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苗种培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大菱鲆育苗一.大菱鲆简介。
二.育苗配套设备1.沉淀池:育苗用水经水泵抽到沉淀池沉淀后可以减少水中杂质及有机物的含量。
2.砂滤池:除掉水中的杂质及大颗粒有机物3.泡沫分理器:除掉有机物。
4.紫外线消毒:杀灭细菌5.高级过滤器(滤芯):滤掉微颗粒有机质和大的原生动物。
6.育苗车间:育苗池12方左右,池深1。
2米,底面积11平方米。
三.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天晴,海区水质较清时用水泵提水到沉淀池内沉淀。
一般沉淀三到五天即可使用,经过沉淀的水质清彻,水内杂质少,有机物含量低。
水入鱼苗池后水质稳定。
水质要求:盐度在26—30%。
;Ph值在7。
5---8。
5;水内各种微粒子含量稳定,重金属含量不高于育苗水质要求。
2.检查所有的与鱼苗有关的设备能正常运转,以防育苗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3.消毒车间育苗池,管道,生产用具,防止细菌等微生物感染。
4.培养单胞藻类(如没培养可以用成品浓缩藻)。
主要以小球藻为主。
四.布卵及鱼卵的发育:1.车间备水:在准备布卵前一天开始涮净育苗池,冲净。
海水经过沉淀,砂滤,泡沫分理,紫外线消毒,高级滤芯过滤处理后即可入池。
水温要求:15度。
盐度:28%。
;水深1米左右。
2.布卵:每方水5克鱼卵(每克卵约有1000---1200粒),卵粒因亲鱼的大小而有区别。
3.轮虫的培养:布卵前一周购买野生轮虫,入车间后培养。
培养密度200个/ml左右。
以投喂鲜酵母为主,并可适当添加一些营养剂(如微生素,卵磷质等)。
每三到四天倒池一次,每天换水30%左右。
每1亿轮虫每天投喂50克鲜酵母,分六次投喂。
4小时一次。
每天泼一次抗生素,防止有害菌繁殖。
4.鱼卵的发育过程:鱼卵经受精后经过96小时左右即可孵化出仔鱼(孵化水温15度),不同的孵化水温孵出的时间会有差别。
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
孵化出的仔鱼约72小时后逐步开口,80小时后有摄食动作,90小时左右可以看见肠道内有轮虫,表明已摄食。
五.仔鱼的培育(一)水温控制:仔鱼的培育过程,需要逐步提高育苗水体的温度,从15度起缓慢提到19—20度。
S h u i c h a n y u y e大菱鲆产于欧洲,属于海产鲜鳏类,由于大菱鲆自身具有生长期短、抗逆性强、口感独特、肉质细腻、胶质丰富等特点,所以,在欧洲地区成为了人们大量养殖的优质海水鱼类。
我国是从上世纪末开始陆续引进大菱鲆,通过长期的养殖,已经在育苗培育和养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产业化海水养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尽管目前大菱鲆养殖技术比较成熟,可是其专业养殖技术的普及度还有所欠缺,这便使得很多的养殖户的产量非常不稳定。
因此,就要对大菱鲆海水养殖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为大菱鲆养殖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海水养殖大菱鲆的材料及方法1、材料培育大菱鲆可以使用圆形水泥池,直径在3-6m为宜,也可以根据养殖户的实际情况使用正方形玻璃钢水槽,尺寸3m*3m~5m*5m为宜,养殖大菱鲆的时候,就需要有养殖池、增氧机、分析化验室、调光、调温、水处理设施、进水渠和排水渠等。
养殖池应选在可以打出海水的地段,面积在40-75m2,深度在85cm左右为宜。
2、大菱鲆的养殖技术①选择亲鱼在选择亲鱼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色泽正常、体形完整、体表光滑、健康活泼,同时,体重应在1.5-2.0kg之间的个体作为亲鱼,雌鱼和雄鱼的比例要均衡。
单茬育苗时,亲鱼以70-250尾最佳,养殖池体积在30-65m3为宜。
②受精卵孵化通过培育大量的亲鱼,进而可以自然产卵并且获得高质量的受精卵,但有很多养殖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取得受精卵以后,可以放置在密封的,或者是开放的水中进行孵化,水位则应保持在25℃-75℃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孵化过程中水质必须保持清新,可以采用流水培育的方法。
③培育密度的控制初孵仔鱼的面密度应控制在1.5-3.5万尾/m3。
仔鱼断奶后,初期培育密度应控制在3000尾/m3为宜,后期培育密度则应控制在1100-1600尾/m3为宜。
④光照及温度的控制培育亲鱼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光照与温度进行合理控制,对于其性腺发育十分有利。
大菱鲆的养殖技术大菱鲆的养殖技术一、大菱鲆的生物学特性大菱鲆属于蝶型目,鲆科、菱鲆属。
