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气管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支气管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支气管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支气管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支气管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一、支气管肺炎的定义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支气管壁黏膜及其附近的肺泡发生炎症的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为特征。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以冬春季多发。本病属于中医学“肺炎喘嗽”等范畴。

二、一般原则

(一)西医:支气管肺炎

1.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麻疹、百日咳、流感等传染病史。

2.患儿多数起病较急,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可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轻度恶心、腹泻等症。早期为刺激性干咳,逐渐加重,极期反略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重症患儿有呼吸增快,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明显三凹征,甚则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毒性脑病。肺部叩诊浊音,听诊闻及管状呼吸音、中小水泡音。心率增快,心音低钝。

3.细菌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且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病毒感染白细胞正常或偏低。

4.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示两肺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或融合成为片状阴影;也可伴有肺气肿或肺不张。

(二)中医:肺炎喘嗽

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三)中医证型:分为常证和变证。常证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变证分为心阳虚衰和邪陷厥阴。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常证

(1)风寒闭肺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作,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

主方:三拗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牛蒡子、前胡、鱼腥草、甘草。

加减:发热无汗,表证重者,加荆芥、豆豉辛温解表;痰多白黏,苔白腻者,加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若寒邪外束,肺有伏热者,加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中成药:杏苏止咳颗粒、通宣理肺丸、止咳止喘糖浆可选择一种口服治疗。

(2)风热闭肺

①轻证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咳嗽气急,痰少,口渴不甚,咽红,

舌红,苔薄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热,宣肺化痰。

主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杏仁、桑叶、前胡、枇杷叶、薄荷(后下)、蝉蜕、甘草。

②重证症状:高热微恶风,有汗,咳嗽气急,痰多,烦躁不安,气急鼻煽,口渴,咽部红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治法:辛凉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黄芩、大青叶、桑白皮、法半夏、前胡、莱菔子、生甘草。

加减:咳剧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天竹黄;热重,加鱼腥草、板蓝根、虎杖。

中成药:急支糖浆、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任选一种口服。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任选一种静脉注射。

(3)痰热闭肺

症状:壮热烦闹,咳嗽频作,咯痰黄稠,气急鼻煽,喘剧者可见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或有喘憋,喉间痰鸣,面赤,唇红或紫,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止咳平喘。

主方: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常用药:炙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葶苈子、桑白皮、黄芩、鱼腥草、法半夏、浙贝母、甘草。

加减:腑实便秘,加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口唇紫绀,加丹参、桃仁;痰重,加瓜蒌皮、黛蛤散,必要时加鲜竹沥或猴枣散口服;热重,加虎杖、栀子。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小儿清肺化痰颗粒、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止咳平喘糖浆任选一种口服。清开灵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任选一种静脉注射。

(4)阴虚肺热

症状:病程迁延,低热潮热,面色潮红,干咳无痰或黏痰难咯,唇燥口干。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紫菀、桑白皮、地骨皮、百部、干地黄、炙批把叶。

加减:阴虚潮热,加青蒿、鳖甲;痰稠难咯,加川贝母、阿胶(烊化)。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膏)、蜜炼川贝枇杷膏、川贝雪梨膏,任选一种口服。

(5)肺脾气虚

症状: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软。

主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另炖)、白术、茯苓、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

加减:低热起伏,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龙骨(先煎)、牡蛎(先煎);

动则汗出,加炙黄芪、防风;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腹泻不止,加山药、木香、诃子。

中成药:健脾八珍糕、参苓白术丸、玉屏风口服液,任选一种口服。

2.变证

(1)心阳虚衰

症状:虚烦不安,面色灰白,呼吸浅促,唇指青紫,额汗不温,四肢厥冷,右胁下胀痛,心悸,小便量少。舌质紫暗,脉细数而弱。

治法:温补心阳,通脉救逆。

主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另炖)、白芍、丹参、制附子、红花、甘草、龙骨(先煎)、牡蛎(先煎)。

加减:口干舌红,加西洋参(另炖)、麦门冬、五味子。

中成药: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任选一种静脉注射。

(2)邪陷厥阴

症状:壮热神昏,面色青灰,烦躁谵语,口噤项强,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清心开窍,凉肝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干地黄、钩藤(后下)、白僵蚕、黄芩、白芍、竹茹、蝉蜕、石决明(先煎)、羚羊角粉(冲服)。

