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校园流行语之文化背景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作者:李燕梅余玉燕石飞莲马浩婷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1期0 引言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我们可以从某种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管窥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变化。
通过研究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观察色彩各异的文化层面,从而达到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使语言与社会文化的认识与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的目的。
什么叫流行语?一百位专家可能会有一百种界说。
中国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在一定的群体中流行的词语就是流行语。
”《日本国语大辞典》则界定为:“在某个时期,引起多数人的兴趣并广泛地被使用的词语”。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新曾在《浅谈中日流行语的区别与联系》一文中指出:“流行语”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同和关注的时尚词语,它聚焦社会百态,多层面、多方位地反映了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
考察近年来汉语与日语的流行语,他发现,中日流行语既有共性又有区别,还呈现相互影响的特点。
而周荐认为,在某一时期能够让“人人争说”的词语便是流行词语。
在互动百科的词条中,“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词汇的分类研究。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了解中日流行语,才能更好地了解中日文化,从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1 对调查结果的总结1.1 调查背景中日流行语是21世纪以来,在广大人群中,尤其是在80后与90后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
中日流行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交流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人们精神文化思想状态。
然而,中日流行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就让我们随着本次研究的开展一起来探讨吧。
《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对比研究》是在“对于中日流行语交流的认识度及其影响度的调查”和“关于中日流行语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度的问卷调查”收集的海量数据基础上,由我们的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撰写而成,是反映中日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对比研究。
038文化纵横中日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比较研究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日本互联网普及率达91.2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语言形式,青年群体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
其中,新造词既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也体现出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
网络上对于中日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很多,但有很多的研究将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混为一谈,对比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具有单一性。
笔者认为针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某一特定部分,进行时间跨度较长的对比研究,继而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比分析,探寻中日两国年轻群体表现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特征,加深中日青年群体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一般指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其代表性强、创造性高,具有新颖性和便利性。
与流行语不同,网络流行语的构词方式更加自由,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流行趋势。
网络流行语有很多类别,根据词性将其分为新造词类和非新造词类。
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被网民所创造出来的内容新、形式新、原来的词汇系统中没有或者虽有但是被赋予新的含义的词语。
非新造词类是指原来的词汇系统中存在的词语。
通过研究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语言构成、内容、涉及群体等方面能直观表现出那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青年的关注视角、语言风格以及价值观等的差异。
中日两国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日本《ネット流行語大賞》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新造词类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异同。
崔筱玉 张吉媛 刘 鸿(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摘 要:网络流行语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及时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诸多现象与问题。
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国高校的日语教学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对日语的接受程度、学习风格存在一定差异。
教师们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将日语教学与中国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相结合的挑战。
有必要通过研究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探讨如何因势利导,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深入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探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提出课程设计建议。
通过对现有高校日语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中日文化差异对教学的启示,结合研究成果总结中日文化差异对高校日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旨在为高校日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教学指导,促进中日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2. 正文2.1 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中日文化差异是日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日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中日两国的语言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汉语是表意文字,而日语则是表意音节文字,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中日两国在语法结构、词汇使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学习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些不同之处。
