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沃坦英雄形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
从《尼伯龙根的指环》分析瓦格纳的创作风格及贡献【摘要】《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的不朽歌剧。
是瓦格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部。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提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
整套歌剧于1876年在拜鲁伊特首演。
全剧由四部分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众神的黄昏。
【关键词】瓦格纳;作品;歌剧;创作特征瓦格纳(1813-188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父亲在瓦格纳还是婴孩时就去世了。
继父是画家、演员、剧作家,他鼓励瓦格纳发展艺术兴趣和才能。
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瓦格纳的创作目标是:歌剧作为一种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应当有所革新,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正是本着顺应时代发展的原则进行创作的,他对歌剧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下面我们就其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四个部分来分析一下瓦格纳的创作风格。
一、《莱茵河的黄金》序曲音乐把人们带到莱茵河底,三位看护莱茵河黄金的少女挑逗着代表邪恶的尼伯龙根家族的侏儒,当侏儒知道只要发誓永远抛弃爱情就可得到黄金,戴上用黄金打造成的指环就可统治世界后,侏儒便发出毒誓偷走黄金。
众神之王沃坦让巨人们盖起沃尔哈拉神殿,酬劳是把自己的小姨子许配给巨人。
面对狰狞粗野的巨人,沃坦的妻子和小姨子坚决不肯就范,这使得沃坦面临违约的信用危机。
无奈中,一位部下出头与巨人谈判:用莱茵的黄金来替换女人,这可让又贪财又贪色的巨人们犹豫了。
沃坦从侏儒那里连骗带抢得到了黄金和指环,侏儒在绝望中发出得到指环的人必会死亡的诅咒。
贪财的巨人们刚刚得到黄金和指环便发生内讧自相残杀,诅咒开始应验。
从此,代表财富的黄金和代表权势的指环,就在天界、人间、水下演绎出惊天动地的大悲剧。
文本解析2015.4.B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文学家和乐剧大师, 他的戏剧脚本具有作为文学作品的独立性。
《尼伯龙根的指环》(后简称《指环》)是瓦格纳独自掌控从创作到演出全过程理想的第一次实践,汇聚了瓦格纳对当时歌剧改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世界歌剧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里程碑。
《指环》题材主要取自Völsunga-Saga 和《韵文埃达》,部分故事情节、人物来源于《尼伯龙根之歌》,而语言风格、故事形态和感情基调则借鉴于西姆罗克的《英雄史诗集》和雅各布· 格林的《德意志神话》。
瓦格纳汲取了众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代文本中的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刻意回归古日耳曼的神话传统,以此彰显作品的日耳曼民族性。
浪漫主义提倡的“民间”与“自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十分注重“民间”这一概念。
一个民族起源时期产生的神话最接近这个民族的根源,神话的口头流传发生在民间,因而《指环》中体现的日耳曼民族性延续了浪漫派取材于民间的传统。
瓦格纳将剧本题材的选定看作是在历史和神话之间的一次抉择:之所以选择神话,一方面是因为历史题材受时间和环境的局限,无法为任何一个时代的受众所直接认知;而神话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它所蕴含的普遍人性能够通过音乐戏剧不受限制地传达给受众。
另一方面这一选择印证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观点:神话是原始的、来自于民间的,它最直接地体现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
瓦格纳在《指环》里植入了德意志民族最古老的东西。
瓦格纳的“民间”理念不只限于文学创作方面:他不仅寻找源自民间的题材,同时也寻找来自民间的唱法。
他在《歌剧与戏剧》中极具讽刺性地批判了罗西尼歌剧中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演唱技巧, 指出演唱音乐戏剧必须基于民间歌曲的演唱方法,必须扎根于民间音乐,音乐戏剧不可能脱离民间音乐而获得生命。
在《指环》的排练过程中,瓦格纳专门挑选未受意大利美声唱法影响的歌唱演员进行训练。
