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水生生物学定义、研究对象与内容1 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水生生物:指生活于水中的动、植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等1、浮游生物(Plankton):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2、自游生物(Nekton):具有游动能力,有发达的运动器官(鱼等)。
3、漂浮生物(Neuston):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在水面上,一般生活在水面静止或流动不大的水体中。
4、底栖生物(Benthos):栖息在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生物。
5、周丛生物(Periphyton):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有机体集合群。
1、藻类的定义是一群个体小、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的低等植物。
2、特征(1)一般个体微小,形态结构简单(2)具有叶绿素(3)能吸收光能和营养盐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4)没有真正的根、茎、叶或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5)生殖器官简单,孢子或合子为单细胞,不开花结果。
4 藻类细胞的形态结构A形状:单细胞、群体、丝状体第一节蓝藻门(Cyanophyta)2、原生质体(色素区,中央区)(1)色素区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蓝藻特有的藻蓝素(蓝藻藻蓝蛋白)、藻红素(蓝藻藻红蛋白),此外还有蓝藻黄素和蓝藻叶黄素。
藻体颜色:蓝绿色为主色素体:无,色素分散在原生质的周边部分,为色素区。
(2)中央区:无真正的细胞核,无蛋白核,无色素体。
位于细胞中央的相当于细胞核的物质称核质,蓝藻无真正的细胞核仅具核质,无核仁和核膜,为原核,所以蓝藻为原核生物。
▪又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异型胞和厚壁孢子▪异型胞为一种光亮而透明的特殊细胞,其体比营养细胞大,球形或椭圆形,胞内无原生质、无色素、无颗粒,镜下看为无色透明,略带黄色,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孔和向外突出的小瘤节即极节球(鱼腥藻)。
水生生物名词解释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生物,包括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等。
下面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1.水生生物:指生活在水体中的生物,包括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
水生生物因其生活环境而具有特殊的生理和生态适应能力,如能在高压、低温、低氧等极端环境下生存。
2.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
鱼类具有流线型的身体、鳍和鳞片等特征,能够通过鳃呼吸水中的氧气,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
3.爬行动物:指生活在水域或近水域的冷血动物,如龟、鳄鱼和蜥蜴等。
爬行动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域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如能够通过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4.两栖动物:是指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或水域生活的脊椎动物,如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域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如能够通过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5.无脊椎动物: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贝类、蟹类、蚯蚓等。
6.微生物:指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微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7.水生植物:指生长在水体中的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物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和生殖方式,如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8.水质:指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如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
水质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优质的水质能够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9.水生生态系:指由水生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具有复杂的营养关系和能量流动规律,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0.水资源保护:指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包括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生物、维护水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2.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
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3.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4.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5.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6.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7.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深度随水的透明度不同而不同,一般6~8米。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8.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9.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10.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11..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
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
12..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3.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
