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生物监测

水生生物监测

水生生物监测
水生生物监测

水生生物学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 实习报告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 *****级 学生学号: ********** 学生姓名: ****** 指导老师: ****** 实习地点:海埂公园(滇池)田溪公园 日期: 2014年6月30日——7月9日 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1) 前言 (1)

一.分组情 况 (2) 二.实验目 的 (2) 三.实验准 备 (2) 1.了解实 验 (2) 2.简易采水器制 作 (2) 四.实验流 程 (2) 五.实验器材及药 品 (2) 六.实习步骤安 排 (3) 七.注意事 项 (3) 八.实验成 果 (3) 九.实习总 结 (6)

十.附 录………………………………………………………………………………………… 7 十一.参考文献 (7) 摘要 水生生物学是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所以学院的老师为了使我们 学得更多的专业性知识和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达到此专业的一定知识水平,让 我们初步掌握一般的普遍的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 通过对各类简单水生维管束的和简单结构的微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以及水域环 境的实习观察,达到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目的。此实习我们主要是对滇 池动植物采样和田溪公园水体采样。通过实习,让我学会了如何采取水样,制作 标本和鉴定步骤等专业知识。 前言 滇池位于昆明市中心偏西南方地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昆明历史悠久,远 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周围地区就有人居住。滇池亦称为昆明湖、昆明 池。中国云南省的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着名游览、疗养胜 地。由地势构造陷落而成。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 最深8米。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 滇池地区湿地观赏植物种类丰富,通过本次实地勘察发现在滇池地区湿地观 赏植物种类数目庞大,具有较高观赏、生态及其他实用价值。根据2001~2002年 对滇池浮游植物群落得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7种及变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15.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及分级方法

附录 水生生物监测评价及分级方法 1、水质急性毒性(发光细菌法)的分级标准 2、水质遗传毒性(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污染指数(PI )分级标准 污染指数(PI )=样品实测微核千分率平均值/标准水(对照组)微核千分率平均值 3、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 ) 式中:s —样品中的种类数; n i —样品中第i 种生物的个体数; ? ?? ???? ? ??-=∑=n n n n H i s i i 21log '

4、湖泊、水库富营养状态指数TSI 分级标准 式中:chl 表示叶绿素a 含量(mg/m 3 ) 标准:TSI<37,贫营养型;3854,富营养型。 5、水产品生物残毒重金属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注:GB 4810-1994食品中砷限量卫生标准 总砷:淡水鱼(鲜重计),≤0.5mg/kg 无机砷:海水鱼(鲜重计),≤0.5mg/kg 贝类(鲜重计),≤1.0mg/kg 藻类(干重计),≤2.0mg/kg 甲壳类(鲜重计),≤1.0mg/kg 6、大气指示植物叶片含硫量、含氟量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单项污染指数公式:IP=Cm/Co 式中:IP----污染物质指数; Cm---监测点植物叶片某种污染物实测含量; Co---对照点同种植物叶片某种污染物实测含量。 分级标准: IP <1.2 清洁 1.2

水生生物学课后习题说课讲解

题型:名词解释、写出各名词的英文或汉语名称、单项选择、是非题、简答题、问答题、绘图题 第一、二次绪论 解释: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 湖沼学 Limnology 水生生物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水生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它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浮游生物(plankton):为悬浮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 不能长距离的游动,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其个体微小。包括细菌、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Nekton):具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具有快的游泳能力。如各种鱼、虾。 漂浮生物(Neuston):生活在水表面。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于水面上,一般生活在水面静止或流动性不大的水体中,如槐叶萍、船卵溞等。 底栖生物(benthos):包括底栖动物和水生锥管束植物(Large aquatic plants) 栖息在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生物,如着生生物、沉水植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 2.简述我国在水生生物学研究上的一些成就。 3.如何划分湖泊的生物区? 1.水底区:沿岸带, 亚沿岸带, 深沿岸带 沿岸带(littoral zone):从水面开始,延伸到沉水植物的部分。 亚沿岸带(sublittoral zone) :沿岸带与深底带的过渡带. 深底带(profoundal zone):深底带部分,无植物生长,只有少数底栖动物。 2.水层区: 沿岸区(littoral zone):沿岸带以上的浅水部分。 湖心区(limnetic zone):沿岸区以外的开阔部分。 生物圈(biosphere): 4.简述水生生物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次藻类摡述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1)水华(water bloom) 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2)赤潮(red tide):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3)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4)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 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2、何谓藻类,藻类包括哪些类群? 藻类是无胚而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包括哪些类群:细菌、藻类、粘菌、真菌、地衣。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农业部

