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319.13 KB
- 文档页数:42
肾病综合征诊疗常规小儿肾病综合征(nephritic syndrome;NS)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以上第①、②两项为必备条件【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单纯性肾病 3-7岁男孩居多,全身凹陷性水肿,大量蛋白尿,血胆固醇高,总蛋白、白蛋白降低。
(2)肾炎型肾病除以上4大症状外,再有血尿、高血压、C3降低或肾功能不全。
2.先天性肾病。
3.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疟疾、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药物中毒(青霉胺、汞)。
(二)并发症1.感染肾病患儿极易罹患各种感染。
常见为呼吸道、皮肤、泌尿道感染和原发性腹膜炎等,细菌感染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结核杆菌感染亦应引起重视。
另外肾病患儿的医院感染不容忽视,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多见,致病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2.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有低钠、低钾、低钙血症。
患儿可因不恰当长期禁盐或长期食用不含钠的食盐代用品、过多使用利尿剂以及感染、呕吐、腹泻等因素均可致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可有厌食、乏力、懒言、嗜睡、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抽搐等。
另外由于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显著水肿、而常有血容量不足,尤在各种诱因引起低钠血症时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3.血栓形成 NS高凝状态易致各种动、静脉血栓形成,以肾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表现为突发腰痛、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少尿甚至发生肾衰竭。
但临床以不同部位血管血栓形成的亚临床型则更多见。
除肾静脉血栓形成外,可出现:①两侧肢体水肿程度差别固定,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多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皮肤突发紫斑并迅速扩大;③阴囊水肿呈紫色;④顽固性腹水;⑤下肢疼痛伴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体征时,应考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股动脉血栓形成是小儿NS并发的急症之一,如不及时溶栓治疗可导致肢端坏死而需截肢;⑥不明原因的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而无肺部阳性体征时要警惕肺栓塞,其半数可无临床症状;⑦突发的偏瘫、面瘫、失语、或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在排除高血压脑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时要考虑脑栓塞。
肾病综合征能治愈吗?如何治疗发布时间:2023-02-27T05:28:56.8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2期作者:李婷[导读] 受到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运动习惯等多因素影响,现在肾脏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李婷眉山市中医医院(620020)受到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运动习惯等多因素影响,现在肾脏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其中,肾病综合征临床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如何早诊断疾病、该病能否被治愈是大部分人关注的问题。
下面重点围绕这两部分进行科普。
什么是肾病综合征?症状有哪些?肾病综合征,顾名思义,该疾病属于临床综合征。
是一种具有类似临床表现,不同病因及病理改变的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中将肾病综合征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自主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水肿,通过检查会发现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
上至老年人,下至儿童都可能会患病。
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部分患者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治疗不及时的情况,需要高度重视。
肾病综合征病因有哪些?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因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型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用药,环境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肾病综合征的发生与患者存在肾小球损伤有直接必然联系,正常情况下血液会通过肾脏进行代谢,肾小球会对流经肾脏的血液进行过滤,通过有效过滤,将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与不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时区分并排出体外或运转回体内。
健康的肾小球能够满足或维持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含量,但是如果患者肾小球受到损伤,这种情况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受到影响,无法完全将蛋白质物质以及垃圾物质进行区分,导致部分蛋白质混合进入尿液,进而加剧肾小球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
