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5
医院感知识培训资料手卫生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手卫生
一、手卫生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常接触外界的部位,也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做好手卫生是医务人员保护患者和自身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正确的手卫生步骤
1. 使用流动水和适量皂液彻底湿润双手。
2. 擦洗双手的所有表面,包括手掌、手背、指缝、指关节和指甲。
务必擦洗至少20秒钟。
3. 冲洗双手,确保所有皂液都被冲洗掉。
4. 用干净的纸巾或烘干器将双手完全干燥。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卫生
1. 接触患者前后。
2. 在进行无菌操作或处理伤口之前。
3. 在接触其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如废弃物、污染的面纱等)
之前。
四、如何避免手的再次污染
1. 避免触摸面部、头发或其他不洁物品。
2. 使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咳嗽或打喷嚏时的口鼻。
3. 避免穿戴过多饰品,特别是戒指和手镯等。
以上是关于医院手卫生的基本知识。
通过正确掌握手卫生的重要性、正确的操作步骤,我们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传播,为患者和自身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家都应该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共同维护一个洁净、卫生的医疗环境。
院感资料汇总一、引言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感染事件。
院感的发生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医疗费用。
因此,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院感资料对于制定有效的院感管理措施和改进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二、院感资料的收集方式1. 主动监测: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样等方式,对医疗机构内的院感事件进行主动监测,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2. 被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内的感染控制科、医务部门等渠道,收集医疗工作人员主动上报的院感事件。
3. 数据库查询:通过医疗机构内建立的院感数据库,查询和提取相关资料。
三、院感资料的内容1. 院感发生率:统计一定时间内医疗机构内的院感事件数量,以千人次或百万人次为单位,计算院感发生率,用于评估医疗机构的院感管理水平。
2. 院感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院感事件进行分类,如手术部位感染、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便于分析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 院感菌种分布:统计院感事件中涉及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了解不同菌株的感染特点和耐药情况,为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4. 院感相关因素:分析院感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如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患者基本情况等,以便找出院感发生的原因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院感管理措施。
5. 院感预防措施:总结和归纳已采取的院感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器械消毒、环境清洁等,评估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6. 院感事件处理情况:记录院感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患者隔离、医疗措施、药物治疗等,评估处理效果和临床疗效。
四、院感资料的分析与应用1. 趋势分析:通过对一定时间内的院感资料进行趋势分析,了解院感发生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比较分析:将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的院感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和共性,为经验交流和改进提供参考。
3. 相关性分析:分析院感事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如手术时间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为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院感资料盒目录一、引言院感资料盒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用于收集、整理和存储与院内感染控制相关的资料和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资料盒目录的标准格式,以便机构内部能够便捷地查找和管理相关资料。
二、目录结构院感资料盒目录的结构应当清晰明了,便于快速定位所需资料。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层次进行组织:1. 院感政策与指南1.1 院感管理制度1.2 院感防控指南1.3 院感培训与教育资料1.4 院感相关会议纪要2. 感染监测与报告2.1 感染监测工具与表格2.2 感染报告与统计资料2.3 感染事件调查报告3. 感染控制措施与流程3.1 感染控制操作规程3.2 感染控制流程图3.3 感染控制装备与设备清单4. 感染预防与消毒4.1 感染预防指南与宣教资料4.2 感染预防装备与用品清单4.3 消毒操作规范与流程5. 医疗废物管理5.1 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置指南5.2 医疗废物管理记录与报告6. 医疗器械与设备感染控制6.1 医疗器械清洗与消毒指南6.2 医疗器械感染事件报告与处理7. 抗生素管理与耐药菌监测7.1 抗生素使用指南与操作规程7.2 耐药菌监测与报告资料8. 感染控制质量管理8.1 感染控制质量评估与改进8.2 感染控制质量指标与报告9. 其他相关资料9.1 参考文献与学术论文9.2 院感相关研究与调研报告9.3 院感相关新闻与宣传资料三、目录编写要点1. 每个目录项应当包括标题和简要描述,以便用户能够快速了解该项的内容。
2. 目录项应当按照层次结构进行编号,例如1、1.1、1.2等。
3. 目录项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间距,以提高可读性。
4. 目录中的资料应当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进行排序,重要的资料应当放在前面。
5. 目录应当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及时添加新的资料和删除过时的资料。
四、总结通过合理的目录结构和详细的目录编写,院感资料盒目录能够帮助医疗机构高效地管理和查找与院内感染控制相关的资料和文件。
院感资料汇总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院感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机构的声誉,因此对院感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院感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包括院感定义、院感传播途径、院感预防措施和院感监测与管理。
一、院感定义:1.1 院感的概念:院感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操作、医疗设备、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新发感染。
1.2 院感分类:院感可分为医源性感染和非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由医疗机构的医疗操作、设备等因素引起的感染,而非医源性感染则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但与医疗操作无关。
1.3 院感的危害:院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康复期,还可能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同时也给医疗机构带来声誉和经济损失。
二、院感传播途径:2.1 直接接触传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直接接触是院感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手术操作、注射等。
2.2 空气传播:院感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等。
