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的症状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低血糖的识别与处置2024(附图表)在临床工作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危险,因此,在工作中遇到低血糖患者需要及时给予准确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处置。
01关千血糖及低血糖常见概念1、血糖:通常指的是血液中的游离葡萄糖。
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在空腹和饱腹的情况下都能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小千6.lmmol/1,餐后两小时血糖小千7.8mmol/l。
2、随机血糖:无论是否进食,任何时间的血糖浓度。
在怀疑有低血糖或明显高血糖时随时检查。
正常人随机血糖不超过11.lmmol/L。
3、低血糖:在医学上,不同人群的低血糖判定标准不同,由千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更高、危害更大,因此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是血糖<2.8m mol/L,而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
__、Im4、低血糖反应:临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心慌、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查随机血糖并不低,在排除心脏疾患的前提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低血糖反应”。
5、低血糖危象:系由千各种病理性因素导致机体血糖水平过低2.2 mmol/L和(或)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引起以脑功能受损和自主神经兴奋性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6、无症状性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往往没有任何感觉和先兆,病人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很可能因为持续的低血糖状态变成植物人,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7、苏木杰反应:指夜间低血糖后出现早晨高血糖的现象,多见千1型糖尿病的患者,也可见千2型糖尿病接受或未接受胰岛素治疗者。
02低血糖的常见诱因及机制1、降糖药物: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过量,没有及时进餐,是导致低血糖常见的原因。
引起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磺脉类、非磺脉类胰岛素促泌剂,二甲双腻、Q-葡萄糖昔酶抑制剂等。
2、进食量不足:规律饮食很重要,是控制血糖的必要条件,但过分地限制食物的摄入、不规则或延迟进食,易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
三魂七魄,看看哪个已不在您⾝上?三魂七魄,看看哪个已不在您⾝上?⼈有多少魂、多少魄?道家认为⼈有三魂七魄。
那是哪三魂?哪七魄?我们经常说,“这孩⼦丢了魂了”、“这个⼥⼈的眼睛勾魂摄魄”、“某某⼜被那狐狸精给勾⾛魂了”……这些说法只是开玩笑还是有它的⽣理、病理意义?这就是我们接着要谈的内容。
⼈有三魂,三魂的名字分别是胎光、爽灵、幽精。
三魂是神的三个组成部分。
⼈若丢⼀个魂还可以,丢两个魂还能活着,若丢三个魂⼈就成了⾏⼫⾛⾁了。
中医判断⼈⽣死的标准是什么?现代医学在⼆三⼗年前判断⼈⽣死的标准是看⼼脏,有没有⼼跳,有没有呼吸。
但是后来发现好多没有⼼跳、呼吸的⼈过了很长时间⼜被抢救过来了,所以就把判断死亡的标准改成脑死亡。
但是被他们判断为脑死亡、植物⼈的⼈⼜被很多中医给抢救过来,所以他们现在还在纳闷怎么判断⼈的⽣死。
⽽中医认为,当⼀个⼈失神以后,尽管他的⾁⾝还在⾛,还在动,还在吃,还在喝,但是他已经死了。
就如臧克家的诗:“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
”三魂中最重要的是胎光。
这是⽣命之光,如果它没了,这个⼈也就没了。
有位⽼中医给⼀位⽼总看病,号完脉以后说:“你准备后事吧。
”那⼈⼀听:“你这中医,说你神,你也太神了。
那你说我哪天死?”这位⽼中医就告诉了他死的具体⽇期。
那⼈当场就说:“到那天,王府饭店我摆⼏桌,请你吃饭。
”这位⽼中医的⼉媳妇也是学中医的,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就跟这个⽼总解释说:“我爸这⼈⽼派,说话您别介意,他这是胡说⼋道呢。
”最后这个⽼总要给⽼中医钱,⽼头说:“我不收死⼈的钱。
”结果那⽼总真的就没活过⽼中医说的那天,还没摆什么宴席就死掉了。
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已经中医学院毕业参加⼯作了。
当时⼼想:“这有点太⽞了吧?我是学中医的,我就不信。
”10年以后,我再看这个⽚段,就真相信了。
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医就是这么看病的。
他先看⼀个⼈的神在不在,胎光还在不在,通过这个就能判断⼈的⽣死。
第⼆个魂叫爽灵。
“灵”是由“靈”简化⽽来。
1.伞形毒菌——灭绝师太地点:欧洲、美国在欧洲和美国东西海岸,这种菌菇的颜色从淡绿到橄榄黄不定;但在美国其他地方,它则淡至乳白深至淡棕色。
它所产生的蝇蕈素一旦进入血液,可以很快察觉。
起初身体症状常为恶心、呕吐和腹泻带血。
在刚开始感觉到轻微不适之后,突然之间患者会感觉胃部剧痛伴随强烈呕吐、极度干渴、脸色惨白。
如果肝脏遭受严重破坏,眼镜和肌肤的黄疸病也会并发。
病人直到断气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几乎都是保持清醒的,只有在长时间神志清晰的情况下间断性地短暂失去意识。
最后丧失知觉陷入昏迷和休克,直至死亡。
解药和治疗方法:尚未发现伞形毒菌的解药,但是,中毒者可以通过肝脏移植存活下来。
2.河豚鱼毒性:50%的河豚鱼毒中毒者会一命呜呼。
鱼类。
这些有河豚出没的地区包括中美洲西海岸、印度洋、日本周围以及从澳大利亚到南非的水域。
四齿鲀科族里共有超过90个河豚鱼种类。
当河豚鱼受到惊吓时,它会将自己膨胀成球状。
河豚毒素囤积在河豚鱼的卵巢中而且烹饪时也不会被破坏。
但是,如果在烹饪之前内脏完全剔出而且腹腔清洗干净的话,河豚还是无毒无害的。
效果和症状:语言表达障碍,呼吸系统迅速开始麻痹,随后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中毒者往往在摄入毒素后一到两小时内抽搐或呼吸停止而死。
案例:在电影《蛇与彩虹》中这种毒素被用于减缓演员的呼吸,以便使其看上去像是已经死亡。
在很快将其掩埋后,这名演员被挖出来并继续输入这种药物毒素,虽然剂量减小了,但还是足够使其大脑停止思维。
结果就是,这名可怜的演员受害者变成了行尸走肉“植物人”。
3.蓖麻籽毒性:两粒小小的豆子,如果充分咀嚼,都是可能致命的。
地点:蓖麻以前只生长在非洲和印度,用作装饰和贩卖,现在我们在北美和大多数赤道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最主要的用途还是装饰。
