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

1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成功的要领:

1、能说出城市的基本特征。

2、知道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并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

3、对某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评价

4、学会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

成功的探索:

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是具有一定、以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基本特征:

;;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出现、、和的同心圆结构。

2、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

和。

3、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

无论是何种用地类型,其土地利用效益都遵循从向递减的规律。

三、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主要功能区有、、、、等。

四、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

1、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差异的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受、和,不同类型的城市、不同地域的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城市空间形态差异:

沿江城市,城市用地沿布局。

山区城市则沿扩展。

沿海城市则多以扩展。

平原地区的城市则以扩展。

成功的尝试(基础形成题):

1、关于城市的基本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

B.人口、商业、建筑集中,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经济价值不高。

C.农业人口占有较大的比例,人口的流动性强。

D.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比较发达。

2、一般情形下,从城市中心向外缘,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依次出现( B )

A.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

B.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C.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D.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

3、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主要是( B )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人口密度的高低

B.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

C.人口密度的高低和气候的适宜度

D.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气候的适宜度

4、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 C )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 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

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

成功的小结:

1、城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

成功的引伸:(思维拓展题)

1、读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图,完成以下作业。

(1)图中M、N、O、P表示各土地利用效益曲线,其中M表示

土地利用效益曲线,P表示土地利用效益曲

线,N表示__________土地利用效益曲线,O表示_________土

地利用效益曲线。

(2)各土地利用效益虽然斜率有很大的差异,但总的趋势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3)图中A、B、C、D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表示商业用地的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 ;

表示农业用的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读某城市规划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沿“A→B”线地价最高的是区,最低的是区。

(2)图中信息显示河流流向,盛行风为风(风向)。

图中三类企业(口、△、▲)污染程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若该城市甲、乙、丙、丁四地中选择一处建电子仪器厂,最合适厂址位于处,理由:。

(4)若该城市a、b、c、d四个地块中选择一处建高级住宅区,最佳地块:。

简要说明选择该地块理由:

答案:(1)商业工业(2)西南东北▲口(3)丁靠近文化区科技力量强(4)d 地势较高的城郊,视野开阔,噪音污染小靠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地带,大气环境较好靠近河流,且在河流上游方向,水质好。

2018年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汇总

2018年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汇总 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应引起每位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应对“施工图审查报告总结”认真学习,引以为鉴。特别强调的是列入结构方案中的问题,审核、审定人员应严格把关。 一、送审资料的完整性 1、计算书封面相关责任人未签字,未加盖注册工程师印章。 2、未提供剪力墙轴压比计算简图,缺墙柱内力简图。 3、未提供桩基承载力计算书。缺基础筏板配筋简图。 4、缺筏板冲切承载力验算,缺地下室外墙计算书,缺筏板反力计算书。 5、未提供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书。未提供地基基础沉降计算书。缺CFG桩承载力、桩身强度验算计算书。 6、补充柱双偏压验算结果,补充梁变形计算结果,补充柱底标准组合下轴力计算结果,补充独立基础计算书。 7、荷载平面图未显示楼板自重。缺超筋超限信息。 8、未提供楼梯计算书。 二、结构方案 1、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详见《抗规》第6.1.5条规定。其条文说明中针对一、二层的连廊采用单跨框架时,需要注意加强。建议提高单跨框架的抗震等级。 三、设计总说明 1、总说明中应注明本建筑防火分类及耐火等级。详见施工图审查要点第3.2.4条、国标图集12SG121-1页6。 2、补充车库顶板覆土厚度不得超过设计值。 3、结构设计总说明第8.2条,填充墙长度超过8m应改为5m,详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6.3.4条2款3项规定。 四、结构计算 1、某高层住宅楼,阳台和卫生间活荷载取2.0kN/m2,应为2.5kN/m2;电梯机房活荷载取2.0kN/m2,应为7.0kN/m2。 2、正负零处的楼板宜考虑施工荷载,建议活荷载取值5.0kN/m2。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 【摘要】在现代化建筑体系不断更新的要求下,建筑的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建筑布置与竖向体型也越来越复杂,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常常发生建筑结构设计的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我们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拙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上的隐患。 abstract: with latest design requirement and diversified structure system in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layout and vertical body is getting more complex ,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are many design errors occurring ,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lives. so to clear up all the potential quality dangers, we should strictly follow related rules. [关键字] 结构设计;承载力;错误分析 key words: structure design, bearing capacity, err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的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许多建筑也因其结构复杂,楼盖为密肋楼盖,构件较多,再者楼地面设备布置、预埋件预留孔也较多,故导致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给施工带来麻烦,给业主今

