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主体--译者
- 格式:ppt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34
翻译主体与翻译成就——谈鸠摩罗什与玄奘的相似性[摘要]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主要从文化地位等因素解释翻译问题,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却疏于对文化系统中主观因素的体察。
本文拟从动态的主观因素——翻译主体出发,探讨佛经翻译史上两位大师——鸠摩罗什与玄奘在翻译领域取得成功的相似原因,提出两位译经大师都十分重视译文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是采取了译场的翻译形式,以团队主体的身份,组织和参与翻译活动。
这种团队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翻译成就。
[关键词]翻译主体;团队;鸠摩罗什;玄奘;多元系统理论佛教最早何时传入中国?这一问题尚无定论[1]1,但是佛经在中国的翻译,有一种看法认为始于东汉孝明帝时期。
当时,孝明帝派遣12人出使天竺,其后,邀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一道,并以白马载负经文,东还洛阳,后二僧在此开始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最早的译经活动。
[1]4-5这一佛经翻译活动的开始,逐渐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运动[2]223-234,其后大量的佛经在中国得到了翻译。
谈到翻译,就不得不谈译者,在佛经译者中,在作者看来,鸠摩罗什和玄奘最值得一提。
二人在中国之所以赫赫有名,与他们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鸠摩罗什以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冬至长安,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迁化。
十余年中,敷扬至教,广出妙典,遂使‘法鼓重震于阎浮,梵轮再转于天北。
’法宴之盛,今古罕匹。
虽云有弥天法师为先导,慧远、僧肇等为其羽翼,然亦法师之博大精微有以致之也。
”[3]194关于鸠摩罗什在翻译上的造诣,《维摩诘经序》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的确,他的译文既实现了表征上的可读性,又基本传递了佛经的教化内容,实现了二者的和合统一,可以说鸠摩罗什在尽力挽回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所说的“五失本,三不易”;其实,鸠摩罗什法师的佛教翻译不仅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佛经翻译实践,甚至对汉语言以及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来自于他的译本,像采用很多四字结构的“不可思议”、“大千世界”、“不可思量”等,亦可见其译本的流行程度;之于文学,由于他在佛经翻译中创新地将极具音乐性的梵语文体与中国本土的文体相融合,从而使中国文学文体增添了新的形式。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
从传统的理论视角来看,翻译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工作,译者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
在现代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并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翻译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和个人风格。
翻译主体性的存在意味着译者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操作工具,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选择和判断。
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并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翻译教学中,强调翻译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侧重于规范化的语法和词汇的培训,并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引入翻译主体性的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表达。
翻译主体性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学生需要提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学生需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还涉及到跨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学生需要学会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和传递不同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学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翻译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保证翻译品质的高水准。
对于翻译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从翻译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教材编写和选择方面,需要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文本,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对于改进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翻译主体性,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使翻译教学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一、本文概述在翻译学领域中,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深入进行,译者的主体性逐渐被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将首先回顾“译者主体”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译者中心”理念的提出及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一转变对翻译质量、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译者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总结这一转变对翻译学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译者主体性和译者中心理念的理解,为翻译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传统翻译观中的地位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一个透明的中介,其任务只是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译者被期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隐身,以避免对原文的任意改动和主观解读。
这种观念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而译者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在这种观念下,译者的主体性被忽视,其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偏好都被视为翻译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被排除在外。
译者的任务被简化为对原文的机械复制,而无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语言习惯。
然而,这种忽视译者主体性的做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因为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意义再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融入到译文中,从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造。
因此,尽管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被边缘化,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无法回避的。
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译者中心:现代翻译观的发展随着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研究,翻译理论逐渐从传统的“译者主体”观念转向“译者中心”理念。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译者身份和作者形象辨】译者身份一前言文学翻译是跨语境的审美交际行为,译者是文学翻译当之无愧的主角。
近年来我国译论界在关于翻译的主体问题上,正确地强调了译者的作用,这几乎是翻译主体研究的一个共同点。
上世纪90年代初,罗新璋指出:“翻译理论中,抹煞译者主体性的论调应少唱,倒不妨多多研究如何拓展译者的创造天地,于局限中掌握自由。
……今后的翻译理论里,自应有译者一席之地”(罗新璋1994)。
这一号召功不可没。
之后,穆雷曾撰文对翻译主体的特殊人群――翻译家在中国的研究情况,做了详细的回顾和描述(穆雷、诗怡2003)。
许钧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实际上是研究翻译主体即翻译家的一本专著。
应当指出,个别学者在强调译者的时候,片面地认为译者是唯一的主体,从而忽视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其他主体的存在。
