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的缘起及声韵要求

格律诗的缘起及声韵要求

格律诗的缘起及声韵要求
格律诗的缘起及声韵要求

格律诗的缘起及声韵要求

杨斌

(二○○九年四月十一日培训班讲稿)

咱们的交流学习班第一讲由我来进行,想起个抛砖引玉作用。我想谈的主要内容是《格律诗的缘起及声韵要求》。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因为诗的格律化是传统诗词走上高峰的一个表现,是传统诗词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锤炼出的一个规范化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写诗,不一定非写格律诗,但诗的格律知识应该较好的把握,这既是学习古代传统诗词曲的佳作所必须的;同时也是写作词、曲所必须的。因为词曲总体比格律诗后出,都是基本格律化了的。某种意义上说,格律诗是齐言句的词,而词则是长短句的诗,而曲则是词的变种。我们许多诗友已经掌握了诗的格律,那我们就一起温习一下,有的诗友掌握还不够,那就贯一点耳音吧。

(一)

格律诗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今天我们想从头谈起,通过更好的了解格律诗产生发展的的脉络,便于更好的把握它。

中华传统诗词源远流长。远古尧舜时代据说就有不少民谣类的诗歌,其中流传下来的一首古朴的《击壤歌》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于周朝,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大、小

《雅》一百零五篇;《周颂》、《商颂》、《鲁颂》四十篇。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是“王畿”之乐,也就是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相对而言,就有“郑、卫淫声”。《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经》比较传统的说法是原有三千多篇,是当时的官府陆续采风收集上来,又经过统一整理,否则从语音和形式上不可能那么整齐划一。到孔子时已经比较散乱了,又经孔子删削整理成305篇。当然也有人认为孔子之前三百篇就形成了。秦始皇焚书时诗经也被焚毁。到汉初有四家诗出现,即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据说前三种都是口授纪录的,被列为“官学”只有毛诗有古本,被认为是“私学”。但到南宋,其它亡佚,就剩毛诗一家了。

《诗经》之诗,本来一是在各种典礼仪上唱奏,二是娱乐,三是匡正时事。但到后来,《诗经》成了文化节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材,学习《诗经》是提高贵族士子们文化素养的保证,它可以使人的语言高雅。特别在外交场合,《诗经》起到了一种“圣经”、“公理”的作用,被普遍的运用。这在《左传》中可以看的很清楚。《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作为精湛的文学作品,二千多年来一直熠熠生光。不光是内容,它从形式上也成为中国传统诗词的“范模”。规定了诗之为诗:1、语句大体整齐;2、必须押韵;3、基本为偶句;4、节奏整齐。这几乎是后来传统诗词的共性,起了奠基的作用。从辞句技巧上看,《诗经》的诗具备:1、诗言诗语;2、有起有合;3、有声有色;4、重复

烘托。前三项传之后世,最后一点在后世的歌辞中仍有继承。

在创作体裁和手法上,它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展。风者:警示、规劝世时;雅者:气度正大,杜绝油滑;颂者:赞美崇高,感恩造化。后世的诗词基本走的这个路子。“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也有人用作“起兴”的,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可简言之为“由彼及此”。总括之,“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由彼及此,这三种手法为《诗经》的文学性抹上了亮丽的色彩。

举实例,诗经中第一篇“关关雎鸠”、及“桃之夭夭”就是“兴”,是“由彼及此”;而象“硕鼠”“氓”等则应该是“比”,也就是“阴喻”,是“由彼状此”;象“生民”、“绵”、“文王”等即是赋,史事类,敷陈较多。

《诗经》从内容整体上看有四个特点:1、以舒情诗为主;2、强烈反映现实;3、浓厚的政治道德色彩;4、克制的情感。这些都成为后世诗歌发展的方向。总之《诗经》以其延续时段长、搜集范围广而具备了后世诗的几乎所有特点。

