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3.98 MB
- 文档页数:85
临床心肌梗死疾病心电图诊断标准、定位及正常波形、急性脑梗死图形等演变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
2.心肌梗死定位
心脏及冠脉
左室壁分区
1. V1、V2、前间隔心肌梗死,累及各区
2. Ⅰ和aVL导联ST段抬高:前上壁心肌梗死,累及各区
3. V4、V5、V6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尖段心肌梗死
4. V4、V5、V6导联ST段抬高:后侧壁心尖段心肌梗死
左前降支心肌梗
5. 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下壁基底段、中段心肌梗死
6. V1、V2、V3导联ST段压低:后侧壁基底段、中段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无左室肥厚的患者出现ST 段压低及T波低平或倒置提示为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图形演变
正常波形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图形,梗死后数小时后期图形,可能发生在数小时到数天之间
后期心肌梗死明确的图形,发生在数天到数周之间
非常晚期图形
可能发生梗死后在数月到数年
心电图举例
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Ⅰ、aVL、V5、V6导联ST段压低
前侧壁心肌梗死:Ⅰ、aVL、V3-V6导联ST段抬高,Ⅱ、Ⅲ、aVF 导联ST段压低
前间壁心肌梗死时,Ⅰ、aVL、V3-V6导联ST段改变。
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导联ST段改变。
同时也表明前间壁心肌梗死导致Ⅱ、Ⅲ、aVF导联ST段下降伴有高耸的T波和下壁心肌梗死导致Ⅰ、aVL、V3-V6导联ST段下降伴高耸的T波是相对等的变化。
当心肌缺血改变出现在V1-V6导联时提示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是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1. 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超急性期一般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30分钟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可能尚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但是可以出现以下特征:
- T波倒置: T波倒置出现在V1-V4导联,尤其是V2导联,是一种趋势性变化。
- ST段隆起: 仅出现在极少数的病例中,且仅仅持续数分钟。
2. 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急性期通常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12小时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出现了ST段抬高或Q波,显示出心肌梗死的明显特征。
- ST段抬高: 通常表现为2毫伏以上的上斜型或平顶型的ST 段抬高,出现在患者患病时的相应导联上,至少两个相邻的导联处于受累区,如V1-V6,Ⅰ,Ⅰ,fL,aVL,aVF。
- Q波: 从ST段抬高开始的0.04秒内出现的深而宽的Q波,也叫做“新Q波”。
通常在25%至50%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可以
发现,Q波的存在代表心肌坏死。
需要提醒的是,心电图的异常体现可能是因为心肌梗死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心脏问题所引起。
因此,临床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心电图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ST段抬高或压低: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缺血区域电位改变,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2. Q波的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由于心细胞坏死,左胸导联可出现异常的Q 波。
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3. 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T波常常出现倒置。
T波倒置的深浅和时间的长短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了观察以上指标,心电图还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不同。
前壁心肌梗死时,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侧壁心肌梗死时,V5、V6导联ST段抬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早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ST段改变。
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心电图是医生在诊断患者心脏疾病时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包括心率、节律、心室肥厚和心室是否存在缺血、坏死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的一支或多支分支突然发生血栓形成或破裂导致部分心肌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非常重要,时间就是心肌的生命。
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快速发现心肌梗死的情况。
以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1.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上出现ST段抬高,持续时间不少于0.1毫秒,至少在两个相邻导联上出现,常见于冠状动脉前降支梗死或心内膜下梗死。
2.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不少于0.1毫秒,至少在两个相邻导联上出现,常见于冠状动脉后降支梗死。
3.非特异性ST段变化:心电图上出现ST段呈水平型或斜下型压低,持续时间短暂,常见于心肌缺血的早期或病情轻度。
4.Q波出现:心电图上出现Q波,深度不少于0.04秒,宽度不少于0.03秒,代表着心肌坏死发生。
5.T波倒置:心电图上出现T波倒置,多见于早期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后期。
以上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发生紊乱的情况,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
心电图是常见心律失常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以下是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和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大于100次/分,心电图上窦性P波存在,P波形态正常。
2.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小于60次/分,心电图上窦性P波存在,P波形态正常。
3.心房颤动:心房电活动随机、快速而无规律,QRS波形正常,R-R间期不规则,心室率通常在70-150次/分。
4.房性早搏:心电图上出现早搏,早搏起源于心房,QRS波形正常,R-R间期短于正常R-R间期。
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定位诊断记忆歌诀
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
区域缺血、缺氧、坏死所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
它具有诱发突然死亡的高危险性,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目前,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急性心梗诊断工具之一。
心电图定位诊断
心电图定位诊断是指通过心电图的改变来确定急性心梗的部位。
具体而言,满
足以下条件时可以定位诊断:
•ST段抬高或压低超过0.1mv
•心肌梗死的特殊波形(如Q波、T波倒置等)
下面的表格了心电图的不同区域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关系:
区域缺血示波梗死示波
前壁V1-V4 V1-V4
下壁II、III、aVF II、III、aVF
侧壁V5、V6、I、aVL V5、V6、I、aVL
横壁V1-V6 V1-V6
记忆歌诀
为了帮助读者记忆心电图定位诊断的不同区域与示波变化,下面提供一首简单
易记的歌诀:
前壁V1-V4
下壁II、III、aVF
侧壁V5-V6,I、aVL
横壁V1-V6通通记
心电图定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急性心梗的部位,进而指导治疗和临床预后。
通过歌诀记忆各个区域的示波变化,读者可以更轻松地掌握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核心要点。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和坏死导致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心电图是一种简便、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可提供有关心脏电活动的信息,有助于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
以下是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可以帮助鉴别心脏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Q波出现等。
这些特征性的变化有助于区分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脏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炎等。
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的损伤程度和范围。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坏死区域和缺血区域的电活动发生改变,表现为ST段抬高。
ST段抬高的程度和范围可以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判断患者梗死的位置和范围,指导后续的治疗策略。
心电图还可以提供心脏功能和节律的信息。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的收缩功能受损,常伴有心律失常。
通过观察心电图上QRS波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心室功能是否受损。
心电图还可检测心跳的节律,包括窦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电图可以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往往是动态变化的,通过定期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或再梗死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心电图的分析,可以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位置和范围,评估心肌的损伤程度,判断心脏功能和节律的异常,监测病情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在临床中应重视心电图的应用,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