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水生生物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各个方面2、接合生殖: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再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内的内容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3、大型低栖动物:将不能通过500微米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4、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5、浮游生物: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只能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6、浮游植物:是水中悬浮生活的若干种藻类的总称7、营养生殖是一种不通过任何专门的生殖细胞来进行繁殖的方法8、生活史:某种生物在整个发育阶段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9、潮上带:高潮线以上受浪花溅击的水陆交界处10、流水水体:具有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水流二、填空题1、浮游动物低栖植物低栖动物2、静水水体半流水水体3、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绿藻门4、营养生殖无性生殖5、鞭毛纤毛伪足自养吞噬渗透6、头冠咀嚼囊原肾管7、孤雌生殖两性生殖孤雌两性8、壳腺触角腺触觉器视觉器颈感器9、底上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底游生活型10、纤维素藻胶11、密闭式培养开放式培养三、简答题1、四个时期:(1)卵期:卵在孵育囊中发育的时期(2)幼龄期:夏卵在孵育囊中发育成幼溞后,母体移动后腹部,幼溞便脱离母体,成为第一幼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即增加一龄(3)成熟期:是终末幼龄和第一个成龄间单独的一个龄期(4)成龄期:从孵育囊出现夏卵以后,即进入成龄期2、意义:(1)底栖动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底栖动物是鱼虾蟹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饵料(3)一些底栖动物如虾蟹本身就有很高的经济价值(4)底栖动物还常作为环境检测的指示生物(5)一些底栖动物能够产生危害,如海绵动物等是重要的污损动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3、身体两侧对称、同律分节、三胚层、真体腔、闭管式循环系统、链状腹神经系统,同时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雌雄同体或异体,简接发育的种类均有轮幼虫期。
水生生物学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
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
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异形胞:是丝状蓝藻产生的一种帖营养细胞特化而来并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
厚壁孢子:是由普通营养细胞通过体积增大,营养物质的积累,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由丝状蓝藻在丝状体上产生。
段殖体:是由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藻丝分段。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壳套:壳面平或略呈凹凸状,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
间生带:又称节间带,间插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的科学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水中生物的分类、生态学、行为学、生理学和进化等。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鲸鱼以及各种水生植物和动物。
一、水生生物的分类水生生物的分类是研究水中生物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
根据生物的特征和形态,水生生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分类单元,如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
通过对水生生物分类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水生生物的分类不仅仅基于形态特征,还可以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测序分析。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出物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亲缘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物种分类。
二、水生生物的生态学水生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涉及到水中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生态学家研究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食物链、能量流动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了解物种的生态需求和生存策略。
水生生物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生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位等特征。
通过对水生生物的生态学研究,可以评估和监测水体的生态健康状况,以及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水生生物的行为学水生生物的行为学研究了水中生物的行为模式和策略。
生物的行为对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生生物的行为学研究可以涉及到求偶行为、捕食行为、迁徙行为等。
通过对水生生物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它们的社会结构、个体行为和种群动态等。
行为学研究可以揭示出水生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历程,以及它们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
四、水生生物的生理学水生生物的生理学研究了水中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代谢过程以及器官功能等方面。
生理学研究可以揭示出水生生物在适应水中生活时所产生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水生生物的生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生生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通过对水生生物的生理学研究,可以揭示出它们在适应不同水体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生理特征和适应能力。
总之,水生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和生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是对水域中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们主要关注水中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学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研究领域。
1. 水生生物学的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学科,涵盖了淡水和盐水生物群落。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水生动植物,以及它们所处的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广泛,既包括对生物分类、生物地理和进化关系的研究,也包括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研究工作。
2. 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围广泛,从微观的生物个体到宏观的海洋生态系统都是研究的对象。
海洋生态学不仅涉及到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等基础研究,还包括对海洋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保护与管理等应用研究。
