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0.1 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通货膨胀及其类型(1)定义: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
(2)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批发价格指数。
(3)分类: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平衡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2.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s M B M =⋅,它提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因素:基础货币(B )和货币乘数(M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3.货币需求(1)货币需求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2)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
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下降)增加名义货币需求量。
(3)名义货币需求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实际货币需求指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货币数量。
4.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客观因素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
5.货币注入的影响在经济原来是均衡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突然增加货币供给时,会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货币数量论指的是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则是指价格总水平长期而持续地上涨。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数量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源于亚当·斯密早期的经济学思想,主要提出“货币量决定价格”的观点。
根据货币数量论,当货币供应增加时,一般物价水平会随之上涨;反之,货币供应减少则会导致价格水平下降。
这一观点既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也引起了不少质疑与争议。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过多的货币供应会导致需求超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从而推高价格水平。
根据供求理论,市场上的货币供应过剩会刺激需求,使得企业能够提高价格,从而实现高额利润。
这种价格上涨将会通过传导机制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中,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可能引发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从而导致行为上的通胀,即通过提前购买商品和服务来避免未来物价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
然而,货币数量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并非唯一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其他的经济和政治因素需纳入考虑。
例如,供给面的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分配问题、政府政策等都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的时候往往是建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而实际上,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系统,难以实现条件的恒定。
为了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许多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工具,如央行利率调控和货币供应控制。
央行利率调控可以通过调整利率的高低来影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进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控制则通过合理调整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和需求关系,来实现通胀目标。
然而,制定和执行有效的货币政策也面临挑战,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总的来说,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但也需要注意到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观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的增长会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价格水平。
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央行都会根据通货膨胀的情况来调整货币供应量,以维持价格的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经常会发布货币政策报告,详细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
然而,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等都会对价格
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单纯依靠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稳定价格水平可能并不可行。
总的来说,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货币供应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对于制定货币政策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制定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货币政策。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货币数量论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造成的。
但是政府并非仅有维护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目标,而是面临着各种经济和社会目标。
根据菲利普曲线,政府在短期中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GDP平减指数,CPI,福利普曲线,权衡取舍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这一直为人民所诟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的CPI指数为1001.6(基期为1978年),也是说我国的物价水平在30年中上涨了10倍有余。
持续的通货膨胀给社会造成了诸多无谓的社会成本,比如:“皮鞋成本”,“菜单成本”,资源配置不当,税收扭曲,混乱与不便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国的通胀呢?我认为是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
目前的货币均为采用信用货币形式的纸币,由于纸币本身不像金银等贵金属拥有价值,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币可能贬值,这就造成纸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是远远不够完美的。
由于信用货币不能像金银那样在供给过多的时候作为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这就造成在金银为货币时不可能出现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
而在金银为货币的时候就不曾发生过通货膨胀,所以通胀问题归根揭底是货币供应过量的问题。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即在长期中货币的供给变化不会影响真实变量。
也是说在长期中货供应量的变动只会影响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
以下是货币数量论中的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其中M指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数据显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下降的趋势;P指物价水平;Y指真实GDP)。
根据数量方程式如果真实GDP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变,那么我们可以把方程式改写为;P=M×(V/Y)=kM(其中k=V/Y,为常数),显然物价水平P与货币供应量线性正相关,货币供应量增加A%则物价水平也将上涨A%。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理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理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理论经济学中,货币数量理论是经济学家们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一种解释。
它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这个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本文将探讨货币数量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现实经济中的适用性。
货币数量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
休谟提出了“货币数量论”的概念,他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个思想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发扬光大,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
然而,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只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如物价水平的变化、生产成本的上升等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我们来看看货币数量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的。
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当总需求增加超过总供给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增加人们的购买力,促使他们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物价的上涨。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还会刺激生产者提高价格,以维持利润不变或增加利润。
这种上涨的物价和成本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扩散,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的观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反对意见是“货币的中性”。
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会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只会引起物价变动。
换句话说,即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实际经济活动的水平不会受到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货币的影响只是表象的。
此外,货币数量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争议。
