癌,其A内见实变及小囊状透亮区图4 支气管肺泡细胞癌肺段或肺叶型肺癌因肿块本身较小或肿块与其远端的阻塞性肺炎混合在一起,X 线平片及CT 检查很容易误诊为肺炎,此时作CT 增强扫描及薄层重建诊断价值较大,能清楚显示相对低密度的肿块及病变肺段的近端支气管狭窄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