3. 水生生物学的重要性水生生物学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中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形式之一,通过研究水生生物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其次,水生生物对于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至关重要,它们参与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此外,水生生物还是许多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型生物,通过对其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物学原理。
4. 海洋生态学的重要性海洋生态学的重要性源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广泛性和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揭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能量传递过程。
此外,海洋生态学还可以为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5. 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水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学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研究不同水域中的物种组成、分布规律和多样性指数。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是一个研究水生生物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在水生环境中的形态、生态、生理、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水生生物学是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涵盖了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
本文将从水生生物的概述、水生生物的分类、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水生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水生生物的概述水生生物是指生活在水环境中的生物。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地球上,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为生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
水生生物分布在淡水和海水中,根据水质、水温等因素不同,水生生物的种类也各不相同。
水生生物根据其能力会分为三类,分别是:(1) 游泳型:生活在水生环境中的动物,所有活动都是通过游泳来完成的,例如金鱼等。
(2) 爬行型:生活在水生环境中的动物,活动多是在海底或河床上爬行,例如海星等。
(3) 固着型:生活在水生环境中,不会活动,只能靠周围的水流将营养带入体内,例如珊瑚等。
二、水生生物的分类水生生物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两种。
淡水生物主要分为河流和湖泊两种生物群落。
而海水生物则根据所在海域的生物群落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栖生物等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典型的水生生物。
(1) 鲤鱼:属于廖形纲、鲤科,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
其特点是有侧线,身上有鳞片,体形流线型,口腔小,具有外性生殖器官,有鳍、鳔等器官。
(2) 海马:属于海马目、海马科,主要分布在海域沿海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其特点是头部与身体成直角,尾巴细长,像马一样,故取名海马。
(3) 扇贝:属于双壳类、扇贝科,分布在全球各大洋海域,是海洋底栖动物。
扇贝的外壳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两个壳外层,内部都有一层珍珠质。
扇贝的外壳通常为偏圆形,腰部两侧向下倾斜。
(4) 珊瑚:是水生生物中的一种,分别生活在海底岩石上的珊瑚礁上。
特征是身体上有许多的钙质背壳,光线、温度、水流的影响会对珊瑚生活的环境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水生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类群。
前者包括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后者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种类繁多。
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之学科。
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滨海带(littoral zone)或称海岸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以溅到的岸线。
它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个狭窄的过渡带,交替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影响。
浅海带(sublittoral zone)海岸带(潮间带)下缘到大陆架边缘的大陆架海底。
地形平缓,坡度小,大陆缘是其外限。
2.为什么说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大于陆地生物?(1)水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诞生在海洋中.生物进化的漫长过程有9/10的时间是在海洋中进行的.地球上书籍的30多个门中,海洋生物多达28门,其中13门为海洋特有,淡水已知有14门.因此,水生生物的种类比陆生生物丰富.(2)海洋水体大,占地球表面的71%,平均深度3800m,海洋生存空间比陆地生存空间大300倍.同时陆地上还有数量和体积可观的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比陆生生物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3)海洋环境广阔,各种类型的生境较陆地环境多,使之相适应的生物种类也较多.(4)相对陆地环境,水环境比较稳定.由于海水水体大,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使得海洋生物的分布范围更广.3.根据国内外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历史、现状,与陆地生物相比,你认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如何? 有何建议?(1)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多样性及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的探究.(2)重要经济作物物种和濒危物种的基因资源和遗传背景研究. 建立水生生物物种资源库.(3)水生生物物种的就地保护和迁移保护技术研究.(4)濒危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恢复和利用. 重要物种栖息地和物种的恢复和重建.(5)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人才培养. 加大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4.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物种数各有多少? 如何说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大于陆地生物?关于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物种数问题,由于每天都有新的物种被发现,也有物种在灭绝,所以数量难定,只是一个大概的数量级。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学科。
水生生物学主要涉及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以及水体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两个主要领域。
它的研究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特征,还涉及到水生生物的分类、分布、进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淡水生物学是水生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类、昆虫以及水生植物等。