总结治疗肾病综合症的方法都有哪些肾病综合症大多数患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急性肾衰竭,治疗难度也会更大。
所以对于肾病综合症来说,及早发现才能提高治愈机率,提前康复。
肾病综合症能治好吗?肾病综合症分为好几个阶段,因此,它治愈的机会也不一样,肾病综合症早期可以好转,如没有好转转到尿毒症,就影响到生命安全。
刚刚发现肾病综合症,这一时期是危及不了生命的,但是假如不加以重视,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以后肾病综合症一旦损伤了肾功能,肾脏的功能下降所带来的后果则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对于肾病综合症要留意及时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则直接关系到肾病综合症能活多久。
对于肾病综合症的治疗,目前就总体来说,中医应该优于西医。
由于西医对各种肾炎、肾病、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多采用激素疗法,但激素只能暂时缓解病情,副作用明显,且易复发。
中医则就不然,一方面疗效明显,不易复发,另一方面,无痛苦、无毒副作用、用度低,所以说目前中医对肾病综合症的治疗,与一些医疗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不分上下。
怎样治疗肾病综合症保证不复发?肾病综合症怎样治疗不复发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症治疗,二是病因治疗。
肾病综合症对症治疗包括用强效利尿剂控制水肿,抗菌素控制感染,降压药控制高血压,严重肾功能衰竭时透析治疗控制尿毒症。
对症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控制尿毒症、水肿及感染的好处是尽人皆知的,控制高血压能延缓肾小球病的发展,减轻高血压血管病对肾脏的损害从而可保留肾功,延长病人生命。
许多肾小球肾炎即使十分严重,也无法或无需特殊处理,各种肾小球病有其自然病程,许多可有自发性缓解甚至痊愈,因此对症治疗自有其合理性。
肾病综合症怎样治疗不复发其中病因学治疗非常重要,包括移去抗原,改变免疫学平衡,控制或移去炎症的中介物。
肾小球病的抗原已肯定的约 20-30种,但大多仍属原因不明不能移去,有的抗原如外来感染因素,移后可望肾小球病恢复,但也有的抗原属内源性不能移去或即使移去游离的抗原,免疫复合物造成的损伤仍不能恢复。
肾病综合征的几种常见治疗方法肾病综合征(N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主要症状表现为大量尿蛋白、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等,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容易反复。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现在中国成人慢性肾病的发病率为10.8%,患病总人数已经达到1.2亿人,形势严峻。
肾病综合征早期时基底膜病变较轻,根据病情的逐渐发展会导致大量的蛋尿白被排除体内,造成血浆蛋白降低。
肾病综合征并发症较多,如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等,对生活的影响较大。
肾病综合征本身需要对症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肾病综合征在治疗方式差别也比较大,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式。
一下就针对几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1一般治疗(1)饮食:制定优质的低蛋白食谱,蛋白质的摄入量根据每公斤体重0.8-1g的原则进行计算,进行低热量饮食。
因为大量蛋白质丢失,错误的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所以对于蛋白质的摄入需要进行严格的计算。
对于已经出现水肿或者高血压的患者需要限制水分和盐分的摄入量,每天盐分的摄入量控制在3-6g左右。
肾病综合征患者在饮食治疗中需要是摄入丰富的维生素A、B以及B族维生素食物,主要来源于新鲜的瓜果蔬菜,除此之外还可以多摄入一些微量元素的食物,主要包括钙、镁、锌。
进行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尽量清淡饮食。
(2)利尿、消肿:肾病综合征较轻的患者在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后会导致尿量增多,在病情较重或者使用激素药物效果不明显时,首先判断患者的血容量状态,然后根据医嘱使用相关的利尿药物,常用的利尿剂为双氢克尿噻、呋塞米等。
使用利尿药物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电解质情况,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引起低钾血症,必要时可以进行补充。
(3)减少尿蛋白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使用降压药,如ACEI、ARB类的降压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尿蛋白。
还可以应用血管紧张素对酶抑制剂进行转换,缓解肾小球内高压状态,达到减少尿蛋白的目的。
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怎么办?这些方法一定要明白肾病综合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两种类型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患者首先要找明原因,如果确诊是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的话,患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治疗。
★一、一般治疗①低盐(2~4g/d)、低脂、高蛋白1~1.5g/(kg·d)、高热能〔146.4~167.4kJ/(ks·d)〕饮食。
②卧床休息,有继发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
③选用适当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速尿)、螺内酯(安替舒通)及氨苯蝶啶等。
必要时也可给予血浆、人血清白蛋白、血浆代用品(如右旋糖酐40)或甘露醇等。
④酌情给予肝素、潘生丁等抗凝药。
⑤适当补充钙剂。
★二、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疗法(1)口服法:开始即用足量以诱导症状缓解。
成人一般初量为泼尼松l~2mg/(kg·d),分3次服,根据病情也可采用每晨餐后一次顿服或间日疗法。
连用10~12周后逐渐减量,减量不可过快,可按每周5mg的速度递减,直至停药或以最小有效量维持。
整个疗程一般需半年或1年。
(2)静脉短程冲击法:对于激素依赖者或常规服激素不敏感者,可考虑该用法。
(3)注意事项:①激素治疗1~2周左右出现利尿反应后,应及时补充钾、钠、钙离子,以防出现低钾、钙、钠血症。