电池制程中异常质量问题分析解答

电池制程中异常质量问题分析解答 制造技术培训-生产中常见问题与解答 1、什么是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 (1) 配膏:用专门的溶液和粘接剂分别与粉末状的正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经高速搅拌均匀后,制成浆状的正负极物质。 (2) 涂布:将制成的浆料均匀地涂覆在金属箔的表面,烘干,分别制成正负极极片。 (3)制片:将涂好的布裁成工艺要求的大小,压片,再焊极耳 (4) 装配: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顺序放好,经卷绕制成电池极芯,装入包装膜,再注入电解液、封口等工艺过程,即完成电池装配过程。 (5) 化成:用专用的电池充放电设备对成品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对每一只电池都进行检测。筛选出合格的成品电池,待出厂。 (6)包装:按客户的要求,将电池组合出货 2、锂电池在生产中最为严格控制的因素之一是水,为什么? 答:只要电池里有微量的水就会使电池产生气体,使电池容量下降,放电效果差,因此,生产过程要严格控制水分。 3、在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引入水份?如何有效控制? 答:在电池注液封口前,要求电芯非常干燥,真空干燥箱烘干后的电芯水分含量小于空气相对湿度5%的水分含量,由于空气湿度一般在60%~90%,所以,只要接触空气电芯就会吸水。注液室经过特殊处理,空气湿度可控制在25%以下,但还是大于电芯的水分含量,因此注液室也要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电芯在空气中暴露时间 为了有效控制水分,从极片生产就开始控制,包括涂布烘干,烘干桥烘干,控制车间湿度,一直到装配裁隔膜烘干,控制车间湿度。总之一切要求干燥。我们洗手后要手干后再进车间,戴口罩防止口水喷到极片上等。 4、极片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答:极片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电池性能下降。而且长时间放置会落尘,极片上出现灰尘等杂质,造成自放电大、微短路等后果。 5、极片上有浮粉会有什么问题? 答:极片上有浮粉在卷绕成电池以及注液后,浮粉会在电池中随着电解液的运动而运动,运动到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时,比如隔膜有缺陷的地方,将有可能造成电池出现微短路、自放电大等问题。 6、正、负极片压片的目的? 答:使活性物质与导电箔料接触紧密以及活性物质本身接触紧密,降低极片的厚度,提高电池体积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内阻,提高了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7、压片厚度对电池性能有什么影响? 答:极片压片厚度达不到要求,首先会造成电池的厚度达不到要求。另外,极片压片厚度不同,活性物质中的紧密接触程度也会不一样,会造成电池性能的差别。 8、油性物质粘在极片上有什么问题? 答:油性物质粘在极片上有可能造成此处电解液不浸润,使活性物质反应不好。另外,油性物质对于电池来说是杂质,在电池中会出现破坏电池性能的一些反应,造成电池性能下降。 9、极片脱粉会导致电池性能出现什么问题? 答:极片脱粉会造成电池容量不够。另外,负极片脱粉还会造成安全问题,有可能电池枝晶短路起火燃烧。 10、极片表面有硬点、手印、不平滑对电池有哪些影响? 答:极片表面有硬点,在卷绕后,压电芯时很容易出现硬点穿透隔膜,造成电池短路。极片表面的手印是手上的汗液留下的痕迹,主要成分是人体分泌的一些盐分和油脂,和上面油性物质的危害相似。极片表面不平滑是极片厚度不均匀的表现,可能造成极片各个不同部位反应不均一的问题。 11、刮粉部位(箔料表面)不太干净,不平滑,轻微刮烂对电池有哪些影响? 答:刮粉部位箔料表面不太干净,主要会导致极耳焊接困难,焊接不上或者容易出现虚焊。刮粉部位箔料表面轻微不平滑对电池影响不大,如果出现打折的情况则可能在卷绕时刺穿隔膜。极片轻微刮烂容易在电芯受压时刺穿隔膜,造成短路。

混凝土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汇总(值得收藏)

混凝土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汇总(值得收藏) 1结构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1采用程序进行结构整体计算时,对计算参数及计算假定选用不当,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甚至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 (1)计算中对是否点取“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选用不当.在计算中应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楼板刚度计算假定;当结构存在楼板开大洞、不连续、弱连接等情况,不符合刚性楼板假定时,应采用“弹性楼板假定”计算,同时地震作用应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计算;而计算结构的位移比时,则应选用“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进行补充计算. (2)在计算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带转换层的结构时,计算层刚度比选用“剪切刚度”不妥,宜选用“剪弯刚度”计算各层侧向刚度比. (3)在输入风荷载信息中,结构基本周期取值与结构计算第1周期相差过大.结构基本周期可直接取用经计算得到的结构第1周期数值填入,再对结构重 新计算,以使结构风荷载的计算更为准确. (4)多层混凝土结构整体计算,当楼层的弹性水平位移比大于1.3时,仍未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当楼层的弹性水平位移比大于1.2时,结构属于平面扭转不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建议当楼层的