2.3 间接接触传播:患者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或者表面,如床单、医疗设备等,也可能导致院感的传播。
三、院感预防措施:3.1 患者隔离措施: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单间隔离、呼吸道防护等。
3.2 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应定期洗手或者使用洗手液,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无菌操作先后等时刻。
3.3 医疗设备消毒:医疗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消毒,确保其无菌状态,避免院感的传播。
四、院感监测与管理:4.1 院感监测指标:常见的院感监测指标包括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等,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院感问题。
4.2 院感管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建立院感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4.3 院感数据分析与应用:通过对院感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院感问题的病因和规律,为院感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院感知识培训资料手卫生手卫生是防止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有效的手卫生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院感知识培训资料中关于手卫生的内容:一、手卫生的概念手卫生是指使用适当的方法和时机,用洗手液或洗手液替代品清洁双手,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手卫生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疾病传播的措施之一。
二、为什么需要做好手卫生1. 人体皮肤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双手是最容易污染的部位。
2. 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患者、患者分泌物和医疗器械,容易造成手部污染。
3. 不良的手卫生习惯是导致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重视手卫生。
三、正确的手卫生步骤1. 洗手前:在开展无菌操作之前,或者接触患者之前,必须彻底洗手。
2. 洗手时:a. 用流水将双手弄湿。
b. 涂抹适量洗手液,并搓揉双手至少20秒,包括手背、手心、指缝、指尖、指甲缝等部位。
c. 冲洗干净,确保没有洗手液残留。
3. 洗手后:用干净的纸巾或者烘干机擦干双手,可以有效减少细菌存留。
四、手卫生的注意事项1. 常规洗手:在进食、用药、接触患者、处理食物、上厕所后,都应该进行洗手。
2. 使用洗手液:选择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能够更好地杀灭手部细菌。
3. 肥皂与洗手液:肥皂和洗手液都是进行手卫生的有效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4. 餐前洗手:进食前一定要保证双手的干净,避免因为手部携带细菌而导致食物污染。
通过以上的院感知识培训资料,我们了解到手卫生在院内感染防控中的重要性,希望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够重视手卫生,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共同营造安全和健康的医疗环境。
感谢大家的配合和努力!。
院感资料盒目录标题:院感资料盒目录引言概述:院感资料盒目录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文件管理工具,它包含了各种与院感相关的资料,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院感问题。
本文将从目录的组成、更新方式、使用方法、保密措施和定期审查等五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院感资料盒目录。
一、目录的组成1.1 目录结构:院感资料盒目录通常按照院感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划分,包括院感政策文件、院感培训资料、院感防控方案、院感监测报告等。
1.2 文件分类:每个文件都应该有清晰的分类标签,便于医护人员快速查找所需资料。
1.3 文件编号:每个文件应该有唯一的编号,便于管理和追溯。
二、更新方式2.1 定期更新:院感资料盒目录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及时增加新的资料和删除过时的文件。
2.2 负责人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院感资料盒目录的更新工作,确保更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3 备份存档:更新后的目录应该及时备份存档,以防遗失或损坏。
三、使用方法3.1 查找资料: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在目录中查找相应的资料,确保所需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借阅管理:借阅院感资料时,应填写借阅登记表,并按时归还,避免遗失或滞留。
3.3 保密措施:使用院感资料时,应注意保密,避免泄露患者隐私和医疗机构的内部信息。
四、保密措施4.1 限制访问:院感资料盒目录应该设定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查阅和借阅。
4.2 加密保护:对于机密级别的院感资料,可以采取加密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4.3 定期审查:定期对院感资料盒目录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五、定期审查5.1 审查频率:院感资料盒目录应该定期进行审查,一般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
5.2 审查内容:审查内容包括目录的完整性、准确性、更新情况和安全性等方面。
5.3 处理结果:根据审查结果,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完善院感资料盒目录管理制度。
结论:院感资料盒目录是医疗机构院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和管理对于提高院感防控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卫生员院感基础知识培训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作为卫生员,了解院感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卫生员院感基础知识培训的内容。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1.1 院感的定义:院感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它可以是在入院前已存在的感染,也可以是在医院内感染的。
1.2 院感的分类:院感可以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类。
按照感染部位,可以分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等;按照病原体,可以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1 院感的传播途径:院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其中,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2.2 院感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院感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保持手卫生的重要性,要时常洗手,并且正确使用洗手液。
其次,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此外,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和环境也是预防院感的重要措施。
三、院感的监测和报告3.1 院感的监测: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医院需要建立院感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原体分离情况等来进行监测。
3.2 院感的报告:一旦发现院感病例,卫生员需要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等详细信息。
四、院感的处理和教育4.1 院感的处理:一旦发生院感,医院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使用适当的抗感染药物等。
4.2 院感的教育:为了提高卫生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院感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等。