它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自北欧南部直至北非北部均有分布,黑海和地中海也有分布,主要分布还是北海和黑海西部沿岸。
整个欧洲和西亚沿岸年总捕捞量不超过1万吨。
大菱鲆身体扁平近似圆形,双眼位于身体左侧,有眼侧呈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和少量皮刺,无眼侧光滑呈白色,背鳍与臀无硬棘,头部及尾鳍均较小,身体中部肉厚,内脏团小,整个身体的可食用部分比牙鲆多。
大菱鲆最高致死温度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21℃-22℃,最底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
大菱鲆养殖的适宜盐度在20‰-32‰之间,25‰-30‰最为合适;对盐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
大菱鲆为底栖生鱼类,平时游动较少,觅饵时跃起捕食,性格温顺,相互残食现象少见。
仔稚鱼期,由捕食活饵料至配合饵料,只需一周左右。
当用自动投饵机投饵时,大菱鲆很容易驯化成有节律的摄食。
饵料转化率相当高,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达到40千克/㎡以上的放养密度,只要鳃及头部暴露,其他部们相互重叠达60%以上,对生长基本无影响。
大菱鲆养殖要求水质无污染,抽取地下海水可直接入养殖池使用,用外海水要进行过滤、杀菌。
通过对大菱鲆的养殖经验,以流水养殖为好。
每天换水量至少在5个以上,如果水量充足也可成倍增加。
大菱鲆生长速度很快,据养殖经验,正常情况下从体长5厘米小苗时入养殖池计算,7个月即200余天可长到每尾体重500g左右,达到商品规格。
二、大菱鲆的繁育雄性大菱鲆一龄达到性成熟,雌鱼二龄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
人工培养的亲鱼,在人工控制光照情况下,1-10月份均可获得成熟的卵子。
目前,进行人工繁殖仍采用人工授精方法。
英国1972年大菱鲆人工育苗已获得成功,至今才达到小规模生产水平,说明大菱鲆人工育苗有一定难度。
在英国,从孵化到变态完毕成活率只有1%-25%。
大菱鲆苗种培育1苗种培育设施:育苗容器一般使用直径为3~5米的圆形水泥池或圆形玻璃钢水槽,也可使用3米×3米、4米×4米或5米×5米的方形水泥池或玻璃钢水槽,实际生产时要根据各生产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
为保证具有良好的循环流态,可将槽(池)的四角取圆,底部向中央放坡。
进水管按切线方向设计于槽(池)的上口。
槽(池)中央和槽(池)外分设立管以便保持水位和排水,使整个槽(池)的水系统达到开放式或封闭式循环流水的效果。
此外,还要在槽(池)内配置一定数量的充气管和气石。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5页)2苗种培育密度:初孵仔鱼的培养密度可达1万~3万尾/立方米。
“断奶”(由投喂活生物饵料转化为投喂配合饵料称之为“断奶”初期,仔鱼体重0.1克/尾,培养密度可达2500尾/立方米。
“断奶”结束时,仔鱼体重0.5克/尾,培养密度1250~1500尾/立方米。
3月龄鱼苗体重2克/尾,放养密度可保持在1000尾/立方米左右。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60页)3苗种培育水体条件:(1)充气与溶解氧:育苗容器中良好的充气条件有助于增进鱼苗食欲、加速生长、抑制细菌增殖和提高鱼苗成活率。
仔鱼较喜欢中等强度的充气,5~10日龄仔鱼最佳充气量为每小时30升/立方米,以后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增加充气量,直至每小时60升/立方米。
溶解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氧含量过低和过饱和都将会对鱼苗培育产生不利影响,其影响程度和鱼苗的发育阶段有关。
初孵仔鱼具有较强的抗低氧能力,开始摄食后,对氧的依赖性便会逐步增强,且表现愈来愈敏感。
实验证明:仔鱼初次摄食时,入口处氧的水平会迅速下降至5毫克/升以下,12小时后降至3~4毫克/升,24小时后鱼苗对氧的需求达到最敏感的程度。
通常鱼苗的半致死量就是出现在3毫克/升之时。
当氧的过饱和量超过105%时,尤其当仔鱼处于第一次投饵时,就很容易发生气泡病。
所以在鱼苗期间,应该及时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和代谢产物的含量,跟踪其变化,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2)盐度:变态前的仔鱼自身不具备渗透压调节功能,变态后方能达到与成鱼同样的盐度耐受力。
试验证明:仔鱼最佳的生长盐度是20~25,盐度低于3也能短暂维持,但要注意渗透压的平衡需要维持在8~12的盐度范围内。
盐度变化首先会对仔鱼卵黄囊的浮力产生影响,中性浮力点的盐度是28,当盐度为10时,早期仔鱼会出现动作紊乱,所以仔鱼期的盐度不宜太低。
大菱鲆虽属广盐性鱼类,但养殖水体的盐度以维持在20~40(或更高些)时效果较好。
