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中的患病率达6%—9%。LBBB 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 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特征性的心电图复极改变使得同时发生的AMI 诊断十分困难,往往延误了实施血管再通术的最佳时间,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

1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通过在工作中的学习,浅谈一下对LBBB 合并AMI 的心电图诊断的认识。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通过识别S T 段的异常偏移和动态演变,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1]。ST 段的异常偏移可以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即在QRS 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 的右胸导联,原来抬高的ST 段出现了ST 段压低,在QRS 波群为正向(R 波为主)的导联, 原来压低的S T 段出现了S T 段抬高。S T 段的异常偏移也以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即在QRS 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 的右胸导联,继发性S T 段抬高的幅度明显增加;在Q R S 波群为正向( R 波为主) 的导联,继发性ST 段压低的程度明显加重。

2009 年AHA、ACCF 和HRS 心电图指南推荐的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如下。

⑴在QRS 波群为正向的导联,ST 段抬高≥ 0.1mv。

⑵在V1—V3 导联,ST 段压低≥ 0.1mv。

⑶在QRS 波群为负向的导联,ST 段抬高>0.5mv.

教科书推荐的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⑴Ⅰ、aVL、V5、V6 导联出现Q 波。

⑵V2—V5 导联S 波有宽而深的切迹( ≥ 40ms), 又称Cabrera 征。

⑶Ⅰ、a V L、V5、V6 导联R 波有宽而深的切迹( ≥ 40m s ) 又称Chapman 征。

⑷Ⅲ和aVF 导联出现Q 波。

⑸aVF 导联Q 波时限﹥50ms。

2 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方案

2.1 ①原发性S T - T 改变伴有S T - T 动态变化[2],左束支阻滞本身可以引起继发性改变,如:Q R S 主波向下时S T 段抬高,Q R S 主波向上时S T 段压低;当左束支

阻滞合并心梗时2/3 的患者可出现原发性ST-T 段改变,使继发性ST-T 改变的特点改变;(1)ST 段抬高取决于心梗的部位,而与Q R S 的主波方向无关;(2)抬高的S T 段呈凸面向上,即弓背状,抬高的ST 段与同导联QRS 波群振幅的比值﹥1;(3)S T 段呈动态改变,开始逐渐升高,升高到一定程度又逐渐降低,2W 左右回到基线( 单纯左束支阻滞者ST 段无动态变化)。

②左束支阻滞时Ⅰ、V5、V6 导联决不会出现Q 波,如上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Q 波,不论其如何微小,均提示合并心梗。左束支阻滞时,Ⅰ、a V L、V5、V6 导联出现Q 波,反映是前壁心梗。左束支阻滞时右胸导联出现r 波或原有r 波加大均提示前间壁心梗的存在,Ⅲ、a V F 导联出现Q 波均提示下壁心梗的存在。

③V6 导联出现RS 型:胸前导联R 波递增不良伴有V6 导联呈RS型,反映合并右室游离壁心梗,但应指出单独V5 导联出现R S 型并不反映左室游离壁心梗。

④Cabrera 征和Chapman 征:V2-V5 导联S 波升支出现切迹,持续时间50ms, 又称Cabrera 征。Ⅰ、aVL、V5、V6 导联R 波升支出现切迹,称Chapman 征。两种现象均提示合并前壁心梗。

2.2 Sgarbossa 诊断方案

Sgarbossa 根据在J 点处测得的S T 段异常偏移而划分出3 条诊断标准( 命名为Sgarbossa心电图计分法),心电图①Q R S 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S T 段抬高≥ 1mm。②V1、V2 或V3S T 段压低≥ 1mm。③Q R S 波群主波向下的导联S T 段抬高≥ 5m m。然而,诸多学者对此方案提出质疑,认为第一条标准诊断价值有限,其他两条基本相附。也有学者认为Sgarbossa 方案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率,但敏感性及阴性预测率较差。

2.3 R o s m e r 等又提出辨别左束支阻滞与急性心肌缺血关系的3 项要点:①熟悉左束支阻滞与继发性S T - T 改变特点,并立即确定有无心肌缺血;②动态监测心电图的演变;③与既往心电图进行对比,其中首项更为重要。当左束支阻滞患者遇下述心电图变化,高度提示心梗;a.V4-V6 导联出现Q 波,不论其q 波如何窄小。b.V5、V6 导联出现S 波;

c.V5、V6 导联QS 波振幅显著减小;

d.V1-V4 或V2-V6 导联呈QS 型;

e.V1-V5 导联由QS 型转为r 型,或原有rS 型者r 波增高,胸前导联出现QRS 波群振幅较肢体导联QRS 波群振幅小;

f. Ⅱ、Ⅲ、aVF 导联出现q 波并呈qrS、qR 型或QS 型。

3 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结合临床决不能根据一次心电图描记肯定或否定诊断,应反复描记,由于两者均

改变Q R S 初始向量和S T - T 向量,影响心梗的诊断,因此两者并存时不能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应结合传统方法及Sgarbossa、AHA、ACCF 和HRS 方案综合判断,伴随临床新出现的改变可提示诊断。

3.2 心肌标记物伴有肌钙蛋白或CK-MB 的增高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

3.3 动态观察ST-T 有动态变化或演变有助心肌缺血/ 梗死诊断。对怀疑左束支阻滞合并陈旧性梗死者则需借助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吴杰. 室内阻滞诊断的标准化进展.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4.135.

