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组课题研究个案分析之能量流动

生物组课题研究个案分析之能量流动

生物组课题研究个案分析之能量流动
生物组课题研究个案分析之能量流动

生物组课题研究个案分析

——能量流动

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精美的食物图片,学生思考:这些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主要起什么作用?引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学习。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播放有关捕食的视频片段

提问串:1、刚才这段视频的主角是谁?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吗?

3、如何改动才能成为食物链?

小草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如下关于能量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①小草的能量来自哪里?

②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如何被小草吸收? 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都能被小草吸收吗?

③小草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小结:1、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3.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能量的去路有哪些?

【多媒体展示问题】①兔子把草吃进肚子里,草中的能量都被兔子吸收了吗?

②兔子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小结: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次级消费者的过程。

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渠道、过程。

强调光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从生产者传递到初级消费者再传递到次级消费者,其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了。其中生产者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的起点。而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学生自主归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再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思考: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什么含义?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箭头表示能量在方向上是单向流动的,在数值上逐级递减的。

从前面关于能量流动过程的阐述,可以对能量的流动方向以及能量在数量上的变化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那么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能否进行定量分析呢?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1、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2、分析每一营养级上能量的“流入” 和“流出” 是否平衡(蓝色箭头和橙色箭头)。

3、通过上述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单向流动。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

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逐级递减的原因: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分解、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为了形象的说明问题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绘制成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

说一说:能量金字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流

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问题1、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这一特点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吗?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储存于有机物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储存的化学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都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2、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呈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引出数量金字塔)

学以致用: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四.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学生阅读书本p96最后两段

思考:1.比如农作物怎样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介绍桑基鱼塘的应用)

2.草原怎样放牧产畜量高而草原又不退化?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精美的食物图片引入,引发学生思考:这些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后主要起什么作用?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突破本节重、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时,教师根据学情,有效设置问题串,对学生进行分层引导,并以师生互动活动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不仅体现了生物教学生动、鲜活的特点,而且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本节课没有太多的体现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学生个人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体现如下:1、在上课时,老师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入手,来分析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2、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植物固定的能量既是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又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让学生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 2.过程。 (1)能量输入。 能量来源:________ 输入生物:________ 主要方式:光合作用 能量转化:光能→________ (2)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分析。 (3)过程图解。 [判断]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辐射到该地面总的太阳能。() (2)消费者粪便和尿液中的能量是其同化的能量。() (3)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4)流经生产者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流入分解者、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答案:1.转化散失 2.(1)太阳能生产者化学能(2)呼吸作用初级分解者(3)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 [判断]

(1)×提示: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大约只有1%以可见光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提示: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3)√ (4)×提示: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属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中的能量的一部分。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表现: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______,也不可________。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1)表现: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________的。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__。 (3)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______数值由________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个营养级。 [判断] (1)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2)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更多的能量。() (3)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某一营养级的一个个体一定比后一营养级的一个个体含有的能量多。() 答案:1.逆转循环流动 2.(1)逐级减少(2)10%~20%(3)能量低到高(4)越多4~5 [判断] (1)√ (2)×提示: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消耗的能量相对较少,因为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流动环节越少,能量损耗就越少。

能量流动测试题

解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计算题是考查本内容的一类重要题型。下面对此类计算归类分析如下: 1.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高营养级生物能够从较低营养级生物获得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大值 例1. 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是() A.540kJ 和81kJ B. 3600kJ 和960kJ C. 240kJ 和24kJ D. 960kJ 和192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能获得的最大能量分别是: 24000X 20%< 20痂 24000X 20%< 20%< 20% 即960kJ 和192kJ。 【答案】D 【小结】在未知能量传递效率时,按能量传递