弹性水平位移比大于1.2时,宜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5)计算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其斜交角度大于15°时,未增加相应斜向抗侧力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抗震规范规定,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6)在结构整体计算时,设计未考虑最不利地震 作用方向的影响.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时,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也不同,当计算给出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与计算方向的夹角较大时,设计人员应将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作为附加地震作用方向,验算该方向的地震作用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7)计算竖向不规则结构时,要注意是否有薄弱层. 当某层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不符合规范要求,设计需在计算总信息中强制定义此层为薄弱层,以使计算能够按照规范规定增大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例如计算某高层建筑,其第3计算层的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一楼层的比值在两个方向分别为0.73和0.59,均小于规范限值0.8,设计 需要定义此层为薄弱层;一般情况,结构转换层为计算薄弱层. (8)计算柱、墙和基础时,设计忽略了实际活荷 载折减系数与程序内定值的不同,未进行人工调整;程序内定的活荷载折减系数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按规范第4.1.2条,当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属于表4.1.1(1)项时,活荷载折减应符合规范第4.1.2条的相应规定;例如当计算住宅

手机组装常见工艺问题的分析

手机组装常见工艺问题的分析 手机组装中,常见工艺问题的分析。首先给大家一个宏观的信息。第一,手机板由于生产批量比较大,元件工艺兼容性比较好,就整个业界看,直通率比较高,平均超过99%以上。 焊接问题总的来说不多,主要集中在PCB、屏蔽框、连接器、EMI特殊器件。下面援引16个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问题,PCB板分层。 分层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第一,pcb制造工艺和材料。手机板用的是二次制压技术,这里面用的填充剂偏低,PCB容易造成分层。另外密集孔的地方如果没有排气孔,这个分层也是比较常见。 另外最常见原因,目前大家比较常见的就是吸潮。无铅工艺对温度比较敏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以前做喷漆板的时候,材料存储器一般一年、几个月。现在手机板存储也就是三个月。以前都是用聚乙烯材料,现在手机板大部分采用铝格包装,主要解决吸潮问题。 第二,微盲孔引起的BGA大洞。这和我们设计有关系。比如手机板都是HDI技术,国内板厂,微盲空不填充,表面清洗的时候很容易清洗不干净,引起有机物分解,造成很大空洞。另外和我们制作的孔形有很大关系,里面的残留物比较难清洗。会出现大洞。 另外回盲孔对位对不准的话,穿错了,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果。一般有这么几个方面原因,第一,设计。第二,PCB制作工艺。国外很多板,向这种微盲孔基本上是半填铜、全填铜。基本上这个问题已经消失了,我们国内微盲孔基本都有空洞,但是大部分在可接受范围。 另外PCB板后期清洗也是很重要方面,我建议大家做手机板检验方面最好能增加这方面指标。 第三,次表面树脂开裂。这个主要原因是和PCB制作材料有很大关系,现在许多厂家采用高T板材,有一个很大特点,比较脆。另外有使用无卤板材,比较脆。 焊接的时候,如果温差很大的话,开裂就是有可能的。这样在一般厂家应该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硬制板加工的时候,出了问题都是一批一批。 第四,电池插座移位。这个原因有很多,比如链条振动、风压不合适的话,会出现这些问题。更多原因还是在物料方面,在我们手机封面最主要是一个焊盘和引线宽度如果相差很多,我们没有作过多考虑,焊完的时候,焊膏用的比较多,可能把元件飘起来,振动对它的影响比较大。 第五,SIM卡插座变形。这个一个是跟板材有关系,有的材料吸潮,吸潮后很容易变形。变形本来就是一种缺陷。对手机来说,越来越薄,里面的空间很少,假如稍有变形,装都装不进去。这是很大的缺陷。 另外有一些元件会掉片,移位,手机板向这种sim卡也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也可能是跟我们选用材料有关系。因为有的SIM卡掉,无非是有力把它拉下去,不同物料,有的物料它里面是挖空的,如果很实在的话,就不会掉。大家也会碰到这方面问题。另外也跟我们

