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16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菜畦()桑葚()油蛉()斑蝥()锡箔()臃肿()确凿()攒成()收敛()蝉蜕()脑髓()觅食()罕至()拗()秕谷()⑵解释词语:①确凿:②轻捷:③人迹罕至:④觅食:⑤渊博:⑥宿儒: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⑧高枕而卧: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
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填空:()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2、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品读第2段。
学案导七年级上册语文答案【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p>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积累“痴想、隐秘、喧腾”等词语。
2.探究“山”与“海”蕴含的意义。
自学指导1.用5分钟朗读诗歌两遍,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要求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并将其积累在摘抄本上。
给加点字注音。
2. 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要求读准字音,并注意重音、节奏、语气,并体会诗中的感情。
合作探究诗中“山”与“海”仅仅指吗?想一想,谈谈你的见解。
不仅仅指现实生活中的山与海。
山指的是重重困难,海指的是理想境界。
课堂展示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合作探究的结果。
课堂检测1、诗中运用“山”与“海”这两个意象分别象征了重重困难和理想境界。
【注:组内自查自纠。
】2、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我们常常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请你举出几个例子。
鸽子---和平玫瑰---爱情龙---权利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1.很多优美的诗歌都饱含了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其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细心品味诗句,就能感受到诗人睿智的思想,并能感受到深刻的启迪。
你从这首诗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哲理?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课堂展示展示探究的结果。
课堂检测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的心情。
3.有意象,还要有情感,诗以情动人,感受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意象,写一段诗,相信你也会成长为一名诗人!例: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大海,它是如此甜美,滋润了我的心怀。
我要向世界呼喊:翻越重山,就可以拥抱大海!我说:课后反思:2.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名师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学法指导:精读、摘录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创景导入: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
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1、师生同读(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
师生齐诵。
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2、师生同赏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导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反复朗读全诗。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轻重适当,较恰当地表达感情。
(二)导学练习1.掌握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濒想()隐秒.().凝成()诱惑.().一瞬间()2.全诗共写了两部分内容,分别归纳在下面。
第一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一)小组内合作朗诵课文,结合诗句,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1.“铁青”是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2.“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4.“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5.“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二)在品读的基础上,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向前走去”3.“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4.“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照亮你的眼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全诗所讲术的道理。
1.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2.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四)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第16课《猫》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认读下列词语。
污涩怂恿一缕蜷伏怅然诅骂红绫虐待屋脊叮嘱凝望惩戒畏罪潜逃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______家,我国____________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活动二:梳理内容1.限时5分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将易误读的生字注上拼音,读不准的字做好标记,集中订正。
(2)文章写了什么事?这些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请用一句话概括。
2.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4.讨论: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活动三:体会情感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三只猫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
2.划出描写三只小猫失亡后我心理活动的句子3.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二课时◆活动一:探究主旨1.默读第15—34段,思考:作者冤枉第三只猫的证据是什么?用波浪线勾画有关句子。
2.芙蓉鸟真的是被第三只猫咬死的吗?证据“确凿”吗?3.谈谈你对文中“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的理解。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5.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资料助读: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16.《诫子书》导学案导学案序号: 13 课型:新学课总课时: 4 分课时: 4-3 主备人: xxx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
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学法指导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知识准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复习导入背诵全文任务导学一、精读品味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二、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达标检测语文练习册68页第二课时练习题。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我明白了……”的形式谈学习感悟。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教学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学法指导: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2.分析该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又有何特征?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赏析。
学习内容一、基础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 wǎn()转酝酿()()liáo()亮 hōng()托应和()()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名师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16
《化石吟》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
结构上首尾呼应。
)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
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
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
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