附件1: 2012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 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普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中央提出的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农业部决定于2012年9-10月份在全国组织开展“2012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 一、活动主题 (一)活动主题:关爱水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活动时间:2012年9月21日开始,为期1个月。 (三)活动地点:各地水族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成员单位等。 二、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各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二)承办单位: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各地水族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海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和长江豚类保护网络成

员单位。 (三)宣传月活动办公室: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秘书处。 三、新闻媒体宣传 本次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各地及承办单位根据情况自行联络、确定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电视媒体: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 平面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渔业报、中国水产、中国水生野生动物等。 网络媒体:各承办单位网站。 四、活动内容 (一)启动仪式 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主会场设在成都,届时邀请有关单位领导、嘉宾、学生代表出席启动仪式。各省及承办单位启动仪式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 时间:2012年9月21日上午。 (二)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将通过悬挂展板、横幅或道旗,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公益宣传片,征文、绘画和水生动物卡通形象征集比赛,摄影作品征集大赛等方式开展。 1.展板。由宣传月活动办公室统一提供濮存昕大使宣传海报和宣传月活动细则为主的主展板设计方案,由承办单位

水生生物学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水生生物学》考试大纲 Ⅰ.考察目标 1、了解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水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 2、应用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形态和分类部分占50%,淡水生态学部分占5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填空题30空,每空0.5分,共15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五、参考书目 1.赵文。《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何志辉。《淡水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Ⅲ.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形态和分类 一、绪论 1.掌握水生生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任务 2.水生生物在渔业和水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

3.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 4.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 二、藻类 1.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的定义 2.藻类细胞构造特点 3.藻类的经济意义及繁殖方法 4.淡水九个藻门的主要特征及各门的常见种类特征。 三、水生维管束植物 1.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常见属的特征2.植物体的构造对水环境的适应 3.不同层次和相同层次群丛的表示方法。 四、浮游动物 1.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主要特点、繁殖方式及常见属的特征2.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 3.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五、底栖动物 1.底栖动物的主要特点 2.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 3.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4.常见底栖动物属的特征。 六、自游动物 1.河蟹、虾的基本构造 2.河蟹、虾常见属的特征。 七、水生生物资源调查 1.生生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 2.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步骤及室内整理 第二部分:淡水生态学 一、绪论 1.淡水生态学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研究的对象 2.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水生生物学入学考试大纲

?水生生物学?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 参考教材 1)《水生生物学》(第二版),赵文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年 2. 试卷结构(题型)及比例(总计100分) 1)名词解释(15%) 2)选择题(15%) 3)判断题(10%) 4)简答题(20) 5)论述题(40%) 二、考试大纲 1、考试大纲的性质 水生生物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报考生态学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硕士学位考生参加水生生物学课程考试,明确复习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2、考试主要内容 一、绪论 水生生物学的定义;水体生物分区;生态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二、藻类概述 藻类的主要特征;藻类的形态结构;藻类的生殖方式;藻类的分布特点。 三、蓝藻门 蓝藻的形态构造;蓝藻的生殖。 四、硅藻门 硅藻的形态构造;硅藻的生殖。 五、金藻门 金藻的形态构造;金藻的生殖。 六、黄藻门 黄藻的形态构造;黄藻的生殖。

