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泸县潮河镇无公害龙眼生产现状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22.06 KB
- 文档页数:2
园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期*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15-10-26泸县位于四川东南部沿长江、沱江浅丘河谷地区,其独特的气候,使之成为全国(龙眼)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县,全省龙眼种植第一县。
龙眼种植规模已达1万hm 2以上,总产量达4万t 。
并以其种植历史悠久、基地规模较大、环境条件优越、果品品质优良而享誉全国,其晚熟优势更是被市场和消费者亲睐。
为使泸县龙眼产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现将其生产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生产优势1.1温、光资源丰富泸县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5737.2℃。
年平均无霜期348d ,年日照时数1424.6h 。
早春气温回升早,温度高,光照强,特别适合龙眼的生长。
1.2水源丰沛泸县年平均降雨量1066mm ,主要分布在生产季节的4—9月(平均降雨量884.8mm ,占83.0%)。
长江、沱江穿境而过,濑溪河、龙溪河、马溪河、九曲河等数百条溪河纵横交错,河流总长242.53km 。
县境内有135座大中小型水库及山坪塘513处,总蓄水量8785万m 3,水库面积880km 2、河溪面积210km 2。
1.3土壤肥沃龙眼基地(果园)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等四大土类;近80%的土壤是在紫色母质上发育而成,肥力较高;土壤质地以砂壤、中壤和重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1.5~2.8g/kg ;江河沿岸因河流冲击形成较大面积河坝、滩涂,大的面积达200~350km 2,尤其适宜龙眼生产。
1.4品种资源丰富泸丰1号、泸早、蜀冠、晚优2号、石硖等优质高产品种均有较大面积种植。
1.5交通便利夏蓉高速公路泸隆段、省级高速成自泸赤S4、国道321及多条省道、县道途经泸县各乡镇,县、乡镇、村公路硬化路面达70%,公路总里程达2601km 。
泸州港为长江水运四川第一大港,上可到宜宾,下可达重庆、福建等沿江地区。
泸隆铁路途径泸县,是四川省西南出海通道。
龙眼产业发展行动方案1. 引言龙眼作为一种富含营养价值的水果,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消费群体。
然而,龙眼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龙眼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龙眼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龙眼产业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现状分析龙眼产业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2.1 品种单一目前我国栽培的龙眼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红肉龙眼为主。
这种品种的商业价值已经达到了瓶颈,无法继续提高市场竞争力。
2.2 市场营销不足龙眼产业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消费者对于龙眼的认知和了解度较低。
由于市场营销不足,龙眼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有限。
2.3 技术水平不高龙眼产业在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 行动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龙眼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以及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如下行动方案:3.1 品种改良与推广推动龙眼品种的改良工作,研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同时,加大对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通过品种改良与推广,增加龙眼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加强对龙眼品牌的建设和市场推广工作,提高消费者对于龙眼的认知和了解度。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市场推广,如举办龙眼节、开展宣传活动等,提升龙眼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扩大市场份额。
3.3 提高技术水平和科研力量加强龙眼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提高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支持科研机构和龙眼种植企业进行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龙眼产业的创新发展。
3.4 建立龙眼产业协会成立龙眼产业协会,整合行业资源,加强行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协会可以组织各类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协会还可以起到推动行业发展、解决行业问题的作用。
4. 实施计划为了顺利实施上述行动方案,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4.1 品种改良与推广计划制定品种改良与推广的时间表和目标,明确责任人和任务分工。
泸县龙眼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及良种繁殖基地实施方案建设方案作者:泸县林业局创建时间:2008-4-22 11:03:391、建设指导思想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农林业产业化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建设,选择优良品种,应用最新技术成果,衽科学经营,把基地建设成为管理科学、品种先进、质量优良、效益显著、辐射面广的优良龙眼无性繁殖基地,提高龙眼栽培的良种化水平,促进泸州及周边气候相似区域农林业产业发展。