手机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手机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 发表人:中国手机研发网发布日期:2005-1-4 转自:手机研发论坛 一、常出现的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 1.Vibrator vibrator安装位置的选择很重要。其一,要看装在哪儿振动效果最好;其二,最好vibrator附近没有复杂的rib位,因为vibrator在ALT 时会有滑动现象,如碰到附近的rib位可能被卡住,致使来电振动失败。 2.吊饰孔 由于吊饰孔处要承受15磅的拉力,所以housing的吊饰孔处的壁厚要保证足够的强度。 3.Sim card slot 由于不同地区的sim card的大小和thickness有别,所以在进行sim card slot 的设计时,要保证最大、最厚的sim card能放进去,最薄的sim card能接触良好。 4.Battery connector 有两种形式:针点式和弹簧片式。前者由于接触面积小,有可能发生瞬间电流不够的现象而导致reset,但占用的面积小。而后者由于接触面积大,稳定性较好,但占用的面积大。 5.薄弱环节 在drop test时,手机的头部容易开裂。主要是因为有结合线和结构复杂导致的注塑缺陷。Front housing的battery cover button处也易于开裂,所以事先要通过加rib和倒角来保证强度。 6.和ID的沟通。 结构完成pcb的堆叠后将图发给ID,由于这关系到ID画出来的外形能否容纳所有的内部结构,所以在处理时要很小心。Pcb上的所有的元件都要取正公差,所包含的元件要齐全,特别是那些比较大的元件;小处也不能忽略,比如sponge和lens的双面背胶等。 7.缩水常发生部位 boss与外壳最好有0.8-1mm的间隙,要避免boss和外壳连在一起而导致缩水。

制程常见问题

SMT常见工艺问题简述 SMT常见工艺问题概述(一) 锡膏制程 (一)普通锡膏(63/37) 普通锡膏于制程中常见的工艺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种: 元件竖立,短路,冷焊,偏移,锡珠 1.元件竖立 元件竖立又叫“曼哈顿效应“。主要是由于元件两端焊锡浸润不均匀,因此,熔融焊料的不够均衡的表面张力拉力就施加在元件的两端上,引发此类不良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三大类。即: A.元件不良:元件两端电极氧化或附有异物,导致焊锡时上锡不良;基板材料导热性差,基板的厚度均匀性差;焊盘的热容量差异较大,焊盘的可焊性差异较大;锡膏中助焊剂的均匀性差或活性差。B.设计缺失:焊盘铜箔大小不一或一端连接有接地等较大的铜箔,造成回流时焊盘两端受热不均匀。C.制程缺失:制程缺失的因素很多。如两个焊盘上的锡膏厚度差异较大,锡膏太厚,印刷精度差,错位严重;预热温度太低;贴装精度差,元件偏移严重等。 以上三种成因中第一项就不用赘述了。只要严把进料和储存两关就好了。下面简述一下二,三两项成因的控制方法。 ——对于设计上的缺失,长期办法当然是修改设计方案。短期办法或没法修改方案的情况下,就需要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更改钢网的开口设计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即将铜箔较小的一端焊盘网孔局部加大,使之与大铜箔大小比例为1:1。从而降低焊盘两端锡膏回流时的时间差;二是修改炉温曲线,即延长升温区(回流前)的时间,降低升温速率,使整块PCB上各点的温度尽量保持平衡。从而避免因回流时的温度不平衡而导致元件受力竖起。 ——制程缺失产生的原因就更多了。一个公司制程品质的好坏不在于有多么先进的设备,关键在于制程控制的方法和管理的力度上。好的控制方法应该从原材料的采购,进料的检验,储存环境和储存条件的设定等做起,每一环节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再到原物料的使用(包括使用环境,使用条件等工艺参数的设定)和设备的维护保养,校正以及参数设定,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需要一个贯穿始终,环环相扣,职责分工明确又相互关联的控制系统。在各个职能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通力协作下才能臻至理想状态。这一点,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做法和不同的控制体系。具体的操作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短路 短路这种不良现象多发于细间距IC的引脚之间,所以又叫“桥接“。当然也有CHIP件之间发生短路现象的,那是极少数。下面就细间距IC引脚间的桥接问题浅谈它的诚因及解决方法。 桥接现象多发于0.5mm及以下间距的IC引脚间,因其间距较小,故模板设计不当或印刷稍有疏漏就极易产生。 A.模板 依据IPC-7525钢网设计指南要求,为保证锡膏能顺畅地从网板开孔中释放到PCB焊盘上,在网板的开孔方面,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 1、)面积比/宽厚比>0.66 2、)网孔孔壁光滑。制作过程中要求供应商作电抛光处理。 3、)以印刷面为上面,网孔下开口应比上开口宽0.01mm或0.02mm,即开口成倒锥形,便于焊膏有效释放,同时可减少网板清洁次数。 具体的说也就是对于间距为0.5mm及以下的IC,由于其PITCH小,容易产生桥接,钢网开口方式长度方向不变,开口宽度为0.5~0.75焊盘宽度。厚度为0.12~0.15mm,最好使用激光切割并进行抛光处理,以保证开口形状为倒梯形和内壁光滑,以利印刷时下锡和成型良好。 B.锡膏 锡膏的正确选择对于解决桥接问题也有很大关系。0.5mm及以下间距的IC使用锡膏时应选择粒度在 20~45um,黏度在800~1200pa.s左右的,锡膏的活性可根据PCB表面清洁程度来决定,一般采用RMA级。