[2] 张琴.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新进展.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01.

第五章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第五章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部位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严重疾患。其95%以上的患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所致。另外5%左右的患者可由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外伤等原因所引起。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的确定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图形 一、缺血型改变 表现为T向量异常。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早期(数分内),受累心肌的主要病变为缺血,一般由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渐扩展为全层心肌缺血。由于缺血心肌复极延缓,使缺血型T向量背离缺血区并明显增大。在早期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T向量由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导致正极在缺血区同侧方位的导联出现高耸、直立、宽大之T波(极为短暂,仅数分至数十分)。继之全层心肌缺血时,T向量背离缺血区,导致正极在缺血区同侧方位的导联直立T波逐渐演变为深倒置。以后随着缺血的改善,T向量渐趋正常,T波亦渐恢复正常。同时,缺血型T 波前后肢多对称,与缺血时心外膜下和心内膜下心肌复极速度近于一致等相关;Q-T间期延长, 与缺血时心肌复极延缓等相关。 二、损伤型改变 表现为ST向量异常。当心肌缺血时间较长(约3h后)和程度较重时,则会引起心肌损伤。由于损伤区心肌极化能力的降低,致使不能完全除极化或完全复极化,使电收缩期末损伤区心肌电位较正常心肌为高(除极受阻),电舒张期末损伤区心肌电位较正常心肌为低(损伤电流),这种损伤性电位差使ST向量异常增大并指向损伤区。导致正极在损伤区同侧方位的导联心电图出现弓背向上型ST段上抬,甚至与T波相联成单相曲线,以后随着损伤的改善ST段亦渐恢复正常。 三、坏死型改变 表现为QRS向量异常。当心肌缺血和损伤进一步加重,且持续时间较长时(约10h后),可引起心肌急性坏死。由于坏死心肌不能产生心电向量,使心肌除极综合向量背离坏死区移位。其中心肌梗死时常使心内膜和内膜下肌层的除极电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引起QRS初始向量明显背离梗死区移位,导致正极在坏死区同侧方位的导联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或QS 波。 第二节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和分期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怎么办 导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要及时去就医听听医生给的意见,其次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患者或者心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怎么回事?要及时去就医听听医生给的意见,其次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患者或者心脏病患者,及时就医听取医生的意见对症下药或者采取手术,对于饮食保持清淡不要吃太多油腻的东西,而后多多锻炼,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去医院看看就好。 1。专业知识讲一下,左束支传导神经是在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一各传导神经,完全性阻滞就是这条神经已经没有传导作用,也就是如果有信号的它们也不会通过这条神经传送过去了。其实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士以为这是非常可怕的,而实际上这比不完全的阻滞要好的多,不完全的那种它们带来很多紊乱的信号,因而心脏发生别的机能紊乱。而完全性的不存在这种可能,并且不用去治疗它。因为心脏在侧支神经上有代偿功能,也就是这神经的活会让其他的神经替他去干了。。没事的,不用治疗。不过生活中应该注意不要太劳累 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室内阻滞(即束支传导阻滞)的一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心肌炎、心肌病等,极少见于健康人。意见建议: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的治疗主要治疗原发病及对症处理。必要时应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如上所述希望能给患者以及家属一个参考,这个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是要多休息不要太过劳累了,早起运动很重要,常伴有昏厥的症状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如果没有什么症状保持良好心态就好,没有不适的症状不需要治疗若有不适的症状要对症下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左束支传导阻滞(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左束支传导阻滞(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左束支传导阻滞简称左束支阻滞,是指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包括左束支主干部阻滞及左前分支与左后分支双阻滞。其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二病因左束支阻滞极少见于健康人,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左心室肥厚缺血、左心室扩张牵拉使左束支损伤或断裂可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意义相似,只是病变较轻,左束支受损较轻。 三临床表现左束支阻滞通常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所以一般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其所出现的症状及体征多为原发疾病所致。 四诊断1.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其诊断依据 (1)QRS波图形改变:①左侧导联(V5、V6、Ⅰ、aVL导联)出现宽大、顶端粗钝、有切迹的R 波。除aVL导联外均无q波。②右胸V1、V2导联呈rs型(非常小的r波后继一深而宽的S波)。V1、V2导联偶呈QS型,V3导联罕见QS型。胸前导联顺时针转位。③Ⅲ、aVF、aVR导联QRS波多呈QS型。 (2)QRS波时限≥0.12s(多为0.14s左右)。 (3)V5、V6导联室壁激动时间(R峰时间)≥0.06s(大多>0.08s),V1、V2导联室壁激动时间正常。 (4)ST-T改变: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V1导联ST段略抬高,T波直立;V5、V6导联ST 段压低,T波倒置;Ⅰ、aVL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Ⅲ、avF、avR导联ST段往往有不同程度升高,T波直立。 2.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间<0.12s,其余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五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六预后左束支阻滞的预后是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的。凡并发症多或并发症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基础上,尤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者,预后差。 七预防1.积极治疗病因,如针对冠状动脉疾患、高血压、肺心病、心肌炎等进行治疗,可防止阻滞的发生和发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观察及护理。方法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发现心电图变化,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结果90例患者中,痊愈88例,死亡2例。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全面、系统的心电图观察及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死亡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心电图护理 心肌梗死(AM):是指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血流中断,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男性59例,女性31例,年龄42-78岁。 1.2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CCU病房进行心电、血氧、血压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吸氧、止痛、饮食等细致有效地护理。 2心电图观察 2.1缺血型T波改变正常T波前肢长,后肢短,顶部圆钝,基底较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缺血型T波高耸,双肢对称,波形变窄。在V1~V6导联,高耸的T波可高于QRS波。超急性期呈高尖T波或原为倒置的T波突然变为直立(伪改善)。 2.2损伤型ST段移位正常ST段位于基线水平。急性心肌梗塞时,