仔鱼对盐度的耐受力可能会受亲鱼原产地的影响而有差异。
(3)水温:水温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对鱼新陈代谢的水平和效果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卵黄吸收率和水温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会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而转换率却会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
有利于营养储存的水温是13℃,卵黄达到最佳利用率时的水温为15℃。
半致死水温随发育阶段而不同,10日龄时为10℃,8日龄时为15℃,6日龄时为17℃。
大菱鲆仔鱼适应的最高水温是24~25℃,但时间不宜太长。
整个育苗期的水温可由13℃逐渐升至18~19℃。
(4)pH、三态氮和悬浮物:仔鱼最敏感的pH的安全范围是5~7,最佳pH7.6~8.2。
氨氮含量不能超过0.01×10-6,亚硝酸盐含量不能高于0.1×10-6,硝酸盐含量不能高于100×10-6。
水中悬浮的颗粒物质如果高于15×10-6,就容易造成鱼苗窒息死亡。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5~57页)4苗种培育光照强度:光照会影响鱼苗对食物的摄取,从而会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
延长光周期能使仔鱼的生长速度加快。
育苗初期鱼苗对光照要求不高,即使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摄食,但一般需要维持在200~400勒。
从变态早期开始则需要较强的光照,当光照强度由500勒增至2000~4000勒时,摄食量便会显著增加。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7页)5苗种培育饵料系列;营养强化:(1)营养需求:脂类在鱼类的营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
饵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菱鲆仔鱼的发育和生长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不能在鱼体内合成,而必须从外界食物中摄取。
研究表明:大菱鲆仔、稚鱼的鱼脑和视网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22:6n-3(DHA),如果从食物中摄入量不足,鳃上皮便会变得很敏感,表现为泌盐细胞消失、主次鳃丝上皮细胞脱落和在鳃瓣内层空间堆积大量细胞碎屑(Belle等,1985)。
Sargent等(1999)发现,仔鱼缺乏22:6n-3会导致行为异常,可能跟视网膜受到损伤有关。
当投喂富含22:6n-3的饵料以后,异常行为就会迅速得到改善。
Bell等(1995)认为,22:6n-3的含量必须超过饵料干重的1%时才能满足幼苗神经系统发育的需要;20:4n-6(花生四烯酸)的含量高低将会影响到前列腺素的含量多少。
大菱鲆幼鱼对20:4n-6也有一定的特殊需求,肝脏中磷脂的浓度也会随20:4n-6的增加而增加。
饵料中22:6n-3与20:4n-6的之间的比例关系应是66:22。
Sargent等(1999)认为大菱鲆仔鱼对22:6n-3和20:5n-3(EPA)的理想需求比例应为2:1;而20:5n-3与20:4n-6的比例应为10:1或更高些。
不同脂肪源其所含的脂肪酸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它们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也就各不相同。
Bell等(1995)比较了添加鱼油、红花油、亚麻籽油的饵料,喂养结果表明:添加鱼油的饵料对大菱鲆生长效果最好,因为鱼油中富含20:5n-3和22:6n-3。
因此,对大菱鲆的色素发育和生长来说,饵料中必须添加鱼油。
在研究脂肪酸对大菱鲆的色素发育有重大影响的同时,Estevez等(1995)研究发现,如果大量使用维生素A可使大菱鲆幼鱼获得非常理想的色素比例,但骨骼的畸形率也会明显提高,所以不宜过量添加。
其实采用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乳剂强化饵料,即可获得很好的色素比例。
实验证明:如果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缺乏,则会引起很高的白化率和停止变态。
(2)饵料系列:大菱鲆人工育苗的饵料系列,经过多年的研究获得如下基本模式: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干颗粒配合饵料。
轮虫作为开口活饵料,连续投喂15~20天;从第9~10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连续投喂10天左右;从第12~15天开始投喂干颗粒配合饵料直至鱼苗结束。