中日两国的文化观念和交际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日本人讲究礼节和谦和,表达方式细腻含蓄,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直接表达和感情流露。
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学习者在日语交际中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效果。
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
日本人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纪律性,倾向于团队合作和崇尚传统,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学习者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到语言结构、文化观念、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的高校日语教学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探讨了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了高校日语教学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文化融合与教学方法创新。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提出了研究局限性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日语教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高校日语教学、影响、现状分析、改进策略、案例分析、文化融合、教学方法创新、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局限性、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日语作为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高校日语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对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的高校日语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常常忽视了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有必要深入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从而为高校日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策略和方法。
本研究将以中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文化融合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高校日语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的探讨和分析。
中日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差异性,对日语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高校日语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语法知识,缺乏实践性教学等。
通过分析高校日语教学现状,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教学的参考和依据,提高教学质量。
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汉语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一部分流行语来源于日语,表明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日语借鉴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探讨了这种借鉴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日语借鉴,汉语网络流行语,文化因素,语言交流,相互影响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在网络时代,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趣的是,一些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日语的借鉴现象,这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探究,深入了解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分析其对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意义。
1.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表现形式1.1 借词现象借词现象是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这种现象中,一些日语词汇被直接引入到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并在使用中逐渐被汉语使用者接受和采用。
这些借词通常保留了其原本的日语发音和意义。
例如,"萌"(moe)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借词,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被广泛使用。
它原本表示对可爱、迷人事物的喜爱和热爱,如动漫、二次元角色等。
该词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逐渐在汉语网络文化中流行起来,被用于形容各种可爱、讨人喜欢的事物。
1.2 词汇和短语的借鉴除了借用单个词汇外,日语借鉴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涉及到一些词汇和短语的借鉴。
这种借鉴形式主要体现在对日语特定表达方式的模仿和引用上。
例如,"咕噜咕噜"(gū lū gū lū)是一个源自日语的借鉴短语,在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广泛使用。
它模仿了日语中用于形容物体滚动或旋转的声音的表达方式。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作者:许晓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快速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广为流传和传诵的语言词汇,即为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日两国流行语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国的流行语不断的促进两国交流的同时也让两国人民更为了解彼此。
关键词:中日流行语;起源;影响;异同点;作用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8-02一、流行语的定义说起流行语,近年来的年轻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何为流行语呢?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词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它是对某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文娱等方面的流行反映。
也许是年轻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也或许是因为他们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在流行语的创造者中年轻人相对居多,他们也是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群体。
流行语可以是积极意义的,也可以使消极意义的,虽然流行语的流行时间相对短暂,但是它却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使用范围之广使用频率之高,这都体现着流行语的特点。
二、日语中的流行语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流行语,日本的许多文化机构每一年也都会组织评选当年的流行语。