到了战国时期,传统诗歌产生了一种变体,一般称做《楚辞》或“骚体”,因为它是以屈原的作品《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实辞已在《诗经》四言的基础上达到了六言,有了很大进步。

汉魏晋是古体诗发展的时代。古体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风,也称古诗。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曹操的《短歌

行》,古诗十九首等;另一类是乐府歌辞,是汉武帝时设立乐府收集民间歌辞,配以音乐成为乐府歌辞。如《燕歌行》、《陌上桑》等。通过魏晋到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向五言诗靠拢。这个时候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的“柏梁台诗”和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这两首诗都是七言,都是每句押韵,有人认为“柏梁台诗”是伪造的,因为那时候还不可能出现标准的七言诗。所以曹丕的这首诗就是七言第一首了。这种诗因为每句押韵,读起来有点别扭。

南朝齐梁时期竟陵八友之沈约、谢朓、王融等永明体诗人又发明了“四声”学说,包括写诗中的“八病”,这就为近体诗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四声”就是“平上去入”,以此来确定声韵,是永明体诗人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格律诗的发端。所谓“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1.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声调相同。2.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不能声调相同。3.蜂腰:指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4.鹤膝: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5.大韵: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韵部的字。6.小韵: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7.旁纽: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8.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很明显,按四声避八病所写的诗离格律诗就不远了。其中的第四后世避了一半,第七、八避的不严格。因此,一些人说,永明体已经使用了律句,尚不算是律诗。虽然后世对永明诗人多有批评,但在诗的发展上的贡献是相当大的。

到了唐初诗格句法也日趋规范化,并出现了一些诗格类书。终于在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产生了完整的格律诗。并且把“四声”分为“平、仄”两部分,简化了韵律,却深化了声律,特别是完善了七言律诗。如果此前散乱的七言诗顶多还算是乐府歌辞的话,到沈、

宋之后,就有了七言律、绝了。近体诗形成之后,经过盛唐、中唐出现了很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李贺、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部《全唐诗》就收有唐五代48900多首,作者2200余家这里面大多数是格律体或体现了格律风格。但是到盛唐到中唐大诗人们并不是都是写格律诗的,汉以来的乐府诗写的也是比较多的,特别是歌行体,这些诗一般比较长,讲一些格律,但在押韵、平仄等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特别是元稹、白居易等到人提倡“新乐府”以后,平实清新、通俗易懂的乐府诗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声律严格,面貌严肃、注重词藻,讲究用典的一些格律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由于格律诗是官方认可的“应试诗”,其风头是可想而知的。

到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诗歌发展,一直有两条线,一条是官方线,主体是文人。趋势是不断走向提高,同时到一定程度又容易僵化。一条是民间线,从《诗经》的国风开始,到汉唐连绵不断的“乐府”,以至后来初兴时的词、曲等“野歌体”,都具有民间特色,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松散、活泼、通俗,受者也众。文人参与后,有提高,也不断被官化、僵化。

(二)

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它讲究比较严格的格式和声律,总体讲就是“六定”:定句、定字、定韵、定律、定对仗、定节奏。

1、定句:绝句,四句;律句,八句,排律,十二句以上,

2、定字:五绝或五律,20字或40字;七绝或七律,28字或56字;排律,60或120字以上。还有一种“六律”,六言句,极少。不计。

3、定韵:偶句脚必用平韵,奇句脚除首句外,绝不用韵,而且一韵到底。

4、定律:句中句间必须按平、仄、粘、对规定操作。

5、绝句可对可不对,律诗除首、尾两联外,必须对仗。

6、诗有节奏,五言为二二一,七言为二

二二一或二二三。这“六定”少一项就难入格律诗之列。

定字、定句不用多说,一点即透,今天在这里只就定韵和定律方面的内容简单交流一下,后两定由其他同志谈。

定韵:

