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及学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1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报告(最终五篇)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灰堆坡小学2013年6月灰堆坡小学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我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
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
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留守儿童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
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
二、留守流动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
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
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
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
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
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
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
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一)留守儿童对亲情需求较强根据我们对坳头村20多名的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不难发现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大都不容乐观,也许由于经济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也普遍较少,其中仅在春节回来的占33.2%。
还有11.1%每隔三年回来一次,这部分样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员,在对留守儿童采访中甚至还发现极少数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
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
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据调查,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的占51.2%,“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主要从同龄人中获取安慰,这样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
(二)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对待读书和教育的认识上也不容乐观。
由于监护人素质不够高引起许多监护人对其孩子的教育都疏于管理,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很难辅导子女功课,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以及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三)监护状况堪忧距护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这里结合坳头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重点讨论以下两项内容:基本监护(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以及深层监护(对被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
1、监护人情况分析: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尽管82.4%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57.1%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纷纷离开了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作为农民工的主要来源,留守儿童也日渐增多,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了2479万。
这些孩子大多是由于父母到城镇打工或者外出经商而留在家中照顾老人或由亲戚朋友代为照顾。
这些孩子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接受良好的教育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接受基础教育的问题。
很多地方的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教材也很有限,这就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
2. 家庭教育环境差由于缺乏成年人的指导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十分差,很多孩子较早就失去了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
这也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学术成就。
3. 精神健康问题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留守儿童也面临着精神压力较大的问题,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很多的难处。
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政府需要重视政府需要加强基础教育投入,在教育资源、教材等方面加强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2. 加强学校工作学校需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
3. 加强社会关注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向农村和留守儿童教育机构提供物资和捐款的支持,支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4. 增强家庭教育环境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支持,鼓励父母和亲人回家尽孝,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支持。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彩4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一在我们身边,存有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父母己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大中城市,因而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其状况令人担忧。
一、基本情况我校共有学生人,“留守儿童” 人,占总数的%,其中在外住宿生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这些“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
二、问题与现状1、“留守儿童”存有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孩子绝大部分下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理解,同时也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充足的关怀。
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一位留守学生在老师布置的作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中写到:“爸爸妈妈,我恨你们,你们抛下我几年不回来,我己经记不起你们的容貌和声音。
我过生日时你们在哪里,被别人欺负时你们在哪里”。
在长期亲情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饥渴”而产生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拜金主义等不良心理。
这几年我校cc学生中有70%以上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内心抑郁,经常上网、打台球、吸烟、打架、相互攀比,用外在的厅�2、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即使有很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不过,“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成绩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究其原因,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三篇)第一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徐庄镇教育委员会位于鲁南“板栗之乡”——徐庄镇政府驻地,该镇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醇厚, 文化沉淀深厚。
辖区现有1所国办初级中学--枣庄三十四中;中心幼儿园1处;13所完全小学;在校生5186人;教职工336人。
一、留守儿童的分布范围与基本现状目前,徐庄镇有留守儿童745人,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村庄和偏远山村,其中男403人,女342人;初中生187人,小学生558人。
从全镇实际来看,表明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研统计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60%的小学生成绩较差,30%的小学生成绩很差;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从全镇情况来看,有90%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
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不够,并由此引发性格缺陷。
一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临沂、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常年在外奔波,与留守子女联系不够,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指导。
二是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存在的问题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留守儿童问题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薄弱环节。
原因之一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方往往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单纯靠地方政府拿出很多钱来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很大。
对某某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某某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某某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相对落后,外出务工人员众多。
留守儿童数量较大,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监护人的情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选取了某某县的 5 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 2 所小学和1 所初中,对在校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850 份。
同时,还对部分教师和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监护人情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占 70%,由亲戚监护的占 20%,由其他监护人监护的占 10%。
大部分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2、教育方式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主要以说教和打骂为主,缺乏耐心和沟通。
在学习上,多数监护人无法给予有效的辅导和监督,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较少。
3、教育内容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照顾和安全教育方面,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较少。
4、亲子沟通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沟通频率较低,内容多为生活琐事,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
四、存在的问题1、监护不力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佳或文化程度低等原因,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监护和教育,导致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指导和约束。
2、教育方式不当监护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性格发展。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精选19篇)留守儿童心得体会篇1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
