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土地承包经营权
- 格式:docx
- 大小:17.47 KB
- 文档页数:5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摘要:农村土地问题事关国计民生。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并且以耕地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土地担负着农民的就业保障功能。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关系中国数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权利。
本文主要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基本内容、缺陷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有助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中国物权立法的完善有所推动。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缺陷解决对策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述(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承包人按照承包合同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依法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享有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80条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和第5条也规定了该项权利。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2007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为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是他物权和限制物权,以实现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实现条件,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用益物权的这些特征。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内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土地承包权这是其他权利的基础。
根据法律规定,该项权利的取得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身份获得。
第二种情形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并经过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依照约定获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2.对土地自主经营、使用、收益的权利土地自主经营权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产生,它要求发包方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土地收益权,即承包者通过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获得孳息或者将土地转包、转让、出租等获得收益的权利,这一权利能够极大地调动承包方的积极性,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浅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与保护[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实施征收的行为也日益频繁。
实践中,农村土地征收涉及利益广泛,尤其是关乎到农民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并且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极易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研究土地征收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论文从河北省香河“圈地门”事件大规模土地违规征用问题出发,指出了我国当前土地征收制度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关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利益保护一、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相关规定及其现状在我国,土地征收是集体土地的征收,是指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目的的需要,以补偿为条件,把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变更为国家所有的土地的行为。
基于我国现行土地政策和保护农业经营者尤其是农民利益的考虑,《物权法》对征收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了严格限制,并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农民利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比如河北省香河“圈地门”事件,香河大规模违规“圈地”行为,据了解河北廊坊香河县从2008年以来,就开始打着“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旗号,大规模地“圈占”耕地。
当地政府占用农民1亩地租金每年一千多,而转手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达每亩60多万。
[1]从初步调查情况看,香河县个别乡镇存在违规改变土地利用目的、违规占地等问题,严重违反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扰乱了土地管理秩序,侵害了农民群众利益。
二、我国目前农村集体承包土地征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征占农地,搞开发”为标志的城镇化扩张渐入高潮,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摘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村土地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客体在物权制度的设计中也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就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类型在权利的创设性继受取得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浅的阐述。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分析学界曾提出的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应然的物权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主张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制成为规范的物权,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排他性与绝对性。
2.实然的债权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承包合同为基础构建的,属债权性质,理由是有: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连带于联产承包,发包方对承包经营权的标的物——土地握有相当大的支配权,承包人若达不到“承包指标”就要承担违约责任,甚至被发包方收回土地承包权。
其次,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看,承包人不能自主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经发包方同意,这种转让方式完全是普通债权的转让方式。
再次,联产承包合同关系是发包方与承包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在土地转包关系中,转包人取得的权利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果该权利性质为物权,显然违背一般物权法原理。
总之“联产承包合同,属于债权关系,基于联产承包合同所取得的农地使用权(即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属于债权性质”。
3.物权改造无用说,“用物权、债权等纯粹大陆民法的概念和分类来分析这一纯粹中国土生土长的制度就必然会发生混乱和不合标准的问题”。
“农村土地使用权属于物权还是债权,从这一角度看并无很大差别。
而且,现实中侵犯农地使用权的主要是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为政府对农地的不合理征用,村集体擅自解除承包合同等,而这些侵权问题并非简单地通过物权化就可以克服。
即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造成物权,只要农村的法制环境得不到改善,农民的权益照样会受到侵害。
论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梁劲松李长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及其他民事主体对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合同的规定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
我国《物权法》已颁布实施,我国物权立法中确认和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关注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物权法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内涵《物权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物权法》上述这些规定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并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权利内容,更好地保护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利于实践中司法部门的适用。
《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为用益物权,即是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及其他民事主体在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上,依照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约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