效率为20%进行计算,所得数值为较高营养级从较低营养级获取的最多能量。在 此基础上,可演变为另外一种题型,即“已知较低营养级具有的能量(或生物量)及其能量传递效率时,求较高营养级从较低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或生物量)”,此时,依据给定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即可。 变式1:在能量金字塔中,若生产者在固定能量时产生240molO2,在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寸,三级消费者可以获得的最大能量相当于ol葡萄糖(______________ ) A.0.04 B. 0.4 C. 0.9 D.0.09 2.已知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或生物量),求较低营养级应具备的能量(或生物量)的最小值 例2.某人捕得一条重2 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kg ?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条鱼的食物来源于三条食物链,即:植物f杂食鱼;植物f草食鱼类T杂食鱼;植物f草食鱼类f小型肉食鱼类f杂食鱼,由较高营养级的生物量求其对较低营养级的需要量时,

课题研究案例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 王军英 [活动设想]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生活即语文”,生活需要语文,语文调剂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形式多样的生活!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收集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现象,了解正确使用母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学生按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高中低进行搭配分组,每组10人,推选一个组长负责,带领本组人员合理分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2)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写出书面展示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确定展示方式(如资料展览、抢答等皆可),作好展示准备。 (3)时间2周。 [活动要求] 1、成果积累与展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热烈的学习氛围。 2、各组对搜集的内容要精挑细选,避免重复累述,每组展示时间控制在6分钟左右,整个活动控制在45分钟以内。 [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评价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为主。评价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1.调查的内容具体、属实,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具有新颖性、典型性。 3.发言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语言的表述是否流畅、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语调是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小组成员参与意识强,合作融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及时补充,发挥群体作用。 [实施过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幼儿园课题案例研究基本方法

幼儿园课题案例研究基本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3)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4)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获得观察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试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试题

1.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能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的是(). - A.①③ 亠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 解析:农作物的能量可传给人、鸡、猪、牛,而鸡、猪、牛的能量也可传给人;但人和鸡、猪、牛的能量不能传给农作物,这是由食物链的方向决定的。答案:C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羊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A.羊的呼吸消耗量B .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D .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答案:B

3. 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 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同化的总能量,①代表的是兔同 化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中营 养级级别最高的狐获得的能量最少;图中②代表的是狐同化的总能量,则 ②/①的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兔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兔同化量的 部分,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兔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兔同化量的 一部分。 答案:D 4.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 N2,个体平均重量分别为Ml 、M2,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解析: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般生物量可以代表能量值,所以N1-M1 >N2 ? M2。答案:A 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一兔的能量传递 A. N1 ?M1>N2 ?M2 B ? N1 ?M1VN2 ?M2 ()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

个人课题教学案例.doc

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学案例分析——《黄金分割》案例背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市轰轰烈烈地推行“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课改热潮,我校也积极响应,全面开展“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本节课就是在县分片教研活动中,精心打磨的一节“建构式生态课堂”观摩课—《黄金分割》。它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测试评价效果明显,符合课改精神.它的教学模式是“目标导学一预习提纲一质疑展示一合作探究一测试评价”.我有幸观摩了这一课,感触颇多. 教学内容 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求作任意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增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现实情境与素材加强对线段的比的认识,了解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从学生乐于接受的现实背景中学习黄金分割,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通过对黄金分割的理解和掌握,明确黄金分割的作图方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作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教学难点:会用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节课运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试题及解析---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试题及解析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 能量流动的过程 (1)概念理解 输入?????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 传递?????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 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散失????? 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 (2)过程图解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 观察下图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过程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补充说明:1、对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来说同化量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光能,即总初级生产量(GP)。 2、对于消费者(一般为动物)来说,同化量表示消化道吸收的能量(吃进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 3、对分解者(一般为腐生生物)来说是指细胞外的吸收能量。 而对于化能自养生物,同化量是固定的能量,而与太阳能无关。 (2)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 2. 写出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 3. 能量传递的相关“最值”计算 (1)如食物链A→B→C→D ①已知D 营养级的能量为M ,则至少需要A 营养级的能量=M÷(20%)3 ,最多需要A 营养级的能量=M÷(10%)3; ②已知A 营养级的能量为N, 则D 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易错警示 有关能量流动的2个提示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2)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 总结: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从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 2、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4、能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产者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以热能散失到大气中)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 【学习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 【晨背关键语句】: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 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导致的情况 5.研究能量金字塔的意义 ① 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②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93-P96,完成导学案【自学指导】部分,注意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知 识点。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传递、____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 来源: 太阳能 能量输入 过程: 2.能量去向(以能量在第一营养级的变化为例): (1)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2)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随着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分解而释放出来。 (4)被初级消费者摄食,流入________营养级。 3.传递过程图解(填图) 请说出大方框、大粗箭头、 箭头由粗到细、方块面积越来越小代表的含义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 原因: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不可_______,也不能________。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________ (1)原因: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________,一般来说,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________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课题研究实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情感目标:搜集袁隆平的资料。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教学准备,搜集袁隆平的资料。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教学方法:自学法 展示学生自学问题: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一、导入课文:(课件展示人物形象)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本文从袁隆平立志学农的原因,为改良水稻品种付出大量心血,他的业余爱好广泛这几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的形象。本文的写作方法很有特点,采用了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写法。全文围绕“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这一中心句展开,又以“他选择这个艰苦的专业,是因为两件事激励了他”“为了改良水稻品种,使粮食高产,他时时处处留心”“他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这几句话作为每一部分的中心句,层层叙述,条理清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学习运用抓中心句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学习袁隆平爷爷为科学事业认真、奉献的精神,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三、指导学生自学: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矢(shǐ)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研究性课题个案