淡水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有很多,比如研究淡水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特征,了解淡水生物的分布规律以及其与水体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淡水生物学对于保护淡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物学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中的各类生物,包括鱼类、贝类、海藻等。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分类、分布、生态习性、进化以及与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海洋生物学对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物的生态习性也是水生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水生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活习性是其能够在不同水体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原因。
通过研究水生生物的生态习性,可以了解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保护水体生物资源和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水生生物的研究,水生生物学还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水文学、水质学、地理学等。
水质是水生生物存活的基础,水文学可以提供水体生境信息,地理学则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演化趋势。
总之,水生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习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淡水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是水生生物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可以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一名词解释水生生物学:广义上说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各个方面。
浮游生物:在水层区营浮游生活,个体微小,缺乏或仅具微弱游动能力的生物。
自游生物: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漂游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底栖生物:指生活于水底区的一类生物。
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按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固着生物、周丛生物、钻蚀生物、底埋生物、水底匍匐动物和水底游泳动物。
潮间带: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这一带的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不同。
生物圈: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的总和。
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水华:藻类在条件适宜时,有些种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赤潮:有些种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囊壳(lorica)某些藻类还有特殊性的构造囊壳;壳中无纤维质,有由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红色的囊壳。
蛋白核(造粉核和淀粉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starch sheath)组成,有的则无鞘.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所以称淀粉核,其构造、形状、数目以及存在于色素体或细胞质中的位置等,因种类而异,故也常作为分类依据之一。
壳套: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相连带:与壳套相连且与壳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间生带:有些种类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假隔片:隔片的一段是游离的壳缝: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假壳缝:壳面上的拟纵沟即为假壳缝管壳缝: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龙骨点:管壳缝向外有1条纵裂的狭裂缝,向内侧有1列大孔和内部相通,有一打孔就是1个龙骨点龙骨突:位于壳缘,在管壳缝下复大袍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在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已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
水生生物学绪论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任务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是研究水环境中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规律,并探讨水生生物控制利用的学科。
现代水生生物学是一门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水生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分类学是研究生态学的基础,只有在识别生物的基础上才能研究它们与环境的关系,由于鱼类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本课程不包括鱼类。
二、水生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一)国外水生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小型水生生物的研究始于列文虎克(Leenweenhoek,1632-1723)改进了显微镜之后。
到19世纪中期,一些欧洲国家相继派出海洋考察船对世界海洋进行综合考察,并出版了一批关于海洋生物的调查报告。
在淡水领域,瑞士人佛列尔(Forel)1869年发表了日内瓦湖底栖动物的研究报告,此后又发表了关于瑞士湖泊的三卷著作,成为淡水生物学的创始人。
19世纪末叶,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海洋生物站和淡水生物站,促进了水生生物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水生生物学逐渐显示出其生态学特色,从个体的研究推进到种群和群落的研究。
(二)我国在水生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和成就范蠡的《养鱼经》中有关于鲤鱼繁殖习性的描述,而且还介绍了养鱼池塘环境改良的方法。
《本草纲目》中对一些水生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作了较详细的记述。
20世纪20年代起,一些科学工作者开始对各种水体进行规模不等的区系调查,并开展了一些水生生物的分类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第二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集中力量开展了饲养鱼类及其饵料生物的研究。
并以渔业利用为主要目的,对全国各类内陆水体开展了不同规模的调查。
在海洋领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先对黄、勃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随后,1958年国家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80年又开始进行全国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在广泛采集和调查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我国水生生物的种类、分布和习性,编撰了一批水生生物志专著。