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蕴含的哲理思想探究发布时间:2021-09-07T09:20:28.9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2期作者:李慧[导读] 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是一部大型的歌剧,是瓦格纳“整体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创作时间从1848开始李慧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是一部大型的歌剧,是瓦格纳“整体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创作时间从1848开始,直到1874完成,历时26年,几乎贯穿瓦格纳的整个创作生涯,在《指环》创作过程中瓦格纳的思想一直发生着变化,从青年德意志派到青年黑格尔派、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到最后的悲观主义者,瓦格纳的思想与艺术创作不断交流碰撞融合,本文以《指环》为例,试图探究瓦格纳在创作此部作品前后哲学观点的变化与蕴含在《指环》中的哲理思想。
关键词: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齐格弗里德;叔本华一、瓦格纳哲理思想在《指环》中的体现(一)死亡观这个观念最重要的来源是叔本华的哲学观念。
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全面阐述了他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书的中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1.“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2.“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
那么,这种“意志”是靠什么来传播呢,当然不是用较为客观的理性,而是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即“艺术”的方式来呈现,所以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瓦格纳找到了归宿。
然而,叔本华认为死亡才是最后的归宿,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在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瓦格纳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创作,可以看出剧中人物的结局多为死亡,这也是瓦格纳歌剧中一种特殊的“美感”,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
在创作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后,瓦格纳在1862年回到祖国后又重新开始中断了的《指环》系列的创作。
在《指环》的剧情中,所有得到指环的人的都受到诅咒,命运不可更改,这与瓦格纳在青年时期提倡古希腊悲剧艺术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古希腊三大悲剧艺术大师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注定的命运结局,即受到的诅咒无法回避的故事。
---------------------------------------------------------------范文最新推荐------------------------------------------------------ 浅谈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艺术特征摘要:查理•瓦格纳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乐剧是瓦格纳的首创。
乐剧首次使用主导动机,摒弃了传统的宣叙调和咏叹调。
瓦格纳认为戏剧是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整体艺术,使用庞大的乐队编制,和半音阶体系和声,使乐剧音乐更具魅力。
这种创作手法瓦解了古典主义调式的倾向,将浪漫主义的传统功能和声体系趋于崩溃。
在经历26年之久创作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一共有四幕,本对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分析《尼伯龙根的指环》,探索瓦格纳乐剧的时代精神,以及乐剧在西方音乐和戏剧研究的历史重要性。
关键词:乐剧;四幕剧;艺术特征10156Wager up. The music drama“neper the ring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1 / 6Abstract: Germany's Richard Wagner is the romantic period great composers and musicians.Music drama originated, Wagner's first use of dominant motive,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recitative and aria, think drama is the overall harmony with music art, using the large band, using chromatic system harmony, make the music more attractive, the tendency of disintegration of the classical mode, the romanticism of