效果和症状:口腔灼烧感、恶心、呕吐、筋挛、困倦、脸色发白、麻木、循环衰竭、血尿、抽搐、昏迷最终死亡。
毒剂会导致极度错觉和大出血症状并伴有溶血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 医院病历记录姓名*** 性别男年龄43科别外楼区床10 病案号00061 住院志患者***,男性,43岁,汉族,已婚,原籍山西省于县人,现*****职工。
2001年患者因头部外伤,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数月后仍昏迷不醒,被诊断为:1.植物状态,2.梗阻性脑积水,结核性脑膜炎。
经抗结核治疗后,结脑基本痊愈,其他症状无好转,经多方治疗无效后来我院治疗。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
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未到过疫区及牧区,无特殊烟酒嗜好,否认性病冶游史,父母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史记叙。
体格检查T 36.4℃P 75次/分R 18次/分BP 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及皮下结节,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咽无充血,两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颈后正中可见一纵行长约8 厘米的手术疤痕,两侧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不大,气管居中。
胸阔无畸形,两侧呼吸动度及语颤一致,肺肝浊音界与右侧锁骨中线第ⅴ肋间,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无亢进及减弱。
肛门外生殖器未见异常。
脊柱无畸形,各椎体无压痛,双肾区无叩击痛。
初步诊断:植物状态,梗阻性脑积水,结核性脑膜炎。
警惕脑卒中先兆症状!据统计,新发脑卒中的人数,我们每年大约由300万,每年有超过150万的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发病率,我国居世界首位。
而据2015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属于脑卒中高风险的人群比例大约为16.37%,几乎占40岁以上人群的五分之一。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它的健康对人体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体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因大脑受损而引发的疾病,如脑卒中、脑中风、脑梗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为脑卒中高发群体。
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脑因其他原因,导致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大脑细胞易加速死亡。
患者在发病时,若2~3min内未得到正确处理,患者大脑将会出现后果严重的脑损伤,且后果不可逆,轻微会表现为偏瘫、大脑智力受损、植物人等症状,严重的会威胁患者生命。
临床上,脑卒中属于突发性疾病,在发作前,有一些症状可以观察,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具体情况,不了解脑卒中病情,不知怎么做好预防工作,不知病情先兆表现,虽然身体会有一些异样,但并未引起重视,从而导致病情发生,产生难以接收的后果。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常会表现出如下征兆:1.眼前发黑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大脑有一段时间处于缺氧状态,此时,大脑神经组织会有一定程度损伤,同时,患者的视觉神经会受到压迫,视力出现短暂性的缺失。
在该情况下,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都会有眼前突然发黑、发蒙的症状出现,刚开始的时候,该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秒钟后视力恢复正常,随着病情深入,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前,会频繁表现出眼前发黑现象,且持续时间也会延长。
该现象在脑卒中患病前极为显现,患者及家属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2.不停打哈欠打哈欠,是人体正常的生命体征反应,尤其是身体在疲劳时,为达到缓解身体疲劳的效果,机体会通过打哈欠的方式来吸入环境中的氧气,从而保证大脑有充足氧供应。
研发发现,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前,因大脑处于严重缺氧状态,身体本能的会做出打哈欠的行为,该行为在脑卒中患者患病前几天会频繁出现。
1、上运动神经元型:上运动神经元型表现为肢体动作不灵、发紧、无力。发病的症状
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
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
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
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2、下运动神经元型:发病多在三十岁左右。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
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
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
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
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
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
肢体萎缩之后出现。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
能不全。
3、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一般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
发症状,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导致卧床不起,呼吸困难,不能抬头,
卧床不起。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
进展快慢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