水生生物学绪论一、水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Hydrobiology ---Freshwater Biology---Ocean Biology(一)定义:水生生物是指生活于水中的植物和动物,通常可分为海洋生物和淡水生物两大生态类群。
水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淡水生物学是研究淡水中的生物科学。
具体讲:它是研究淡水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及其经济意义等的一门学科,对淡水渔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水生生物的形态和分类,并以此来研究各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掌握鉴别的方法和步骤,用来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经济意义等。
淡水生物学主要研究淡水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等的形态、分类和生态(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掌握其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使有益种群得到增殖,有害种群得以控制,最终达到提高水体生产力目的。
(三)任务:1、认识一般水体主要是淡水水域中常见的动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种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
2、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数量种群影响因素和变动规律)以综合分析资料指导生产(鱼产力与水质关系)。
3、掌握一般水生生物(淡水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
(四)与其它学科关系: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与动物学、植物学、鱼类学、鱼类生态学、水化学、湖沼学、水文学关系密切,是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等专业课的基础学科。
二、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水生生物学从19世纪末叶(1870年)以后才兴起的一门学科(一)发展原因1、渔业发展:捕捞过度,资源变薄(根据饵料分析资源);与养鱼业发展有关(鱼类的饵料环境)。
2、工业污染:促使人们去进行净化水体,只有生物净化才不至于重复污染。
1.1水生生物学定义与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定义与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周琼一、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HydrobiologyHydrobiology硅藻甲藻蓝藻绿藻Hydrobiology轮虫(臂尾轮虫)原生动物(单缩虫)桡足类(剑水蚤)枝角类(象鼻溞)Hydrobiology聚叶狐尾藻荇菜芦苇凤眼莲水生高等植物Hydrobiology软体动物(三角帆蚌)水生昆虫(田鳖)甲壳动物(沼虾)底栖无脊椎动物二、研究内容●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分类●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与生态分布●水生生物的用途与经济价值●水生生物的调查方法HydrobiologyHydrobiology浮游生物自游生物水生生物漂浮生物底栖生物周丛生物不同生物区中栖息着在生理和形态上与区域相适应的生物类群,一般分为五大类:水层区水面区水底区三、生态类群的划分悬浮于水中,体型微小,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主动做长距离运动,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浮游植物浮游动物1. 浮游生物(Plankton)Hydrobiology个体较大,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具有很强的游泳能力,能主动做远距离游动的生物(如:鱼、头足类)。
2. 自游生物(Nekton)Hydrobiology水面生活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依靠水的表面张力漂浮在水面,一般生活于水面静止或流动不大的水体。
3. 漂浮生物(Neuston)Hydrobiology生活于水底的生物类群,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栖息栖息于水体底部,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生物。
4. 底栖生物(Benthos)Hydrobiology生长于水中的各种基底( 如木桩、石头等) 表面,由细菌、原生动物、藻类和轮虫等组成的有机体微群落5. 周丛生物(Periphyton)Hydrobiology。
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一门学科,涉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水生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
这些生物在水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维持着水体的生态平衡。
水生生物的分类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水生生物可以分为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
淡水生物适应于淡水环境,包括湖泊、河流和水库中生活的生物。
海水生物则生活在海洋中,包括各种鱼类、贝类、海藻等。
另外,水生生物还可按其生活习性分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指在水体中随水流漂浮的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则是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着于底部物体上的生物,如藻类和底栖动物。
水生生物的生态作用水生生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与水质、水生态平衡等方面密切相关。
主要的生态作用包括:1.氧气供应: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水体中的氧气浓度,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氧气。
2.食物链:水生生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在食物链中扮演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维持着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生物净化:一些水生生物如藻类和滤食动物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污染物。
4.栖息地:水生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它们也依赖水体中的特定环境条件生存和繁衍。
水生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水生生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水域中可以发现各种形态各异的生物,包括鱼类、虾类、水藻、水生昆虫等。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水质污染和环境变化的加剧,一些水生生物面临生存威胁,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人们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维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语水生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于认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水生生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体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推动水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水生生物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做出贡献。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水华: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赤潮:在特定的环境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蛋白核(Pyrenoid):又称淀粉核、造粉核。
