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和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表格式教案主备:仇爱耘课型:阅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得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明白得人一辈子欢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明白得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2、教育学生初步明白得人一辈子欢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给文章分段。
【温故预习】一、读准文中生字词的发音,看清字形,再查词典明白得“镢头”:二、朗读:“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
”大声朗读三遍,读正确读流利。
家长评判:三、认真读课文后填空:1、课文通过叙述高尔基和他的10岁亲小孩之间发生的“”以及“”两件小事,揭示出“”这一哲理。
2、阅读2、3两节,摸索高尔基的10岁的亲小孩什么缘故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呢?3、阅读4、5两节,摸索高尔基“观赏着亲小孩种的花”,内心什么缘故有“说不出的快乐”?至少说两点缘故。
4、认真阅读信的内容(7、8、9三节)摸索:1)第七节里“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第八节里“美好的东西”又是指什么?若回答不出上个问题,请先完成下列填空再作答:早晨,当你轻手轻脚出门上学时,留给上夜班的父亲的美好的东西确实是(),你的举手之劳,给()带来愉快。
操场上,同学跌倒了,我留下的美好的东西是();课堂上,同学不记得带橡皮了,我留下的美好东西是();星期天,在公园,我留下的美好的东西是();3)第九节中说的“给”永久比“拿”愉快是什么意思?什么缘故会这么说呢?。
【课堂作业】摘抄本文中你认为值得积存的词语或句子。
【课外作业】《补充习题》一、二、三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当堂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2)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儿子的深厚爱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长句子和复杂句型的理解;(2)高尔基生平和作品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的文章,如《背影》、《慈母情深》等;(2)提问:你们对父母有什么样的感情?有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感动的事情?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理解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划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章中的重点难点;(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大意;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情况;3. 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讲述文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 结合文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之爱的作文;3. 鼓励学生课下多读一些高尔基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2.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高尔基;3. 组织一次课堂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高尔基的知识。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高尔基,了解他的作品和贡献。
1.2 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感情。
1.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阅读与理解。
2.2 高尔基的作品和贡献的了解。
2.3 分析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3.2 讲授法:讲解高尔基的作品和贡献。
3.3 情感体验法: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感情。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介绍高尔基的作品和贡献,引导学生对高尔基有所了解。
4.2 阅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4.3 分析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4.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文章中的情感。
4.5 总结:回顾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强调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5.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高尔基的作品和贡献的短文。
5.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6.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了解程度。
6.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文章,评估他们对于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拓展:7.1 让学生进一步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高尔基的理解。
7.2 组织一次关于高尔基的作品的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八、教学资源:8.1 高尔基的作品集,用于学生进一步阅读和了解。
8.2 关于高尔基的资料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九、教学注意事项:9.1 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理解和感受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感情。
9.2 在讲解高尔基的作品和贡献时,要尽量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十、教学反馈:10.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文章,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基本内容,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作品。
(2)能够分析并欣赏高尔基的文学成就,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对高尔基的生平进行深入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通过学习高尔基的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内容理解和分析。
2.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高尔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文本。
2.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理解程度。
3. 合作交流: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分享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感受其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崇尚真善美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联系高尔基的生活经历,感受其人格魅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高尔基吗?谁知道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高尔基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联系高尔基的生活经历,感受其伟大的爱心。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表现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高尔基的爱心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6.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高尔基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2. 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如《海燕之歌》、《母亲》等,加深对高尔基及其文学成就的理解。
七、评价反思1. 学生自评: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是否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发展。
__《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_(整理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阅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____,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恒久比‘拿’开心”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状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
照这一目标来说,此难点也算突破,教学任务也算较为完满地完成了。
但教学本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
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____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
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如:学生提到儿子千里迢迢“探望”父亲,我只是对“探望”与“探望”进行了比较,这样对词语的理解是比较浅显示的。
还应当深问“儿子是怎样‘探望’父亲的?”这样学生便会从词句入手,从字里行间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儿子以辛勤劳作,为父亲栽种鲜花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
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
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____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
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解并描述的是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化儿子做人的道理。
两件小事把两个主子公的情感奇妙地链接了起来。
亲情温暖人心:《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高尔基的文学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亲情的伟大和温暖,培养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心。
学生能够启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讲述了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与他的儿子之间的亲情故事。
通过故事,展现了高尔基对儿子的深深爱意以及他对亲情的珍视和坚守。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亲情主题,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伟大。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高尔基的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高尔基的简介,激发学生对作家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意义和重要性。
3.2 阅读理解: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学生选择一篇高尔基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4.2 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5.1 相关活动:学生组织一次关于亲情的主题班会,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学生参加亲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
5.2 家庭作业:学生与家人一起完成一项亲情活动,如家庭聚会、写信给亲人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写一篇关于亲情家庭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亲情的理解和体验。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感受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想象,在脑中形成美的画面,摘抄积累优美的词句。
2、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感悟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出示课题,齐读)2、课文第一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读,齐读,(高尔基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板书:高尔基爱儿子)3、课文围绕“爱”讲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哪些事?(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4、现在先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在“种花赏花”上。
二、品读“种花赏花”,体会儿子爱父亲1、学生自由读2——5两段。
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父子之间的爱?(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在相关语句画下来,并写出你的感受。
)2、指名学生读,谈感受,相机指导朗读(请你来读这一部分,能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吗?师评价:你是位用心读书的学生,只要我们用心与课文进行交流,就会有深切的感觉)3、了解儿子,体会儿子的用心△让我们了解一下:儿子有多大?△对于一个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高的儿子来说,种这些花容易吗?4、理解种花的内容。
(那我们去看看,儿子是如何种花的?)说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5、师引读这段语。
(儿子通过种花,让父亲的生活多了份美丽,可谓小小年纪,用心良苦。
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
瞧,他虽然只有,但他来到爸爸身边以后)6想象。
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
他望着满院自己新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
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
仿佛看到了。
师小结过渡:是啊,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留下了鲜花,也留下对爸爸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深深的祝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
(2)了解高尔基是谁,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和贡献。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阅读与理解。
2. 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
3. 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阅读与理解。
(2)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的介绍。
(3)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高尔基作品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阅读分析法:用于分析和解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3.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写作法: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引出对本课的学习。
(2)简要介绍高尔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4. 写作与表达:(1)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
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蒋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
(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 指名朗读。
(2) 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
(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 学生试背诵。
(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
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
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确:种花。
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 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5) 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 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 指名朗读。
(2) 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 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 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
(5) 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 指名朗读。
(2) 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为什么?(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 试背诵。
三、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
(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4、提问:这封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明确:“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他为什么这么说?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
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四、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板书: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儿子高尔基
栽花赏花
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回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学反思:在教学“写信教子”这一部分时,我采用了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
学生讨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句话的含义,从而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但付出的快乐还理解的不够。
接着就进行拓展延伸,要他们联系实际,说说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上有关“爱的奉献”的事例,加深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学生们讨论热烈,但单独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他们都已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因为时间关系,准备的小练笔:给父亲的回信,只有课下布置成作业完成。
针对这节课出现的问题,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备课的完整,多考虑知识点的深度。
上课运用多种方法调动
学生思维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