韵这里指“韵脚”,这是诗的第一要义,无韵不成诗。汉语的韵,三千多年来有变化,但变化也不是特别大,否则我们今天对《诗经》就念不到一块去。由于各朝代统制中心区域的变化,通行的“官话”也就不大一样。所以从魏晋以后各朝代大都编有韵书,以供写诗和生活使用。现在常用的古代的韵书就是“平水韵”书,确定“平、上、去、入”为四声,平为平韵,上、去、入声为仄韵,每一声为一韵,共分106韵。读《诗经》就要按“平水韵”的一些韵部去定韵。现代的韵书就是“中华新韵”。四声是“阴、阳、上、去”,没有了入声。阴、阳是平韵,上、去是仄韵。同音的四声为一韵,共十四韵。现代写格律诗,可用“平水韵”,也可用“新韵”,唯独不能混押。格律诗中的押韵,前面说了,1、不管是律、是绝,首句可押可不押,;2、其他偶句必须押平韵脚,一韵到底,中途不能变韵;3、奇句脚与偶句脚平仄相反,也不能用同音字去“撞韵”;4、即是长律,一个韵字也不能重复使用,奇句脚同一个字也不能重复使用,一首诗里,同样的字也最好不重复使用;5、同音韵字尽量避开;6、不可“挤韵”,即一首诗中尽量不用与韵脚同韵的其它字词,特别是在押韵句和首字中。7、押韵要按韵书中规定的韵部来押,比如“平水韵”,很多字韵今天看来没有区别,象东、冬;江、阳;元、寒、删、先等,但是不能通押,在新韵中,庚韵和文韵,看来区别不大,但也不能通押。

定律:

定律主要讲的是诗中的声律,也即平仄搭配、声调要求。因为格律五绝是五律、七绝和七律的基础。从发展历程讲,也是先有五言,后有

七言,所以五绝平仄弄通了,其它就不言而喻了。

1、格律诗基本规则。诗的平仄搭配,是千百年来诗歌发展中质量致臻和经验累积的成果。古代的诗,始于唱诵,唱诵就有个顺口或拗口、阴阳顿挫或平淡无味的语言构成问题,而凡顺口的、阴阳顿挫感强的,都与诗句平仄声律的合理搭配有绝大关系。古人在摸索中看到,诗句中一般是两字组成一个音节,一般把头两字称“头节”,中两字称“腹节”,后一字称“尾节”。相邻两个音节的声律相反,一般就阴阳和谐,就顺口有起伏。而各句之间为了和谐顺口也对平仄搭配作了一番探索,于是就产生了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节间相反,偶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五绝五个字,音节间声调相反就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一句是“仄起头”,就是前者,如果是“平起头”就是后者。第二句必须与第一句声调相对立,这样的两句才听起来婉转、起伏、顺口。

五绝是四句,以这种声调相对的两句为一联,一首绝句就是两联。一联中,以奇句为“出句”,偶句为“对句”。对句必押韵。五绝中以首句不押韵为常见,这样五绝的正格首联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对句的头节、腹节和尾节完全与出句相对。

以上这两句一联,是格律诗中最基本的平仄句式,其它所有的句式,不管怎样变化,都不过是这两句的变体。“邻句”一般指两联相邻的两句。也即第二和第三句,“相粘”是指两句的平仄基本相同。这样,因为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起头两字声也应该是:“平平”,但第三句按规定不能押韵,那它的句式应该是“平平※※仄”句尾与第二句已经不一样了,三、四两字如果用“平平”,这一句就成了四平一仄。如果用“仄仄”,句尾就成了三个“仄”,格律诗中谓之“三仄脚”,也犯忌,因为古人总结,每一诗句的声调重心在后半部,如果后