施工图审查结构专业常见问题汇总2018

施工图审查结构专业常见问题汇总2018 一.计算书: 1. 活荷载信息:宜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 2. 地下室信息:未考虑室外地面附加荷载。 3. 未定义角柱。 4. 框架结构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不满足《抗规》6.1.15条。 5. ▲存在斜交构件、角度约26度,应分别计算各抗侧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抗规》5.1.1-2条。 6.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应进行地基变形计算,《地规》3.0.2条。 7. 装配式结构,现浇竖向构件地震内力放大系数宜取1.1。 8.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不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6.1.3条的要求。 9. 重点设防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宜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宜为1.1,《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A.1.1条。 10. ±0.000楼板应考虑施工堆载,活荷载不宜小于5.0KN/m2。 11. ▲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为1.1,《高规》4.2.2条。 12. 结构刚重比EJD/GH^2不大于2.7,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高规》5.4.2条。 13. 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时,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二.结构设计总说明: 1.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记性沉降变形观测,《地规》10.3.8条。

2. ▲应注明“经参建各方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地规》10.2.1条。 3. 室外回填土要求:离外墙、基础800范围内应采用2:8灰土回填。详L13J2页C5、C6。 4. 补充防水砼的质量保证要求,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22条。 5. 补充地下室外墙的水平和竖向施工缝的施工要求,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26条。 6. 补充砼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检修、维护要求,详《砼规》3.5.8条。 7. 补充钢筋砼悬挑构件的拆模时间的要求。 8. 补充绿建设计内容:建筑形体规则性、预拌商品砼、预拌商品砂浆、高强钢筋、砌体材料等。 9. 补充“异形柱在层高范围内柱的每根纵筋钢筋接头数量不应超过1个”的要求,详《异形柱规范》6.1.5条。 10. 补充:车库楼盖为模壳结构,应考虑顶板覆土的不均匀性和施工机械随机性,明确荷载控制要求并提出荷载限值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地下室无梁楼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8]10号)。 11. 梁柱不同等级砼接茬处离柱边距离应≥0.5h、且≥500,详17G101-11页2-2。 12. 圈梁、构造柱砼采用C20,不满足《砼规》4.1.2条。 13. 山东HRB335级钢筋已停产,取消关于HRB335级钢筋的说明。 14. 楼梯间及人流通道填充墙采用的钢筋网砂浆面层宜满足L13J3-3页08中5.17条要求。 15. 高层建筑不得采用砌体女儿墙,《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4.4.2条。 16. 消防车荷载:济南市区消防车总重按40T考虑、规范为30T,需调整消防车荷载。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05T16:27:01.60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34期作者:刘江元赵雷闫园史璐[导读] 建筑结构设计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非常多问题,就设计角度而言,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的创作思维以及负责的工作态度。 刘江元赵雷闫园史璐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051000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非常多问题,就设计角度而言,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的创作思维以及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始终以提高设计质量为目标。当前建筑结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做好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使建筑结构设计有效性得到提高,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原则 1.1结构设计合理性原则 想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质量以及最终效果达到要求,首先要做好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保证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先对该建筑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设防、分组,风、雪荷载值及建设场地土质情况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保证设计合理。 1.2结构设计高效性原则 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来说,首先要做好对建筑物的图表设计。在设计建筑物图表的过程中,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包括对一些相关数据的调查,调查之后,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要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保证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高效性。 1.3结构设计完整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设计工作人员忽视了一些问题,导致整体设计方案出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开展设计工作前,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保证设计工作的完整性,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部分,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尽最大可能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导致设计工作不够完整、系统。 1.4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建筑物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是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要格外注意地基部分,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该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但目前,建筑工程项目在地基稳定性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团队在进行地基施工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这样就会使建筑工程项目地基的稳定性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利于后续施工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会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或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图纸也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指导着每项施工工作的进程,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每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人员不一样,每个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水平也不同,那么在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图纸设计工作时,就会出现差异,无法保证设计图纸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2.1基础性设计不合规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础,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基等环节在内的基础性设计,基础性设计不合规,建筑结构设计就无从谈起,很大程度上对于工程的整体质量会有不利影响,降低整体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水平。同时,当前建筑工程的规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但扩大,如果地基的设计短时间内没有进行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后续的工作都难以为继。同时,地质勘查作为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当前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总体建筑基础性设计的合理性较弱,这一方面导致后续的工作展开困难,另一方面难以保障建筑施工的整体工期,不利于成本核算,收益管理角度上有所欠缺。如果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了不合规的基础性设计,不仅损失大量的经济收益,对于整体建筑的安全性和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都是一种威胁。 2.2框架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模式,在这一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纵向横向两种渠道,精准把握特征,把控好材料配置的数量。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建筑设计的从业者对于结构的把控能力不强,纵向横向两种模式的切换水平不高,导致建筑结构框架的设计往往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除此以外,建筑结构设计从业者为了减小自身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对于建筑的横截面宽度进行减小,很大程度对于建筑框架的抗弯曲程度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建筑物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2.3建筑结构设计人才缺乏 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人才的缺乏自然导致设计的专业性下降,设计的合理性也有所不足,进而导致结构设计的实施率下降。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很多结构设计人才都是不同领域转型而来的人才,对于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掌握情况更好,但是建筑设计与建筑现场管理的差异较大,设计方案的缺陷可能直接导致后续工作开展困难,但是相对外行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却难以从设计中发现问题,导致方案的合理性严重下降。 3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对策 3.1制定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通过制定科学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结合不同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建筑结构基础地基的规范性设计,自然有助于提升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进而保障建筑设计方案的高质量,防止出现问题设计,不合规的设计等等。在部分大城市的大型建筑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施工进度的具体安排,进行建筑地基结构设计的优化和完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建筑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选取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显得意义重大,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地下岩溶地质发育的风险,对于溶洞自然难以应用传统的结构化的建筑设计规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灌浆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处理。