迄今为止,生产上尚无全部使用微颗粒饵料喂养早期仔鱼的先例。
由于这些活饵料自身的营养不能满足鱼苗的需求,因此必须先经营养强化后方可投喂鱼苗。
目前常见的轮虫、卤虫用营养强化剂有50DE微囊(烟台产)、BASF-Aquaran(日产)、乳化乌贼肝油(日产)和花生四烯酸(20:4n-6)。
上述强化剂都富含EPA和DHA,用量要依据各厂家标定的EPA和DHA含量和强化群体的密度来计算确定。
当生物饵料中的DHA含量达到体重的1%时,即可获得良好的育苗效果,但不宜过量使用,以防副作用发生。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8~59页)6开鳔期的管理:(1)及时清除水表面的油膜,以防仔鱼上浮吐气困难,造成充气受阻,引起大量死亡。
(2)控制水体中单胞藻的数量和光照强度,以防水体中光合作用过强,从而产生溶解氧过饱和,而产生气泡病引起大量死亡。
(3)调整合适的充气量,以防仔鱼误吞气泡而不能沉入水底造成死亡。
(4)要加强饵料营养,卤虫无节幼体在投喂之前要将卵壳清除干净,以防仔鱼吞入卵壳阻塞食道而不能使鳔顺利充气。
7苗种培育其他管理措施:(1)换水:5日龄以内的仔鱼,水交换量缺乏不致对其成活率产生明显影响,所以1~5日龄仔鱼可以采用静水培育的方式,日交换量可由1/5逐步增至全部换水;日换水次数可由每天1次逐步增至每天2次。
从6日龄开始则应尽早建立流水培育程序,水交换量应随仔鱼的生长和密度的增大而逐步增加。
流水育苗期间要密切注意水交换量与水体、池底清洁度的动态变化关系,勿使因交换量过低而导致的代谢产物积累过多的现象发生。
(2)去油膜和清底:水表面出现油膜,表明有机物增多,这将会导致水气界面封闭、通透性降低而造成气体交换不畅,严重时将会影响到溶解氧下降,尤其对开鳔期仔鱼的气鳔充气不利,故必须及时使用专用工具予以撇除。
育苗早期,为防止仔鱼逃逸,池中央的排水立柱有80~100目的筛绢网套阻隔,因而池底残留的死饵、粪便等固体物难以顺利排出,所以必须使用专用工具(“丁”字形吸污器)将池底污物清扫干净,一般每天清底1~2次。
为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可考虑适当向池内投放优质高效的水质净化剂、微生物制剂或抗菌药物等。
(3)检测理化和生物因子:定期使用专用仪器检测苗池中的水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盐度、pH、氨氮和细菌数,将所获数据用于分析苗池水质的动态变化,以便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4)分苗:随着鱼苗的生长,密度增大,会对提高鱼苗成活率构成威胁,所以定期进行疏苗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在孵化后第15~20天要进行首次分苗,第30~35天可以进行第二次分苗,第60天进行第三次分苗。
目前的分苗仍采用手工操作。
一般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苗只是从密度上加以稀疏,第三次则需按大、中、小三个等级进行分拣,分类培育。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57、61页)8苗种出池:2月龄苗平均全长达3厘米,绝大部分已经完成变态,营底栖生活。
为了促其生长,可借第三次分苗之机,将大小不同、体色各异的鱼苗分类出池。
鱼苗出池后,可以直接出售,也可以进一步转为中间培育。
(摘自《大菱鲆养殖技术》61页)9苗种培育疾病与防治:在大菱鲆人工育苗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体色异常的个体。
有的苗有眼侧体表色素发育不良,体色变白或变成不规则状的黑白相间的颜色,俗称“白化苗”,亦称“蝴蝶鱼”(butterfly fish)。
有的苗无眼侧被黑色素或茶褐色素覆盖大部分或整体被覆盖,俗称“黑化苗”。
上述两种体色异常的个体,尤其是“白化”个体,在以后的养殖过程中很难恢复为正常的体色,因此在国内市场上价格逐年走低,也不能进入国际市场。
这种体色异常现象的出现率,各场、各年、甚至同批次的不同苗池的差异都很大,有的出现率高达90%以上,有的只占百分之几。
(1)出现时间:天然大菱鲆中“白化”个体非常罕见,而由同一亲体产卵孵化培育的稚鱼“白化”个体出现率却大不相同,由此说明白化现象主要是由后天造成的。
不同的色素发育状况,体色异常发生的时间有所不同:有眼侧整体体色出现异常是在全长10毫米时期,部分出现异常是在全长14毫米时期,发生体色完全变白是在营底栖生活之前。
在全长5~10毫米和10~15毫米两个时段所投喂的饵料品种,会对体色异常产生很大影响,而“黑化”现象往往出现在全长30毫米以上的时段。
“白化”个体体表出现的白化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其白化部位和白化区域的大小会随鱼苗的发育而分化,直到变态完成后才达相对定型阶段,但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尚可使用特殊的饵料配方对其进行人工调控,使其体色增深或色素面积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