例如,理论中没有明确说明货币供应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也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财政政策、外汇市场变动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有些经济学家也指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是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结果,还可能受到生产能力、劳动力市场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解释通货膨胀原因的理论框架,它基于货币的数量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影响的观点。
本文将介绍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一、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原理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其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增加会刺激经济中的消费和投资活动,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加。
2. 供给相对固定:货币数量论假设经济中的生产能力不会瞬间发生变化,因此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相对固定。
这种情况下,供求失衡会产生通货膨胀。
3. 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货币数量论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超过总需求的增长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过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购买力超过了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二、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之一。
在现实中,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1.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控: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政府和央行可以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
当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可以采取相应的货币紧缩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2. 货币数量论并非通货膨胀的唯一解释:尽管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的视角,但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解释。
其他因素如需求冲击、成本推动等也可以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3. 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实际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供应量只是其中之一。
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并非简单明了,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三、总结货币数量论是一种解释通货膨胀原因的理论框架,它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实际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供应量只是其中之一。
试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GDP增长与通货膨胀三者间关系——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摘要:古典数量货币论认为,一国价格水平受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一国的通货膨胀也和货币供应量息息相关。
文章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费雪方程式这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十年来货币供给量、GDP、CPI变化情况来具体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率与物价指数变化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之和的关系并检验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否和货币供给量有关。
关键字:费雪方程式,货币供给量,GDP,CPI,通货膨胀1.古典货币数量论“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学者从马歇尔、庇古等人的著作中概括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古典理论、古典资本市场及货币数量论。
本文主要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来分析中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及物价水平三者间的关系,因此,这里重点介绍下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相关内容。
1.1含义陈乐一【1】(2000)认为货币数量论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有多种表示形式,其中极具影响的数量论有两种:费雪( 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 The Equation of Exchange)和马歇尔、庇古的“剑桥现金—余额分析法”(Cambridge Cash - balance App roach)。
王文杰【2】(2010)说到,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1.2费雪方程式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两种主要流派,一为费雪方程式,又称作交易方程式;二为剑桥方程式,又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
本文的分析主要建立在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之上。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它发挥着衡量商品价值和奖励劳动的重要角色。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货币供应量也不断增加。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体中流通的所有货币数量。
它包括现金和存款,以及与货币等价的其他金融资产。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通货膨胀率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理论上,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有正向关系,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反之亦然。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还受到了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物价水平不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
其他因素,如生产成本、生产力、政府政策、战争、天灾等都会影响物价水平。
例如,当天气极度恶劣时,粮食价格往往会上涨,即使货币供应量没有明显变化。
其次,不同类型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同。
M1、M2、M3等不同的货币供应量由于覆盖范围不同,因此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不同。
M1是指最易使用的货币,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大。
M2包括M1和其他较难使用的货币资产,例如定期存款、债券等。
M3则包括M1和M2以外的所有货币资产。
因此,对于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它们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有区别的。
此外,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滞后效应。
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立刻导致通货膨胀,这种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逐渐显现。
因此,政府必须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滞后效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避免通货膨胀水平持续上升。
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来控制通货膨胀,并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主要的货币政策包括升息政策和紧缩政策,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并稳定经济增长而制定的。
总之,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水平上升,但是其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货币供应量本身,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钱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钱币数量的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钱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钱币数量论简介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20世纪初提出了钱币数量论。
钱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剩导致的。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因此,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必须控制货币供应量。
钱币数量论的主要假设是,商品市场上的货币数量和名义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钱币供应量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而不会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
这一假设被称为“中性的货币政策”。
第二,钱币数量论的争议钱币数量论存在很多争议。
首先,钱币数量论的假设并不完全成立。
实际上,在短期内,钱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
其次,由于经济体系的复杂性,钱币数量论难以正确地预测通货膨胀的水平。
最后,钱币数量论忽略了货币运动的其他影响因素,例如国际贸易、投资和政府财政政策等。
第三,钱币数量和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虽然钱币数量论存在争议,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钱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货膨胀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剩导致的。
例如,美国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大多是由于钱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的。
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例子就可以说明问题。
美国政府大幅增加了政府支出,并通过大量印刷纸币来了实现。
结果是,通货膨胀率飙升,物价水平迅速上涨。