半部出现连续三个仄或三个平(三平调),都于声律有损害!于是古人把第二句中三、五两个字声作了调换,即尾部的平换到三上,仄就到了尾部,就符合规则了。这样形成的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这里一、二、四三个字声与第二句都相同,这就叫“相粘”。在一、四两字声有时有一些变化的时候,实际绝对“相粘”的只有第二个字声,因此第二个字声基本不允许变通。第三句确定了,第四句作为对句的句式就是:“仄仄仄平平”。所以这一首五绝正格或者标准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面这首五绝的格式,既是正格,也是五绝的第一种格式。五绝还有三种格式,分别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实,格律诗的所有绝、律诗都有四种常规格式,一般叫“常格”。为什么有四种?因为它的起落配合只有四种。

第一式第一句仄仄平平仄,叫仄起仄落式,也叫“双仄头”式。

第二式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叫平起平落式,也叫“双平头”式。

第三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叫平起仄落式,也叫“三平头”式。

第四式第一句仄仄仄平平,叫仄起平落式,也叫“三仄头”式。

这四种格式的第一句就是第一式的各句,所以这四句,也是其它

一切格律诗的基础。一首律或绝诗从首句上讲,有平仄两种起式,一种起式又有平仄两种落式,所以只有四种格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总共只有十六种格式。

分析上面四种格式,第一、二式,“双仄头”和“三仄头”式相比,除首句不同外,这首的其它三句字声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三仄头”首句要押韵,就有了三句韵句,所以弃“双仄头”句不用,“三仄头”用了两次。第三式实际上是第一式一、二联的互调,落尾是两仄两平,第一句换成了“三平头”。第四式与上一式相比,除首句“三平头”换成“双平头”外,余三句全同。以上四种格式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一调二换头”。

这四种格式也是所有格律诗的“标准”格式,以这个“标准”才能确定一些诗句是否“出格”,是否“变格”。

凡诗句平仄与标准格式严重不符,不改不能使用的,都谓之“出格”。对句与出句不相对,是谓“失对”;邻句与对句不相粘,是谓“失粘”,双平头一平变仄只剩一平,是谓“孤平”。失对、失粘、孤平以及三平调、三仄脚,都是“出格”,必须补救才能用。

凡诗句平仄虽然与“标准”不符,但不用补救或经过补救就能用的,谓之“变格”。“变格”是在“标准”格式基础上进行声律调整后的变通格式,丰富了格律诗的声调变化,但情况比较复杂,后面还要谈到。

2、五绝平仄的变体和拗救

五绝平仄有“标准”格式,但在人们真正从事写作时,往往并不能完全按标准去套。一种情况是有些地方,应该用平声但却只有个仄声字最合文义。有些字,平仄方都有同义词,可以替代。反之则不可替代。这就须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标准”进行些调整。

古人在长期实践中也发现,在一些诗句中,对有的字声作些调整,既可以使诗人选择词汇的自由度更大一些,同时也增加了声调的变化,使诗的音乐特性更突出,更丰富。这就需要在“标准”格式之外产生一些“变体”和“变格”。所谓“变体”是指在调整了个别字声后可以不用补救的“准标准”格式,反之,需要补救的才能自成一格的就是“变格”了。

变通也有原则,重点也放在“句内间字声相反”上,“规则”总的框架不变。在标准句式中,每一联中的“平、仄”数是相等的。变就是平或仄挪个地方,个数大多仍然相等。其实“间字声相反”的规则,在标准句中已有违反,比如“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两句式,就已经突破了“间字声相反”的要求,当然这主要是要迁就韵脚。所以五绝二、四、五三个字声,五牵涉是否韵脚,绝不能变动;二、四本来是“诗眼”,不可变动,只是四有时受三的影响,可以有限变动,那么二就是唯一的“诗眼”,绝不能变动,它决定诗句的“起”、“对”、“粘”,变动了,格律诗的性质就有可能变化。

这样,节奏点前面一个字就是一和三则可酌情变动,所以古人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说,这当然是指七言诗讲的,对于五言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结论是针对一般情况讲的,也有特殊情况下,一三也不能不论,四也不见得分明。在变通中还有一种“距离说”,即一句的重心在后半部,特别是韵脚处,所以,一般离韵脚越远,变通的自由度越大,离韵脚越近,限制就越多。下面我们从第一个字声开始,作一些具体分析。