结论:卫生员作为医院中的重要角色,了解院感基础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的发生至关重要。
通过对院感的定义和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监测和报告以及处理和教育的详细介绍,卫生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院感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
院感资料汇总一、引言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新发感染。
院感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及时、准确地汇总和分析院感相关资料,对于预防和控制院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料汇总的目的资料汇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院感的发生情况、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院感的高发科室、感染源、感染途径等信息,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院感的发生率。
三、资料搜集与整理1. 感染监测数据:收集医疗机构内感染监测部门每月的报告,包括各科室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菌种、感染途径等信息。
2. 患者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对感染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住院期间的行为习惯、病史、手卫生等情况,以及对医院环境和服务的评价。
3. 医护人员培训记录:搜集医护人员接受院感防控培训的记录,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评估等。
4. 医疗设备消毒记录:整理医疗设备的消毒记录,包括消毒剂种类、消毒频率、消毒效果评估等。
5. 环境清洁检测报告:收集医疗机构环境清洁检测的报告,包括空气、水质、表面物品的微生物检测结果等。
6. 医疗废物处理记录:搜集医疗废物的处理记录,包括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方式等。
7. 其他相关资料:如院感防控制度文件、医疗机构内部调查报告、感染事件报告等。
四、资料分析与评估1. 数据统计与图表制作: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图表展示院感的发生情况和趋势。
2. 发病率计算与比较:计算各科室的感染发病率,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找出高发科室和变化趋势。
3. 感染菌种分析:对搜集到的感染菌种进行分类和分析,了解不同菌种的感染特点和传播途径。
4. 影响因素评估:结合患者调查问卷和医护人员培训记录,评估患者行为习惯、医护人员操作规范等因素对院感发生的影响程度。
院感资料汇总一、背景介绍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由于院感的发生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威胁,因此对院感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院感,需要进行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二、院感资料来源1. 医院内部数据:包括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等。
2. 国家和地区相关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报告:如卫生部门发布的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相关报告等。
3. 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包括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医学期刊中发表的相关文章等。
三、院感资料汇总内容1.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包括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相关数据。
根据不同科室和病区的情况进行分类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医院感染事件报告:记录医院内发生的院感事件,包括感染的类型、发生原因、处理过程和后续措施等。
通过分析事件报告,可以识别出院感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方向。
3.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估,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器械消毒等方面的措施。
通过对实施情况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 医院感染防控指南:整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机构发布的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包括预防院感的基本原则、感染控制策略、手卫生操作规范等内容。
为医务人员提供科学的指导,提高院感防控水平。
5. 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包括院感的流行病学调查、感染控制策略的研究成果等。
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四、院感资料汇总的意义1. 了解院感的发生情况:通过汇总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等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2. 发现院感防控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分析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院感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一、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标本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 h;若标本4 ℃保存时,送检时间可延长,但不得超过24 h。
1. 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或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 计算。 (3)细菌菌落总数检查: 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手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30×2) (4) 判断标准: 见表6-3-1。
2. 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 h内采样。 (2)采样面积: 被采表面<100 cm2, 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 用5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灭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式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4)细菌菌落总数检查: 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采样面积(cm2) (5)判断标准:见表6-3-1。
3. 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 (1) 采样时间: 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 采样高度: 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3) 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 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取一点; 室内面积>30 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4) 采样方法: 用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30 min后送检培养。 (5) 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将平板置37℃温箱内培养24 h计数菌落。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 m3)= 50000NAT 式中:A—平板面积 (cm2) T—平板暴露时间 (min) N—平均菌落数 (cfu/平板) (6) 判断标准:见表6-3-1。