随着T波的增高,R波减低,S-T段失去正面向上的凹面形态变直,并很快呈弓背向上(凸面向上)型抬高,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1]。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T段升高不等,同时伴有对侧面ST段下降。损伤型ST段移位是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 2.3坏死型Q波正常Q波深度不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3秒,形态完整。冠状动脉某一支发生闭塞后,心肌细胞迅速坏死,QRS波群呈现QS波和或为Q波,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4秒[2]。 3护理 3.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神色、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其他血液动力学检测。 3.2绝对卧床休息发病后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无并发症第二周可坐起在床上活动,第三周可离床站立,并逐渐开始室内行走,自己大小便,第四周准备出院。 3.3饮食护理AMI病人的饮食,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3]。 3.4吸氧、止痛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中的患病率达6%—9%。LBBB 时,心室初始除极向量方向发生改变,由右前变为左后,掩盖或改变AMI 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特征性的心电图复极改变使得同时发生的AMI 诊断十分困难,往往延误了实施血管再通术的最佳时间,甚至使部分患者漏诊、误诊、贻误临床。 1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通过在工作中的学习,浅谈一下对LBBB 合并AMI 的心电图诊断的认识。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通过识别S T 段的异常偏移和动态演变,有助于判断是否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1]。ST 段的异常偏移可以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即在QRS 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 的右胸导联,原来抬高的ST 段出现了ST 段压低,在QRS 波群为正向(R 波为主)的导联, 原来压低的S T 段出现了S T 段抬高。S T 段的异常偏移也以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即在QRS 波群为负向(S 波为主) 的右胸导联,继发性S T 段抬高的幅度明显增加;在Q R S 波群为正向( R 波为主) 的导联,继发性ST 段压低的程度明显加重。 2009 年AHA、ACCF 和HRS 心电图指南推荐的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如下。 ⑴在QRS 波群为正向的导联,ST 段抬高≥ 0.1mv。 ⑵在V1—V3 导联,ST 段压低≥ 0.1mv。 ⑶在QRS 波群为负向的导联,ST 段抬高>0.5mv. 教科书推荐的左束支阻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⑴Ⅰ、aVL、V5、V6 导联出现Q 波。 ⑵V2—V5 导联S 波有宽而深的切迹( ≥ 40ms), 又称Cabrera 征。 ⑶Ⅰ、a V L、V5、V6 导联R 波有宽而深的切迹( ≥ 40m s ) 又称Chapman 征。 ⑷Ⅲ和aVF 导联出现Q 波。 ⑸aVF 导联Q 波时限﹥50ms。 2 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方案 2.1 ①原发性S T - T 改变伴有S T - T 动态变化[2],左束支阻滞本身可以引起继发性改变,如:Q R S 主波向下时S T 段抬高,Q R S 主波向上时S T 段压低;当左束支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