研究性课题个案 《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 上海市七宝中学是一所高标准寄宿制高级中学。1999年初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主题活动”学校课程,要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自主组织研究活动,从而将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旨在以课程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课程列为必修课,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高一年级全员参与。课程分两个方面进行:1、单周学生自主研究;2、双周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专题课讲座。为此,学校先后聘请了颜其德(中科院极地研究所研究员)、赵君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程之牧(上海地矿局高级工程师)、赵金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徐道钫(上海城市规划局副总工程师)、周乃晟(华师大地理系教授)等一大批国内外沪上知名学者走进七宝中学的课堂,带领着同学们到南极与太空遨游,探索着星球的奥秘,展示着城市交通的前景……。 专家神采飞扬的讲解,娓娓动听的言辞,翔实丰富的内容,严谨治学的态度,无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棒了”!这几乎是每一次讲座后同学们共同的心声。 【学生自主研究,专家来校讲课,这是本课程两种主要形式,专家讲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还可以领略专家们演讲风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什么呢? 1999年初,寒假前夕,在完成了“文艺暨人生”这一主题后,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又拉开了序幕。 仇忠海校长的动员,专家组的专题讲座,立刻使高一年级400多位学生行动了起来。课间饭后,教室走廊,同学们有的翻阅书刊,有的闭目沉思,有的三五成群在激烈地争论。

同样高二(5)班也是热闹非凡,人人都在思考自己的研究课题。 “研究什么呢?” 谢园园也在思考。尽管班主任已将有些同学自报的课题写满了整整两黑板,但她仍然觉得没有头绪。 “研究课题要有意义,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专家组的话语在她耳边回响。 突然,她想起了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消息,讲的是一位出了车祸的驾驶员在讲述他出事前“只觉眼前一片炫目的白光……”。接着记者指出,这是城市建筑中光污染所致。 “对,就研究城市光污染!何况我父亲也是搞建筑的,完全有条件”,她不禁叫了起来。 她的叫声立即引起了坐在她附近同学的注意,他们也正在为没有确定研究课题而苦恼。 当谢园园讲完她的设想后,马上获得了黄苏娅、陆一波、王昊的赞同。 还得再找几个有能力的同学,于是精通计算机的姚文豪,被他们认为各方面都“挺棒”的顾朱夏也加盟了他们的课题小组。 【课题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要关注社会、关注科技发展是课题选题的活水源头。】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推举顾朱夏为组长。接着讨论和确定了分工: 总负责:顾朱夏 调研:全组同学 计算机上网:姚文豪 资料保管、分析:黄苏娅、王昊、丁洁 摄影:陆一波 总结报告:谢园园、黄苏娅 【分工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它不仅有益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更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心和协作精神。】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测试题(附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成分 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析:选B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化能合成细菌、光合细菌等自养型生物;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可以被生产者利用,所以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选B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利用,但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和散失;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蜣螂、秃鹫也是分解者。 3.(2019·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选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光合作用)或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不可能是倒置的;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①人工除草;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④对农作物施肥。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个人课题研究之案例