4. 使用中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的微生物学监测 (1) 采样时间: 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 (2 ) 采样量及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入到9ml稀释液中混匀。醇类和酚类消毒剂用普通营养肉汤作稀释液。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液需在肉汤内加入0.1%硫代硫酸钠作稀释液。季铵盐类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3% Tween 80和0.3%卵磷脂作稀释液。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Tween 80作稀释液。常用消毒剂的中和剂见表6-3-2。 (3) 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分别取1ml采样液放入2只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将其中一只平板置20℃培养7d,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另一平板放37℃温箱内培养72 h计数菌落。 平板上有菌生长,证明被检样液有残存活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在10个以下,仍可用于消毒处理(但不能用于灭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超过10个,说明每毫升被检样液含菌量已超过100个,不宜再用。 (4)判断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 ml,病原微生物不得检出;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5. 医疗用品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采样量及采样方法: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血)器、注射器和注射针等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执行。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可用浸有无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 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无菌检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 (4)细菌菌落总数检查: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7℃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5)判断标准: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20 cfu/g或100 cm2, 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6. 血液和腹膜透析所用的水及透析液的微生物学监测 (1)采样点:透析用水出口( 自来水经过过滤、软化、活性炭吸附、去离子逆渗透等步骤处理后的出口)、透析液出口 (即透析结束时透析液离开透析器的出口)。如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病例,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透析液配比机、反渗水出口、贮水罐出口、透析液进口等。 (2)细菌菌落总数检查: 取透析用水或透析液1ml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7℃温箱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细菌菌落数(cfu/ ml)=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所取液体的容积(ml) (3)判断标准:透析用水的细菌落菌总数≤100cfu/ml;透析结束时,透析液细菌落菌总数≤2000cfu/ml,并且无致热原物质存在。
7.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1)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值的测定: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按说明书*作,将测定波长为253.7 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指定有效期内)探头置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1m的中央处,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紫外线灯管的辐射强度值。其中30W直管型紫外灯新灯管辐射强度值≥100μW/cm2,使用中辐射强度值≥70μW/ cm2; 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射强度值≥200μW/cm2。 (2)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8片染菌玻片平放入灭菌器皿中,水平放于紫外线灯下适当距离照射,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出2片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支盛有5ml洗脱液(含1% Tween 80、1%蛋白胨的9g/L氯化钠溶液)试管中振打80次,经适当稀释后,取0.5ml洗脱液放入灭菌平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7℃温箱内培养48 h计数菌落。另取2片未作照射处理的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支盛有5ml洗脱液试管中振打80次,余按上述*作。 计算细菌杀灭率(%)= 未照射染菌玻片回收菌数-紫外线照射染菌玻片回收菌数- 未照射染菌玻片回收菌数 (3)判断标准: 对指示菌杀灭率≥99.9%为消毒合格;对达到物理学检测标准时,作为消毒合格的参考标准。
8. 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与被消毒或灭菌物品同时监测。 (2)布点方法:小型灭菌器选1个包装物品放入指示剂,置最底层中央;中型灭菌器选3个包装物品放入指示剂,上层中央放一个,下层前后各一个;大型灭菌器选5个包装物品放入指示剂,上、中层中央各放1个,下层前、中、后部各放1个。 (3)监测方法:采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和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 7953,ATCC 12980)作为生物指示剂。
9.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与被消毒或灭菌物品同时监测。 (2)监测方法:用环氧乙烷灭菌指示片 ,其由红色变成蓝色表示灭菌完全。 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作为生物指示剂。
二、环境监测的卫生标准 (1)细菌菌落总数: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允许检出值见表6-3-1。 (2)病原微生物: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 表6-3-1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范 围 细菌菌落总数( cfu/ cm 2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 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 ≤200 ≤5 ≤5 供应室无菌区、 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 ≤500 ≤10 ≤10 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 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 ≤15
空气细菌培养的采样方法 检测空气细菌总数的细菌培养法平板暴露法。此法简便,目前大部分医疗单位采用。 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室内面积≤30m2对角线内、中、外处设3点,内外点布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基本原理是:空气中细菌等微生物可随尘粒一起下降,在室内各采样点处放好营养琼脂平板,采样高度距地面0.8~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暴露5min或10min,盖好平板。将平板置于37℃恒温箱培养48h计算菌落数。 2 细菌数的计算方法 细菌总数(cfu/m3=4500N/A×T) 式中A=平板面积(cm2) T——平板暴露时间(min) N——平均菌落数(cfu)
这个计算公式是根据在面积100cm3的培养基表面,5min内能落下的细菌相当于10L空气中含的细菌数而推算出来的。
3 空气消毒效果和污染状况的评价 空气消毒效果的比较应在消毒前后取样进行培养,如消毒后空气中细菌数明显下降,说明消毒效果好,下面规定适用GB15982——1995规定: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并且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Ⅱ类区域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