《物权法》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位为用益物权。
因为它符合用益物权的本质和特性。
农村土地承包人可以基于物权行使物权请求权,基于承包合同行使违约责任请求权,基于法律规定行使侵权行为请求权或不当得利请求权,权利保护的渠道明显拓宽了。
基于物权行使物权请求权比单纯基于债权行使债权请求权寻求权利保护,对承包人来说,保护机制在法律上得到了优化配置。
因为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在目的、功能、成立要件、保护期限和效力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二、《物权法》规定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义。
浅论土地承包经营权20XX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物权保护,对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债权保护。
为正确理解、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本文对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建构基础建国以来,为促进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了“城乡分治”,城市人的生活资料供给、就业及社会保障处于国家的有力支持之下,而缺乏就业选择机会、经济收入低下的农民只有把土地作为其基本生活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土地承包制的实行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城市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向社会化转轨,农民有了进城择业的机会,但城乡差别仍然存在:城市人享有“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却存在不稳定性和风险。
在此情况下,土地仍然被农民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职业保险。
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在社会保障制度未真正建立之前提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为大多数农民所看重。
因此,从这一国情出发,《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社会保障功能,并以维护农村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作为立法原则,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对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以保障农村妇女的基本生活。
二、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是农村劳动集体,即该集体经济组织内若干成员的集合。
该集合内的成员数因成员生育、死亡、户籍迁出或迁入而经常处于增减变化之中,但不影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lOcaLhOST集体经济组织内所有成员个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精神状态、生产技能如何,对集体土地都享有完全平等的使用、收益的权利。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决定了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权利主体的社区性。
拥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享有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这是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剥夺、阻挠、限制。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承包给农民或农村企业单位,由承包人在承包期内对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合同式权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农村的土地经营状况,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土地私有化问题而产生的,同时它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原因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和农村集体资产积累不足,外部原因则包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
这种形式的土地承包制度很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劳动力收益。
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农村的经济方面,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首先,它为农民提供了生产的土地经济基础,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财富;其次,它推动了基本农村建设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土地承包制度的成立也为政府农村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供了有效的基础。
在农村土地承包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农村法规、财税政策等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进农民的福利和利益。
相反,如果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效率将无法提高,农村经济无法真正发展,农村社会也就不可能保持稳定发展。
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政府也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承包土地可能会被滥用或浪费,因此政府有责任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农村法规,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另外,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保护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政府的管理和监管,还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强投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是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律保护。
”这是我国立法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表述;而学理上一般将其定义为是一种“承包人因从事耕地、种植或其他生产经营项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体所有或集体使用的国家所有的土地或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权利。
”2本文拟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作一简要探讨。
一、学说应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定位为物权还是债权,我国学界历来就有物权说与债权说之争。
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物权的观点,主要出于以下理由:(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一节所直接规定的权利,并且学界通常认为该节是对物权制度所作的规定;(2)承包人对所承包的土地有在法律和合同规定范围内直接控制、利用的权利;(3)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具有排他性的财产权。
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债权的观点,主要出于以下理由:(1)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连带性上看,土地承包经营权连带于联产承包,属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组成部分,农民以具有复杂意义的“联产”为对价,取得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权,而发包人对作为承包经营的标的物的土地,仍有相当大的支配力。
(2)从承包人与土地所有人的关系上看,上述联产承包合同关系,本质上为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因这种内部关系而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只有对人(作为土地所有人的集体)的效力,而并无对世效力。
(3)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条件来看,承包人不能自主转让承包权,而须经发包人同意,这种转让方式完全是普通债权的转让方式。
(4)依《民法通则》第80条第二款,对国家所有而集体使用的土地设定承包经营权,就会出现土地所有权上设定土地使用权,又在土地使用权上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梯次结构,这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物权,不无疑问。
(5)土地转包关系中,转包人取得的权利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若该权利性质为物权,这显然违背一般物权法原理,若该权利性质为债权,则立法上和实践上就不得不区别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本文的观点就财产而言,债权方式和物权方式均可以达到利用他人客体物的目的。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权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而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又是一个土地问题,民以食为天,土地问题解决好了,农民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围绕土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法规,笔者在参阅了一些现行法规、解释后就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抵押权问题略作浅谈,如有认识不同欢迎商榷。