每年日本“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都会对当年的流行语作一个评选。
例如2013新语·流行语大奖中就评选出了如下流行语:(1)“倍返し(加倍奉还)”:因日剧【半泽直树】中的台词而走红的。
(2)“PM2.5”:相信是中国人都比较了解,但是这也成了日本的流行语,说明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地球上所有人都关注的问题。
(3)「お·も·て·な·し」“礼仪之心”:这是东京申奥最终PR上泷川克里斯汀演讲的一部分。
考虑到IOC委员多以法语为母语,演讲以法语进行,展示了日本国民所具有的“礼仪之心”。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语言研究中日语言文化对比调查研究崔敬研【摘要】从语言结构发展历史角度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发展主要受我国汉语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汉语词汇以及汉语修辞方面和我国语法有很多相同之处。
语法和结构很相同。
但是,如果想要利用对比的调查方法去了解日语言文化,对比结果出来却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日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性探究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元素,会跟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
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会受到国情、名族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就可以看出,在诸多国家有着相同点的语言已经体现出来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根据中日语言和我国语言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已经深深的烙印着文化差异性特点。
一、中日语言存在的差异性原因(一)国情民族不同国情名族存在的差异性,而语言影响是显得非常直接,依照原始文化最根本的因素。
我国是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语言结构表达上就会更倾向于内容存在的清楚性,表达时的明确性;而且中日都是作为较为单一性民族,其中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比较倾向于单一性。
我们都以为中日早晚也会以寒暄的语言为例,在日本无论在什么时候的寒暄,都会有本国比较统一性的说法和语言表达法。
从另一个方面上可以看出,日本语言表述的过程当中是很少会将自己本身的情感以及心态融合进去,在这样的形式下,还需要从日本的说话表情以及态度过程当中去进行判断。
相对来说这种日语语言文化中具备较为特殊的暧昧性和明确性,在中国语言上最重视的就是一语道破,从整体于结构上可以看出最开始都是由两个国家国情之间的不同之处所造成的。
(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气候它主要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的变化情况在日本活动得比较平凡,再加上日本是属于岛国的特殊性地理位置,这样一来就使得日本的气候是处于变幻莫测的形势[1]。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变化下,日本城市居民们常常都会在谈论到天气,这些已经成为了日本语言文化中最特殊之处。
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解决高校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高校日语教学策略的启示,分析教学案例并提出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将有助于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日语水平,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基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高校日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寻找改进策略。
通过深入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揭示高校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分析高校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高校日语教学策略的启示,通过教学案例分析验证研究结论,并提出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在语言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高校日语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2. 正文2.1 日本和中国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的影响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东亚国家,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高校日语教学中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在语言交流方面,日本和中国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
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可能会受到汉语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导致在日语表达上存在偏差。
在礼貌用语和敬语的使用上,中国学生可能会倾向于用汉语的方式来表达,与日本人的习惯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适应日本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对日语学习的态度和动力。
日本社会强调谦虚、礼貌和自律,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竞争和实用性。
这就可能导致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出现对日本文化的不适应和隔阂,减弱了学习的动力。
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文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探究一、引言日语是世界上第六大语言,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使得日语在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每种语言的学习都有其具体的教学方法,针对日语学习,我们需将中日文化进行对比,然后以此来探究科学教学方法。
二、日语教学性质对于非日语专业学生来说,日语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听懂日语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日语文章,并且具有良好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日语进行日常交流。
同时,在掌握这些基本的日语基础知识以外,还需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日本文化、经济和历史。
三、中日文化对比中日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别。
从语言人称表达方面说,我国由于受民俗和习惯影响,导致人们在与人交流中通常是先询问对方信息。
然而在日本文化中,这种行为有失礼貌,他们在初次与人沟通时,通常会向对方介绍自己。
在日常交际中,日本人通常很注重敬语的运用。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来说,日本人的表达通常比较模糊,不会作出肯定回答与判断。
但是在国内,对于一些猜测和揣摩的想法,通常均采用肯定语气。
从委婉的语气表达方面来说,由于中日传统礼仪存在较大差别,因而对于委婉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例如:我国人们在抽烟喝酒时,通常会发生劝烟劝酒情况,这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礼貌和热情。
然而在日本,这种劝亲朋好友烟酒行为是极不礼貌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表达决绝语气方面,日本人通常比较注重别人的面子。
同样,在日常社交中,日本人也通常是先为对方考虑,尽量顾及对方面子。