2、建设原则(1)尽可能选择适宜大面积推广的最优品种,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技术和经营潜力,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基地建设技术含量;(2)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生产条件、设施设备,注重经济实用,挖掘潜力,厉行节约;(3)基地建设应产足市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各品种相对集中;(4)土地利用高效合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布局适当,设备购置讲求实用。
3、建设内容与规模根据项目建设需求和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确定本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项目建设基本方案为:(1)泸州龙眼优良种质资源原地保存规模:保存份数52—100份(株),折合面积50亩。
(2)采穗圃建设规模:面积30亩,收集泸州龙眼优良品种,尤其是晚熟品种。
(3)种苗繁殖基地规模:面积100亩,无性繁殖泸州龙眼优良品种。
4、基地区划根据建设内容与规模,将本项目基地建设划分为3个区域。
(1)泸州龙眼优良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对泸县近25年来选择出的泸州龙眼优良品种优株树实行原地保存,保存地点包括泸县的海潮镇正村、周坝村,潮河镇后湾村,太伏镇新龙桥村,兆雅镇永红村云龙镇英雄村、福集镇熊湾村等,保存的优良品种包括早熟的泸县02—4、泸早一号(八月鲜),中熟的泸县02—9、泸县02—1、泸县86—2—26、蜀冠(泸园86—2—6)、泸丰一号(泸园106)、罗弯82—2—2、泸县93—12、泸县93—5、良山80—2—1,晚熟的泸县02—11、泸县02—2和胡晚一号等泸州地方优良乡土龙眼品种。
新乡镇龙眼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摘要:龙眼是我国的特色水果之一。
树体高大,树冠常绿,是优良的绿化树种;龙眼果肉自古被视为珍贵补品,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之功效,可作为治疗神经衰弱、贫血、病后体虚、妇女产后血亏等症的滋补品,还具有抗衰老、抗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活性作用;龙眼果肉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圆肉、龙眼干、龙眼糖水罐头及龙眼膏等。
近年来,《三峡水库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的实施,扩大了龙眼种植规模,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证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改善水库周边生态景观,同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
关键词:龙眼;产业发展;三峡库区1 新乡镇龙眼产业的现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江沿岸从广东引进龙眼开始种植,在举安村由政府主导集中成片种植100多亩建立一个标准龙眼种植园;由于人多地少,农作物种植水平低下,良田沃土只能种植粮食作物解决生存问题,龙眼一般只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脚零星种植。
八十年代初,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农户开始成片种植龙眼。
龙眼成为长江沿岸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还造就了一批“万元户”。
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新建龙眼基地1200亩。
1.1 发展格局基本构成新乡镇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属于亚热带的深丘地带,海拔高度在175—1411米间。
根据万州区气象局最近三十年来的气象资料平均值:日照时数为全年1258.3小时,全年有效积温10℃≤5500—6100℃,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温度42.3℃,极端最低温度-3.7℃,降雨量1229.2㎜。
长江沿岸的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均适宜龙眼生长条件;三峡工程建设“百万”大移民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原合作村9组,村民全迁,淹没线上还有200多亩耕地);通过实施“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移土培肥工程”、“库周交通建设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库周绿化带建设工程”等项目,完善了路、堰、池(塘)及管网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为龙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引导组建了新乡镇龙眼专业合作社。
泸州:晚熟桂圆乡绿海潮河镇川南经济网讯眼下正是龙眼的成熟季节,泸州泸县潮河镇今年迎来了又一个龙眼丰收年。
据悉,为了庆祝这一好日子,第五届绿海潮河,龙眼飘香桂圆节于9月2日盛大开幕。
泸县潮河镇种植龙眼的历史悠久,拥有百年以上龙眼3263株,据农林专家考证,镇里最老的一株龙眼树已经有512年的树龄,可谓是潮河的“龙眼树王”。
徐祖锐是潮河镇后湾村众多种植户中,较早开始种植龙眼的,他家种植龙眼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他告诉说,龙眼产业的大发展还是在近些年,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在村里的大力推广。
据了解,像徐祖锐这样的种植大户,村里还有很多,虽然大家在种植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新品培育、种植管理等方面还是要依靠各方的技术支持。
徐怀泽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还是村一级的农技员。
今年,村里龙眼的产量极高,他把这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今年的好天气。
据了解,目前,龙眼产业已经成为泸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更是被列为全国农技推示范项目。
而潮河镇是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龙眼产业的发展因此成为了镇里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心工作。
现在,潮河镇正按照既定的发展方向,在龙眼产业发展上做足了功课,备足了马力。