加减:壮热烦闹,加石膏(先煎)、知母、栀子;便秘,加大黄(后下);痰涎壅盛,加猴枣散(冲服)。

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任选一种静脉注射。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有心慌、气促、心率增快可用参麦和或丹参注射液,一般连用7-10天。

2、如合并腹泻、厌食等可加用小儿健脾颗粒。

3、如合并鼻痒、流清涕、喷嚏、易感冒、过敏性鼻炎可加用辛芩颗粒。

4、如合并病毒感染,可选用利巴韦林、炎琥宁、干扰素等。

5、如出现发热和血象明显增高,可选用青霉素一类的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过敏可选用阿奇霉素或根据药敏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显效: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症状明显好转。

3、改善:咳嗽、气急等症状减轻。

4、无效:患者经治疗原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较高,是小儿住院的首位病种,属于我国小儿四病防治的重点疾病之一,也是威胁小儿生命的主要疾病,虽然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卫生条件改善,小儿细菌性肺炎发病率显著下降,病毒性肺炎在肺炎中所占比例升高,西医药在针对病毒性肺炎方面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可供临床选用,而既往多项研究结果证实中医药在防治病毒性肺炎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在减少并发症,提高痊愈率,缩短住院天数,节约费用,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但临床上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支气管肺炎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时,中药优势不明显,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微循环衰竭等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2.既往关于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做了大量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均证实中医药对于病毒性肺炎具有肯定的疗效,而对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则缺乏有说服力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规范化临床研究总结资料。

3.西医关于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多以病因分类为依据,根据不同病原体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但对病毒性肺炎未见特异性疗效。中医药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临床应用广泛,效果也值得肯定,但目前还缺乏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外的病毒性肺炎(西医不同病因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和疗效评价研究,也缺少中医辨证属于痰热闭肺证以外较少证型的规范化研究报告。

4.小儿肺炎的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此年龄组患儿中药汤剂口服有一定困难,依从性差,因此开发新的中药制剂对于推广中药在小儿肺炎中的使用率意义重大。

5.反复肺炎是儿科临床医师治疗中的棘手问题,如何运用中药增强患儿体质,减少肺炎发生率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肺炎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1.以往的临床研究均侧重于选择轻中度病情的支气管肺炎患者,但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医药的介入将在对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因此,提高中医儿科对支气管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从整体上提高支气管肺炎的疗效、降低病死率。建议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支气管肺炎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

的优化研究。

2.我科在研究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小儿肺炎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即将由国家局法规局发布,下一步期扩大西医不同病原体肺炎研究范围,进一步优化小儿肺炎诊疗常规。

3.深入研究小儿肺炎中医不同证型(风寒闭肺证、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西医不同病因(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儿肺炎全面、规范病证诊断、疗效评价体系,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4.以便于推广应用为目标,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为要求,进行药物剂型改革。研制小儿肺炎的系列院内中药制剂,产生中药新药,争取研制肺炎的中药注射液,完善包括雾化吸入等在内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5.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通过平时扶正固本的药物治疗和预防调护措施,增强患儿抗病能力,降低小儿肺炎的临床发病率。

【疗效评价标准】

1、2012年1月-6月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住院病例数: 150例平均住院天数:7天

占总病例比:62﹪平均住院费用:1134.50元

中药使用率: 96﹪治愈:92.6%

好转率:8.4﹪中医治疗率:0%

2、疗效分析:

本年度所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平均年龄 2.5岁,本年度通过中医药支气管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好转率达98.6﹪,形成独特特色。通过对方案的实施,全科的医生基本掌握了优势病种的中医治疗方案,并用此方案指导治疗,使中医治疗参与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广大患者对祖国医学的认识和了解,使部分患儿也乐于接受中医药治疗。实施方案以来,在中医药治疗参与率提高的前提下,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本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肺胀(慢阻肺)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2.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3.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烦躁,心慌等。胸部隆起呈桶状,叩之呈过清音。听诊有痰鸣音及湿罗音,心音遥远。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 4.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痉厥、出血等。 (二)西医诊断 1.症状 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为间断性咳嗽,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可有咳嗽,夜间咳嗽常不显著,少数患者无咳嗽症状,但肺功能显示某些气流受限。