A、○平○仄可平可仄的第一字声

五绝的第一个字声离韵脚最远,古人在长期实践中以为,每句的第一个字声是可以随意变通的,应该平的可仄,应该仄的可平。也叫

“可平可仄”,符号为○平、○仄。

五绝诗标准格式第一字声可变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里“双平头”句,就是:“平平仄仄平”,第一平不能随意变,它是带韵脚的句子,古人规定在带韵句中,韵脚不算,一个句子不能少于两个“平”,否则就是“孤平”,“孤平”是诗中大忌,绝不能出现。要变,也可以,必须在当句中补救一个平。这是拗救中的事。还有就是第一个字声担当了补救责任,也不再是可变的了。这种不用补救体,称为“变体”。

B 、基本拗救规则

第三个字声,古人以为是可变的,但变了以后要补救。如果不救,这一句诗就拗口了,简称为“拗”,对“拗”进行补救,就叫“拗救”。

“双平头”,即“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声如果变为平后,句子就成了“平平平仄平”,拗句,因为三不论,可救可不救。要救在本句救叫“自救”,对声调校正最好。应把一平换为仄来救三平,句式为:“仄平平仄平”,规则就是“双平一三救”,也可不救。同时它也可以出句救,它的出句是“仄仄平平仄”三平变为仄,这一联就是:“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三平头”即“平平平仄仄”的第三个平如变为仄后,就是“平平仄仄仄”,成了“三仄脚”,古人考虑用四来救三,句式就成了:“平平仄平仄”实际等于三四声互换,古人把这一种拗救法称为“特拗”它的对句是“仄仄仄平平”,也算和谐。规则就是“三平三四救”。

“双仄头”就是“仄仄平平仄”。它的三平变为仄之后,就是“仄

仄仄平仄”。可救可不救,救就是“一三救”,救后它的句式就是:“平仄仄平仄”。也可不救。同时它也可以对句救,它的对句是“平平仄仄平”三仄变为平,这一联就是:“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这样“双仄头”与“双平头”的三拗,即可“一三救”,也可“(出)对句救”救出的一联是相同的。

“三仄头”就是“仄仄仄平平”。它的一是可平可仄的,三变后,可以用四救,就是:“仄仄平仄平”。

第三个字声经过“拗救”后的变格体总括起来就是这样四句式: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

这四式成为一种常用“变格”。

整个拗救规则可以归纳这样四句话:

“三头”自身三四救,“双头”自身一三救。

出三对四对三救,小拗可救不可救。

一些基本的“拗救”大约就是这些,其它还有隔句救等,不赘述。

3、五律是五绝的叠加

五绝是四句20个字,五律是八句40个字,从字句上五律是五绝的叠加,从构成结构上看,也基本是叠加。因为各种规则都是格律诗通用的。比如从第五句开始,它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又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又“相粘”,第八句又与第七句“相对”,最后一首五律完成。同时,也是以仄起仄落为“正格”。那么它的格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实际上就是两首五绝一式的叠加,而且除二、四两“双平头”外,其它句的第一字声都是可平可仄。二式首句押韵也就是仄起平落,那么除首句变成:“仄仄仄平平”即“三仄头”外,后七句与一式全相同。

三式是平起仄落式也即“三平头”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实际是五绝三式的两首叠加。

四式是平起平落式,那么除首句押韵为:“平平仄仄平”即“双平头”式外,后七句与三式也全相同。这里也是除四、八句“双平头”外,其它第一字声也全“可平可仄”。

4、七言规则是五绝规则的延伸

七绝就是在五绝的每句前加两字,七律就在五律的每句前加两个字。即“遇仄加平,遇平加仄”。七言绝、律平仄声律规则就是五绝的规则。在拗救上的规则也基本不变。不过字序有点变化而已,比如,因为前面加了两个字,原来的一、三、五,这里变成了三、五、七;规则中原来的“一三救”就变成了“三五救”,原来的“三四救”就变成了“五六救”。七言的第一个字毫无例外地全部“可平可仄”;七言的第三个字声还是除两个“双平头”外,其它都“可平可仄”。“双字头”、“三字头”、“孤平”都还是以五绝的为准,比如“仄仄平平仄仄