据介绍,潮河镇的龙眼树具有二十年以上树龄的有一万亩左右,围绕这一万亩龙眼林,潮河镇已经发展起了二十公里的龙眼产业带,种植规模达四万余亩。
泸县地处四川南部,因为地域原因,成熟周期比沿海要晚接近两个月,这段时间就是它充分成熟达到它的营养和充足氨基酸、维生素的一个时期,成熟周期长,味道就好,肉就厚,最优的品种就是蜀冠、泸丰、泸早。
龙眼晚熟,则果实的生长周期长,营养成分沉淀就越多,再加上潮河镇主要以龙眼种植为主,种植户之间都会有良性竞争,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的育优品种,因此,龙眼的品质也是在不断的培育中提高。
走进潮河,我们走进川南龙眼的腹心地带。
眼前一片片龙眼林,碧浪翻滚,桂圆飘香。
让我们感受了丰收在望。
第五届绿海潮河,龙眼飘香桂圆节于9月2日盛大开幕好玩好看好吃抢鲜看:一、剪彩仪式,真人秀表演二、桂圆大赛让你一次吃到饱三、绿色有机农家菜午间豪华大餐四、潮河桂圆代言人评选(当天到达的所有游客均有机会参加)潮河龙眼节报名方式潮河龙眼肉质饱满,清甜可口,如果你是泸州人,但是你没吃过潮河龙眼,你从个好意思再跟别人吹你是泸州人呐?今日泸州报名方式:+微信messihyj 回复报名潮河桂圆节,人数,姓名,联系方式费用:100元/每人(无半价票)费用包含:来回接车,试吃桂圆,潮河桂圆礼盒装一斤,龙眼山庄绿色有机午餐(7荤7素),观看真人秀座位等。
绿色发展科学防害措施,提高龙眼种植管理效益绿色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龙眼种植中,科学防害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益,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方法。
1. 生态恢复和保护:保护龙眼种植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提高龙眼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规划种植区域,确保种植的树木有足够的阳光和空间。
其次,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定期清理干枯的树枝和枯叶,有效减少了生物负荷和灾害风险。
此外,保护种植区域的水源是必要的,例如建立水源保护地和禁止非法排污,以确保水质安全。
2. 防治病虫害:龙眼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有龙眼褐斑病、果腐病和果实蛀虫等。
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做好病虫害监测,定期检查树木和果实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
其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益生菌或昆虫捕食者来控制病害和害虫的传播。
此外,定期清理种植区的杂草和果实周围的残渣,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3. 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
在龙眼种植中,可以通过优化农药使用方案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
首先,根据实际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尽量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
其次,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量,精确计量并均匀喷洒农药。
此外,采取间作和轮作的方法,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减少农药使用的需求。
4.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龙眼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首先,对种植区的土壤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龙眼的养分需求,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其次,选择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来满足龙眼的养分需求。
在施肥过程中,精确计量肥料的用量,并采用分次施肥的方法,以避免养分的浪费和排放。
5. 节约用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龙眼的种植至关重要。
在龙眼的生长期,通过合理浇水,可减少水的浪费。
首先,优化灌溉系统,使用滴灌或喷灌系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其次,根据土壤湿度和龙眼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次数和水量。
泸县晚熟龙眼生产优势及发展对策作者:杨柱凯熊安会毛爱平曾惠利张运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1期摘要泸县是“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桂圆)”,所产龙眼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分析了泸县发展晚熟龙眼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龙眼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晚熟龙眼;生产优势;问题;发展对策;四川泸县中图分类号 S6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36-01泸县位于四川东南部沿长江、沱江浅丘河谷地区,其独特的气候,使之成为全国(龙眼)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县,全省龙眼种植第一县。
龙眼种植规模已达1万hm2以上,总产量达4万t。
并以其种植历史悠久、基地规模较大、环境条件优越、果品品质优良而享誉全国,其晚熟优势更是被市场和消费者亲睐。
为使泸县龙眼产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现将其生产优势、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 生产优势1.1 温、光资源丰富泸县年平均气温18.1 ℃,年平均气温≥10 ℃的活动积温5 737.2 ℃。
年平均无霜期348 d,年日照时数1 424.6 h。
早春气温回升早,温度高,光照强,特别适合龙眼的生长。
1.2 水源丰沛泸县年平均降雨量1 066 mm,主要分布在生产季节的4—9月(平均降雨量884.8 mm,占83.0%)。
长江、沱江穿境而过,濑溪河、龙溪河、马溪河、九曲河等数百条溪河纵横交错,河流总长242.53 km。
县境内有135座大中小型水库及山坪塘513处,总蓄水量8 785万m3,水库面积880 km2、河溪面积210 km2。