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
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
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9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
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
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总结1. 背景留守儿童指父母远离家乡或外出务工而无法陪伴子女成长的儿童。
随着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留守儿童现象在中国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2.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主要面向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和父母。
问卷调查涉及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访谈主要针对父母的工作情况、家庭状况等问题。
共有100份问卷被发放,回收了95份,有效问卷92份;进行了15次访谈。
3. 调查结果3.1 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2%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生活,男孩占52%,女孩占48%。
留守儿童的年龄集中在6-14岁之间。
3.2 学习问题65%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78%的问题与作业较多、毫无自主学习能力相关。
调查还显示,61%的留守儿童没有能够及时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指导,这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3 生活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1%的留守儿童生活上存在着诸如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过于依赖网络等问题。
而且,64%的留守儿童没有家庭陪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生活负担。
3.4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往往面临着自尊心受挫、孤独感强烈、焦虑等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82%的留守儿童存在着各种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焦虑问题最为普遍,占68%。
3.5 家庭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也普遍较为困难。
46%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65%的孩子表示和家人沟通困难。
4. 意见建议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鼓励企业到乡村发展,提高留守父母的收入水平,使其能回到家乡陪伴孩子成长。
•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与关爱机制。
•家庭应该加强沟通,营造和谐家庭氛围,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与生活,以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独立能力。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最新6篇)留守儿童心得体会篇一我们队这次在XX市XX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调查XX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并号召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经过商议我们队第一天的任务是派送免费凉茶,并与当地的村民进行沟通,进一步宣扬我们学院以及我们系的精神风貌,向他们讲明我们此行的目的,拉近我们与村民感情,为接下来的几天奠定好的开端,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村民们那淳朴的热情,当他们知道我们此次的目的以后更是用开怀的笑容接纳我们的团队。
不仅如此他们还问我们这几天的吃住问题是否解决妥当,这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范围,甚是感动,使我充满了动力。
第二天我们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
我们这次更加的深入到了村民们的生活中,我们划分区域分工合作,随机调查,问卷调查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有机会便会与他们拉家常,感受他们几十年来的生活变化从他们的口中读出他们历经的沧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
这次问卷调查也非一帆风顺,有部分村民还是不了解我们的目的,对我们还有排斥的心理,我也尽所能去化解他们的这种心理,这对我也是一种考验与磨练,用我所学的的知识去解释给他们听,这样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与应用能力,也锻炼了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
在我们的努力之下,问卷调查终于如期完成。
这既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有我们团队的分工协调,我不仅更加深刻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第三天我们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家访,这是我们与留守儿童及他们现时监护人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大好机会,在与这些儿童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他们最常说的就是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身边。
过多的忧虑使他们过早的缺去或失去了童真,他们自我觉得与其他孩子是不平等的,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概念。
在与他们现时监护人的交谈中我得知这些小孩平时贪玩,功课作业基本无人监督,他们作为现时监护人也没什么办法,自己有小孩,也需要干活,或者年事已高,有心无力。
探索篇
誗
教学研究
毋庸置疑,留守儿童问题已危及孩子的健康全面的成长,并给农村教育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老师要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表现和具体情况,教学要切合实际,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就会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效。下面我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实践,就留守儿童现状及学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展开谈论,和广大老师同行们进行积极的交流,以便能够共同提高,一起进步。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学习情况1.上代教育不足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这种上代的教育思想落后,知识更新慢。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顾虑重重:面对孙辈,他们不好严格管教,管得轻与重都不好,这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缺乏情感和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这些孩子们性格孤僻,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无意识地形成留守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2.生活问题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对自己的孩子充溢着满满的爱意,他们也不想把亲情搁置两地,所以,他们既无时无刻不想念自己的孩子,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遗憾和惭愧里,于是,只要条件容许,会尽量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有些孩子的要求其实已经非常过分,不利于孩子健康全面地成长,尤其是在钱财方面,认识和自理性较差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节俭,不知道节制,导致的结果就是日常饮食挑三拣四,极不科学合理,发育中的身体难言健康。这显然是过分放纵和溺爱的结果,多多少少有点过犹不及了。3.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良习惯较多,不爱讲卫生,缺乏集体意识,有的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管教,粗暴顶撞,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谅,严重的甚至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更谈不上尊师爱友了,主要精力已经远离了学业。二、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效果的策略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就要根据每个留守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走入内容,理解内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提问,创造活跃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效果。比如,
在给学生教学《悯农》这首古诗时,老师首先要充分学习、理解这
首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农民劳作的
图片,调动气氛,然后用诗画的导语,声情并茂地描述这首诗的情
境以及农民从事农业劳作的心情。如此,既可以把这些儿童带入
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营造一个农民劳作的场景,又能带学生深
入内容中心,当然,这些留守儿童会更加充分地体会课文中“粒粒
皆辛苦”的真正含义,理解古诗的写作目标,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
效果,实现课堂的高效。
2.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走进课堂对教学来说有利有弊,利用得当能让那些留
守儿童通过多媒体的形、色、光、声、画,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用法
不当,只能让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变得更浮躁,甚至有些学生把多
媒
体当电影看,当广告看,根本集中不了精力来学习。所以,小学
老师要利用好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点,让留守儿童通过有趣可感
的
信息技术,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里,老师围绕课
本教学
时,不应局限于课堂,要尽量放一些适合留守儿童观看的
视频和内容,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够慰藉他们那敏感孤
独的心灵。
3.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面对留守儿童,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小学老师,我们要想方
设法,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书写干净整洁、多阅读、多观察、多动笔等,让日常教学多一些
自主性和开放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和谐、民
主
、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可以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留守儿童才会真正成
为
学习的主人,健康全面地学习和发展。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能
力
和效果的策略,不仅仅局限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
的效率,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升
综
合素养等方面,老师也要多钻研,多总结,探索出适合留守儿童
健康
成长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灵活开展课堂。当然,不得不说的
是,只有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大家
共同关爱、帮助、支持每一个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创造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在成长成才的路上,不落下一个
留守儿童。
誗编辑杜元元
摘要:小学老师要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表现和具体情况,教学切合实际,贴近生活,方法灵活多样,就能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效。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关键词:留守儿童;语文学习;问题;策略
留守儿童现状及学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贾琰
(甘肃省成县西关小学,甘肃陇南)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