除此之外,在国际上也存在钱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对货币宽松政策的普遍采用,全球通货膨胀正在加剧。
2019年底,欧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通货膨胀率都处于2%以上。
第四,结论综上所述,钱币数量论和通货膨胀确实有一定的关系。
钱币供应量的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但是,钱币数量论并非终极解决方案。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经济是一个复杂而有关联的系统,通货膨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货币数量论是理论经济学中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货币数量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一种用于交换价值的工具,它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和计量单位的作用。
人们通过货币来实现商品交换和财富积累。
因此,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的。
根据这一理论,当货币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不变时,物价水平会上升。
这是因为人们有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而供给没有相应增加,导致需求超过供给,从而推高物价。
因此,调控好货币供给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假设是货币的速度和产出的关系。
根据这一假设,货币的速度是一定的,而产出是由经济的其他因素决定的。
因此,当货币供给增加时,货币的速度不会发生改变,而产出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导致通货膨胀。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货币数量论并不完全正确。
尽管货币供给的增加可能会推动通货膨胀,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现代经济学承认,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货币供给只是其中之一。
一些学者认为,货币数量论低估了需求方面的影响。
当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乐观时,他们往往愿意多消费,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此外,生产能力的增加和改进技术的应用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这些因素都表明,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货币供给的增加。
尽管如此,货币数量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低迷、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因此,合理控制货币供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国家央行来说,货币政策的制定是实施货币数量论的关键。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的速度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第19章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19.1 复习笔记1.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在总收入规模既定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该货币需求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1)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①货币流通速度费雪考察货币总量M(货币供给)与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量P×Y(总支出P×Y也称为经济体的名义总收入或名义GDP)之间的联系,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总产出(收入)。
M和P×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即货币周转率,也就是1年当中,1单位货币用来购买经济体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流通速度V可以更精确地定义为总支出P×Y除以货币数量M:V=(P×Y)/M。
②交易方程式上述公式两边同时乘以M,就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M×V=P×Y。
该公式表明: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但是交易方程式仅仅是一个恒等式,它没有说明当货币供给M变动时,名义收入(P×Y)是否会同向变动:M的增加可能由V的下降所抵消。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体交易方式的制度决定的。
假如人们使用赊购账户和信用卡来进行交易,那么在购买时通常较少地使用货币,则流通速度上升。
相反,如果购买时用现金或支票支付更加方便(两者都是货币),则流通速度会下降。
费雪认为,由于经济体中的制度和技术特征只有在较长时间里才会对流通速度产生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
③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数量论说明了在名义总支出数量既定前提下所持有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方程式被改写成:M=PY/V。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M d)。
此外,由于货币数量论假定流通速度为常量,我们用常数k代表1/V,将1/V和M分别替换为k和M d,可以将方程式改写成:M d=kPY。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货币数量论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造成的。
但是政府并非仅有维护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目标,而是面临着各种经济和社会目标。
根据菲利普曲线,政府在短期中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GDP平减指数,CPI,福利普曲线,权衡取舍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这一直为人民所诟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的CPI指数为1001.6(基期为1978年),也是说我国的物价水平在30年中上涨了10倍有余。
持续的通货膨胀给社会造成了诸多无谓的社会成本,比如:“皮鞋成本”,“菜单成本”,资源配置不当,税收扭曲,混乱与不便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国的通胀呢?我认为是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
目前的货币均为采用信用货币形式的纸币,由于纸币本身不像金银等贵金属拥有价值,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币可能贬值,这就造成纸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是远远不够完美的。
由于信用货币不能像金银那样在供给过多的时候作为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这就造成在金银为货币时不可能出现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
而在金银为货币的时候就不曾发生过通货膨胀,所以通胀问题归根揭底是货币供应过量的问
题。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即在长期中货币的供给变化不会影响真实变量。
也是说在长期中货供应量的变动只会影响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
以下是货币数量论中的数量方程式:
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
(其中M指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数据显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下降的趋势;P指物价水平;Y指真实GDP)。
根据数量方程式如果真实GDP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变,那么我们可以把方程式改写为;P=M×(V/Y)=kM(其中k=V/Y,为常数),显然物价水平P与货币供应量线性正相关,货币供应量增加A%则物价水平也将上涨A%。
下面是我国自1978年至2009的宏观经济数据
下面我将通过货币方程式计算出的物价水平与我国的通货膨胀作为比较,以验证方程式的正确性。
由于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有以下局限性:(1)它只衡量生活消费品的价格变化;(2)它是固体权重的一篮子商品,不能及时反映居民购买权重的变化;(3)不能反映新产品的进入和商品质量的变化。
它不能准确的反应整体的物价水平,而且往往高估通货膨胀率。
因此我们将同时计算出GDP平减指数这个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下面我们将用这些宏观经济数据根据货币数量方程求出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指数以及GDP平减指数并与CPI进行比较。
由于V的变化幅度不大,在我的计算中将把V当作不变的常量来考虑。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们计算出的价格水平在1990年——2000年为300,高出CPI和平减指数很多。
2000——2005年和2005——2009年的价格水平指数高于平减指数但低于CPI。
但是考虑到我在计算价格水平是把货币流通速度V当做常量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一直下降的趋势,我计算的价格水平是偏高的。
考虑到这个因素,通过货币数量论计算出来的价格水平指数将和GDP 平减指数相当吻合。
同时由于CPI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对通胀的高估,CPI高于平减指数和计算出的价格水平指数也将是正常的。
因此根据计算出的价格水平指数,GDP平减指数和CPI的吻合以及货币方程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
那么我们因该怎么看待通货膨胀以及因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呢?
我认为预防我国的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国家统计部门应该做好统计工作,认真核算各项经济数据,为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做好数据准备。
二,增加中央银行的自主性,以便于央行可以专注于维护币值稳定的任务。
三,确定统一以维护币值稳定为目标的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防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相抵触。
如果仅仅确定防止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但是政府面临着各种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比如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增加人民满意度等等。
这些目标有些是相互抵触的,比如政府面临着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权衡取舍,根据菲利普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短期中是负相关的,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往往以为着较高的失业率。
虽然在短期中政府面临通货膨胀率和其他一些经济目标的权衡取舍,但是长期中维护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目标不存在这种权衡取舍并且会促进其他经济目标的实现。
所以政府应该在长期确立维护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经济目标。
增加人民满意度,防止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人民大学第六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