空间结构常见问题

空间结构常见问题 一、没有设置支座 该模型中,网架没有设置支座直接搭在下部楼层上。 在空间建模下生成的网架没有设置支座。 网架和下部楼层之间拼接连接时,直接放置到下层柱上,网架杆件和梁杆件重合在一起。

这样建模的问题是:不能设置网架的弹性支座。 二、斜杆铰接造成局部震动 计算后出现大量局部震动,用户的问题是增加大量计算阵型个数仍改进不大。 该模型的网架部分从SAP2000转过来,在SAP2000计算时网架杆件间为固结,但转到YJK后,YJK 隐含设置的斜杆杆件都为铰接,铰接连接造成大量刚度薄弱环节。

计算阵型数取30个,阵型参与质量系数才百分之几,远不能满足要求。 对该空间层网架改为固结连接,在该层下点取“本层固结”菜单,重新计算就正常了。 计算阵型个数还是30个,质量参与系数达到96%。

三、施工次序错误造成计算不下去 采用施工模拟3计算时,必须注意施工次序是否正确,因为空间楼层被自动放到最后一个自然层,如果连接空间层的楼层号和它不连续就可能计算出错。 该结构中,普通楼层有4层,空间网架和第3层相连,但是空间结构本身处在第5层,当采用施工模拟3计算时,由于5层和3层不连续就可能造成计算出错。 四、约束设置不当造成机构 设置节点的弹性约束时必须确保不能造成机构的结构形式,机构将导致计算不能通过。 图例桁架,桁架之间没有纵向联系,如果对每个桁架支座都设置为铰接,在桁架之间的方向将形成机构,导致计算不能通过。 解决的方法可以有两个,采用其中一个即可计算通过: 1)在桁架之间补充设置联系杆件,以形成完成的屋面结构体系。

2)对每个桁架只在一端设置铰接,另一端为刚接。 五、桁架之间缺乏纵向联系 上图例即为桁架之间缺乏纵向联系的实例,由于不能生成完整的屋面体系,将造成误差很大。而且当设置节点的弹性约束时,这样的布置极易形成机构导致计算不能通过。 六、空间结构支座和下面楼层位置偏差 由于空间建模网格位置不准确,导致空间结构的支座和下面楼层出现位置偏差而联系不上,导致支座悬空而计算不正确。 本例从实体显示模型看,好像桁架支座和下层柱连接没有问题,但是切换到单线图下放大查看支座,可以看出支座斜杆与下层柱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由于联系不上将导致支座悬空的后果。 解决的方案是:使用平移节点菜单,移动支座斜杆的下节点,使之和下层柱的节点相连。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 一.结构计算问题 1.结构设计中出现计算控制性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应该在符合规范规定的限制条件后进行下道工序。 2.结构电算不可能一次成功。周期,角度,性能设计,调整等。 一般计算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考虑刚性楼板计算位移和位移比;第二步根据楼板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采用弹性楼板计算配筋。 3.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比值应符合规范要求。不应该出现第一周期为扭转周期的情况。一般应在第三周期及以后出现扭转周期。(实际要求与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出入) 4.结构两个方向刚度相差不宜过大,需注意控制两个主轴方向第一振动周期的比值,一般可按周期比不小于0.8控制。 位移比超限未计算双向地震。 不规则,特别不规则,严重不规则:位移比大于1.2为扭转为不规则,应计算双向地震。考虑扭转藕联、按照双向地震计算时位移比不应超过1.5。如超过1.5,应重新调整结构布置。 5.扭转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的假设下计算。配筋计算应考虑实际刚度情况。 6.长宽比控制:进行结构计算时,各系数应合理取值。 ⑴周期折减系数应根据不同的结构体系、填充墙品种(考虑到有可能变化)和填充墙数量综合确定,不应为了配筋方便不顾实际情况少折减或不折减。 高规第3.3.17条:填充墙为砖墙时,框架结构可取0.6~0.7,框剪结构0.7~0.8,剪力墙结构 0.9~1.0(应注意短肢剪力墙结构) ⑵剪力墙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连梁不致开裂。必要时应进行二次计算,以避免正常使用情况下连梁开裂。 7.某些构件不宜进行折减 计算机计算时,软件对所有构件的扭矩都按照输入的扭矩折减系数进行了折减。这会使得存在扭矩的折梁或曲梁扭矩也进行了折减,结构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构件扭矩不应进行折减。 角窗的连梁(折梁) 应充分考虑到结构软件无法完全按照荷载规范第4.1.2条的要求进行折减。对软件折减幅度大的构件,应手算复核。 此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可参考《建筑结构》2006年第7期随刊赠阅本第11页。): ⑴计算主裙楼连为一体的结构的墙、柱与基础时,对于裙房部分,折减时计算层数有误。此种情况应特别注意。