咳痰:咳少量粘液性痰,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少数患者咳嗽不伴咳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典型表现,早期仅于活动后出现,后逐渐加重,严重时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可出现喘息症状。 全身性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体征 一般情况:粘膜及皮肤紫绀,严重时呈前倾坐位,球粘膜水肿,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呼吸系统: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时可呈胸腹矛盾呼吸;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双侧语颤减弱,肺叩诊可呈过清音,肺肝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低,呼气相延长,有时可闻及干性啰音和(或)湿性啰音。 心脏:可见剑突下心尖搏动,心脏浊音界缩小,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时P2>A2,三尖瓣可闻收缩期杂音。 腹部:肝界下移,右心功能不全时干颈反流征阳性,出现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 其他:长期低氧病例可见杵状指/趾,高碳酸血症或右心衰竭病例可出现双

浅析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临床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24T15:34:35.1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作者:赵晓敏[导读] 对于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 北安市中医院 164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慢性支气管肺炎采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9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其中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的应用的推广。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疗效[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ronic bronchial pneumonia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90 cases of chronic bronchial pneumonia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March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routine treatment given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l treatment,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group in our hospital,th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4.44%,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56%,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for chronic bronchopneumonia patients for clinical treatment,conventional treatment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romo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chronic bronchopneumonia;curative effect; 临床医疗统计上,慢性支气管肺炎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薄弱,抵抗能力较低、病原菌入侵等造成呼吸道产生炎症[1]。慢性支气管肺炎其发病的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整个支气管功能,甚至会影响到肺泡。慢性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小儿时期,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更甚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其开展有效治疗和研究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选取本院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9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探讨常规医疗与加入中医疗法在对慢性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9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组之后,对照组45例,男性22例,年龄在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2±10.3)岁,女性23例,年龄在2~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1±10.5)岁,病程为1~13d,平均时间为(7.2±1.3)d;观察组45例,男性24例,年龄在2~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5±10.5)岁,女性21例,年龄在1~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8±10.6)岁,病程为1~12d,平均时间为(7.1±1.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所选取的患者采用抗生素等西医疗法,医师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治疗,例如使用克林霉素、头孢菌素以及青霉素等,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平喘、祛痰和止咳等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方法治疗,主要采取中医辨证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施治,一般来说对于风热型支气管肺炎则采取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祛痰镇咳等方剂给予治疗。主要组方为:银华、甘草、麻黄、生石膏、连翘、鲜芦根以及杏仁等中药材。组方有两种:(1)麻杏石甘汤加减。甘草、麻黄、杏仁等各2g,连翘、生石膏、银花、黛哈散以及寒水石各9g,苏子6g。若患者大便干燥则可加入瓜萎20g;(2)二陈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茯苓、半夏各6g,桔梗、陈皮、甘草、杏仁各3g,白芥子与苍术各5g,莱菔子和苏子各8g,中药均用水煎服,1剂/d,1周/疗程。 1.3指标评价 显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产生不良症状;有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患者产生不良症状,但经治疗后消失;无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消失,甚至有病情加重趋势。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或者[n (%)]表示,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本院的分组治疗,其中对照组治疗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44%,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很多微生物均可能引起人们患慢性支气管肺炎疾病,其常发时间为气温变化较大时期,气候变换患者的自身抵抗力下降,极易引发慢性支气管肺炎[3]。慢性支气管肺炎在临床治疗上由于其迁延时期较长,难以得到有效治愈,其不仅会造成生命健康所带来的巨大损害,而且还会危机患者的生命,并给治疗家庭带来严重影响。慢性支气管肺炎从中医辨证观点来看,其具有的特征不一样所采用的治疗药物也不一样,通常对于风热型支气管肺炎主要采取祛痰镇咳、辛凉透表以及清热解毒治疗为主。治疗的方剂主要包含银华、甘草、麻黄、生石膏、连翘、鲜芦根以及杏仁等中药材等。对于邪热内结引起的肺炎则应给予宣肺通俯汤进行治疗,主要方剂包含了大黄、柴胡、前胡、杏仁以及知母等药材。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月)。 (1) 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因此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能够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