七、隐藻门 隐藻的形态构造;隐藻的生殖。 八、甲藻门 甲藻的形态构造;甲藻的生殖。 九、裸藻门 裸藻的形态构造;裸藻的生殖。 十、绿藻门 绿藻的形态构造;绿藻的生殖。 十一、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的形态构造、原生动物的生理机能。 十二、轮虫 轮虫的形态构造;轮虫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十三、枝角类 枝角类的外部形态;枝角类的生长、生殖、发育。 十四、桡足类 桡足类的外部形态;桡足类的生殖与发育 十五、毛颚动物 外部形态 十六、腔肠动物 形态特征 十七、浮游幼虫 各类动物的浮游幼虫、浮游幼虫的生态特点、浮游幼虫的生物学十八、环节动物门 多毛纲的形态和功能;多毛纲的生殖;水栖寡毛类的形态和功能十九、软体动物门 腹足类的形态和功能;双壳类的形态和功能;头足类的形态构造。二十、其他甲壳动物 概述; 二十一、水生昆虫 形态和功能。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水污染生物监测和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陈鸣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扼要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理论、方法和特点。综述了近年来水污染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动态与方向。阐述了水污染生物监测近期研究方向。 关键词:水污染生物监测研究进展 1 引言 生物监测是系统地利用生物反应来评价环境的变化,并将其信息应用于环境质量控制程序中的一门科学。生物监测的目的是希望在有害物质还未达到受纳系统之前,在工厂或现场就以最快的速度把它检测出来,以免破坏受纳系统的生态平衡;或是能侦察出潜在的毒性,以免酿成更大的公害[1]。 生物监测是理化监测的重要补充,对于评价环境质量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化监测一般只考虑瞬时污染状况,要做到长期连续监测,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合适的。要了解污染的累积效应,采用生物监测更合适。同时,仅利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值来反映污染程度及危害也是不全面的,因为某些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极微不等于毒性极微,反之亦然。用生物监测进行配合,充分利用指示生物对污染物毒性反应的敏感性,便能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污染状况。 2水污染的生物监测 2.1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 在一定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保持着自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关系。水环境中进入的污染物质,必然作用于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影响生态系统中固有生物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稳定性、生产力以及生理状况,使得一些水生生物逐渐消亡,而另一些水生生物则能继续生存下去,个体和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加。水污染生物监测就是利用这些变化来表征水环境质量的变化[2]。 2.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特点 同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自己的特点:生物监测能反映各种污染物的综合影响;理化监测是定期采样,结果不能反映采样前、后的情况,而水中生物,汇集了整个生长期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有些水生生物对污染物很敏感,有些连精密仪器都测不出的微量元素的浓度,却能通过“生物放大”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而被测出[2]。 生物监测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生物监测不能定性和定量地测定水质污染;检测的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检测;某些生物检测需时较长。 2.3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 2.3.1利用指示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或消失、数量的多少来监测水质 许木启[3]利用白洋淀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的变化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程度。结果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至下游,浮游动物耐污种类逐渐减少,广布型种类逐渐出现较多,在下游许多正常水体出现的种类均有分布;同时,原生动物由上游的鞭毛虫至中游出现纤毛虫,在下游则发现很多一般分布在清洁型水体的种类,表明府河—白洋淀水体从上游到下游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减轻,水体具有明显而稳定的自净功能。 2.3.2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来监测水质 蒋昭凤等[4]用底栖动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湘江水质污染,结果发现湘江干流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物种的多样性指数从上游到下游呈减少趋势,表明毒杀生物的有毒物质对湘江的污染较为明显,并且可根据湘江干流各断面种类数的减少程度判断出各断面的污染程度;同时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也呈减少趋势,说明这种有毒污染仍在发展之中。 2.3.3水污染的生物测试 水污染的生物测试是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质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水质污染状况。 Belding[5]根据鱼的呼吸变化指示有毒环境,在有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鱼腮呼吸加快且无规律。德国[6]从1977年开始研究利用鱼的正趋流性开展生物监测,在下游设强光区或适度电击,控制健康鱼向下游的活动;或间歇性提高水流速度,迫使鱼反应。如果鱼不能维持在上游的位置,则表明污染产生了危害。 3国内外水污染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应用生物监测环境技术的研究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监测物,提高了生物检测的灵敏性。 3.1 水污染生物监测及其检测的新方法 3.1.1 利用遗传毒理学监测水体污染

关于生物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生物调查报告范文

编号:FS-DY-69562 关于生物调查报告范文 题目:生物资源调查 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班级:***** 姓名:*** 1 引言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认识常见的淡水海洋植物,了了解其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地位、经济意义或危害,了解水生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使我们学会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固定方法,锻炼我们劳动观念及动手能力,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等。 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各类水生环境(包括岩滩、

泥滩、沙滩、池塘、河流)的生态环境特征及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定性定量调查,浮游生物的定性和定量调查,海洋生物标本处理制作等。 2 节肢动物 2.1 中国明对虾 2.1.1 简介 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旧称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学名,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旧称penaeus chinensis) 2.1.1 形态特征 个体较大,体形侧扁。雌体长18~24厘米,雄体长13~17厘米。甲壳薄,光滑透明,雌体青蓝色,雄体呈棕黄色。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 养殖品一般体长12-15厘米,体重20-40克。生命周期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名词解释 1.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个唾液腺。 5.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

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15.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