在此之前,先简略介绍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一.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分为四个时期:㈠1949—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 ;㈡1954—1958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的转变 ;㈢1958—1978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损害 ;㈣1978—2008,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新土地政策的呼唤。
㈠.1949—1954年,从土地农民私有制到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田到户,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
此间,农民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短缺,在一些地区出现村民以生产资料换工等形式的互助生产组。
此时,农民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是以土地形式入股到合作社,此阶段仍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民没有加入到农生产合作社。
1954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等四种所有制形式,并在其第八条规定了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
”㈡.1954—1958年,从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的转变。
由于合作化运动发展速度过猛,部分地区出现违背农民意愿强制要求入社的情况,后来出现了整顿。
但这并没有阻止合作化运动的脚步,1956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已经有大约87.8%的农户参加了所谓高级社,但到了高级社阶段,农民一入社,其土地等生产资料就归所谓高级社集体所有了。
浅论土地承包经营权
XX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物权保护,对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债权保护。
为正确理解、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本文对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建构基础
建国以来,为促进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了“城乡分治”,城市人的生活资料供给、就业及社会保障处于国家的有力支持之下,而缺乏就业选择机会、经济收入低下的农民只有把土地作为其基本生活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土地承包制的实行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城市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向社会化转轨,农民有了进城择业的机会,但城乡差别仍然存在:城市人享有“再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却存在不稳定性和风险。
在此情况下,土地仍然被农民作为进可攻、退可守的职业保险。
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在社会保障制度未真正建立之前提下,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为大多数农民所看重。
因此,从这一国情出发,《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社会保障
功能,并以维护农村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作为立法原则,在制度设计上突出了对妇女合法权益的保护,以保障农村妇女的基本生活。
二、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特征
根据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规定,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是农村劳动集体,即该集体经济组织内若干成员的集合。
该集合内的成员数因成员生育、死亡、户籍迁出或迁入而经常处于增减变化之中,但不影响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集体经济组织内所有成员个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精神状态、生产技能如何,对集体土地都享有完全平等的使用、收益的权利。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决定了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权利主体的社区性。
拥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享有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这是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项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剥夺、阻挠、限制。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承包期内交回承包地的,只能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实现,而不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下一轮土地发包时,只要其仍拥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就应享有承包经营本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利。
社区性特征还决定了集体经济组织以其他方式发包土地
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承包权;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应事先征得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2.权利取得的平均分配性。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因婚姻、生育而取得,因死亡、户籍迁出而丧失,取得和丧失都具有无偿性。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占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全平等,呈现出无差异性。
因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完全平等享有以家庭承包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此即通常所说的“家庭承包、人人有份”。
三、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内涵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权利束,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承包地使用权。
即承包方有权依法占有、使用承包地,在承包地上进行农业耕作。
2.生产经营自主权。
即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3.产品处置权。
即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处置自己的产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
4.收益权。
即承包地上产生的合法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该收益包括农户因土地投入而增加的土地价值。
5.流转权。
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
6.获得补偿权。
即承包地被国家征用、集体占用时,承包方依法可以获得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助费以及安置补助费的权利。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如拒绝针对承包地收取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费用的权利等。
上述权利内涵是《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承包方的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减少、变更。
《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后,承包方即自动享有这些权利,不受承包合同是否约定的影响。
承包合同中对这些权利进行限制的约定无效。
四、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保护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就是维护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权。
在处理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时,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依法制裁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1.遵守承包期内发包方原则上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地的禁止性规定。
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地的情形必须同时满足两
个条件,即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且转为非农业户口。
收回的承包地只限于耕地和草地,不包括林地。
发包方可以调整承包地的特殊情形和条件:出现了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况;只能在个别农户之间进行个别调整;调整的承包地限于耕地和草地,不包括林地;个别调整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承包合同没有不得调整的约定。
2.遵循保护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禁止性规定。
即妇女结婚、离婚或者丧偶的,必须确保其有一份承包地。
妇女因婚姻迁移户口后,其在户口迁入地即拥有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享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在该权利实现前,户口迁出地的原承包地不得被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