②如经足量激素治疗2周后尿蛋白无减少趋势,可认为对激素不敏感。
③其他注意事项见激素治疗常规(参见第三篇第五章)。
★三、细胞毒类免疫抑制疗法(1)用法:在激素治疗开始后1~2周,症状有明显缓解时开始联合用药,一般不作首选药物,仅用于减、撤激素后复发者,激素依赖者或对激素不敏感者。
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CTX)、氮芥、塞替派、苯丁酸氮芥等,可选用其中一种。
剂量:CTX成人一般为200mg,静注,1/1~2d,或100~200mg/d,分次口服,总量6~8g。
也可采用静脉冲击治疗:CT×0.5~1.0/m2,每月1次,共6~8个月,以后每3个月1次,共3次;氮芥从1~2mg /d开始,每次增加lmg,直至每次5mg,以后维持在每次5mg,2次/周,总量可达1~2mg/kg;塞替派10mg,1/d或1/2d,静注,20次为1疗程。
小儿水肿病(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水肿病的诊断标准。
(1)主症表现:浮肿,身体困重,小便短少,尿浊或血尿。
(2)次症表现:面色㿠白,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痛。
(3)重症表现:面色紫暗或黧黑,无尿,口有秽味,或伴胸水、腹水;频繁呕吐,四肢厥冷,面色白或口唇青紫;头痛,抽搐,谵语,嗜睡,昏迷。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2017年发布的《儿童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2016)》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或晨尿蛋白/肌酐(mg/mg)≥2.0;1周内3次晨尿蛋白定性(+++)~(++++)。
(2)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
(3)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高于5.7mmol/L。
(4)不同程度的水肿。
以上4项中以(1)和(2)为诊断的必要条件。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本证(1)肺脾气虚证:全身浮肿,颜面为著,面色㿠白或萎黄,神疲气短,声低懒言,自汗,纳呆,便溏,小便短少,平素易感冒,舌淡或淡胖,苔白或白滑,脉浮细。
(2)脾虚湿困证:全身浮肿,肢体为著,按之凹陷,面色萎黄,身体困重,倦怠乏力,或兼胸闷,腹胀,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厚腻,脉沉缓。
(3)脾肾阳虚证:全身明显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或伴胸水、腹水,畏寒肢冷,身体重着,神疲倦卧,脘腹胀满,或腰膝酸软,恶心,呕吐,纳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面色㿠白,舌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4)肝肾阴虚证:浮肿较轻或无浮肿,头痛,头晕耳鸣,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或腰膝酸软,或伴痤疮,舌红,苔少,脉细数。
(5)气阴两虚证:浮肿较轻或无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易感冒,舌红少津,苔少,脉细弱。
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方案1. 引言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蛋白尿、水肿和低蛋白血症为特征的疾病群,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治疗在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本文将介绍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的方案以及注意事项。
2. 治疗方案2.1 激素选择在肾病综合征的激素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和抗过敏作用,能够有效减轻肾小球的炎症反应,并抑制免疫反应,从而减少蛋白尿和水肿。
2.2 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肾功能等因素,确定激素的使用剂量。
起始剂量一般为每日1-2mg/kg,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60mg/d。
治疗开始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逐渐减少剂量,直至最小有效维持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减量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尿蛋白定量,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
2.3 治疗时间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一般为6-12个月,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治疗时间。
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蛋白定量,以及相关的免疫学指标,如C3、C4等。
2.4 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激素可能无法控制病情,此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增强治疗效果,但也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监测药物浓度。
2.5 特殊人群的治疗考虑对于老年患者、儿童、孕妇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激素治疗需要特别注意。
在使用剂量时要谨慎选择,并密切监测病情和药物的副作用。
3. 注意事项3.1 药物副作用激素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免疫抑制、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胃溃疡等。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糖、血压、肝肾功能等。
3.2 感染风险激素治疗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口服激素。
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注意个人卫生,并定期进行相关的免疫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