traditional functional harmony system tends to collapse.After 26 years of opera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ring".A total of four, I will from the various aspects of music drama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ring"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learn to use a wide range of analysis, retrieval and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from a different Angle to analyze the history of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ring", explore the era of Wagner's music drama and impact spirit, study the history of music and drama in the west becomes important.一、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创作背景---------------------------------------------------------------范文最新推荐------------------------------------------------------ (一)瓦格纳简介查理•瓦格纳出生1813年出生在德国,精通戏剧、音乐、文学等。
尼伯龙根的指环观后感这部剧刚一开始,那场面就把我给震住了。
那些布景啊,就像是直接把神话世界搬到了舞台上一样。
云雾缭绕的仙境、阴森神秘的地下洞穴,感觉自己的眼睛都不够用了。
而且那音乐,哇,瓦格纳的音乐就像魔法一样。
有时候像汹涌澎湃的大海,能把你的心都卷进去;有时候又像涓涓细流,轻轻地挠着你的耳朵。
就像有个无形的大手,紧紧抓着你的情绪,让你跟着剧情一会儿紧张得不行,一会儿又沉浸在那种神秘的氛围里出不来。
说到剧情,那可真是够复杂的。
就像一团超级大的毛线球,各种人物关系和故事线索缠在一起。
不过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啦。
像齐格弗里德这个主角,他就像是那种开了挂的英雄,又勇敢又有点莽撞。
他在寻找宝藏和爱情的道路上那叫一个勇往直前啊,根本不怕什么妖魔鬼怪。
那些巨龙啊、邪恶的侏儒啊,在他面前就像是小喽啰一样,虽然这些小喽啰也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坏得各有千秋。
里面的女性角色也很有意思。
有的像女神一样高高在上,充满智慧和神秘;有的又像陷入爱情的小女生,为爱痴狂。
就像布伦希尔德,她既有着强大的力量,又有着柔软的内心。
她和齐格弗里德的爱情故事就像是那种史诗级别的虐恋,一会儿甜得发齁,一会儿又因为各种误会和阴谋虐得人肝儿疼。
不过这故事里的阴谋诡计可真不少。
那些贪婪的家伙们为了权力和财富,互相算计、互相背叛。
就像那个侏儒阿尔贝里希,他的那种贪婪和阴险让人看了就想揍他,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狡猾。
他就像个小老鼠一样,在各个角落窜来窜去,搅得整个故事都不得安宁。
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这哪里只是一个神话故事啊,简直就是把人性都给剖析了个遍。
那些贪婪、爱情、勇敢、忠诚的元素就像调料一样,撒在这个宏大的故事里,调出了一道五味杂陈的大餐。
悲剧中诞生出的《尼伯龙根指环》作者:王骏星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4期【摘要】瓦格纳的四联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常被认为是叔本华哲学的完美再现,但笔者不这样认为。
其中虽有叔本华的身影,但是更多体现了尼采哲学的思想。
本文主要就《尼伯龙根指环》中的尼采哲学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更好地认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尼伯龙根指环》;瓦格纳;尼采;哲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71-01一、《尼伯龙根指环》中毁灭性的悲剧处理四联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创作起初,瓦格纳只是选取了故事的一部分创作了《齐格弗里德之死》,也就是《诸神的黄昏》的前身,这部作品是以布仑希尔德引导齐格弗里德进入瓦尔哈拉天宫作为结局。
后来,瓦格纳认为作品缺乏更深一层的伦理意义,并且无法在剧院里演出,所以,他增加了一部《青年齐格弗里德》,成为《齐格弗里德》的基础,并将结局改为含有深奥的哲学意味。
最后,为了使全剧完整,又补充了《女武神》及序剧《莱茵的黄金》。
现在看来,《诸神的黄昏》的结局是布伦希尔德用一把大火将整个瓦尔哈拉天宫烧为颓墙残壁,这与尼采的酒神思想是极其相似的。
如果以叔本华的思想为蓝本,这种极具毁灭性的悲剧处理方法是不可行的。
二、《尼伯龙根指环》中对尼采哲学观的诠释瓦格纳在构思《尼伯龙根指环》之初,恰逢德累斯顿起义,瓦格纳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艺术家,他希望通过政治上的自由达到艺术上的自由,此时的瓦格纳正是一位自由的追求者,这些思想促使其与小他31岁的尼采成为忘年之交。