个人课题研究之案例 建构,让课堂更有效 泗阳县众兴实验小学刘立忠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主动建构。 怎样让学生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呢?在设计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运算律》一课时,我没有将这一定律刻板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从事例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其中新授部分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出示主题图,男生28人,女生的17人在跳绳,问题是一共多少人?)会列式吗?开始!28+17=45(人) 还可以怎么列式?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 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 8+17=17+28 情景引趣。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学生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问题核心,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等号左边、右边有什么相同?(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都是在加法中,都有28、17两个加数(两个加数相同),得数都等于45。 (板书:加法) 不同在哪呢?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位置怎样了?(交换了)(屏示动态交换过程)(板书:交换)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两个加数,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们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 引导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 3、举例验证,并简洁表示规律。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完整版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在活动中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研究》课堂实例分 析 字理识字教学片断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一): 师:看看这些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吗? 生1:我多读读就会了。 生2:我也看着拼音拼一拼读一读就会了。 师:请你看看这个字。(指十)你觉得它跟什么很像? 生:像加号。 师:是啊,十就像一个加号。那用这样的想象的方法,你能记住谁呢? 生1:二像一个等号。 师:是的。只不过二的两横不样长,等号的两横是一样长的。还有吗? 生2:一像一个减号。 生3:七像是t。 师:老师还能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一个字。请你听故事,猜猜是哪个字。有个儿子很不听话,他的爸爸很生气,就把儿子关在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让儿子把脚伸得直直的。猜猜是今天学的哪个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四 师:为什么是四呢?生1:四的外面就像是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面有个儿。师:是啊!看,竖,横折勾,(师板书)这就是四四方方的房子,儿子关在房子里(书写撇,竖弯),但儿子的脚是直直的,所以没有勾,爸爸把他关在房子里,当然要关上门。(书写横)齐读四 师:记住了四。老师还有个谜语。听:入字分开! 生1:是八。 师:为什么是八呢? 生:因为入字的撇和捺分开就是八。 师:真聪明!看,入的撇和捺是并牢的,八的撇和捺是分开的。(板书入-八)师:再猜一个,几字出头! 生1:是儿。 师:有点像,但我说的是几字长出头来了。看这是几,他会怎么长出头呢(板书几) 生2:是九。 师:非常正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九字的一撇长到上面了,就像那个几字长出头了。 师:会观察还会思考!很好!我们又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最难的两个字。读读(指板书齐读入-八,几-九)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记字的方法,看(指着板书)用想象的办法记住了一二十七,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四,还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八和九。以后,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二):

高三生物复习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练习题

. 课后限时练(三十三)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提倡素食可以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等的摄入,能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对提倡素食的好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提倡素食能使人类的食物链缩短 B.提倡素食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提倡素食能减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散失 D.提倡素食能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提倡素食即人直接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从生产者到人类只有两个营养级,因此,缩短了食物链,可以使人类从生产者体内获得更多的能量,减少能量的散失,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项错误。答案C 3.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E代21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为太阳能,E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1.. .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 襄阳市第四十中学郜广艳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课改以来,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 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抉问题的思路.提供例证。它 是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 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的处理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 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 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它既有具件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刻的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进而更合理的 设计教学流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使我们 的学生能享受到一个既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又有一个知识传授、感情交流、真实有效 的学习过程。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每一位教师对所有的案例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 提供做出修正和新的解释的依据,使我们的教师把自己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融会到课程教学 中去,用的眼光束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用自己的经验来完善课程。从而 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 (二)本课题研究所达的目标 (1)使教师能更好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自觉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中调整自我教学的行为。 (2)提高教师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问题意识和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的将教学与科研整合为一体。 (3)实践重内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实现我们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目标。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主要对通过描写或叙述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故事.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念的 冲突、研究者的反恩等,以小见大.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理念等等,帮 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在案例中,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提出解决问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019-11-24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知识点概述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本节属于其中一个方面,也是三个功能中最关键的一个,也是学习难度最大的一个。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应用都是需要学习的重点问题。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能,生产者通过自身的代谢将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的.化学能,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和转化,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研究能量流动关键是要学会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可以这样分析:流入一个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没有第二个去路。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通过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可知能量流动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单向流动,不可逆转,②沿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研究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常见考点考法本节内容难度较大,考查形式灵活,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查形式都很常见。多数考查能量流动过程的分析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相关问题,还可以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来综合进行考查。常见误区提醒生产者的