平”,第三个平动了就是“孤平”,那怕第一个字换成平,成为“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一句还是“孤平”等等。

七言绝、律以平起平落为最常见,它也就是“正格”,七绝“正格”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二式就是首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后三句不变。七绝三式就是二式的两联互换。四式就是首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三句为三式的后三句不变。

七律一式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实际上是七绝一式与二式的叠加。七律二式是七绝二式的叠加。七律的三式也是仄起仄落式,是七绝一式的叠加。七律的四式是七绝三式和四式的叠加。

七绝的变格体也是五绝变格体的延长: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七绝的这个变格体每句第一字声也全都“可平可仄”。第三字声除“双仄头”外,也都“可平可仄”。这些变格句式当然也完全可以应用于七律中。

总之,格律诗的平仄就是以五绝为基础的,对五绝“正格”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其它都会迎刃而解了。

二○○九年四月十日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古体诗和近体诗解读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概念 1、古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 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2、近体诗的概念及特点 近体诗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格律性。《辞海》对格律诗的解释为:“诗歌的一种,也是一种诗体。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倘有变化,要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排律。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总之:要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这有四方面: (1)字句要求。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排律则字数不限。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有人会说,格律诗分明是古时候的诗,为什么叫近体诗呢?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诗的诗,也称为古体。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两者的明显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严格的格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指出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字数合律,五律为四十字,七律为五十六字七绝28 字五绝20 字;第二,律诗对仗合律,中间两联对仗;第三,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如果只具备第一个因素,就不是格律诗,而是古风,只是字数与律诗相合;如果只具备前两个因素,仅是古风式的律诗,也就是“拗律”。 古体诗在这几方面,或没有要求,如对对仗并没有要求;或要求较宽,对字数、用韵的要求也较宽。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格律诗的形成 我们知道,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为律诗、绝句两类。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通俗地讲,“格”就是规格、格式、法度,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诗的句式、字数、平仄、粘对替要求;“律”就是规律、音律、气韵,是节奏、结构等内在的规定性,比如诗的押韵和起承转合。合起来看,格律就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替,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格律诗写作(1)

格律诗写作(1) 本讲座采用由今还古,逐步回归的方法,会汉语文字,懂拼音即懂平仄,适合新人和年青一代学习。 第一章引言 格律诗又叫近体诗,它首先应该是诗,符合诗的特性,格律只是它的外在特征,或者说是格式。正是近体诗的格律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诗体。 下面,我们就从格律诗这三个字讲起。 一、诗 什么叫诗,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从上可以看到诗具有如下的特点。 1、语言精炼。不像写文章那样长篇大论。 2、节奏鲜明。诗作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跳动。 3、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古人有“诗言志,歌永言”之说——《书·舜典》。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流行的诗的定义是何其芳的:“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这说的是那个时代流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的定义,并且包含着何其芳对诗的形式美、格律美的强调。 八十年代初,吕进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那么,格律诗的诗首先应该满足诗歌定义及其特性的要求。 二、古诗的发展 格律诗从哪里来,应该是从古诗发展而来。 我国古诗的发展历程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古诗、绝句、律诗区别

1.起源时间不同: (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 (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 (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 古诗体裁的分类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 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 I 、, G > : 注意: (),内的字宜平可仄: (平);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 (仄) ; 2、括号 我们先复 (仄)仄平平《仄》仄 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平(仄)仄仄平 平。 (平)平(仄)仄仄平

3、括号《》,变格时宜平可仄:《平》; 4、括号《》变 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 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 的格式)。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 3、4 的 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 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 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 X 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 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