在这些方面,中国人就比较直截了当。
在招待客人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差异,日本人主要是用茶点招待客人,而大多中国人招待客人较为正式和隆重,必须准备满桌的美味佳肴。
四、中日文化对比下的日语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成功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
对于语言教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在日语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日语知识,必须从中日文化差异中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俗话说“语言是反映时代的镜子”,很多流行语可以反映出某个时期的社会现状。
现有的先行研究多针对中日流行语中的其中一种进行研究,将两者做对比研究的还比较少。
本论文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关于中日流行语的先行研究,设定了流行语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的特点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中日流行语所反映出的中日社会世相并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第四章利用谷歌趋势图和百度指数的数据,分析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流行动态特征。
中日流行语的共同特征主要有省略较多、比喻和方言的使用、词缀的妙用及强大的派生力等,不同之处在于中日流行语的书写特点的不同,以及受外来语影响程度不同等。
中日流行语反映出中日社会世相的共同点是中日民众对政治都很关注、都受到新旧媒体的影响和推动。
不同点是中日民众关注的领域不同,性别歧视程度、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环境灾害相关领域存在不同等。
关于中日流行语的流行动向,通过分析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的大数据图,将中日流行语分为“山形”“波形”和“其他”三类。
中日流行语中“山形”的占比远多于“波形”和“其他”。
也就是说,多数的流行语具有“一时性”。
但是,部分流行语并不具备“一时性”的特点:“波形”流行语在流行年份前后均保持了比较高的使用量,而有些“其
他”类的流行语尽管在开始流行前几乎未被使用,但是在流行年份过了以后,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使用量和搜索量,没有减少趋势。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对比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随着学生们的喜恶爱好的不断变化,已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的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本文对中日校园流行语的涵义,适用场合等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中日校园;大学生;流行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词汇的变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而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语言也有独到之处。
而且这些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他们各自的心理特征。
以此来显示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不被常规与传统束缚的个性。
求新、求奇、个性化是当下大学生共同的追求。
他们乐于创新,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
同时他们日常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都基本相近,所以很容易产生群体认同价值。
这就推动了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
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通过传播,广为流传的、具有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的词汇。
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在校园内部产生发展的为大多数学生(这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接受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流行用语。
中日校园最新流行语的对比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它体现了学生们希望从现有的词语及词语规范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沉闷的、拘谨的氛围,于是,创造出一些新鲜、奇特,自由、风趣的词语。
经过对近年来中日校园流行语的对比研究,发现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并且还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点。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参考中国各大网站的流行语,就其涵义,使用场合等作了说明。
1.顶。
这个字活跃在各大论坛,言简意赅,意为支持,是典型的意象形态话语。
其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意象俘虏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倾听港台流行歌曲,痴迷摇滚,读琼瑶、金庸、三毛、王朔,看周星驰的搞笑片,通俗文本以强烈的视听或宣泄重新塑造了大学生的感官,而今网络用语红遍大江南边,顶,沙发,大学生们对这些跟帖时用的词耳熟能详。
从构词法的角度来看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以2017年到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例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
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点、新状况的流行语。
它们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丰富了语言的词汇体系。
近年来,关于流行语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但大多都是以单一的语言研究对象为主。
鉴于此,本文以 2017年到 2021年的中日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并尝试从构词法的角度考察中日流行语的特征和异同之处。
通过对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国的社会现状和不同文化背景,促进中日交流与合作,提高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国;日本;构词法;流行语;对比作者简介:牟雅婷(1999—),女,四川泸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一、先行研究流行语的定义:米川明彦(1989)认为“流行语是新出现在语言社会中,或者为了新表现既有的事物和概念而被创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存在权得到了社会承认的词语”[1]。
日本学者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针对流行语本身、流行语的发展倾向以及流行语的构词法的研究这三个方向。
其中,米川(1989)认为新词和流行语的创作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与已有词完全无关的新词,另一种是利用已有词创造新词[1]。
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借用法、派生法、省略法、合成法、类推法。
如果从语言学角度对单词按词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洼园晴夫(2002)从词的构成论的立场深入考察了流行语的创作方法和意义变化,并阐明了语言学的法则和原理[2]。
目前,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李红艳(2014)对比分析了2013 年度中日两国网络流行语的异同,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了中日民众心理状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异同[3]。