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

中医治疗女性卵巢囊肿处方

中医治疗女性卵巢囊肿处方 *导读:消瘀桂苓汤灌肠方?药物组成桂枝log?皂角刺12g? 穿山甲10g?赤芍12g?三棱15g?桃仁12g?莪术15g?当归20g?茯 苓15g?生…… *消瘀桂苓汤灌肠方 ? *药物组成 桂枝log? 皂角刺12g? 穿山甲10g? 赤芍12g? 三棱15g? 桃仁12g? 莪术15g? 当归20g? 茯苓15g? 生黄芪12g? 红花6g? 白芷10g? 制乳香10g? 制没药10g? 制大黄10g? 柴胡10g *制剂用法 将上药用水煎2汁后混合,浓缩至50ml左右,待温度降至38C左右,用50ml针筒抽取药液,接肛管灌肠。灌肠前先排空 大小便,灌人200ml左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尽可能将药液保留1小时以上,如即有便意可改为胸膝卧位5~10分钟。一般每晚灌1次,急性而症状较重者可1天灌2次。余下的药液仍可分次口服,以增药效。7~15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适应病证 卵巢囊肿单侧、双侧、混合性、实质性等所有病例均有不同

程度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流液、小腹胀痛、肛门坠胀等症状,周围血象多有偏高。 *评??? 按 卵巢囊肿多发于已婚年轻女性,中医辨证多为痰瘀互结于胞络,证属瘕瘕范畴,治宜活血化痰、软坚消徵。自拟消瘀桂苓汤化裁于复元活血汤与仲景桂枝茯苓丸,并加入三棱、莪术、皂角刺、乳香、没药等以加强化瘀消痰之功。通过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有一定的优势。 *应用本方应注意 单纯性囊肿,加乌梅、五倍子、天仙藤、牵牛子;混合性囊肿,加水蛭、地鳖虫、蜂房;腹痛、肛门坠胀,加红藤、败酱草、猫人参、藤梨根;纳差、舌苔白腻,加半夏、胆南星、白芥子、干蟾皮;腹胀便秘,加槟榔、改制大黄为生大黄后下;经血淋漓不尽,加煅乌贼骨、茜草、仙鹤草。 ?????? *少腹逐瘀汤加味方 *药物组成 小茴香6g? 干姜6g? 延胡索15g? 当归20g? 川芎10g? 官桂3g? 赤芍10g? 蒲黄10g? 炒五灵脂10g? 香附12g? 乌药10g *制剂用法

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

尪痹病诊疗方案 (2014年) 一、病名 中医病名:尪痹 西医病名: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定义 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三、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关节及关节周围的晨僵至少 1 小时(≥ 6 周)。 ②3个或者 3 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肿(≥ 6 周)。 ③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者近端指间关节至少有一个关节区关节肿(≥ 6 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 6 周)。 ⑤类风湿结节伸肌表面或近关节区域的皮下结节。 ⑥类风湿因子阳性(正常人群中阳性率<5% )。 ⑦手X线改变后前位手、腕关节 X 线显示骨侵袭或明确骨质脱钙的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2)2010 A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 -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小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 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ACPA阴性(0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ACPA,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 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 CRP和ESR均正常(0分) - CRP或ESR异常(1分) D:症状持续时间 -<6周(0分) - ≥6周(1分) 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四、辨证要点 根据痹痛的性质、部位,辨病邪之偏胜;以痹痛性质辨:疼痛游走性、放射性、闪电样者多属风邪偏胜;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局部欠温,遇暖则舒,多属寒性偏胜;疼痛重着,属湿。以疼痛部位辨:上肢、全身多个部位疼痛多属风邪偏胜;下肢疼痛多属湿邪偏胜;腰部冷痛多属寒邪偏胜;局部疼痛不移多属淤血。但是,临床实践发现,由于痹病的病变部位在肌表、经络、筋骨,未直接涉及脏腑,或病程长久,正邪在体内几经变化,各证多难悉具。因此,临床要谨守病机,把握特征,结合兼证,辩证施治。 五、症候分类 1.风寒痹阻: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舌苔薄白,脉弦缓或弦紧,或浮。 2.热毒痹阻: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优势病种肺胀