水生生物期中试题1

水生生物学期中试题 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 原核生物 2 假空泡 3异叶现象 4异丝体 5藻殖段 6水华 7帽鞘 8 间生带 二、是非题(每题2分,如错请写明原因) 1.硅藻门羽纹藻纲中有单壳缝和双壳缝的种类均能运动,而只有假壳缝和管壳缝的种类不能运动。 2.蓝藻门中所有种类无论营养细胞还是生殖细胞均没有鞭毛。 3.藻类均具有色素体,色素体的形状、大小、数量、分布等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 4.由于绿藻门种类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为绿光,故在垂直分布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5.赤潮是指海水中红色藻类大量繁殖高度密集而引起的海水发红现象。 6.硅藻的细胞壁由内层的硅质和外层的纤维质组成,壳体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 7.淡水藻类有性繁殖方式之一——(静配子)结合生殖系绿藻门结合藻纲和轮藻门藻类所特有。 8.甲藻门多数细胞的细胞壁由许多小板片组成,多具一条纵沟和一条横沟,横沟位于细胞中部,将细胞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称上壳,下半部称下壳。 9.隐藻是一类重要的鞭毛藻类,多不具纤维素细胞壁,细胞前端有两条等长的鞭毛。 10.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有蓝藻、金藻、黄藻、隐藻、裸藻、甲藻、硅藻、绿藻、褐藻、红藻、轮藻和维管束植物组成。 三、鉴别题(每题2.5分,每组写出一至两个区别特征) 1.蓝球藻和小球藻 2.黄丝藻与颗粒直链藻 3.水绵与双星藻 4.三角角藻与梭角藻 5.丽藻与轮藻 6.满江红与槐叶萍 7.舟形藻与异端藻 8.多甲藻与夜光藻 9.扁藻与衣藻 10.裸藻与扁裸藻

四、简述题( 31分) 1.举例说明藻类的常见形态体制及其特征。(7%) 2.什么是水生维管束植物?与陆生植物比较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7%) 3.阐述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叙述藻类的应用领域及开发前景。(7%) 4.阐述蓝藻的原始性在形态结构上的表现。(5%) 5.简述绿藻的生态分布特点。(5%) 五、绘出裸藻(Euglena)的形态结构模式图并标明主要结构名称 (5分)

水生动物调研报告

水生动物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章水生动物的基本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水生动物的定义、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水螅、涡虫、教学用环节动物及浮游动物的简 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水生动物毒理性研究 (6) 1.4水生动物营养学、生殖生理和发育生物研究.. 7 第二章相应书籍及设计规范等目录信息 (8) 第三章相关性专题网站 (8)

一、水生动物的基本概念 1.1水生动物的定义、分类 →水生动物的定义 水生动物(aquatic animal),中生活的动物。大多数是在物种进化中未曾脱离水中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但是也包括像鲸鱼和水生昆虫之类类由陆生动物转化成的二级水生生物,后者有的并不靠水中的溶解氧来呼吸。按照栖息场所可分为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两种。在脊椎动物中,由于体液的渗透压一般介于海水和淡水之间,故在体液渗透压调节机制方面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之间具有相反的情况。 →水生动物的分类 水生动物可分为为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毛颚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 1.2水螅、涡虫、教学用环节动物及浮游动物的简介→水螅 腔肠动物门水螅纲ydrozoa)螅形目(Hydroida)动物。生活环包括3期:1.自由游泳的浮浪幼体,约1公厘(0.04吋)长;2.附著生活的水螅期,由浮浪幼体固著後发育成,通常成群体;3.水母体水螅体释出。例如广布世界的薮枝螅水母属(Obelia)在进化过程中,许多螅形类的水母期保留在水螅体群体上。群体一般高5~500公厘,有分枝,上生有水螅体。水螅体管状,由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组成,顶端有口,周围有一圈触手。水螅体的基端和与群体等长的一根有生命的总管(共肉相连,个体间可通过共肉交换食物。共肉外面有一粗糙的几丁质鞘(围鞘)保护。群体随著水螅体数目的增多而生长,但也进行有性生殖。群体周期性也产生生殖体茎),生殖体释出浮浪幼体或水母体(随种类而异)。有些种类的水螅体能缩入水螅鞘内,水螅鞘是围鞘的扩展部分,但有的无水螅鞘。多数种类生活在海中,但有的在淡水中。水螅属(Hydra),单独生活。螅形目约有2,000种。

水生生物学

绪论 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Hydrobiology ---Freshwater Biology ---Ocean Biology (一)定义: 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具体讲: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 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 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 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原因 1、渔业发展: 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 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 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水环境生物监测项目汇报