单侧束支传导阻滞:这是某一束支受损所引起的传导阻滞。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 A V1 、V2导联QRS波群呈QS或rS型、r波极小,V5、V6导联呈宽钝迟缓的R波。 B QRS波群时限延长<0.12 秒,V5导联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常>0.05秒。 C 部分患者可有心电轴左偏。 D 以R为主导联T波倒置或双相,其ST段下移,以S为主导联T波直立,ST段抬高。此称继发性改变。如伴有心肌损害,上述ST-T改变不明显。 E ②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 A 图型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但畸形程度较轻。 B QRS时限<0.12秒,一般在0.10~0.12秒之间。 C 常有ST-T改变,即以R为主导联ST段下移及T波双相或倒置;以S波为主的导联ST段抬高及T波直立。 ③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 A 心电轴中一重度左偏,在-30°~-90°之间 B Ⅰ、aVL 导联呈qR型,q<0.02秒,Ⅱ、Ⅲ、avF导联呈Sr型。 C RaVL>RaVR、Ⅰ,S Ⅲ>S Ⅱ。 D QRS时限正常。 E ST-T多无明显改变。 ④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 A 心电图上的平均QRS电轴右偏 +120°。 B Ⅰ、aVL导联QRS波群呈rS型。Ⅱ、Ⅲ、aVF导联则呈qR型,R I、aVL及QⅡ、Ⅲ、aVF<0.02秒,R Ⅲ>R Ⅱ。 C QRS时限>0.11 秒。 D 胸导联QRS一般无特殊变化。 E ST-T无特殊改变。 F 已除外其它引起心电轴右偏的情况,如右位心、肺气肿、右心室肥大、广泛前侧壁心肌梗塞等,故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⑤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快速定位及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2007年,AHA/ACCF/ESC/WHF出台专家共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尤其是肌钙蛋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尽管如此,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诊断,而心电图则可以提供早期诊断(数分钟即可出现变化)、梗死部位和范围的诊断,能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 一、心电图的可以明确心肌梗死的部位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段变化,主要是抬高,其次是T波的高尖和倒置,最后是病理性Q波的形成。其中,ST段的变化最有意义,并依此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心电图在STEMI定位诊断及其意义。 根据心电图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部位,可分为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前壁心肌梗死(V3-V5导联)、前侧壁心肌梗死(V5-V7导联)、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5、aVL、I导联)、高侧壁心肌梗死(aVL、I导联)、下壁心肌梗死(II、III、aVF导联)、后壁心肌梗死(V7-V9导联)、右室心肌梗死(V3R-V5R)。 一般来说,前壁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大,单纯的下壁、后壁、高侧壁的梗死面积较小。梗死累及的导联数越多,梗死范围就越大,病人的预后也越差。 二、心电图与冠状动脉分布 正常冠状动脉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前者又分为前降支和回旋支。根据冠状动脉的分布特点又可分为右优势型(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优势型(左室后间隔、下壁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和均衡型(左室后间隔由右冠状动脉供血,左室下壁即膈面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由于右优势型占冠状动脉分布的70%,因此,通常我们以右优势型的冠状动脉分布为基础通过心电图来进行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的判断。 一般来说,前降支供血前壁、前间壁、部分高侧壁和少部分下壁,少数情况下后间隔主要由前降支供血;回旋支供血部分高侧壁、多数正后壁、部分下壁。右冠状动脉供血右室、多数的左室下壁、部分左室后壁。 三、STEMI梗死相关血管判断的三步法 为了便于描述,按照某个壁及其与其他壁之间的关系分别定义为“本壁”、“邻壁”和“对壁”。本壁指ST段抬高最明显的壁,邻壁是和本壁相邻的壁;对壁指与本壁呈镜像关系的壁。 ?第一步:确定STEMI的本壁。 本壁直接代表梗死的壁。其次确定本壁导联的ST段抬高幅度的顺序,后者对于某些冠状动脉供血交叉或相邻的壁来说具有诊断价值。例如,下壁可以由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三支冠状动脉供血,所以本壁为下壁时,其导联ST段抬高的顺序对诊断很有价值,III导联更多位于右冠状动脉供血区,II导联更多位于回旋支的供血区,而aVF则位于其间下壁导联中。其次为高侧壁、后壁、前间壁。 ?第二步:邻壁的ST段改变。 它对于STEMI的定位诊断有很大帮助。一般说来,邻壁与本壁有相同的ST段抬高变化,只是幅度不同,如前间壁与前壁,前壁与前侧壁,前壁与高侧壁,前侧壁与后壁,后壁与下壁,下壁与高侧壁等等。如果下壁导联ST段抬高最为明显(本壁),其邻壁可以是右室,也可以是后壁,或者两者。如本壁为后壁,邻壁为下壁或者前侧壁、高侧壁。本壁ST段抬高合并邻壁ST段明显压低,提示病人除了梗死以外,可能存在严重缺血,也是预后不好的标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