唐宋词鉴赏-词与近体词和古体诗的区别

课题1:词与近体诗、古体诗的区别 这里根据课堂讲解、推荐书籍和个人见解,简单回答了词与诗的一些区别。我国的诗词文化的发展都曾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历经千年而流行不衰,下面就具体由定义、内容、题材、流行时间四个方面对它们的区别分别展开探讨。 ?定义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百度百科) ?内容 1. 语言特色 词作为诗歌的发展,来源于宴饮之时,起初只起到助兴、娱乐的作用。因此词在语言要求上是和音乐、朗朗上口的。词作为这样的文学,一方面固然没有诗那样教化人心,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更流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有呈现社会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引起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共鸣的效果。 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这一点与词比较类似,另外,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体现普通人民感情生活和《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样返璞归真的诗句。 近体诗在格律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了,《人间词话》中有言:“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在对规则的要求更加严格后,诗人创作的方向比较固化了,不能再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就在深度上多做文章,比拼在思想感情上谁更高尚、更深远。如《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句。 2.思想感情 词在思想感情上以境界为上,王国维言: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语言精美,意境旷远。在语言的华丽精致方面,柳永当属大家,《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用华丽的语言,流畅的笔调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而李煜的赤子之心和才华横溢则无处不在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l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故言: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古体诗语言精练,善于从极简的文字中展现无穷的意境,风格含蓄隽永,《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笔法多变精炼,表现出强烈的忧伤。 近体诗,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还把我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题材 发展到宋代,词的类型大概可分为两种:豪放派和婉约派。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的豪放派将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报国热血融入词中,语言大气,格局广阔,“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组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姜夔、陆游的词相对好学,而学南宋辛弃疾宏大壮阔的格调却十分不易。故又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参见《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格律诗写作技巧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格律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由诗人、诗理论家长期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一种高度艺术化、音乐化的民族形式。由这种格律构成的格律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韵回环流转之美,声调交替抑扬之美,句式骈散变幻之美,词语精炼含蓄之美,构成了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今多少伟大诗人都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格律,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

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第四句:☆○ ☆● ☆○ ☆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

学生 格律诗写作精品展示

春复回 郭智宇 窗前雀影声声笑,满园春桃已泛红。 新芽点点未绿尽,旧路茫茫已断穷。 飞鸟北回哪年月,水流东走何去从。 红尘万物皆往复,只余人心万悔中。 愁 冯一凡 新枫未起花先落,故柳将发絮已焚。过目烟云几断忧,停颊雨雪常歇愤。贤观胜景今犹存,客叹衰心往却盛。淡酒厅堂醉意涌,浓烛座下愁情生。 思君 胡子风 春风卷叶青楼处,夜雨吹花满苑香。漫舞云台飘彩袖,轻飞月影照霓裳。岁月难识情定物,韶华怎改盼君郎。女子盈盈思故里,红颜寸寸念他方。

塞外刘凯溪 胡天寒气携风来,穿树平土柳芽开。雨封云低压新鹤,波止船行气轮台。西望昏日徐徐下,东迎苞花暖暖开。思君仍需随归燕,且寻异地故旧怀。 初春夏慧琳 昨夜风雨狂奏响,今早地上水汪汪。清草绿树冒新芽,百草欲穿新衣裳。我欲乘风渡天边,无奈飞到教室边。心在窗外随风到,人在教室里两行。 清明 宋忻瑶 花开阡陌草又青,雨落道旁天已暝。归来探看未亡人,别去再无当年影。黄土坟下成黄土,清明时节未清明。松柏碑前无哀声,且与谁人诉长情。 无题 张施旖 料峭山崖风消逝,钟鼓沉闷无尽时。