肺胀诊疗方案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当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性肺气肿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肺胀进行辨证论治。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病变脏腑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病理因素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又互相转化。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典型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敝闷如塞等。(喘、咳、痰、满、闷。)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病久可见面色、唇甲青绀,心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胸水,腹水,甚至喘脱等危重证候。严重者可见昏迷、抽搐或出血等症。 (3)有慢性肺部疾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20年形成本病;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有诱发因素。多由外感诱发,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 (5)体检可呈肺气肿体征,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 (6)胸部X线、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气分析、肺功能等有助于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参照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 1有吸烟等高危因素。 2临床症状、体征。 3肺功能: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 4排除其它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异病理表现的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疾病,如肺结核、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等不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9-06-03T16:53:36.3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4期作者:贺淑清[导读]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反复发作率,具备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是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分为两组,分别实施西医与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5%,对照组是75%,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chronic bronchopneumonia.METHODS:The study included the clinical data of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bronchopneumoni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nd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patient.Results: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65%,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9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5%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a good clinic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bronchial pneumonia.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enhance patient immunity,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diseases,and promote the use. Key words: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hronic bronchopneumonia;effect 慢性支气管肺炎[1]属于我国临床治疗中较为多发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受到非感染或者是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气管、支气管粘膜与其附近组织存在的非特异性炎症,病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因此晚期确诊时,治愈难度极高。患者发病受到季节影响,集中于秋、冬两季,四季均可见,临床表现以粘液分泌量多、支气管腺体增生为主,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患者出现肺源性心脏病或者是阻塞性肺气肿[2],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需通过有效措施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慢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笔者随机抽选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治疗的8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探析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效果,现将探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救治的8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最大是79岁,最小是20岁,平均是(55.7±3.3)岁,病程是1—12年,平均是(5.1±1.3)年;观察组中男患者24例,女患16例,患者年龄在17—82岁之间,平均是(57.7±3.6)岁,病程在1—11年之间,平均是(5.7± 2.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8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签订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治疗,给予患者消炎、止咳平喘等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大环类脂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情较轻患者口服,病情严重患者需进行静脉滴注,给予患者复方氯化铵(生产企业: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975)进行镇咳,剂量为10ml/次,3次/d,口服,若患者存在喘息,需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若患者属于肺阴虚型,药方如下:瓜蒌10g、知母8g、川贝母8g、沙参10g、杏仁8g;若患者属于肺气虚型,药方如下:黄芪15g、五味子15g、款冬花15g、甘草10g、党参15g、当归15g、百合10g、桔梗10g;若患者属于肺心气虚型,药方如下:丹参15g、干姜6g、红参6g、桂枝15g、附子6g;若患者属于痰浊阻肺型,药方如下:菟丝子10g、半夏10g、附子8g、细辛3g、桔梗10g、干姜8g、山药8g、肉桂3g;若患者属于脾肾阳虚,药方如下:附子10g、熟地黄10g、甘草8g、白术10g、肉桂8g,煎服,3次/d,连续用药一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是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与胸部X线片检查均显示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实验室检查与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均基本正常,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或是加重,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本文数据资料,均用X?验证相关计数数据,并均以()表示本文的计量数据,以t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次探究过程发现,观察组中,仅2例患者出现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对照组中,2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6例恶心、4例呕吐、6例胃部不适、2例心律失常,4例失眠,4例烦躁),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5%,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我国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微尘、细菌、有害气体等。在中医中,慢性支气管炎归为喘证、痰证[3-4]等范畴中,对患者肝脏、肾、脾、肺等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是受到内邪或者是外邪等侵害患者肺部,导致反复发作,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肺主气,属于五脏中的华盖[5],如果患者肺部受到损伤,会导致患者五脏失调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中医治疗中,以辨证治疗为主,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综合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6],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所使用的中药具备以下作用:桔梗具备宣清降浊的作用,半夏具备补脾益气的作用,白术具备行气破瘀的作用,细辛具备祛风散寒的作用等,各药物之间具备相辅相成的作用,联合使用可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维持患者肾、肺、脾的平衡与调节,增强患者免疫力,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慢性支气管肺炎属于人体祛邪的一种外达表现,不能只使用药物治疗,还需重视患者饮食习惯与体育锻炼等[7],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有利于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的反复发作率。