高考生物试题专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012 海南 T19, 2 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 A 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 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 量, D不正确。 非选择题 1. ( 2012 安徽 T30Ⅱ, 8 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 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 2 J/ ( hm· a)。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 2.45 1011 1.05 109 7.50 108 7.15 108 2.44 107 2.25 107 2.18 107 (1)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 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 记40 只田鼠,第二次捕获 30 只,其中有标记的15 只。该种群密度是只 2 。若标记的田/hm 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 3%— 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 捕。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 3%目(2)80只/hm2偏高(3)生长发育繁殖(4)调节种间关系 解析:(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25 ×107)÷( 7.50 ×108) =3% (2)40× 30÷ 15=80 只/hm2。该种群密度是80 只 /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 2012 四川 T31Ⅰ, 8 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

课题研究教学案例4个

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分析 一、把活动还给学生 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思考,并最终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材中设置了几个做一做,已知几个边角条件,组织学生作出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最后得出结论。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探索过程。 在上本节内容之前,我有幸听了几位老师讲授关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课,之后,我发现几节课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作三角形,之后在老师的要求下测量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然后老师对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做了总结,整个过程,学生动手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也非常压抑,使得学生对于老师得出的结论云里雾里,随声附和,整个探索的活动过程不像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像是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思考空间也应该属于学生,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现在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步要做什么,最终我们要通过活动得出什么结论。基于上述思考,对于探索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授课时在组织探索过程进行之前,我详细有条理的说明了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最终要得到什么。具体为:两个三角形三角相等三边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运用定义来说明三角形全等非常麻烦,能不能运用尽可能少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几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一定要取得学生的认同,达到思维上的共识。之后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利用已知条件作出的三角形一模一样,那么就可以说明已知的条件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如果作出的三角形不一样,那么已知的条件不足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在学生认同了这一点之后再进行探索活动。我想如果把这个活动看作是一个游戏的话,在游戏之前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这个游戏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活动才是属于学生的,这样的课堂也才会属于学生。 二、把思维的权力留给学生 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大40度,这个角是多少度?这道题的解题步骤是:设这个角为x,则这个角的补角为:1800—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1800-x-x=400。学生听完部分学生说懂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沉默不语,我正准备再讲一边,一位学生在下面喊道:“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点头,这位同学随即上黑板写出方程:x+x+400=1800。我还没有说话,下面很多同学喊道:“老师,我也是这样列的”。上黑板列方程的那位同学是这样说的:“设这个角为x,那么它的补角为x+400,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x+x+400=1800”。说罢,很多同学附和着:“这种方法简单”。 我很迷惘,补角表示为1800—x,与表示为x+400,这两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前者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与后者相比前者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一点。于是我想:对于一道针对新知识的应用题目,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再要求学生运用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复杂的思维去思考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题目无益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反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练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提升的过程,而这样的题目显然有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题目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提升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前应该下大功夫去研究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更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回想那一节课,如果我稍微急躁就变成了课堂的霸王和思维的镇压者。我深深的意识到:学生不应该是老师教会的,而是他们自己学会的。否则知识永远不是他们自己的,迟早要还给老师。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上,应从思想上达到真正的转变。 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