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临床检验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8.02 KB
- 文档页数:3
肝纤维化实验研究进展作者:段宏凯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03期[摘要] 肝脏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为病理过程的慢性肝损害,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过程。
肝纤维化的进展常为慢性隐匿性的,早期尚有逆转为正常的可能,晚期则为非可逆性的。
因此,从实践诊断的角度找出肝纤维化的标志物,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并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胶原;实验诊断[中图分类号] R5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3-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常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失去治疗机会,进而转变成慢性肝炎,近年来慢性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发病率不断增高,以及血吸虫性肝病,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都有发展为肝纤维化的可能[1]。
肝纤维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2]。
临床上,病理检查采用肝脏穿刺具有局限性,而采用血清学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几项理想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和动态测定联合使用能更有助于判断纤维增生和纤维降解的相对强度[3-4]。
本研究主要介绍几种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1 肝纤维化常用的血清学指标。
1.1 胶原或胶原末端多肽目前,已知人体肝脏中存在Ⅰ、Ⅲ、Ⅳ、Ⅵ、Ⅷ、Ⅹ、Ⅺ、ⅩⅢ等8种胶原蛋白,其中Ⅰ、Ⅲ、Ⅳ型是参与肝纤维化的主要胶原蛋白1.1.1 血清Ⅰ型胶原及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肝脏中Ⅰ型胶原含量较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晚期时其含量明显升高,其血清中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各种慢性活动性肝病中其含量升高,急性肝炎时其含量不升高,但却与肝脏炎症指数无相关性。
RIA法测定,正常人1.1.2 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Ⅲ-peptide,PⅢP) PⅢP是Ⅲ型前胶原分泌到细胞外后被肽酶切下的N端后形成胶原分子,相互交联成微纤维,是研究的最多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2023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全文)肝纤维化的诊断:肝纤维化诊断评估内容■病原学、■临床评估■血清生化学]非创伤性诊断■影像学"■综合诊断,■组织病理学一>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并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血清标志物及影像学手段。
1、定量分析近年出现一些新的技术能够帮助全定量分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情况。
胶原面积比例(CPA)能较为准确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进展期或晚期肝纤维化。
另外,还有双光子二次谐波技术对胶原识别具有更高敏感性,可对上百个胶原指标进行位置、数量、物理性质等量化,实现对肝纤维化逆转/进展的细致评价。
2、定性评价预后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提出了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分类〃北京标准〃。
该研究评估了抗病毒治疗前后慢乙肝患者肝穿样本,根据纤维间隔的特点及所占比例,将肝纤维化分为进展为主型(P)、逆转为主型(R)和不确定型⑴,即P-I-R分类。
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分期无法精准反映的变化,也为评估肝纤维化的动态预后变化提供了依据,是对传统的肝纤维化分期分级系统的有益补充。
3、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毕竟属于有创检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无创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
近几年来欧洲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会相继更新无创诊断评价指南,对血清学标志物及肝脏弹性测定为代表的影像检查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给予建议。
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均可以帮助诊断或排除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血清学诊断指标:直接血清学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nINP)、血清透明质酸(HA)、血清层连蛋白(1aminin)、血清IV胶原(C—IV)及其竣基端肽(C1VCP,NCI)和氨基端肽(CIVNP,7S)、血清V1型胶原(CVI)、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1MP-I)、单胺氧化酶(MA0)、赖氨酰氧化酶(1oX)、免疫反应性性脯氨酸羟化酶(ir-PH),N-乙酰氨基葡萄糖苜酶(NAG)以及脯氨酸肽酶(P1D)、P-Z肽酶及胶原酶等多种直接血清学诊断指标。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技术研究进展#柯 柳刘志娟李俩余东明 温小凤* *袁淑芳何唐艳张月圆 麻芝英 (柳少H 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柳州市545006)▲基金项目:广西区卫健委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编号:Z20190029)*通信作者【提要】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是慢性肝病最重要的病理特征,早期诊断对控制肝病的病程进展、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液生物化学指标检测,超声、CT 、MRI 检查及超声弹性成像等技术在评估肝纤维化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评估;进展【中图分类号】R 5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575(2020)05-0660-05DOI :10- 11864/j. Xsn. 1673.2020- 05- 32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是慢性肝病最重要的病理特征,其诊断对肝病的病程进展、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 的意义[1]。
早期肝纤维化的病情具有可逆性,尤其在 F2期之前疗效较好[2]。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有利于明确开始治疗的时机,从而避免或延缓肝硬化的发生、发展,甚至逆转肝纤维化、肝硬 化⑶。
为此,本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和评估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肝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目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穿刺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穿刺器械和操作方法的不断改进,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秒钟穿刺法”方便安全、成功率高,但是穿刺获得的肝组织标本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病理诊断的可信度,应保证在镜下至少6个汇管区,尽量用粗针穿刺(最好用16G ),标本长度需在1- 0 cm 以上 (1.5~2.5cm )。
当存在腹水、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计数< 60 x 109/L 时,经皮穿刺肝活检的风险较 大,此时可选择经颈静脉肝活检[4_5] o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常用的有半定量而非绝对定量的Scheuer 、Metavio 以及Ishak 评分系统, Knodell 评分系统目前已较少应用。
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马小涵,杨丽霞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南昌 330006通信作者:杨丽霞,****************(ORCID: 0000-0002-8167-1521)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
ALD肝纤维化的早诊早治,动态随访,有助于改善疾病转归,甚至逆转早期肝硬化。
