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被刻意淡化,人物的历史几乎一片
空白,性格抽象、模糊。人成为一种象 征,失去了作为人的主体性,变成直喻 世界和生活实质的舞台象征。 • 贝克特对人物关系做这样的安排,显然 是想借这一方式,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境 遇、心理、情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 他们的身上,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普 遍性特征,集中表现“人类在一个荒谬 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 艺术上: • 情节:无逻辑、杂
乱 • 舞台形象:破 尤奈斯库
• 《秃头歌女》
• 马丁先生:请原谅,夫人,如果我没弄错的话, • • • • •
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您。 马丁夫人:我也是,先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您。 马丁先生:夫人,我会不会在曼彻斯特碰巧见到 过您? 马丁夫人:这很可能。我就是曼彻斯特人!可我 记不很清楚,先生,我不敢说是不是在那里见到 您的。 马丁先生:我的天!这太奇怪了!我也是曼彻斯 特人,夫人! 马丁夫人:这太奇怪了!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 创始人,贝克特一生 共写了几十个剧本, 其中有三种最重要, 这就是《等待戈多》、 《剧终》和《啊,美 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
贝克特认为,“只有 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 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 艺术”,他要开辟“过 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 新天地”。
剧情梗概:两幕剧
• 五个出场人物: • 两 个 老 流 浪 汉 ——
葡萄园
• 当弗拉季米尔回忆二人在葡萄园里曾经度
过的美好时光,却发现记忆已如此陌生,恍如 隔世。这些荒诞的细节一旦放到象征性的 时间中,就不再令人费解。葡萄园的隐喻在 《圣经》中时时出现,这一意象甚至还可 追溯到创世神话中的伊甸园。它在《等待 戈多》中隐约指向遥远的过去,那是神、人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黄金时代。
第十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