我们不妨对译者身份和作者形象做一下具体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译者的身份如今,译者从传统观念中的奴仆地位一跃而上升为文学翻译行为的一个创造主体。
译者身份问题,是翻译主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于译者的身份一向有许多比喻,中国传统译论中对译者最典型的比喻是“仆人”说,或“一仆二主”说。
中外译论中将译者比喻成:舌人、媒婆、戴镣铐的跳舞者、传声筒、应声虫、画家、摄影师、桥梁、摆渡人、协调人、叛逆者、不忠的美人和隐形人等等。
这些对译者的称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观点,既有对译者作用的肯定,也有对译者的误解和对翻译本质的不明确。
为了说明译者的身份,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翻译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
翻译之于人类文化史的作用,非其他精神活动形式所能代替。
翻译对于人类文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越是影响深远的文明,越有渊源,越离不开翻译继承与传播。
人类文化几乎全是靠了借鉴和引用外来语的成果而得以完善和发展的。
外来文化通过翻译,将文明、宗教和政制带给世界人民,原初文明的根苗就这样散布到世界各地,并扎根异域开花结果。
例如,苏美尔人将文明带给巴比伦的闪族人;雅弗人带给希腊人;罗马、基督教带给未开化的民族;拜占庭、瓦利亚基人、南斯拉夫部落带给东斯拉夫人等等(《周边集》1998:423)。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制度法规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
为以更规范的方式开展合作,法律文本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法律翻译方面的探讨往往集中于严谨、规范、专业等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译者在翻译时完全受文本的束缚。
在翻译法律文本中发挥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充分挖掘文本的专业含义,找准术语在语境中的适用意义,再现源文本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法律文本;译者主体性;文本分类;翻译策略一直以来,译者的主体理论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较少应用于法律翻译研究。
法律文本对语言严谨性的特殊要求使得忠实原则成为翻译过程中的特别强调之处。
尽管如此,译者的主体性依旧贯穿于翻译始终,且对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法律翻译只有通过译者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完成法律信息和约束力量从原语到译语的传递。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各种因素通过译者发生作用,译者在各种因素交杂的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
”7本文将从法律文本的分类谈起,讨论不同类别的法律文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结合具体的例子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最后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也应适宜,避免过度发挥。
一、法律文本的分类1971年,Katherina Reiss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功能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从而将文本分为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诉求文本,为翻译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基于此标准,所有包括法律文本在内的专用型文本都属于信息文本,但这样分类稍显笼统。
在法律理论中,语言主要具有两项功能:监督管理和提供信息1。
根据这一理论,法律文本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指令性为主;2)以描述性为主,但同时也具有指令性;3)纯描述2。
法律文本的功能主要是做出指令,此类的法律文本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法典、合同、条约和公约等。
第二类法律文本由混合文本组成,它们以描述性为主,但也包括指令性内容,这类文本包括用于司法和行政程序的司法决定和文书,如诉状、请愿书。
阐释学理论与译者主体性作为主体的译者不但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相反译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问题,尤其以Susan Bassinet的《文化,构建,翻译》为代表。
自此翻译研究开始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进人到语境、历史、文化的宏观大环境中。
随着对翻译理论中阐释学研究的深人,人们也加深了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认识和对译者主体性的肯定。
标签:理论;主体性;翻译策略;译者Explanation study theory and translator independentShan Jianfeng【Abstract】Has not aroused the widespread interest not only as the main body translator, on the contrary the translator in politics,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has been at the edge position. Since the 1970s, Western translator propose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the culture changes” the question, especially take Susan Bassinet “Culture, 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as representative. From now on will translate the research to start to enter the human from the pure linguistics angle to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historical, in the cultural macroscopic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o translation theory in explanation study research deep person, the people also deepened to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essence understanding and to the translator independent affirmation.【Key words】Theory; Independent; Translation strategy; Translator1 阐释学理论与译者主体性阐释学(Hermeneu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思潮,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应用翻译,根据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和检验标准,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尊重源语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目的,以译入语为归宿,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外宣译者的主体性除了熟练的跨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发挥政治导向,维护国家利益;辨别文化差异,引导文化交流;采用灵活策略,实现自然沟通。
外宣译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体性是成功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必要条件。
1 外宣译者的政治素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外宣译者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高目标和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实际上都是坚持本国所持政治立场与方向,服务本国利益与形象建构的政治表现行为与意识形态传播活动,其对外性就决定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务(朱义华,2012:96)。
外宣译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际通行的用语,而应该仔细斟酌。
如常常谈到的“和平统一”一词,应该翻译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外宣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在主权和国家利益上,坚持以我为主来维护国家的合法主权。
外宣译者应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终层次。