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
与淀粉形成有关,故又称造粉核。
其形状、数目和排列的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3.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叫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不同异形胞heterocystis:是丝状蓝藻(除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特殊类型细胞;球形或椭圆形,比营养细胞大,光亮透明,胞内无色素和贮存物质;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钮状增厚部,称极节球(polar-nodule)。
4.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浮游生物Plankton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不能做长距离运动,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5.复大孢子(auxospore):当细胞分裂到一定大小后,在某种环境下,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到原来大小,增强生命力,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auxospore)。
6.结合生殖:两条丝体相对,各相对细胞壁突起,连接成接合管,每个细胞内原生质体浓缩成配子,其中一条丝体的配子通过接合管与相对丝体细胞的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萌发成新个体。
7.藻殖段hormogonia:又称段殖体--丝状体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凹面体)或由于间生的异形胞或机械力量断开后形成若干短的藻丝分段,每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新个体。
水生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异形胞:是丝状蓝藻类(除了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细胞壁较厚,圆形色淡成熟的异形孢是透明的,其细胞壁在与相邻连接处有钮状增厚部。
称“极节”“极节球”。
2、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分裂,个体逐渐缩小,缩小到一定程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细胞的大小,这个孢子称复大孢子。
3、腹突:枝角类胸部以后无腹肢的部分称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
它构成孵育囊的后壁,具有防止卵子逸出的作用。
(183)尾刚毛:枝角类腹部的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生有2根羽状刚毛,称为尾刚毛,具有感觉机能。
4、生殖周期:枝角类中,从冬卵孵出幼溞到新冬卵形成的过程。
5、伪空泡:又称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特有的气泡;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透过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17)6、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伸展成片状的结构,称隔片,有真、假隔片。
(间生带:又称节间带,间插带;有些种类的在壳套与相连带之间有间生带,凡贯壳轴较长的种类具有间生带)7、中轴区:是羽纹硅藻纲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细胞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中轴区。
8、季节变异: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具不同外形的现象。
9、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有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壳弧。
可伸至第二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
10、异配生殖:雌雄配子形态相似大小不同,即大小不同的两个动配子接合。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大小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11、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指浮游藻类,它包括蓝、硅、金、黄甲、隐、裸、绿藻门。
(黄、金、蓝、绿、隐、裸、硅)12、卵配生殖:雌雄配子形态大小都不同,卵子较大不动,精子较小具鞭毛可运动。
13、生活史:(生活周期)是指某种生物在整个发育阶段中经历的全部过程,或是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所经历的各个时期。
水生生物学名词解释ecosystem: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
neuston:指生活在水面区的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Community:自然界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一个地区总是生活着多个种群,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
compensation point: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nekton:是一类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强,可逆流游泳的生物。
淡水中主要指鱼类。
Biomass:指水域中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和重量。
Population:在某种生物的分布区内,任何分布地段中近种生物个体的总合体,或者说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集合。
如生活在同一水域内任何一种鱼的个体,就是这种鱼的种群,其他如浮游植物种群,底栖生物种群等等。
Plankton:指生活在水层区,以浮游方式生活为主,缺乏游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的一个生态类群。
包括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是水环境中鱼、贝、虾等淡水动物的主要饵料,是水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niche: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
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littoral zone(沿岸带):由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的下限。
这一带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为6-8m。
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底带的过渡区,一般没有大型植物生长。
深底带:深底带包括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积着富有机质的软泥,这一带没有植物,动物的种类较少。
