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
- 格式:pdf
- 大小:717.48 KB
- 文档页数:5
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仅在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苏联( )A.不再成为西方国家遏制的目标B.找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C.利用西方困境争取发展自身经济D.新经济政策仍然发挥重要作用2.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
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再改变态度,再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5.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
关于这一改革,说法不准确的是( )A.针对问题,苏联经济特别是农业形势严峻B.创新突破,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C.下放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物质刺激,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6.“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下列措施体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的是( )A.改革的重点是农业B.扩大开垦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给企业以部分权利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7.下面是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解析考点2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20】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此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引用观点型材料认为“苏联的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使得苏联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学者所指的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应选C项。
【答案】C2、〔2018年福建文综历史,22〕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考点】斯大林模式【解析】此题考查知识的运用和图表分析能力。
从统计表格的时间“1925—1937年”可知此时期是斯大林执政,从表中信息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斯大林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有关,应选C项。
【答案】C3、〔2018年江苏历史,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考点】新经济政策【解析】此题考查知识再现、理解及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应选D项。
第29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经济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解析:本题解题关键为理解列宁所说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厂的认可和准备实施,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列宁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
A、B两项中“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模式”为单一的公有制,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C项混淆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故选D项。
答案:D2.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解析:由“1921年”“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A项。
答案:A3.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新经济体制”解析:由“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可知,符合这一特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打破这一政策的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
第十四单元第29讲斯大林模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斯大林模式”评价,(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⑤__________(3)为后来⑥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点题训练1】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点题训练2】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要点 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典例训练】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第29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4·豫南豫北名校联考)下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更曲线图,其中粮食产量低谷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难和农夫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干脆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解析:选C。
1918~1921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干脆向社会主义过渡,挫伤了农夫的主动性,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C项正确。
2.(2024·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起先全部制变革B.严峻脱离了当时苏俄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全部制的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须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以保障前线的成功,因此没有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斗争的成功,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3.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苏俄)1921年的五一节恰巧与基督复活节同一天,一改两三年来冷漠枯寂生活,突现活泼泼的气象。
”这说明当时苏俄( ) A.成功反击了外国干涉B.农夫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C.新经济政策已经启动D.工业化建设提高了生活水平解析:选C。
苏俄国内斗争在1920年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农夫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故B项错误;为变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缓解社会冲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是20世纪30年头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
4.(2024·清华高校标准学术实力诊断性测试)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化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
第十四单元第29讲 斯大林模
式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
“斯大林模式”;赫
T19(斯大林模式) T19(农业集体化运动)
鲁晓夫改革;戈尔巴
乔夫改革
复习建议:
1.学习苏联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要知道其
经验与教训,从而认
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2.要知道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社
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
内在联系和区别,说
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
适合本国国情
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 “斯大林模式”
背景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1928
年起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表现
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①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
提供资金
农业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推行②____________运动,把分散的
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经济
体制实行单一的③__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④__________体制
评价,(1)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2)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⑤__________
(3)为后来⑥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点题训练1】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
端日益暴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
现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
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的危机
局面
内容(1)农业上(重点):实行农产品⑦__________,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上:废弃部门管理体
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一定的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调动生
产者的积极性(1)重点是用⑧____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⑨____对经济的调
节作用;
(2)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
速发展;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
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
庭农场
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⑩____了斯大
林模式;
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
未能从根本上⑪____斯大林
模式
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
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
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经济
改革没有成效后,戈尔巴乔夫
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
体
【点题训练2】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要点 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探索调整主要内容认识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分配:
义务劳动制
新经济
政策农业:固定的粮食税;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商贸:允许自由
贸易;分配:按劳分配
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
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建立集体所有制赫鲁晓
夫改革侧重农业,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自
主权;提倡种玉米等
戈尔巴乔
夫改革初期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1)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典例训练】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史料研读。