由于肝活检存在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寻找无创检测技术已成为肝纤维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与ALD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及影像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肝炎,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硬化性;肝硬化;诊断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2BAB205090);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2020A0174)Research advances in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 in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MA Xiaohan,YANG Lixia.(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Lixia,****************(ORCID: 0000-0002-8167-1521)Abstract: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ALD)are a group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liver diseases mediated by autoimmune response and can progress to liver fibrosis,liver cirrhosis,and even liver failure. Early diagnosis,early treatment,and dynamic follow-up of liver fibrosis in ALD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and even reverse early-stage liver cirrhosi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risks of liver biopsy,the search for noninvasive technique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liver fibro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in serum markers and imaging techniques for liver fibrosis in ALD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detection method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s.Key words:Hepatitis, Autoimmune; Cholangitis, Sclerosing; Liver Cirrhosis; DiagnosisResearch funding:General Program of Jiangxi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92BAB20509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Jiangxi Provinc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A0174)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纤维化。
因此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临床意义。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肝患者血清LN、PCⅢ、Ⅳ-C、HA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肝纤维化的诊断迄今仍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最为可靠,但由于肝穿活检系有创性检查,所以标本有局限性,难以常规用于随访和动态观察。
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这四项指标是反映肝纤维化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本组检测了150例慢性肝炎患者LN、PCⅢ、Ⅳ-C、HA水平,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15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100例,女50例,平均年龄28-64岁,其中慢性轻度肝炎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0岁;慢性中度肝炎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5-65岁;慢性重度肝炎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5-65岁;肝硬化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30-65岁。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修订标准[1]。
对照组25例,为本院健康体检人员,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5岁。
1.2 仪器与试剂北京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仪与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
1.4统计学处理各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四项指标检测数据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4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情况见表1。
四项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 PCⅢ、LN在慢性肝炎重度组升高明显,HA、Ⅳ-C在肝硬化组升高明显,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7), 11529-11534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71612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及肝纤维化指标(GPR)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韩 毅1,汪笑楠1,王宏宾2*1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青海 西宁 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一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6月1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1日摘 要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PHC)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复杂性和侵袭性的恶性肿瘤。
目前根治性的肝切除术依旧是肝细胞癌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肿瘤的高复发率依旧存在很大问题。
近些年来,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和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等已经成为HCC 研究的热点问题。
SII 作为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现已被证实与HCC 患者的预后相关。
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也被证实是肝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将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 和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GPR 指标出发,与肝细胞癌相关联进行系统性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相关指标在HCC 患者预后中的应用和作用。
关键词肝细胞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值(GPR),预后Research Progress on 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 and Liver Fibrosis Index (GPR)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Yi Han 1, Xiaonan Wang 1, Hongbin Wang 2*1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The First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Received: Jun. 18th , 2023; accepted: Jul. 13th , 2023; published: Jul. 21st , 2023 *通讯作者。
血清学模型与Fibroscan联合诊断肝纤维化研究进展李欣【摘要】由于肝活检诊断肝纤维化的局限性,临床上需要建立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已知的血清学模型有Fibrotest、APRI指数、Hepascore、FIB-4和ELF等.联合检测各种血清学模型和Fibroscan检查可提高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减少肝活检,并有助于判断肝纤维化患者的预后.【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2(015)005【总页数】3页(P472-474)【关键词】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血清学模型;Fibroscan【作者】李欣【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病因导致的组织损伤修复反应,是一个慢性进展过程,早期诊断对控制慢性肝病的进展、预后判断、选择治疗药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目前肝活检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取样误差以及判读的误差,且肝活检难于用于肝纤维化的动态观察,因此,临床上需要研究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技术,其中包括肝纤维化血清生物标记物和各标记物间的组合及构建的诊断模型[2]。
理想的肝纤维化的无创模型应该建立在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上,并对患者本身的影响最小。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做了相关的临床研究。
一、无创诊断模型目前已有多个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模型,包括Fibrotest(FT)指数、Forns指数、天冬氨酸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和 Hepascore(HS)模型等,以及 PGA指数、FIB-4 指数、肝纤维化增强组分(ELF)等。
(一)APRIAPRI=AST(正常值上限的倍数)/血小板计数(109/L)×100。
APRI结合了肝纤维化的两种间接标志物:AST和血小板。
研究表明,APRI小于0.5,提示无纤维化或轻度纤维化;APRI大于1.5,提示明显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