囊壳:是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的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物的沉积,常呈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其形状与原生质体的形状不一致,原生质体可在其中自由移动。
蛋白核:是隐藻.绿藻等藻类中常有的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有的则无鞘。
蛋白核与淀粉形成有关,因而又称为淀粉核。
副淀粉:副淀粉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的同化产物。
是一光亮带白色而不透明的物体,但是它多半是比较大形而且是环状中空或棒状或椭圆形或或球形。
呼吸系数:指动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量之比。
浮游生物:是一类不能主动地作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形微小,通常肉眼看不见。
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很弱,一般不能逆水前进,只能依靠水流、波浪或水的循环流动而移动。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
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
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补偿光线强度:水中光照强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水面下的光合作用的速度也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当至某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仅相当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时候,植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有机物质,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氧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量,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线强度。
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水华:有些藻类在小水体和浅水湖泊中常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色彩,这一现象称为水华。
赤潮:有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且分泌毒素,形成赤潮。
水华和赤潮:肥水池塘往往由于某一浮游植物种群繁殖过盛,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及浮膜的现象,称为“水华”或“水花”。
其中由于微囊藻大量繁殖使水面飘浮着蓝绿色的浮膜或团块引起的水华称“赤潮”,也叫“湖淀”。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
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待外件条件改善后再发育为非混交雌体。
段殖体:是由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胶质隔片或由间生异形胞断开后形成的若干藻丝分段。
藻殖孢:是蓝藻无性繁殖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短丝体,与藻殖段不同之处是外部具有厚而有层理的胶鞘包围着,形如含一藻殖段的孢子,位于母株分枝顶部,萌发时胶鞘的一端或二端破裂,发展成新个体。
青苔:丝状绿藻俗称为青苔。
伪足:作为肉足纲的运动器,可分为叶状伪足,丝状伪足,根状伪足,轴状伪足,它们没有固定的形状,可随时形成或消失包囊: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表膜:多种原生动物种类外表特化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凝集成较结实而具弹性的膜,使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这各膜称为表膜。
咀嚼器:轮虫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器,内含咀嚼囊。
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后腹部: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口器:.水生昆虫头部由6个胚胎融合组成,成虫具有触角、上颚和下唇三种附肢,头部主要是昆虫的感觉器官和摄食器官。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
特征:在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具有蛋白质膜,能透过空气,但不能透水,内含氮等混合气体并可与水中溶解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是指在单位面积的水面下,在某一时间内(小时、天、月、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生物量或有机质量或贮藏的能量,可以用黑白瓶法或叶绿素测定法或同位素标志测定。
水域生产力:水域生产力,也可称为水域生物生产率或生物生产效能,是表示水域中生产生物产品的一种能力,是水生生物在某一水域环境条件下,生命活动的结果。
异沙蚕体:指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沙蚕科、沙蚕亚科的多数种在生殖期体中后部体节形态发生变化,称异沙蚕体。
无节幼体:桡足类的受精卵排到水中而被孵化出来成二片介壳状,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节,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直至出现第一鄂足及前2对胸足的原基。
即在桡足幼体前的一阶段。
异形胞:是丝状蓝藻产生的一种帖营养细胞特化而来并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的细胞。
厚壁孢子:是由普通营养细胞通过体积增大,营养物质的积累,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由丝状蓝藻在丝状体上产生。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结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孤雌生殖:雌体产生的卵可以不经受精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不完全变态:虫体经孵出后,经过幼虫期而直接发育成为成虫的变态过程为不完全变态。
渐变态:在不完全变态昆虫中,翅未发育完全和生死器官尚未成熟,每次锐皮后其翅和生死器官逐渐发育生长,这种不完全变态称为渐变态。
完全变态:昆虫在变态发育过程中经过四个不同虫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这类变态类型称为全变态。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冬芽:水生植物处于幼态而为充分伸展的枝。
缘膜:系位于水螅水母伞口之环状薄膜。
缘膜仅为水螅水母所具有。
项器:又称嗅觉器,与口前叶相连,位于口前叶背面凹陷处,具有嗅觉功能。
疣足:位于多毛类的体节上,又体壁向体测深处的肉质扁平状突起物,具有运动、呼吸、排泄、生殖和保护等功能,主要是运动功能。
齿舌:位于口腔底部,由几丁质形成,成带状,又称齿舌带。
楯鳃:是指软体动物中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张而成的鳃,其鳃轴两侧均有鳃丝,其先端游离,呈羽状,称楯鳃。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触腕穗:触腕1 对,位于第3 对和第4 对口腕之间。
一般都较胴部长,可完全或部分缩入眼下方的触腕囊内。
其顶端通常扩大呈舌状,称为“触腕穗”。
触腕:软体动物、头足纲、十腕目动物,用以捕捉食物的特化口腕,称为触腕茎化腕:软体动物、头足纲、十腕目动物,二鳃亚纲雄性个体的8 或10 只腕中,有1 只或1 对腕茎化用来输送精子的器官颚舟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的第二对原肢内形成2 个小颚突起,外肢发达,形成扁平宽大的呼吸板,或称为颚舟片.关节鳃:着生于底节与体壁间的关节模上肢鳃:又称上肢,着生于底节的外侧;刚毛式:第二触角的内外肢的节数以及游泳刚毛数与排列式的表示无节幼体:身体椭圆形,不分节,具3 对附肢合一个红色的眼点,末端有一对刺毛,无口无肛门,未出现消化道,不摄食,完全靠卵黄来维持生活,活动于水的中上层,具强的趋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