1.3 土壤肥沃龙眼基地(果园)主要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等四大土类;近80%的土壤是在紫色母质上发育而成,肥力较高;土壤质地以砂壤、中壤和重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1.5~2.8g/kg;江河沿岸因河流冲击形成较大面积河坝、滩涂,大的面积达200~350 km2,尤其适宜龙眼生产。
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摘要】龙眼是一种重要的水果作物,但一些龙眼低产园却面临着产量低下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首先从龙眼低产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问题所在。
然后介绍了龙眼低产园改造技术,包括技术实施步骤和技术调整对比实验。
接着对改造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展示了其实用性。
结论部分探讨了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的实用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对提高龙眼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龙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现状分析,技术介绍,实施步骤,对比实验,效果评估,实用性,发展展望1. 引言1.1 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的重要性龙眼是一种重要的水果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广泛,但在一些地区龙眼的产量却很低,这给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龙眼的产量和品质,龙眼低产园综合改造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综合改造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龙眼低产园面临的问题,提高龙眼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龙眼产量的提升和品质的改善。
2. 正文2.1 龙眼低产园现状分析龙眼低产园往往存在着单一品种种植、种植密度不合理、树冠重叠等问题,导致光照不足、通风不畅,影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结果质量。
部分园区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和规范的管理措施,导致施肥不当、浇水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情况屡见不鲜。
一些园区的土壤质量较差,缺乏养分,土壤酸碱度不平衡,影响了果树的吸收利用能力。
龙眼低产园常常面临病虫害侵袭、果实过小、品质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量和果品质量的提高。
龙眼低产园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综合改造技术来提高产量和品质。
通过分析现状,可以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造方案,从而实现龙眼低产园的可持续发展。
2.2 龙眼低产园改造技术介绍龙眼低产园改造技术是为了提高龙眼产量和质量,提升果园的经济效益而实施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对泸县龙眼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泸县供销社梁发伦李诗兵泸县龙眼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晚熟龙眼之乡”,种植面积达16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潮、潮河、太伏、云龙、牛滩、兆雅集等镇,已建成四川省龙眼种植第一县,龙眼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泸县在龙眼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龙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龙眼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泸县是全国龙眼分布最北缘、最晚熟地区,近几年来,本着充分发挥种植业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工作原则,泸县龙眼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是全国龙眼优势布局县、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农业部南亚热带作物名优龙眼基地和全国供销合作社龙眼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荣获中华名果、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具有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农产品品牌等称号。
按照“龙头企业(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种龙眼产业化经营模式,泸县龙眼远销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大基地、大品牌和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龙眼总产量维持在3万吨左右。
2012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12万亩,总产量达2.7万吨,总产值2.16亿元,涉及农户5.5741万户,17.28万人,农民人均增收1250元;2013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13.2万亩,总产量达3.5万吨,总产值3.5亿元,涉及农户5.6741万户,17.58万人,农民人均增收1991元;2014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将突破16万亩,总产量预计与2013年持平,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二、龙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到目前,我县龙眼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种植相对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