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7讲_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一、重要名词解释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它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岀数量方程式:即方程式M V P Y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1.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服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而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联邦储备与银行体系共同决定货币的供给,而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虽然许多变量都影响货币需求,但有一个变量最为重要: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图1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将货币供给量固定了。
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每一美元买的东西减少时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就更多。
显然,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经济中注入货币时创造了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货币的注入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因此这种对物品与服务需求的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而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且货币量増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目录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4)12.1复习笔记 (4)12.2课后习题详解 (9)12.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9)13.1复习笔记 (19)13.2课后习题详解 (24)13.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9)第14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35)14.1复习笔记 (35)14.2课后习题详解 (42)14.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49)第15章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56)15.1复习笔记 (56)15.2课后习题详解 (65)15.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70)第16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78)16.1复习笔记 (78)16.2课后习题详解 (85)16.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91)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103)17.1复习笔记 (103)17.2课后习题详解 (110)17.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17)第18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27)18.1复习笔记 (127)18.2课后习题详解 (133)18.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37)第19章经济增长 (144)19.1复习笔记 (144)19.2课后习题详解 (150)19.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56)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167)20.1复习笔记 (167)20.2课后习题详解 (172)20.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181)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87)21.1复习笔记 (187)21.2课后习题详解 (191)21.3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200)第22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207)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2.1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的计算方式主要有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可以用来衡量经济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产出(GDP)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力、加大投资等手段来实现。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由货币供应过多、需求过热等因素引起。
5.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状况。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控制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政策手段。
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从高度增长(扩张期)到低迷(衰退期),然后再回到高度增长的循环过程。
经济周期会引起产出、就业和通胀等变动。
10.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比率,用来衡量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
汇率的波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教案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学教案一、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
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
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教学重点与难点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8、教学进程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析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2009年前7个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出炉,各种数据尤其是银行新增贷款、房地产、股票市场的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已出现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经济周期波动趋势逐渐显现。
自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和要素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及经济波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经济周期规律和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综述近期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一些历史经验。
一、基本概念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经济现象。
从宏观上能否控制的角度看,两者都具有不可控的特点。
如果将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长期来讲具有内生性,宏观政策只能减轻通货膨胀的破坏性。
与通货膨胀类似,经济周期也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宏观调控可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区别在于,通货膨胀是较多的货币购买较少的货物,产生价格持续上涨,需求过剩和供给不足都有可能;而经济周期更多地表现为过剩的货物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把经济推向谷底。
(一)经济周期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译作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或经济循环,指由于内部摩擦和外部冲击作用,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循环往复的经济波动现象。
根据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造成的影响,学者将经济周期分成不同的种类,尚无统一说法。
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比较权威的分类将经济周期分为四类,主要分类依据是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和时间跨度。
第一类是基钦周期,也称为短波周期,历时一般为2~4年,经济领域矛盾的集中表现是存货调整,经济运行中的负担重,产能过剩,去库存化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时期,很多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放在刺激消费需求,释放潜在需求,去库存化,带动企业开工,进而解决就业压力。
第二类是朱格拉周期,也称为中波周期,历时一般为7~10年,经济领域突出的问题是固定资产亟待更新调整。
第三类是库兹涅茨周期,也称为中长波周期,历时一般为15~25年,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有调整空间。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一章导论1、怎样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的总体行为。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采用总量分析法。
它解决的主要中心问题经济周期与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整体经济,以产出、失业、通货膨胀这些大范围内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产出、失业以及价格的变动作出经济解释,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解析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3)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七版本大纲将提供《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的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1章:宏观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第2章:生产与经济增长第3章:总量经济学核心:短期经济波动第二部分:经济增长与长期繁荣第7章:长期经济增长第8章:实际GDP与潜在GDP第9章: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第三部分:货币金融体系第13章:货币与银行体系第14章: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第15章:利率与货币市场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变动第18章:总需求与总供给第19章:货币政策与通胀第20章:财政政策与通胀第五部分: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第2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框架第23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第24章:货币汇率与国际经济第六部分:宏观经济学的争议与前沿第27章:经济学的争议与政策选择第28章:新众经济体的崛起与分析第29章:宏观经济学的前沿以上是《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的大纲概述和主要内容介绍。
该教材包含了基本原理、经济增长、货币金融体系、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变动、开放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的争议与前沿等内容。
本部分旨在介绍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本书的结构和阐述方式。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如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
该学科试图理解和解释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展开:第一章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第二章至第六章将深入探讨经济增长和稳定的相关问题,包括生产和收入、劳动市场、货币和货币供给、金融市场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
第七章至第十章将关注国际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体系、汇率和国际货币问题等。
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将探讨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表现的影响,包括经济衰退和复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
通过研究本书,读者将能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在经济领域中,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中可流通的货币总量,而通货膨胀则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下文将探讨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1. 货币供应的定义与类型货币供应指的是经济中外币和本币的总量。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M0、M1、M2和M3等货币供应量指标,我们可以对货币供应进行分类。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即M0 = 手中持有的现金 + 银行现金;M1包括M0和非金融机构(个人和企业)的活期存款;M2则包含M1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等;M3是M2再加上证券市场、债券和其他投资工具上的资金。
2.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原因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上涨,导致货币价值下降。
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本原因通常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或者是出现了大规模的需求冲击以及生产成本的上升等。
3.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般而言,货币供应的增加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而货币供应的紧缩则会减缓通货膨胀的速度。
当货币供应过多时,人们持有的货币增加,导致需求增加,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相反,当货币供应紧缩时,人们持有的货币减少,导致需求下降,物价走低,通货膨胀得以抑制。
4.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施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供应量或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反之,当经济处于低迷时,央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
5. 其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除了货币供应量外,通货膨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的预期对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解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宏观因素。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指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产出、总就业、总需求、价格水平等宏观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总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GDP可以分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2. 就业率与失业率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情况的指标。
失业率则是未能获得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指标。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它们的控制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产出随时间的推移持续增长的过程。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交替发生繁荣、衰退、复苏和衰退等周期性波动。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波动原因和周期规律的探索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宏观经济学的常用指标1. GDPGDP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在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整体情况时,GDP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视角。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GDP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的情况。
2.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了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随时间的变动情况,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上升意味着物价上涨,而CPI的下降则意味着物价下降。
经济学教学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经济学教学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
作为经济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宏观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供应是一个关键的经济指标,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造和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多少会对经济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
1.1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正相关关系根据量子理论和经济学原理,货币供应过剩会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增加时,人们持有的货币总量也会相应增加。
为了保持相对稳定的购买力,人们会通过提高消费和投资来使用这些增加的货币。
然而,供给并没有增加,而需求却有所增加,这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1.2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反周期关系尽管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一些特定的经济周期中,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出反向的关系。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政策,这时货币供应增加,但由于经济活动的不活跃,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小。
二、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微观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上。
2.1 基于货币供应的需求增长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促使经济主体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经济总需求。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此时,货币供应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跨部门的价格和商品的总供给水平。
2.2 基于通货膨胀的资源分配转移通货膨胀会引起价格上涨,进而导致资金从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在通货膨胀背景下,由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于能够获得更高回报的行业或领域,导致资源分配的转移。
大二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
在大二学习阶段,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GDP的增长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
二、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是指经济中一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等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工具、目标和实施方式对于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必要的。
四、国际贸易和汇率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来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活动。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了解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汇率的波动对于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和宏观经济的平衡是重要的。
五、劳动力市场和失业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就业和工资的市场。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没有就业的人数。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失业率的计算和不同类型的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之一。
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整体进步和改善。
了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是重要的。
总结:大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汇率、劳动力市场、失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