工艺研究与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发布日期20071109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工艺研究与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分析 作者黄晓龙 部门 正文内容审评四部黄晓龙 近年来随着各种药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给广大人民的用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损害了整个制药行业的声誉。如何遏制这一事态的继续蔓延,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引发了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思考。作为药品监管的环节之一,如何从药品研发的源头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上市药品的质量,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回顾近年来国内药品注册申报资料发现,大部分研发单位在进行工艺研究时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将针对一些常见问题谈如何加以解决。 问题之一是工艺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不能保证申报工艺在大生产中的可行性。为解决此问题,申报单位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工艺研究的重要性,并理解各工艺研究阶段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切实按照工艺研究的要求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小试阶段全面透彻地了解所采用工艺的各个方面,研究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艺步骤与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艺的筛选与优化;在中试阶段应模拟大生产的情况,根据小试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中试放大经验,在一定的规模上考察并确定拟在大生产中采用的仪器设备、工艺操作规范与操作参数范围、原材料与中间体的质控要求等;在工艺验证阶段则要在实际生产线上,按照中试放大确定的工艺考察大生产的可行性与重现性。最后再根据以上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果,综合确定拟上市药品的申报工艺。 问题之二是片面理解中试规模工艺研究的定义和目的,误认为只要产品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如片剂达到了一万片即为中试规模。根据中试工艺研究的定义和目的可以知道,判断一个工艺是否达到了中试规模,主要是看该工艺是否真正模拟了大生产的实际情况,如设备、工艺流程、原材料的要求等,而所生产的样品数量仅是一个次要因素,并且样品数量也会随着品种的实际生产规模而变化,并不能所有的工艺都一概而论。根据ICHQ1A(R2)中的定义,中试规模的样品是指能够充分代表生产规模样品并模仿生产的实际情况而生产的样品。就固体口服制剂而言,其批量应为生产规模样品的十分之一或十万片(粒)(取其中的最大值)。例如,某片剂的工业化生产线的批量为一千万片,则中试规模的批量应为一百万片,而不是固定的十万片。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判断中试规模的关键并不在于样品的数量。 问题之三是忽略工艺研究资料对药品技术评价的重要性,提供的相关申报资料过于简单。工艺研究作为药学研究的一部分,所研究确定的工艺的可控性与可行性直接关系到所生产药品的质量。如果工艺研究方面的申报资料过于简单,在药品注册前的技术评价中,就很难对申报工艺的可控性与可行性进行准确的评价,进而影响到对采用该工艺生产的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评价。从评价者的角度,要判断一个工艺的可行性,申报资料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①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文献;②小试工艺研究的综述与结论,包括对哪些工艺步骤与参数进行了研究与优化,具体的研究结果等;③中试放大研究的批次、规模、产品的质量,研究确定的仪器设备、工艺操作规范与操作参数范围、原材料与中间体的质控要求等;④工艺验证及结果;⑤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所生产的批次、规模、产品的收率与质量等情况进行汇总;⑥对于制剂,还应提供剂型与处方设计的理论与实验依据、处方的筛选与优化过程、原辅料的来源与质量标准等;⑦最终确定的处方及详尽的工艺。只有在全面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药品技术审评人员才能分析判断所确定的申报工艺是否可控与可行。 总之,工艺研究是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经过详细、深入的工艺研究才

工程结构专业常见问题一览表(doc 7页)

工程结构专业常见问题一览表(doc 7页)