肺胀中医诊疗方案(课件)

肺胀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2.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3.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烦躁,心慌等。胸部隆起呈桶状,叩之呈过清音.听诊有痰鸣音及湿罗音,心音遥远.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症候。......感谢聆听4.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痉

厥、出血等。 (二)西医诊断 1.症状 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为间断性咳嗽,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可有咳嗽,夜间咳嗽常不显著,少数患者无咳嗽症状,但肺功能显示某些气流受限。 咳痰:咳少量粘液性痰,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少数患者咳嗽不伴咳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典型表现,早期仅于活动后出现,后逐渐加重,严重时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可出现喘息症状。 全身性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体征 一般情况:粘膜及皮肤紫绀,严重时呈前倾坐

位,球粘膜水肿,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呼吸系统:呼吸浅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时可呈胸腹矛盾呼吸;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双侧语颤减弱,肺叩诊可呈过清音,肺肝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低,呼气相延长,有时可闻及干性啰音和(或)湿性啰音。 心脏:可见剑突下心尖搏动,心脏浊音界缩小,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时P2〉A2,三尖瓣可闻收缩期杂音。 腹部:肝界下移,右心功能不全时干颈反流征阳性,出现腹水移动性浊音阳性. 其他:长期低氧病例可见杵状指/趾,高碳酸血症或右心衰竭病例可出现双下肢可凹形水肿。3.肺功能检查 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一项敏感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提示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TLC、FRC、RV增高和VC减低,提示肺过度充气.由于TLC增加不及RV增加程度明显,故R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详解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肺胀 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多种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以咳嗽,气喘,咯痰,烦躁,胸满,憋气为主症,甚则以面色晦暗,唇紫甲青,心悸水肿,或神志昏迷,或出血为主。 (3)听诊检查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湿性啰音。(4)辅助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和(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2)具有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染等危险因素接触史。 (3)体查及影像学提示肺气肿征。 (4)肺功能测定: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加重期:指疾病的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和(或)呼吸

困难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粘液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2.缓解期:指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阶段。(三)证候诊断 1、外寒里饮: 寒邪外束,引动伏饮,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周身酸楚,恶寒,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郁肺: 素体蕴痰,外邪化热或痰郁化热,肺失宣降故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发热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痰浊阻肺: 蕴痰日久,痰阻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可见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4、痰蒙神窍: 痰凝日久,蒙蔽心窍,或化热动风,可见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5、肺肾气虚:

肺胀中医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常规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本病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 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诊断要点进行诊断。 1.有慢性肺系疾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多见于老年人。 2?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 目胀如脱,烦躁不安,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 3.常因外感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 1.主要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2)体征:有或无桶状胸,触觉语颤减弱,肺部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可闻及干、湿啰音。 2.辅助检查 1)肺功能: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 FVC<70% 2 )胸部X片/胸部CT:早期可无变化,或肺纹理增粗、紊乱,或肺气肿。 3.临床评估 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咯痰、气短。既往史:有无哮喘、变态反应性疾病,吸烟史以及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COPE家族史。 4.诊断标准: 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应该考虑COP[诊断:慢性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以及有COPD危险因素的接触史。确诊需要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 FVC<70%可以确认存在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久病肺虚:发病基础; 2.感受外邪:直接因素; 3.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 (二)病机: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三、辨证论治 (一)中医治疗 1.痰热蕴肺证:咳嗽,咯黄或白痰,粘稠难咯,喘息气促,动则尤甚,胸满闷,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合桑白皮汤加减 炙麻黄10g 生石膏20g 法半夏15g 甘草5g 苦杏仁15g 桑白皮15g 栀子10g 黄苓15g 黄连10g 浙贝母15g 常用加减法:热象明显者可加瓜蒌皮、鱼腥草、蒲公英等;痰多者可加海浮石、竹茹等;咳嗽明显者可加款冬花、枇杷叶、百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或内分泌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等,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亦可无症状。 二、诊断 (一)诊断名称 中医:心悸、怔中、胸痹、眩晕、厥证、虚劳 西医:心律失常(注明类型) (二)中医诊断依据 1.病名诊断 (1)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有心跳增强感或间歇感,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有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眩晕、视朦等,部分病人也 可无不适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昏厥、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心脏 听诊有心率、节律变化,心音强弱也可出现异常。 (2)发病特点:突然发作,时作时止,也可以持续存在。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运动,精神刺激,过量吸烟、饮酒及咖啡等。 2.证候诊断 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兼结、代。 心阳不足: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心阳虚脱: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心血不足:心悸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痰扰心脉: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腻,脉眩滑或涩、结代。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心悸怔中,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心神不宁:心悸怔中,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三)西医诊断依据 1.病史应采集详尽的病史,尽量让患者描述发生心悸等症状时的感受。病史可提供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类型、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心律失常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线索。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除可检查心律与节律外,某些心脏体征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技术。通常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在心电图上反应出来。