浓雾击靥魂已失,深林掠影心难持。乌鹊南飞非幸事,身陷囹圄老将至。凡尘有是却无世,徒留墨渍传青史。 功臣愤 罗皓文 锣鼓齐奏撼云月,马蹄飒沓绝土尘。龙袍金衣万众仰,手锁脚铐无人闻。淮阴含恨终长乐,武穆怀忠谥狱坟。丹心热血无处洒,敢问孰人知其恨? 早春 马昕怡 细雨淅淅告清冬,嫩草悠悠迎暖春。玉尘烈风与冰川,柳絮丛芮至桃笋。村童散学思野骑,耶娘下亩忧儿孙。戏猿飞鸟藏林间,惊起砚地烛点昏。 独步行 黄欣睿 尘晖暗窥深青幕,落霞凝尽浅碧旁。过者碌碌渐去散,风吟萧萧自彷徨。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 “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 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粘对亦称粘连。“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对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双救。(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二、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诗句中一个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而孤立。一般说:五言句不少于两个平声字,七言句不少于三个平声字,并且放对位置。在诗句中保持两个平声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 2、忌三连平(仄)。此指每个诗句的末尾不允许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3、忌换韵。律诗律绝都要求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或转韵。 4、忌失粘。律诗要求粘对(前面已说明)如果失粘会影响全诗的整体衔接,造成声韵不和谐。 5、忌合掌。在诗的对仗中形式多样。但不准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的不同词作对仗。 6、忌重字。诗本身字数不多,应力求精练,除用叠字句或有意安排外,尽量避免相同的字

格律诗写作常识

格律诗写作常识 冉茂勋 前言 这次传统诗词培训班,学会在给县人民政府的报告中,明确说是为我县申报书法之乡夯实基础。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也把传统诗词列为教学内容之一,有专门的《诗词写作》教材。诗、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珍宝,而诗又列三者之首。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不懂得传统诗词创作,最终只不过是一个汉字的抄写手而已,而且,抄写在应酬中也可能出现笑话,不可能成为功底深厚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诗序名篇,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也享誉当时,传之后世,收入《古文观止》,只不过由于他的书法冠绝千古,使其诗文相对减色。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着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以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识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统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四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闲庭信步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有关基础知识 一诗体 古代诗歌的种类,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是根据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书中说法简要讲讲。 古代诗歌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以外的古典诗歌通称古体诗。律诗只能押平韵,古诗则还可以押仄韵。 古代诗歌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都分为五言诗,七言诗。这是古典诗歌的基本结构,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这和古诗的“节奏”有关,至于古诗节奏是什么,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讲到。古风按字数分为五古、七古。 律诗也可分为五律和七律。律诗中也有长篇,称为排律。除了五言、七言之外,古诗还有杂言体。杂言指长短句杂在一起,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就是杂言。杂言诗歌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法,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古代诗歌还有一种绝句,过去把绝句算为律诗,但根据北师大的王力教授和楮斌杰教授的说法,作为五言四句体的绝句,应该比律诗的起源更早,所以绝句单独算一类,既包括古绝也包括律绝。为什么叫绝句,明吴呐〈文章辩体〉引〈诗法源流〉说:“绝句者,截句也。”也就是说绝句是把诗歌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部分截取后的诗。但是,绝句的本质是一种五言或七言四句诗体。 二、律诗 体诗以律诗为代表,产生与初唐,一般认为他们的开创者是初唐人沈诠期和宋之问。为什么律诗比较难做却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呢?这是因为此前古代中

国的诗歌,从〈诗经〉到乐府诗歌都是合乐的,有音乐伴奏。但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这样它只能依靠自身解决音乐中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之美,这也就只能靠汉语本身的声调变化来解决了,这是律诗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律诗的发展有两源,一是对仗的盛行,二是声调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做好律诗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诗,所以,写古典诗歌都先丛律诗开始。 由于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 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 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 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 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 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三、韵 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用韵也叫“押韵”。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学过拼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拼音包括声母和韵母两大类。比如“公”字,拼音为“gong”,其中“g”是声母,而“ong”是韵母,押韵也就是押韵母相同的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