吕娟(2018)以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的中日流行语大奖的获奖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日流行语各自的特征,围绕流行语与社会世相的关系以及流行动向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4]。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流行语是某一时间内盛行某地或某阶层的语言。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在文化、政治等各种方面的变化。
本篇论文将从文化心理学、经济、生成机制、社会变迁等层面将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
二、中日流行语的异同1.文化心理学层面中日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其流行语既存在相似之处,也会受国家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之处。
[i]相似之处即共性,不同之处即间性,下文内容将从这两者出发进行讨论。
从共性来看,两国的流行语言都可以大致的被归类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三类。
政治经济类的流行语都在生活中并不常用,且相对官方,例如中国的“小目标、命运共同体、人民至上”等以及日本的“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軽減税率(轻减税率)、令和(令和)”等。
文化娱乐方面两国的流行语都主要出自当时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之口或影视作品中,如中国的“葛优躺、洪荒之力、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和日本的“神ってる(太神了)、鬼滅の刃(鬼灭之刃)”等。
社会生活上,两国的流行语都表现出了人民对社会事件的较强敏感性,例如中国的“共享、巨婴、后浪”等,以及日语的“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连托儿所都出问题的日本还是快去死吧)、睡眠負債(睡眠缺失)、計画運休(计划性休假)”等。
而与共性相对的,两国的流行语亦存在着一定的间性主要体现在词句的构成上。
从词句构成的角度上看,日本流行语言的新造词句和外来词句占比大于中国。
中国的流行语言则在语义泛化和构式变体上超过日本,构式变体上可能和中文以单音语素为标记,只需要提取特定字词与其他搭配使用有关。
这种语言构成简化了构式变体的新词汇创造难度。
而语义泛化上可能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导致的高频度语言使用有关,这种情况下语言原有的语义会更容易淡化和拓展。
2.经济层面(1)从流行语看日本经济发展:2011-2022年的经济领域流行语的数量的稀少,反映了日本经济的低迷。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第一篇: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摘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
基于此,文章在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构、语义与语用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深化我们对于中日语言文化之间不同点的认识,为将来的日语学习、日语沟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引言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领邦,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
然而,两个民族毕竟生活于迥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由此不仅形成了迥异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而且也建构起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基于此,要想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对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化对日语个性化特征的认识,据此来指导自己的日语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中日语构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由此产生了迥异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态。
前者缺乏词形的变化,并且语句中的词序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十分规整严格,不能够随意变动。
词序稍微一变,整个语句的意思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后者则没有内部屈折。
一方面其语句意思是否转变取决于变词语素(相当于助动词),每一个变词语素都表达一种语法意义,而且日语中的格助词、副助词、补助助词等等也都发挥着相似的作用;另一方面,日语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各个词汇虽然也遵循着一定的次序,但主要是靠助词以及助动词的粘着来发挥其语法功能,并形成独特的句义内涵。
由此看出,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往往对助词(格助词和副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用法产生困惑,究其原因在于粘着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附属词大都是粘附在实意词的后面,或者是用言的词根上。
中日校园称谓语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各自的称谓语自然会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
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
中日两国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应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职官称谓在中国校园中,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职务,如“许主任”、“董校长”等等再正常不过了。
学生对老师有时也会以职务相称,如“系主任”、“班主任”等。
更有甚者,学生间也会以官职相称,如“班长”、“支书”、“社长”之类的。
可以看出,在中国校园内,职官称谓是相当普遍的。
然日本却大不同,职官称谓在日本校园中相当罕见。
究其原因,恐怕不得不从各自的文化说起。
汉民族的职官文化早熟且发达,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F组织就已高度发展,各级官职设置周密,名目繁复。
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相当普遍。
如我们熟知的“杜工部”和“韩吏部”实则就是对“杜甫”和“韩愈”的职官称谓。
只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韩愈曾任吏部侍郎。
类似这样的称谓可谓数不胜数。
后世流行的某些职业、职衔称谓,如“大夫”、“教授”、“博士”、“郎中”、“导师”等,实际上都是由职官称谓演变而来的。
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广泛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依然普遍。
除了政F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习惯上还是使用职官称谓居多,因为人们认为这样比其他任何称谓都显得更为尊敬礼貌。
因此不难理解中国校园中,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时常会出现的官职称谓了。
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也非常明显,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官衔、职衔的称谓上。
中日校园流行语之文化背景比较研究【摘要】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来源广泛、特征鲜明。