女性治疗卵巢囊肿的中药方有哪些

用于治疗卵巢囊肿的中药方 卵巢囊肿是由于痰瘀凝结,忧思伤,气血凝滞期或产后受寒,寒凝血滞所致,除了跟生活习惯外,心情的影响也很重要,预防卵巢囊肿要重视自查和妇检,饮食上也应保持清淡,营养均衡,不偏食,挑食。中医学认为,引起卵巢囊肿主要有以下诸因素: 1、痰瘀凝结,忧思伤;虚生痰,痰饮停聚而阻滞气机,引起气滞血瘀、痰饮与血瘀结成块。痰瘀久积也可导致癌症。除有上述气血凝滞的症状外,患者常有胃脘满闷、心慌、气短、纳差,浮肿、呕恶、筋惕肉、腹围增粗、月经紊乱,排尿困难,便急或大便不畅、下腹或窝部充胀,有下坠感等现象。 2、气血凝滞期或产后受寒,寒凝血滞。或内伤情志,抑郁伤肝,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也滞,气血瘀凝而致。若瘀积日久变成癌症。表现为除下腹部有肿块外,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见舌有瘀点。如为恶性者,下腹部肿块坚硬固定,疼痛拒按,皮肤不润面色紫;,舌有瘀点。恶性晚期患者可有腹水,形;枯槁,神疲乏力等症。 卵巢囊肿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一 处方:海藻、白芥子、三棱、苡仁、桃仁、夏枯草、南星、赤芍。功能:理气行滞、活血祛痰、化瘀散结、软坚消肿。 主治:对卵巢囊肿效果显著,对子宫肌瘤、畸胎瘤、肝肾等囊肿也有一定的疗效。 用法:水煎服,药液为600毫升,每服300毫升,每日2次,10天

为1个疗程,1个~2个疗程B超1次,如有疗效,服药可直到肿瘤消失为止。 注意:患者用药3个疗程,肿瘤继续增大者为无效,应做CT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另做治疗。 方二 处方:黄芪、丹参、苡仁、昆布、海藻、当归、茯苓、青皮、郁金、香附、桃仁、赤芍、丝瓜络。 服法:日1剂,服两次,1个月为1疗程,服药1个~2个疗程。 方三 处方:炮山甲、当归、川芎、丹参、牛膝、醋大黄、醋延胡、肉桂、炒黑丑、五灵脂、醋炒三棱、莪术、麝香。 用法:药研细末,每服9克,每日3次,愈后服成药乌鸡白凤丸巩固疗效。 心情起伏大易患卵巢囊肿 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发生主要在于脏腑虚弱,气血劳损,七情太过,风冷寒湿内侵,经产血瘀阻滞,致肾阳不振,寒凝气滞,阴液散布失司,痰饮夹瘀,或痰饮夹气滞内留,或痹而着,阳气日衰,阴凝不化,日益增大。中药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以疏肝理气,扶正因本,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治疗思路。由于气血是肌体的物质基础,而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分管气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通过活跃肝脾之脏腑,可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全面调理内分泌系统进而治疗卵巢囊肿之疾的目的。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