结构专业常见问题一览表序 号常见问题 相关规范审图机构 处理意见 规范编号条目 一荷载和计算部分 1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未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JGJ3-200 2 3.3. 3 整改 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 基本风压未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JGJ3-2002 3.2.2 整改 3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楼梯,荷载取值小于3.5kn/m2。GB50009-2 001 4.1.1 整改 4 上人屋面活载仍用老规范值1. 5 kn/m2,对非上人 屋面应建筑专业确认,有时结构按非上人屋面设 计,建筑为上人屋面。 GB50009-2 001 4.3.1 整改 5 对宾馆、医院等厕所隔墙局部布置较密,未折算成 等效荷载按实输入,如按每米墙重1/3折算成活荷 载数值偏小,且≥1.0 kn/m2。 GB50009-2 001 4.1.1 注5 整改 6 对平面不规则结构,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压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 高度大于0.9,B级高度大于0.85。 JGJ3-2002 4.3.5 整改 7 对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仍 按单向水平地震作用进行计算。 JGJ3-2002 3.3.2 整改 8 对V形、Y形、弧形、井字形平面建筑,风荷载 体型系数仍取1.3。 JGJ3-2002 3.2.5 审核意见 9 现浇楼面中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取1.0,引起梁支座 配筋偏小。 JGJ3-2002 5.2.2 审核意见 10 7-9度时,框架结构未进行弱层检验和验算GB50011-2 001 5.5.2 审核意见 11 地下建筑抗浮计算时浮力项未乘分项系数1.2,自 重项未乘分项子数0.9。 GB50009-2 001 3.2.5 整改 12 计算书同图纸中用料不一致,如框架结构中的填充 墙,图纸中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计算中采用粘 土大三孔砖,荷载偏小。 GB50011-2 001 5.1.3 整改 二地基基础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对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09T17:57:33.4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秦浩 [导读]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 山东建大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及其它专业工程师所要表达的东西。用基础,墙,柱,梁,板,楼梯,大样细部等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包括竖向和水平的承重及抗力体系。把各种情况产生的荷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递至基础。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设计工作需要由多工种多专业合作共同完成,因此结构设计工作不是孤立的。在设计方面,就需要与建筑设计或工艺设计、设备设计及建筑经济等工种紧密配合;在设计以外,它又跟很多专业,如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分析理论和计算工具、检测手段等密切相关,因此,要提高结构设计水平,除做好自身工作以外,不管是正常的设计工作或者科学研究,都要取得这些工种与专业的支持。不要把结构设计工作自闭起来,应该认识到它的成果或者提高是与其他工种和专业的支持分不开的。 1.地基与基础方面 1.1对于独栋或单体数量较少的住宅,建设单位能委托地质勘察单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能为工程设计提供较为详细的勘察技术资料,而成片的多层房屋建筑往往因为地勘费用的问题,地勘单位的探点不能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布置,多栋建筑单体参考一个探点,使得实际的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相差较大。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详细、真实的地质勘察资料。 1.2软弱地基处理一般采用级配砂石换填,仅仅简单提出换填深度和最终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技术上只是草草写上严格执行《地基处理规范》,而没有针对具体的建筑物画出详细的开挖边线,如轴线变化处,突出凹进墙体部分的开挖边线等,也没有明确砂石换填的应力扩散角具体数值。因此很多工程在地基基础施工中,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地基处理。 1.3在基础设计中,对于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条形基础,节点设计、构造设计中往往不明确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参数,如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是采用抗震的还是非抗震的,造成具体实施阶段的扯皮现象 1.4在高层混凝土结构的主体结构设计中,往往梁柱混凝土的等级差别较大,那么在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怎么进行处理,在设计图中往往不作清楚地技术交底。梁柱节点本身就是个受力复杂的节点,而由于设计缺陷,造成此部位成为一个薄弱点。 2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2.1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按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配筋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2楼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楼板设计中,通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楼板的配筋计算。有些设计人员图省事,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该板块的总面积。这样会造成非承重隔墙分布宽度内配筋量不足,而此板块其它部分配筋过大,这样隔墙处楼板会出现裂缝。 2.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 d(d 为短向钢筋的直径)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致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3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结构设计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或者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致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设计时应尽可能将楼层设计成刚性楼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就避免采用楼面有变形的平面,比如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太深等。其次,要从结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给予保证,对于使用功能确实必需的,或者建筑效果十分优越的建筑设计,如果其平面无法完全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增设连系梁板、洞口边加设暗梁边梁、提高连系梁板或暗梁边梁的配筋量、采用斜向配筋或双层配筋形式等方法,尽量满足刚性楼板的基本假设,或者弥补由于不是绝对的刚性楼板假定而产生的计算“误差”。 4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固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4.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4.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被出现裂缝。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方可在粱下布置构造柱。 5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加之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刚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在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