苏黎世的流亡岁月以及压抑的生活,让瓦格纳深深被叔本华的思想所吸引,人生的悲剧性被《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再次诠释,解构生命意志,希望才能得以重生。
对于瓦格纳来说,怎么解构?绝对的自由化是行不通的。
尼采相同的轰轰烈烈的生活观念,在年近半百的瓦格纳心灵中同样受到了质疑。
尼采一再强调生命的意义在其密度,不在其长度,哪怕是明天离开人世,今天也必须是惊天动地的。
尼伯龙根的指环观后感
首先得说,这故事那叫一个复杂又迷人。
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迷宫,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藏、英雄、坏蛋还有魔法。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世界,到处都是神秘的气息。
里面的人物形象那可太鲜明了。
齐格弗里德这个英雄,那简直就是勇敢和力量的化身。
他在面对那些巨大的困难和邪恶势力的时候,就像个超级赛亚人一样勇往直前。
我特别喜欢他和巨龙搏斗的那一段,感觉整个屏幕都被他的热血和激情点燃了。
不过呢,这家伙也有点莽撞,有时候就像个热血上头的愣头青,但是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反而让他更加可爱了。
还有那些坏家伙,比如说哈根,那真是坏到骨子里了。
每次他一出现,我就感觉背后凉飕飕的,他那眼神就像一条阴险的毒蛇,老是在背后算计别人。
他为了得到那枚神奇的指环,啥坏事儿都干得出来,这种反派真的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再说说这舞台的设计和特效吧。
哇塞,简直绝了!那些华丽的宫殿,阴森的洞穴,感觉就像是真的一样。
巨龙出现的时候,那巨大的身躯,逼真的动作,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而且那些魔法效果也做得超级酷炫,每次看到有魔法施展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带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之中。
音乐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那旋律就像是有魔力一样,在不同的情节下,有的激昂,有的低沉,有的神秘。
当英雄们战斗的时候,音乐就像是一阵狂风,推着剧情向前发展;而当那些悲伤的情节出现时,音乐又像是涓涓细流,触动着我的心弦。
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完全被音乐牵着走了,它就像是这部作品的灵魂一样。
一篇文章读懂《尼伯龙根的指环》号外号外看完不过瘾,就报名知名乐评人橙客的第三讲《瓦格纳和他的齐格弗里德》的课程吧文章导读本文旨在解读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分为六部分,从作品构成、思想寓意、戏剧理念、主导动机、歌剧改革诸方面, 阐述瓦格纳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生的解读、对哲学的看法、对音乐的诠释。
尼采说“他将《指环》翻译成叔本华的语言。
”指瓦格纳的《指环》阐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实际上, 这还未能全面概括《指环》的思想。
在这部耗费瓦格纳26年光景的作品中, 瓦格纳赋予了此剧深邃的思想寓意和新颖的音乐形式, 在这里, 我们看到了他对历史的关注, 对现世的忧虑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可以说《指环》是一部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 它留给我们的是:思想觉醒的空间, 人性重寻的思考, 戏剧改革的启迪。
看《指环》它———构建的是社会形态的“网”, 展现的是思想时空的明镜,,表达的是符号学的戏剧理念,倡导的是主导动机的发展模式,奏响的是歌剧改革的凯歌。
一《指环》构建的是社会形态的“网'《指环》中所表达的一切, 像是通过“网”的形式来达到的。
这是一张时空的网, 在这张网中, 瓦格纳将过去、现在、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张网中, 他将金钱与权力、伦理与道德、社会与人生等各种关系编织在一起;在这张网中, 他通过音乐动机把整个乐剧紧紧地构建在一起。
这里, 我们就从“网”的联系出发, 评说《指环》的最终立意。
在《指环》中我们看到了, 这是他对自己几十年来生活阅历的总结, 是他对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思考, 是他对延续了几千年的西方文明的感悟与叹忧。
他看到了社会文明发展到当前的所有矛盾和弊病。
正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了金钱对人类灵魂的腐蚀, 于是剧中就有了象征财富的指环和指环所引发的争斗;正是由于他亲眼目睹了权力在社会中横行, 于是剧中就有了矛和权力的争夺;正是由于他亲自体验了纯洁爱情在社会中的扭曲和玷污,所以剧中就有了因乱伦而惨死的兄妹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同样还是由于社会的沉沦和人类道德的尽丧, 于是剧中有了英雄, 通过英雄来拯救世界, 重新唤醒积压在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最单纯、最朴实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