水库湖泊水环境生物监测评价技术研究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河北省水资源匮乏,属于极度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6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20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306.69M3。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河北省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且污染严重,地下水连年超采,已不堪重负,故此水库和湖泊在承担原有防洪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供水的重要水源地,黄壁庄、岗南、桃林口等大中型水库以及白洋淀、千顷洼等淡水湖泊和湿地还对当地的气候调节,渔业生产、旅游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强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对这些重要功能水域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对其水环境及水质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将是其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保证。 2、水环境生物监测的优点 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型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等,它们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对水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与水体质量密切相关,能够确切反映和评价水体污染程度和自净作用,准确反映水环境状况,是水环境监测评价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与理化指标监测评价相比,水生生物指标监测具有三方面的优点:(1)直接性,水污染的生态效应归根到底为生物效应,生物在水中的生存及健康程度,可以直接、全面和综合反映水质的好坏,理化监测指标众多,比如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基本监测项目就有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监测项目更是多达80项,可以想象,单纯依靠理化监测难以全面体现水质现状,必须结合生物监测项目对水环境进行综合评价;(2)溯源性,根据生物的年龄还可以追踪评价不同时段的水环境状况;(3)互补性,生物监测可及时反映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及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威胁,发现一般监测和理化监测所发现不了的环境问题,与理化指标监测互为补充,可以提高对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管的有效性。 3、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国外,开展水生生物环境监测研究起步较早,而且大多数国家均把水生生物作为湖泊、水库以及河流的指标体系中重要的观测和监测指标之一。在欧盟开展水质生物监测已有30多年时间,已建立起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报告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水生生物资源 调查报告 2015年 10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 情况介绍 (1) 1.2调查背景 (2) 第二章调查内容与方法 (3) 2.1位点设置 (3) 2.2调查时间、频率及采样方法 (4) 2.3、调查项目与分析测试方法 (5) 2.4、评价标准 (6) 2.5评价方法及项目 (7) 第三章调查结果 (9) 3.1水质调查结果 (9) 3.2沉积物调查结果 (13) 3.3浮游植物调查结果 (17) 3.4浮游动物调查结果 (25) 3.5底栖动物调查结果 (29) 3.6鱼类调查结果 (32) 第四章结果分析与建议 (37)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情况介绍 1.1.1 地理位置 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东起珠江后航道,西至广州大道南,北起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包括海珠湖和万亩果园核心区两部分,占地总面积16500亩,是广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绿核,是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的“绿心”。海珠湿地区域内河网纵横交错,湿地资源丰富,包括石榴岗河、淋沙涌、后滘涌、土华涌、西江涌、龙潭涌等相关39条河涌,其中城市内湖湿地59.7公顷,河涌湿地214.6公顷,涌沟-半自然果林镶嵌复合式湿地202.3公顷,湿地率达54.8%,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的保护建设为广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特别重要的生态保障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1.1.2 水文特性 海珠区内主要有三大水网系统,流经海珠湿地的主要有黄埔涌水系、赤沙滘水系和石榴岗河,都为感潮河涌,水流为双向流,各河涌出口均有水闸控制,内涌水位受水闸调控。海珠湿地内主要河涌共有44条,总长度约75.453 km,较大的有石榴岗河、黄埔涌、赤沙涌、北山涌、土华涌等河涌。 海珠湿地受潮汐影响明显,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汐水主要由黄埔涌和石榴岗河流入。其中黄埔涌与赤沙涌、北山涌和沙滘涌相连,组成了湿地北区水网体系;由石榴岗河进入的潮汐,经过西江涌、塘涌、土华涌、台涌、海珠湖组成湿地西区水网体系,并经杨湾涌、西碌涌再流入珠江。 1.1.3 气象特征 海珠湿地所在的海珠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表现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小的特点。气温年平均为21.47℃,整年无霜期338天。降雨主要集中在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与答案 名词解释: 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淡水中主要指鱼类。 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6.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10.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11..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副淀粉:副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的同化产物。是一光亮带白色而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它多半是比较大形而且是环状中空或棒状或椭圆形或或球形。 呼吸系数:指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量之比。 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3.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4.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5.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补偿光线强度: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8.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9.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赤潮:肥水池塘往往由于某一浮游植物种群繁殖过盛,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及浮膜的现象,称为“水华”或“水花”。其中由于微囊藻大量繁殖使水面飘浮着蓝绿色的浮膜或团块引起的水华称“赤潮”,也叫“湖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