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本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常识要点

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写格律诗,却又不遵守格律诗的写法,大多因为不懂得格律诗的常识,所以有必要普及一下格律诗的知识。

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朝定型,分为律诗(五律、七律)、排律(五言、七言)、绝句(五绝、七绝),其中主要形式是律诗,其他形式都是律诗的演化,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是一首八句,两句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律诗的每首每句都有固定的平仄式,以第一句第二字为准,是平声字就是平起式,用仄声字就是仄起式。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而言,古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现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按古声韵,除了平声字,上去入都是仄声字;按普通话,阴阳为平声字,上去为仄声字,现代没有入声字,分化到普通话的四声里去了。把声调有意识的运用到诗歌上来是南北朝的沈约,目的是造成调剂吟咏的节奏,构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感。

现代人写格律诗需要遵循的是古人的平仄规律而不是古代的汉语读音,只需要按普通话四声去弄平仄,不必按古代的声韵,研究古代的诗歌平仄要用古声韵,这是我一向的主张,因为语音是随时代而演变的,现代普通话是标准语音,用普通话弄平仄是语言规范化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汉语的尊重。这既有法的要求,也有现实的需要,那就是现代人读诗写诗都是按普通话来读写的,不是按古声韵读写的。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那么平仄格律有哪些规则呢?

一、粘对规则。“对”即对立、相反,“粘”是粘联相同。以起句(第1句)的二、四字为准,如起句的二、四字是仄平,那第二句的二、四字必须是对立的平仄【即“对”】,第三句的二、四字又必须跟第二句的二、四字同位粘联相同的平仄【即“粘”】。以下几句也是一对一粘直到最后一句。如果违反了就叫“失对”“失粘”。古人也有失对失粘的诗,写近体诗应该尽量避免。

二、莫犯孤平。一句诗中除尾句押韵的字外,全句只剩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如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字就犯了孤平。再如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平声字改为仄声就犯了孤平。如果犯了孤平就应该在本句适当位置把应仄声字改为平声来补救。句尾是仄声的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

三、避三平调。指句尾有三个平声字要避免。如五言诗的“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不能改用平声,七言诗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能改为平声字。古人偶有违反的,应尽力避免。

四、平仄活用。律诗平仄有定式,虽然有的字位不能变,但有的字位可活用。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后一句是对的,前一句不完全对,为了避三平、不犯孤平,一三五还是要论的。

五、拗句拗救。拗就是违反,凡违反平仄式的句子就是拗句。如失粘、失对、孤平、三平调等。

拗了就得想办法补救,简称“拗救”。补救的方法有二:

1.本句自救。这主要用在犯孤平的句子。

2.对句补救。

a.律诗出句违拗,对句适当位置补救。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按式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不”是仄声字,造成失粘,为了补救,就把下一句第三句应仄的字位改用平声“吹”。

b.七言绝句出句第六字拗,下句第五字救。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按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句第六字应平不能仄,作者用了仄声

字“十”,

就在下一句第五字改用平声字“烟”用来补拗。至于三平那是没得补的,只能回避。六、平仄变格。所谓变格是指按式不能平仄活用的字位做了变更,而又不视为违式。最常见的是:

1.五言诗“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如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歧”

字本用仄却用了平声造成失粘,作者特在第三字用仄声字“在”调剂。前提必须第一个字用平声。

2.七言律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李商隐“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字应仄而用了平声,把五六字的平仄一调换就成了变式。前提是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

七、讲究对偶。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即对仗。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平仄相间。

八、格律用韵。格律诗用韵规则是:

1.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2.押韵位置,固定不变。有起句押韵和不押韵之分。

3.单句仄声,偶句平声。

4.韵母相同,或者相近。

以上这些,都是今人写格律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但平仄声韵的运用没有必要按照古声韵。平仄的本质就是利用汉语的四声(古汉语有入声,现在分解到普通话的四声里),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押韵就是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制造音韵的和谐来达到朗朗上口的目的。

这是平仄押韵的本质,如果离开了这个本质规律的深刻认识,一味的死守古汉语的声韵来写诗作词,无异于带着锁链去跳舞,也类似于西施效颦,更是不符合普通话的语言规范化!有些古代押韵的字到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了,同样的用普通话来读是押韵的有些字在古代声韵里就成了不押韵的字。更有少数“古董”以为不按古声韵作诗填词就是不懂平仄,还力主背诵古声韵字,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格律诗常识要点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所谓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格律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是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而产生的规范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学习格律诗没有专业教科书写得那么复杂,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先登堂入室,再渐入佳境,只要能持之以恒,我相信大家都能功到自然成。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