现在无论是汉语中的流行语还是日语中的流行语基本都是产生并发展于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校园口头流行语的出现,证明当今学生的思想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也愈来愈深。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日年轻人心理特点和思维现状,本研究旨在对校园中年轻人口头流行语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利弊的情况。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用语;造词法
一、先行研究
1、汉语流行语研究现状
早期的流行语研究以词语为对象。
90年代是流行语研究的初期,这一时期通常将流行语的概念限定在词汇范畴之内,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文章其调查研究的内容也必然以词语为主。
之后的研究则在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将新元素加入到流行语的定义中,有些研究开始将短语列为流行语的组成部分。
同时,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在完善了早期研究的纯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性,除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成果也日益成熟和丰富。
2、日语流行语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学界就逐步开始了针对流行语这
一社会现象的探讨。
槌田満文(1976)曾以作家獅子文六在战后的名作『自由学校』中的流行语“とんでもハップン”为切入点,对流行语的内在特点、存在期限、产生来源、构词方法和传播手段进行了细致研究。
米川明彦(1989)例举大量实例,对流行语的定义、产生、构词、普及乃至衰亡进行了详细阐述。
针对它的利弊问题,金田一春彦(1982)肯定了流行语内含的讽刺批判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号召人们不应停留在流行语诙谐幽默的层面上,应更深入的对其所反应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
分析日本历年在“ユーキャン新語、流行語大賞”中评选出的流行语,创作者多为政治家、作家或文体界知名人士,也有部分源自广告、隐语、年青人用语等集体创作。
可见,流行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取材十分广泛。
『日本国語大辞典』将流行语定义为“ある一時期に、多くの人々の間で興味をもって盛んに使用される単語や句。
はやりことば。
流行言葉”。
(译: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内,为许多人所感兴趣的,并广泛运用的词汇或句子。
)
这一定义明确指出流行语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源于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并用于反应该现实。
同时表明,流行语之所以能被冠以“流行”之名,除了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之外,还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大众皆可接受并能运用自如。
此外,米川明彦还着重强调了感染力的大小对流行语是否能流行起来的重要性,认为“具
备强烈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称之为流行语”。
上述文献主要围绕日语流行语的使用特点和造词规则进行论述,并未对中日校园流行语做出专门的研究。
因此,有必要以先行研究为基础,通过探究中日校园流行语的产生、定义和构词特点,进而试析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中日校园流行语
1、汉语校园流行语
“给力”:原本属于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
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另一种说法是,“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意思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当然,校园里除了这种社会上普遍使用的流行语之外,还有属于大学校园特有的流行词,比如“神马都是浮云”(意为什么都是过眼烟雨)、“美眉”(漂亮妹妹)、“顶”(支持)、“汗”(被吓倒)、“东东”(东西)、“菜鸟”(上网新手)、“亚历山大”(压力很大)、“靓妹”(美女)、“拍拖”(谈恋爱)、“爽”(感觉好)、“打的”(坐出租)、“买单”(结账)、“泡妞”(找女朋友)、“翘课”(逃课)、“养眼”(令人赏心悦目)、“校草”(指全校最帅的男生)、“挂科”(指考试不过)、“酷毙了”、“帅呆了”、“哇噻”(惊讶等场合发出的感
叹)、“巨”(很,非常)等等。
2、日语校园流行语
日本年轻人喜欢使用的流行语都有モトカレ/モトカノ(元の彼氏/元の彼女)、ミッグ君(为讨好女生经常为其施于小恩小惠的男生)、ミッコちゃん(为讨好男生而经常送”贡品”的女生)、アッシー(足)(对那些只要女生一个电话便欣然前往的男生的戏称)、ネッちゃん(迷恋上网的女大学生)、ビショー(来自“微妙”,表示不同意对方观点但又不愿意伤害对方的回答方式。
セクハラ大魔王(对女性进行性骚扰的男生,反之女生则是“クイーン”)、ズル休み(不向老师打招呼擅自旷课)、シャイな奴(害羞、怯生的男生)、“あの男の子、マジシャイね”、キモイ/キショい(気持ちが悪い/気色が悪い)、借りパク(借东西不还)、オール(徹夜)。
「超」(チョ/チョー)是辣妹们最喜欢使用的字眼之一,为一接头语,下接形容词或形容动词,用来表示很、非常、超群的意思。
最近冒出的流行语之中就有チョーmm,mm皆取头字母,第一个m是由まじめ(认真)简化的まじ,第二个m是むかつく(生气),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实在很生气;而チョーym的第一个y是やる気(yaruki 干劲),第二个m是満々(manman,充满、十足),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干劲十足,特别吗?不过在鉴用「超」的副作用就是予人一种幼稚、不可信赖的感觉。
少女漫画中,常有描缯青春少女面对心仪对象做出爱的告白时,
心中莫名泛起的羞涩与怯意的场面。
那种纯情,如蜜糖般甜美却伴随着苦涩的单恋,在描写出少年青春不识愁滋味,才会相思。
不过,随着现今日本性开放的风气,抱着游戏人间的年轻人索性将爱的告白[告白する」简化为「こくる」。
带点轻佻,感觉上少了一份对爱情的真诚与纯真。
会話:
a:昨日、雅治君にこくられちゃったの。
b:ホントー、あんた、何と言ったの?もう返事した?
a:まだ、うーん、どうしょうか分からないよ?
b:大事な事だから、もうすこし考えれば。
中译:
a:昨天,雅治向我告白了。
b:真的?你怎麽说?已经答应了吗?
a:还没,嗯,我不知道该怎麽做?
b:这麽重要的事情,再稍微考虑一下吧。
三、中日校园流行语之文化比较
在中国,为什么网络流行语深受广大年轻人所欣赏?他们认为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时尚并且方便。
浅显易懂,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是网络语言最易影响的受众。
流行语比较幽默,可爱青春期的少年,其实就是处于成人与小孩之间,渴望早点长大,但心理上却依然没有成熟,所以会喜欢网络语
言中的一些可爱,新奇的表情。
网络流行语在此基础上由网民自发进行加工,最终用最精炼的字组成,浅显易懂的传播着对事件的讽刺和态度,真实,有力,言简意赅。
现在流行快餐文化,大家都喜欢简明扼要,一切以效率优先,便捷优先。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是时代的进步,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
流行语作为日本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剂,丰富的体现了日本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和社会情感。
尤其是日本校园中,年轻人使用幽默简洁的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同时,流行语构成方式的多变也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校园风气的开放和人们创造热情的高涨。
由于流行语是语言发展、词汇增加和词义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加之,其源自社会并反射现实的特性,因此,在探讨如何看待流行语这一问题时,人们应坚持以正面意义为主进行分析,肯定流行语为社会带来的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仓里新.研究流行语的社会文化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钱道静.大学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张文凌.流行在大学校园里的新词儿[n].大河文摘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