塑造国家形象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媒体在进行对华报道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或由于文化上的无知,严重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外宣译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表达方式,而应该以当前党的对外宣传指导方针为指导,即塑造一个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落实到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把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内容进行省略或弱化处理,如大部分媒体把“中国的和平崛起”翻译成了peaceful rise,这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应改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报》应该翻译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将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点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这种主体性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将译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作品相结合,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其独特之处,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带入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以更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通过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实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译者在运用主体性的也应该注重与原作的对话,保持尊重原作和作者的原意,以实现一个兼顾原作与译者主体性的优秀文学翻译作品的创作。
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传统译论认为译者如同女性,应当是隐身的,无声的,亦步亦趋地服从于原作者的。
在规范性翻译及描述性翻译中翻译的主体性逐渐显露出来,女性主义翻译更是强化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让译者的身影在文本中显现。
标签:规范性翻译;描述性翻译;女性主义翻译;译者主体性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者的声音一直是被忽略的。
而在之后的理论发展中,译者主体性开始慢慢显现并被注重。
特别是女性主义译者做了许多的尝试来对抗被翻译家奉为“圣经”的传统的翻译理论。
1.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历来规定性翻译研究过程中,忠实性是最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而译者的主体性未被体现。
而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充实,传统翻译理论也开始发展显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特别是女性主义翻译,作为女性运动与翻译研究的结合,高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从而译者主体性逐渐在传统翻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中闪现光彩。
2.规范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传统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对源文本的关注。
原文及其作者的主要位置从来没有被挑战过,而翻译者总是被视为“中介”,自动将文本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
忠实性和对等性是评估翻译最重要的准则。
如此,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具有规范性的,规定什么是翻译,并设置译者遵循的标准。
规定性翻译研究以极端的源文本倾向性为标记,而译者的主体性是被完全忽视的,更不用说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译者的性别。
译者必须是无形的以及翻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语言转换的过程,这样翻译版本才可以与原始文本一致。
忠实和精确,一直是规范性翻译理论的核心关注点。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与手法应和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而严复先生总结他的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其中“信”就意味着译文及译者应忠实于原著及其作者。
这些理论的重心都还停留在原文上。
3.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的主体性规范性的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及评判翻译实践,也并不认为译者能够脱离环境去进行翻译实践。
247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译者主体性在影视翻译中的体现文/李淑杰循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翻译出来的译文需要被人接受,并传达一种交际环境。
忠实法则是指,在译文以及原文连贯性基础上,对不同语际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把握,并忠实于原文的含义。
目的论理论在翻译过程中是重要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译者跨过语言的障碍与层次,突破文化框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中,源语地位降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
影视翻译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需要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可以接受。
影视翻译有着非常强烈的商业性,还具有市场化特点,需要满足观众的需要,需要得到观众的满意才可以获得高票房、高收视率,才能达到应有的商业目的。
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以观众满足为目的,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视剧翻译具有通俗性、广泛性特点,在语言的逻辑性、感染力以及艺术表现上需要更高的要求。
第二,向观众传达一定的信息。
翻译并不是语言的转换,还在于文化层次,在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碰、交流。
在英文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特殊文化的含义,是我国观众不知道,或者难以理解的,这些文化因素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处理。
因此,译者不仅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还需要了解两国的文化,这也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将译者的主体性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三、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影视行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影视作品都需要配译文,从而向世界各个国家输出,并实现文化信息的交流。
配有字幕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观众的喜爱,让观众可以了解到影视剧的内容,还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
影视字幕翻译有着瞬时性特点,一般在剧中人物说话的同时,同步出现,并且文字显示的时间比较短,字幕的长度也不宜长,需要适应观众的阅读视野,一般大约十几个字。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选择:译者在面对待翻译的原文时,会根据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掌握,选择最合适的译文。
不同译者在同一段原文的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取决于他们对语义、语气和目标受众的理解。
2. 文化转换: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转换。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文化内涵,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3. 语体与风格:不同的作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语体和风格。
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来保持文本的风格和语气。
1. 原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在翻译中保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添加,以免偏离原文的意义。
2. 目标受众的需求: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有时候,译者可能需要放弃一些词句或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翻译任务的要求:有些翻译任务可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法律文件或科技文章的翻译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和术语。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又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在保持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翻译任务的要求,灵活应用翻译技巧,以获得最佳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